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温的《罗马》

    赵翔 郭新华

    《罗马》是墨西哥国宝级导演阿方索·卡隆执导的剧情电影,该片不仅在国内叫座,更走向了世界各地院线和美国网络电视平台“Netflix”,“Netflix”在该片上映发行过程中扮演着特殊角色。虽然电视电影早已不是新鲜事物,但随着网飞这一影视巨头加入到在院线与电视之间的竞争,意味着流媒体与传统院线间的摩擦升级,这无疑将对影视行业的发展和电影放映规则产生深远影响。这一趋势下剧情片会更加注重一种“余味”的呈现,即作品的人文内蕴与审美价值,使电影艺术从快时尚的消耗品,逐步转型为时光典藏,《罗马》全片贯穿着平静的情绪,深深嵌合于舒缓平滑的叙事风格之中,人物举手投足间丰盈的细节感,这些因素使其成为了多栖艺术电影的先行者。作品光影之间呈现出浓厚的人文底蕴与优秀的美学特质,与阿方索的成名作《地心引力》一脉相承,身为“墨西哥影坛三杰”之一,对故土的深厚情感支撑着他不断开掘属于南美大陆的传奇。本片故事发生在一处位于墨西哥城名为“罗马”的中产阶级社区,剧情围绕女佣克莉奥在雇主索菲亚家中的工作和生活展开,两位不同阶层的女性在同一屋檐下经历着相似又截然不同的迷茫和蜕变。

    一、黑白影像,无声中的爆裂

    该片是导演第一次采用黑白影像的方式拍摄电影,彩色电影的出现是摄影技术的一次重大革新,对电影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革命式的影响。与黑白电影相比,彩色电影能够提供更丰富的画面信息和强大的视觉冲击。黑白电影传递的信息不如彩色电影的完整,例如人物服装的颜色其实需要通过观众的个人想象进行补充,观众对剧情的理解认知深切影响着观众对此类信息的想象性补充。对电影信息的想象性补充赋予了黑白色彩在一众彩色电影中显得独特的艺术功能。例如匈牙利艺术片大师贝拉塔尔2011年执导的《都灵之马》,通过黑白影像传递出人世的荒凉感,并赋予自然场景大气磅礴的气质;2017年台湾电影《大佛普拉斯》也通过黑白影像的运用为片中所想表达的社会批判和黑色幽默烘托出荒诞无奈的戏剧效果,黑白影像在这些电影中是辅助情感传达和剧情发展的重要工具。

    黑白影像是该片的最大特色,借由精心处理的质朴色彩构成,电影得以构筑一个细腻平静的记忆之城。黑白影像在《罗马》中的应用,很大程度上是对画面细腻质感的提升,另外通过特殊的影像处理为剧情发展带来了历史感,导演本人也明确表明该片大部分场景是对他童年记忆的还原呈现。黑白影像带来的怀旧风格也与影片回忆性质相契合。该片恰如其分的灰度处理让画面呈现出极佳的细腻质感,黑白两色经过灰度的调和,颜色纯度被人为降低,免去了色彩间的强烈碰撞,避免观众产生视觉疲劳,更易渲染情感氛围。没了色彩元素的视觉吸引,观众更单纯地注重影片的情节和演员。[1]在影片末尾那段女佣奋不顾身走进海浪中救回两个孩子的情节中,黑白两色虽然降低了画面的视觉冲突但却增强了背景声海浪对耳膜的压迫感,使剧情紧张情绪传达得更具震撼力。

    电影黑白影像的细腻质感在导演标志性的长镜头下恣意漫溢,为影片整体叙事营造出一种冷峻清冽的氛围。缓和的镜头叙事将发生在“罗马”的点滴小事和时代巨变通通囊括,平静如水的画面下,却蕴含万丈波澜的思想力量。因为,黑白画面自身就带有极强的纪实感,加强了纪实叙事风格的呈现,而《罗马》又有着真实的历史空间。影片背景设置在20世纪60年代末的墨西哥城,这时候的墨西哥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在墨西哥近代社会转型过程中一共發生过三次历史意义重大的学生运动,电影采用隐喻的方式,表现了新旧思想间的强烈冲突,在原有道德体制的主宰下,方兴未艾的思想解放浪潮被残酷吞噬。影片利用黑白影像自带的厚重历史感,对墨西哥社会历史的变迁施以浓墨,当重现这一段沉重残忍的历史并完成反思时,肃穆沉稳的黑白影像是最恰当不过的了。

