研学旅行课程思政建设的逻辑机理与实施路径
卢立涛 龚慧芳 刘可鸣
摘? ?要
课程思政建设是研学旅行活动的应有之义,是研学旅行活动必须贯彻和落实的核心内容。研学旅行作为深化课程改革和加强实践育人的重要途径,其具有的集体性、实践性、趣味性等优势使其成为课程思政建设的天然有利途径。研学旅行课程思政建设应该做到:目标上把握立德树人,落实课程思政;内容上反对知识灌输,强调价值渗透;实施中丰富教师角色,提高指导效益;评价时加强德育评价,提高评价实效。
关键词
研学旅行? 课程思政? 逻辑机理? 实施路径
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灵魂,也是我国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导向和实践指南。“课程思政”则是大中小学实现“立德树人”的有效途径。研学旅行作为中小学实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承担起“立德树人”任务,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要想解决在当前研学旅行课程中存在的“只游不学”问题、真正发挥研学旅行的育人价值,“课程思政”和“立德树人”的基本理念就要始终贯穿在研学旅行课程的设计、实施以及评价过程中。
一、研学旅行课程思政的逻辑机理
1.课程思政是研学旅行教育的应有之义
“课程思政”是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以构建全员、全过程、全课程育人的模式来形成协同效应,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与其他课程同向同行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同时也是一种教育方法。根据《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研学旅行是研究性学习与旅游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教育部和学校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与学校综合实践课程统筹协调,与学校课程衔接与融合[1]。与校内课程一脉相承,研学旅行课程思政也应贯彻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课程思政”将显性课程如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各学科的课程内容,以及隐性课程如课程环境、课程制度、课程实施过程等层面塑造及倡导的价值理念和精神追求传递给学生,对学生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结合当前我国的发展目标和国际形势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民族团结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等是加强青少年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重要元素,也是课程思政的重要内容,将其融入到各门课程中去尤为必要。这将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价值观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研学旅行活动的开展和实施拥有相当多的场地,例如历史博物馆、科技馆、红色革命基地、农业产业园等等,因此研学旅行教育可以深入挖掘这些场地的教育价值。例如在农业产业园中向学生传递劳动的价值、在红色革命基地带领学生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熏陶、在科技馆让学生感受我国科技发展之迅猛、在各类博物馆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等。
2.研学旅行是落实课程思政的有利途径
研学旅行有别于课堂学习,通过体验式学习,将课堂所学与在研学中真实体验到的生活场景相互贯通,做到修学、启智、立德、树人的有机结合,促进学思结合、知行合一,这对培养时代新人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研学旅行作为深化课程改革和加强实践育人的重要途径,在未来也将越来越凸显综合育人价值[2]。2014年8月21日,国务院颁发的《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首次明确提出了中小學段要积极开展研学旅行。研学旅行是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的重要载体,可根据教育目的和需求与各种场馆相结合,要将其作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手段纳入中小学生日常德育、美育、体育教学范畴,以使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得到增进、动手实践能力得到提升、社会责任感得到增强。可以发现,研学旅行的活动场所不拘泥于固定课室且丰富多元、教学方式不拘泥于教师讲授且灵活多变、教学内容不拘泥于单一学科且综合而贴近生活,使其在实现“课程思政”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上具有天然优势。
研学旅行的集体性、实践性、趣味性三大特点也使其成为落实课程思政的天然有利途径。这三个特点的存在使学生不易感到学习的枯燥,减少对学习的厌烦情绪,十分有利于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研学旅行课程的始终。
首先,集体性对于落实课程思政建设具有积极作用。集体教育模式被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视为实施德育的一种有效教育模式。在集体教育原则下,教育者对集体和集体中的每一个人的影响是平行的[3]。通过集体教育的方式,学生不仅可以从教师那里获得教育,还可以从集体中获得教育。且集体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当集体情绪高涨时,这种教育往往更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这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研学旅行的集体性也区别于一般课堂上的集体性,这种集体性是在真实的、体验的情境中的各种集体活动中发挥出活力,比课堂之上静态的集体性更有影响力和凝聚力。
其次,实践性对于落实课程思政建设具有巩固作用。不论是杜威的“做中学”还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都向我们清晰地阐释了“实践”“做事”有利于提高和增强我们的认识,而且,更加深刻、清晰的认识也有利于进一步实践。相比于那些将学生束缚在课堂座位之上的课程来说,研学旅行具有带领学生开展实践的天然优越条件,动态的、真实的情境蕴含着许多探究、摸索、实践的机会,学生在研学旅行活动中处于一个兴奋的状态之中,若老师能把握好时机给予学生适当且正确的指示与引导,就能深入落实“课程思政”。
最后,趣味性对于落实课程思政建设具有附加作用。孩子具有好奇心,并且都有爱玩的天性,研学旅行活动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是一门十分有趣且极具吸引力的课程。在孩子们走出校门、走进大自然、走进博物馆的时候,积极的情绪状态会使他们对将要面临和学习的内容充满期待和兴趣,这时的研学旅行活动再在“趣味”的基础上巧妙地加入“思政”内容,学习效果必然会大大提高。
二、研学旅行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
1.把握立德树人,落实课程思政
研学旅行的目标设计要明确、简捷、直接地突出“课程思政”内容。在每一个研学旅行课程的主题活动目标设计中,必须体现出通过每一个主题活动希望学生学到什么、达成什么、收获什么,目标的描述要条理清晰。在落实“课程思政”这一目标中,希望学生学到的、达成的、收获的既要有思政教育,还要有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理智判断的能力。