    二、虚实相生让叙事行走于失落时空

    镜头语言的选择也是构成该片独特叙事风格的重要一环,长镜头能保持电影时间与电影空间的统一性,表达人物动作和时间发展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因而更真实地呼应了现实,符合纪实美学的特征。[2]阿方索对长镜头的偏爱在他以往的电影作品中就有迹可循,2007年《人类之子》镜头平均长度到达了惊人的16秒,其中设计精心而繁复的长镜头帮助观众走进人物内心世界,能够进入电影世界与角色同呼吸共命运,具有显著的剧情代入效果。

    该片在叙事过程中运用了大量的长镜头,将情节以极高的生活化方式呈现在观众面前。影片依靠长镜头连续的镜头语言实现影视空间的自然转化,荧屏时间线能够与实际时间线实现重合,增强观众“身临其境”的观影体验。影片开头就是一段长达5分钟的长镜头,这样的拍摄手法以流畅的节奏引领观众跟随女佣克莉奥的脚步走进她工作生活的空间。缓慢的机位移动限制着电影叙事空间的快速切换,与之相配合的就必须是影片明朗简单的两条故事线,故事线中的戏剧张力借由长镜头细水长流式的累积,在影片结尾达成波澜壮阔的释放。

    影片通过不同的画面构图方式配合叙事空间的变换,辅助实现虚实转换。电影中最常使用的侧向构图方式利用建筑结构线增强了画面的空间透视效果,并完成叙事空间的延伸。尽管人物处于镜头前端,但其背后延伸的空间仍然被纳入叙事中,为主角活动提供了场景转换的连贯性可能。为了形成剧情的扩展,影片还频繁利用“大景”的构图,并使用远镜头加大人物与场景的对比度。在厚重的场景设置下,电影角色显得渺小无力,将时代和个人命运以艺术化的手法相结合。一方面叙事空间继续随着镜头的缓慢转移而延伸扩展,另一方面给予观众从电影文本中抽离的机会,达到虚和实的灵动配合。构图与叙事的关系在片中令人印象深刻的女佣难产的戏份中还有了新的表达。影片在狭窄的手术室采用了平行构图的方式,将手术室拆分出两个相对独立的空间,巧妙地容纳了两个同步发生的事件:镜头前端是女佣克莉奥一边接受缝合,一边焦急地看向镜头远端正在接受抢救的胎儿。源自生命和死亡的戏剧冲突被限制在狭小的叙事空间,由此放大了情绪感染力。两个现实对立感十足的事件的同时展开,模糊了现实和虚幻的界限,丰富了电影的艺术表达。

    此外,电影在处理画面时刻意增强了其中光线的晕染和明暗对比,在黑白影像的加持下,整部影片呈现出如水的温柔质感,尤其是漫射出大面积光晕的墙面和水面为影片增添了凉意,减弱了季节温度在影片中的存在度。即使是片中森林燃起的熊熊烈火,也在影片冷色调的黑白色彩以及刻意加强的明暗对比处理下显得没有温度。背景声中聒噪的虫鸣声以及明晃晃的太阳宣告着夏日的毒辣高温,产生听觉酷热和视觉凉意的矛盾,造成温度在影片中的缺失。电影画面将季节感知从观影过程中抽离,产生观众感官认知的矛盾冲突,形成虚实交错的效果,大大增强了电影纪实风格里的艺术效果。

    影片长镜头的大量使用促成了整体偏向自然主义的纪实风格叙事,以构图方式调配的叙事空间的做法在场景切换间实现了电影虚实转化,而精心调试形成的视觉听觉矛盾创造了隐秘的距离感,三者共同实现了艺术化的虚实交错。

    三、历史眼光中女性的自我重构历程

    近年来,针对社会现象进行的历史反思在影视作品中出现得越加频繁,电影对边缘和社会小人物的关注度逐渐提高。近几年大热的影片,如《水形物语》《月光男孩》等,都或多或少表达了对社会现象的犀利反讽,对人性主题的深刻反思。电影不仅是一种视听娱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电影更应当紧贴社会现实,起到对社会群体的文化警醒作用。随着世界范围内对女性权力、平等社会关系的关注的持续升温,电影作为聚焦社会焦点问题的文化战场,必然也会反观女性角色在剧本和电影创作过程中的变化以及重要性。影片背景设置在20世纪70年前后的墨西哥城,动荡的时局因素与女性角色命运交织,谱写了特殊时代背景下的一曲女性哀歌,所有一切又深深根植于导演的童年记忆之中……

    女佣克莉奥与男友费尔明之间的情感纠葛是剧情的主线,费尔明这个角色是将克莉奥与镇压事件联系起来的关键人物。男友费尔明这个角色真实反映了普通民众是如何以社会群体身份参与到政治事件中去的。角色本身带有的社会底层无赖性质被朴实外表所掩盖,但导演通过角色初次登场时没被克莉奥注意到的小细节揭露了费尔明自私虚伪的特质:当克莉奥和友人用完餐后把钱放在桌子上,两人转身就离开了餐馆,而站在她们身后的费尔明立马冲上去偷偷喝光了克莉奥没喝完的可乐。这一占小便宜的行为其实反映了他自私的本性,为他后来的始乱终弃埋下了伏笔。当费尔明已得知克莉奥怀孕就落荒而逃,将克莉奥放在了两性关系中的被动位置,她只能独自面对孩子这一生活的巨大负担。

    克莉奥向男友坦白怀孕后就被男友无情抛弃,临近产期时她与男友费尔明在暴乱中重逢,克莉奥曾经的恋人却用杀人的枪支指着自己,克莉奥也由于情绪激动引发了早产,最终克莉奥的母亲身份被无情剥夺。通过两人相恋到女方因怀孕被抛弃,再由因骚乱导致的早产这一线性故事链,展现了女性角色在两性关系中的被动位置。影片借由这一情节传达了对性别不平等的强烈控诉,从小人物的悲痛经历反观时代和社会变革给带来的巨大影响。

    影片把私家住宅作为故事的重要场景,它既是女佣和雇主家庭成员的工作、生活的空间交汇点,另外它作为一个社会概念承载着两位女性的精神寄托。家中的孩子对这两个女性角色意义重大,对雇主索菲亚这位母亲自是不需言说,而片中4个孩子不仅仅是克莉奥日常工作生活围绕的主体,孩子们与她建立了深厚的情感纽带,这样的情感纽带同时也是双向的。在前部分影片将雇主索菲亚塑造成一个极尽全力维持婚姻的妻子,相比丈夫的冷漠,她的热情和努力显得可笑又可悲。当丈夫婚外情的彻底暴露后,他中断了对家庭的经济支持,索菲亚也被男性“抛弃”。怀孕成为拉近女佣和雇主之间关系的桥梁,索菲亚在此之前对克莉奥的态度是比较苛刻的,但她在得知克莉奥有可能成为一位单身母亲时,一改主人姿态安抚了悲伤无助的克莉奥,并主动带她去医院做了检查。此时索菲亚已经明白丈夫不可能再回归家庭了,已经意识到自己“被抛弃”的处境,这时克莉奥的遭遇进一步唤起她对女佣的同情理解。两人被男性角色抛弃的相似经历让两个不同阶层的人物的命运有了深度交织的可能。

    电影依靠两条巧妙的并行的故事线索,刻画了两个不同社会背景阶层的女性角色在家庭和社会变革中的痛苦挣扎和蜕变。女佣和雇主最终由于各自命运的交错,构成了女性之间跨阶级的对话,并依靠自己完成自我救赎和升华。

    四、艺术镜像的隐喻与伏线

    影视艺术中的隐喻,通常是日常生活中人们能够亲历的事件或者常见的物件,但作为意象符号它们就被涂抹上了丝丝玄妙的意味。隐喻的理解就是把一个熟悉的概念的图式投射到另一个概念上。[3]电影不只是一种娱乐形式,更是传达导演、剧作家思想启发的物质载体,一些深刻的文化涵义总是借由埋藏在电影情节里的伏笔和隐喻传递给观众。该片平静缓和的叙事特点和简明故事线营造了具有代入感的影视化环境,但导演放置在看似简单的镜头里关于角色和剧情的隐喻赋予了电影更深的寓意。