研学旅行的目标在设计时要重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与教学的环境的匹配性,“课程思政”要关注到每一个学生。首先,目标的设定必须要有可行性,即设定的目标要和研学旅行活动的地点、主题、内容相契合。例如在农田里的研学旅行,就没有必要和爱国主义、革命教育联系起来了。其次,目标所对应的学习能力应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范围内,难度适中,这样学生才会积极参与,并有所提高。要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安排不同难度的教育内容,教育目标的达成难度不能过低以至于学生因挑战性不足而丧失兴趣,也不能过高以至于学生因难度太大而懈怠放弃。最后,研学旅行的目标设计不能脱离教育的目的。教育目的是课程的终极目标,它对课程的根本性质和方向起着决定性作用。研学旅行的课程目标想要落实到每一个主题活动当中去就必须在主题活动目标中再次强调“育人”的要求,把“课程思政”落到实处,时刻牢记育人的根本目的和最终方向。
2.反对知识灌输,强调价值渗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好的思政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4]这是一个十分贴切的比喻,其本意就是思政教育可以与各种情境相结合,应该如春风化雨一般,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如果把研学旅行课程比做一道菜,那么这道菜里没有盐是不行的,学生会觉得食之无味,但是又不能只有盐或者盐太多,不然这道菜看上去再精致,学生也无法下咽。研学旅行中的“课程思政”建设就要把握好“盐”的量和度,将其融入到每一口菜中,让学生吃得健康、吃得喜欢。
各地区学校要因地制宜,充分挖掘、研究、整合本地区内的历史文化积淀、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特色自然资源、淳朴的地域乡风民俗资源、辉煌的社会发展成果资源等元素。在进行研学旅行课程内容设计与开发时要突出地域特色,引导学生在自己的乡土文化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统筹各地区优势资源。通过打造主题鲜明、内容丰富、意义深刻的精品线路,形成适用于不同学段、不同特点、不同要求的研学实践教育课程和线路资源。
3.发挥榜样作用,提高指导效益
教师是课程实施的执行者,因此想要在研学旅行课程中落实好“课程思政”建设,就必须把握住教师这一关键角色。研学旅行课程中的组织者被称为研学导师,往往由老师或导游担任。研学导师的言传身教是研学旅行落实课程思政的关键,研学导师要发挥榜样作用。研学导师首先应该身体力行,具有正确的政治立场和坚定的政治意识,履行好教书育人的职责。其次,研學导师应在研学活动中以德化人,言传身教,在教学活动中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塑造着学生的品行,培养学生的品德心性、爱国主义情感、社会历史感和责任感。再次,课程思政要求研学导师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根据学生成长的特点,不断改进教学模式和方法,巧妙利用教学机智和生活智慧,着重对学生进行道德素养的熏陶濡染,使学生敢于亲近、乐于亲近思政教育。同时,研学导师在研学旅行活动中又有着多种角色定位,是老师也是朋友,是导游也是管理者,但无论是什么角色,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都应是研学导师开展各种研学旅行活动的最终目的。因此为保证研学的质量,研学导师必须接受系统、专业的指导和培训,提高自身在研学旅行活动中的指导效益。除此之外,研学导师还应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行为和心理,将教学与学生人生际遇和心灵困惑相结合,做学生的知心人[5]。
4.加强德育评价,提高评价实效
德育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德育目标,运用可行的方法和技术,对德育的过程与效果作出价值检验和判断的过程。研学旅行课程评价应改变以往仅仅依靠课程结束后学生上交的一份报告或者一份成果展示的形式来进行评价,这样的结果性评价无法体现出学生的道德“知、情、意、行”这四个维度的水平状况。评价更应该基于师生双方的有效互动,将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的方法相结合,形成具有形成性、实效性特点的德育评价方式。我国致力于“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因此教育的服务对象——学生,对教育评价最具有发言权。近年来,基于顾客满意度的教育评价成为中小学德育评价研究的新方向[6],甚至有学者以顾客满意理论为基础,设计了基于学生满意度的德育评价量表,对深圳和香港高校研究生德育工作进行评价[7],这为研学旅行课程中的德育评价提供了许多有益参考。目前我国对德育的评价更侧重于对可测的、可见的“知”和“行”进行评价,同时也对德育进行过程中的各种资源投入进行评估,但却忽略了对不可见的“情”和“意”的评价。此外,我国对研学旅行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仍处于初始阶段,其课程评价体系较为粗浅与笼统,对于研学旅行的评价在重视基于学生满意度的德育评价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同时,还可参考ASEB(Activity,Setting,Experience,Benefit)栅格分析法来分析研学旅行的效果,即从游客体验(学生)的角度对研学中思政活动、围绕思政活动的环境设置、学生体验和收益四个角度对研学“课程思政”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估的方法。只有从研学整体的角度考察“课程思政”的落实,凸显学生的情感与收获,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得到凸显,学生的个性尊严才能真正得到尊重,才能突破研学旅行“游而不学”和“学而不游”的困境。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读万卷书也要行万里路——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EB/OL].
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1612/t20161219_
292360. html,2016-12-19/2021-03-27.
[2] 吴颖惠,宋世云.研学旅行承载实践育人的四个“向度”[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20(11):86-88.
[3] 朱业标.基于平行教育影响的中职小组班级管理[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5(11):41-42.
[4] 张啸飞.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EB/OL].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8/0716/c40531-30149945.html,2018- 07-16.
[5] 赵继伟.“课程思政”:涵义、理念、问题与对策[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9,17(02):114-119.
[6] 张冲.中小学德育评价与创新研究:现状·问题·建议[J].中国特殊教育,2019(11):75-80.
[7] 杨瑞东,倪士光.基于学生满意度的德育评价模型的开发与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2014,24(08):47-53.
【责任编辑? ?郑雪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