    片中隐喻总是显得很自然,它们都是生活中常见的事物,结合电影文本设置的时间段,可以留意到这位墨西哥导演对墨西哥这片充满生命力的土地的热爱与感伤,影片画面利用不同意象和情节对人物和社会命运作了艺术隐喻,从个人回忆出发由小及大地抒发对国家历史和被忽视人群的爱怜和关怀。

    电影情节围绕“罗马”社区内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展开,影片向观众着力展示了房屋的车库部分,影片开头五分钟的长镜头大部分取景于这个家庭走廊式的车库。本来宽敞的车库却只能刚好容纳下男主人驾驶的硕大盖勒西轿车,男主人驾车驶入车库的场景颇具仪式感,他必须仔细调整、估算好车身宽度,小心翼翼地停进车库,尽管如此轮胎还是碾上了地板上令他厭恶的狗屎。在丈夫看来回家就是需要小心翼翼地调试,要面对的是狭小的空间带给他的禁锢,还有一大把糟心事,这触发了他的叛逃。汽车和车库之间的空间关系实际上影射的是家庭中丈夫和妻子的婚姻状况,妻子索菲亚在一次醉酒后驾驶丈夫留下的盖勒西在车库横冲直撞,影片是在表现索菲亚面对生活变革是内心的冲突和愤怒。电影借由轿车这一家庭通勤工具和家宅内车库的空间互动,向观众揭露家庭内部婚姻的困境和改变。

    随着电影情节的发展,情节的重点逐渐从家庭延伸至社会,影片除了从家庭和个体的小角度切入展现时代背景下的变化,还从更深的阶级和种族矛盾冲突层面埋下后续游行暴动的伏笔。电影用索菲亚带着孩子和女佣到亲戚家的庄园过圣诞节的情节,不露声色地将墨西哥农民和上层阶级之间的矛盾展露出来,一是通过克莉奥与其他佣人关于家里土地被征用的对话,再是依靠两场对比悬殊的圣诞晚会。楼上的宾客们在舒适华丽的厅室里享受着美酒和音乐,而佣人们则在拥挤昏暗的地下室跳舞,阶级的隔阂差距在这样的强烈对比下,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导演最后安排了一场圣诞夜里的火灾,象征着阶级间矛盾冲突的摩擦升级,也暗示了后面爆发的暴力冲突。

    在这段情节中值得注意的是导演为克莉奥流产埋下的伏笔,这个伏笔藏在那个破碎的陶杯上,当朋友说出对克莉奥未出世孩子的祝福后,两人正准备碰杯时,杯子被撞碎在地。除了这个巧合的时机以外,美洲许多传统神话中将陶器同女性联系在一起,一些土著民族赋予陶杯或者陶壶生殖的象征,因此克莉奥被撞碎的陶杯是一个对她腹中孩子命运和学生运动的不幸隐喻,预示着她的腹中胎儿的生理夭亡和学生运动的政治湮灭。电影用小人物的命运紧扣时代轨迹,重点回顾了墨西哥社会转型时期的关键事件,在人文关怀之外还有对社会历史的回溯和反思。

    结语

    失去夏日炎热温度的罗马并没有丢失毒辣的阳光,依旧将海滩上嬉戏的孩童的稚嫩皮肤灼伤,看似温柔平静的电影画面下蕴藏尖利的批判。影片从女性视角完成了对角色命运的生活化记叙,表现了女性在家庭和社会的被动地位,并由主角与社会事件的交织引出导演对暴力的强烈批判和对被历史进程忽视的人群的关怀。电影通过展现历史与角色的关系激发当下人群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同时也完成了导演个人对童年的追忆。影片最后用宏大的海浪和从院子顶部掠过的飞机呼应了影片开头车库地面的肥皂水和倒映的飞机,用温柔的镜头语言结束了一群人在“罗马”生活的故事。就像索菲亚对孩子和克莉奥所说,“我们要开始一场新的冒险”,电影会落幕,但生活还得继续。

    参考文献:

    [1]陈婷婷,王友江.浅谈彩色电影时代黑白影像的运用以及象征内涵.大众文艺[ J ].2013(17):170.

    [2]魏然.全球化阴影下的美学——阿方索·卡隆的电影艺术.當代电影[ J ].2010(9):116.

    [3]段志高.图式理论观下英语电影的隐喻汉译.电影文学[ J ].2011(5):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