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文化视角下的师范生道德塑造

    栾海清

    【摘要】当前师范生道德塑造存在着师范性元素弱化、内容多元化、针对性不足等困境。大学文化的导向性与评价性、规范性与约束力、教化力与凝聚力有助于师范生树立理想信念、养成道德品性、生成专业情感。着力发挥大学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的育人功能,可以优化师范生道德塑造的环境与氛围,凸显师范生道德教育的目标与内涵,创新师范生道德塑造的形式与平台,提高师范生道德塑造的规范性与成效。

    【关键词】大学文化视角;师范生;道德塑造

    【中图分类号】G4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794(2017)03007703

    师范教育走向开放已成为我国高等师范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近二十年来,师范教育逐步转变为教师教育,综合性高等教育与非师范类高等教育已相继参与到师范教育中,人才培养也从定向型向非定向型转变。师范教育与教师教育的发展赋予了师范生道德教育新的内涵与目标。大学文化具有影响人、教化人、培养人的内在价值,发掘大学文化的教育功能,是当前师范生道德塑造的有效措施。

    一、师范生道德塑造的困境考察

    1师范生德性培养中师范性元素弱化

    传统师范院校中,“身正学高、为人师表”“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俯首甘为孺子牛”等道德理念具有鲜明的师范色彩,即师者应品质高尚、乐于奉献、不求回报、学识渊博、诲人不倦、润物无声,其一肩粉尘、两袖清风的精神形象深入人心。伴随着师范教育走向开放,师范生道德素养中的师范性元素被弱化,教师这一职业不同于其他职业的道德修养、法制意识、能力要求等未能植入师范生心中。师范生的责任意识、专业思想、奉献精神、博爱胸怀、智能素养都需要不断加强。

    2师范生道德塑造的内容多元化

    师范生的道德修养因教师专业素养的新要求,正被赋予更多的内涵,政治思想教育、道德修养提升等是师范生品质塑造的应有之义,同时心理品质塑造、综合素质培养等也变得十分迫切。新的《中学教师专业标准》与《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中都对教师专业理念与师德有明确的要求,如具有职业理想、具有团队精神、重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善于自我调节情绪、富有爱心责任心等等。师范生除了要乐于奉献、埋头从教,还要心智成熟、终身学习。

    3师范生道德教育形式针对性不足

    师范生道德教育,既要提升学生政治水平,更要锤炼学生的思想与品质素养。教育形式既要有理论学习,也要有实践活动,要在师范生的彼此交往中生成其品质。受综合性办学影响,师范生品德教育形式的针对性不强。师范生道德塑造的形式应具有思想性、师范性、生动性、丰富性与有效性。教育形式既可采纳一般的如课程讲授、社团活动等形式,也要讲究师范特色,如实践性、专业性与理论性相结合。师范生道德塑造要立足培养师范生的核心品质,教育形式既要涉及教育理想与核心价值观的锤炼,也要包含专业理念与专业素养的培养。

    二、大学文化有助于师范生道德塑造

    1大学文化的导向性与评价性有助于师范生理想信念的树立

    大学文化是大学的灵魂与精髓,是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的道德精神风貌、校园文化活动风格、师生的价值观念及与之对应的行为方式等。大学文化对身处其中的学生具有导向力。大学中浓厚的师范氛围,无处不在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文化氛围,都会引导师范生明确人生价值、理解教育真谛、树立教育理想,立志发奋成长。同时,大学文化包含着既定的价值标准与规范,这如一双无形的手引导着学生,使学生明辨是非、反思自己、引导学生追求崇高理想,树立健康的价值观,立志为国家的教育事业不断求索。

    2大学文化的规范性与约束力有助于师范生道德品性的养成

    当前基础教育阶段教师“反教育”行为屡有发生,反思问題根源,教师职前教育应将科学的种子深深植入学生心中。大学文化饱含着科学精神与求真意识,尊重每个个体、遵循客观规律是大学理念的精髓。大学精神崇尚自由更要求有所敬畏,自我规范是追求自由的必经之路。先进的大学能匡正师范生的道德品性与素养。学生如一颗颗待萌的种子,渴求的是适合成长的土壤,师者须以其丰富的知识、崇高的品性、宽厚的情怀、堪称楷模的言行滋润学生。大学文化深远的渊源、无声的浸润、无形的约束最能从灵魂上改造学生。

    3大学文化的教化力与凝聚力有助于师范生专业情感的生成

    文化的本质功能在于“化人”。[1]师范生不同于其他专业,师范专业因其承担着“人类灵魂工程师”的重任,其有专门的师德规范与职业素养。大学文化中求真求善求美的精神可以激发师范生为教育事业奋斗终身的精神,大学精神中传承、吸纳与创造的元素能教会师范生博爱、自强与理性,大学理念中坚强、执着、独立与科学的理念能激发师范生务实奋进、探寻教书育人的真谛。大学文化能唤醒师范生的责任自觉,能以其渊远的历史、自由的精神引领师范生以国家之任为己任,巩固师范生的专业思想、提升师范生的专业素养。

    4大学文化的整合力与激励性有助于师范生积极人格的塑造

    教师是以人格塑造人格的职业,健康成熟的人格是师范生全面良好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从教的核心素质。[2]先进的大学文化具有强大的张力与整合力,它带领并激励着身处其中的师范生,能唤醒师范生的积极潜能,引领学生平衡发展、全人发展。大学的制度文化、物质与环境文化能激发师范生锐意进取的意识,能影响其积极地投身生活世界,促进其在日常的实践与交往中发展平和的情绪与坚定的意志。大学的精神文化与行为文化能鼓励师范生热爱学习、学会适应、追求卓越。先进的大学文化有利于师范生积极人格的塑造与生成。

    三、寻找师范生道德塑造路径——大学文化1彰显大学物质文化的德育内涵,优化师范生道德塑造的环境与氛围

    首先,大学物质环境应全方位传递出高度统一的师范教育理念。大学物质环境从一草一木到楼宇建筑,从校园广场到塑像陈设,从橱窗内容到壁画悬饰,都应传递出浓厚的师范教育内涵。师范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包含纯正、淡然、奉献、付出、至善等等。窗明几净的教室与办公楼能强化学生勤学进取的求真意识,陈列着教育前辈与杰出校友事迹的橱窗、宣传栏能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教育理想,整洁有序的宿舍与生活区能陶冶学生朴素的教育情怀。所有的物质元素目标统一、浑然一体、扑面而来,使每位师范生的言行表达处于浓厚的师风师范的熏染中,从而达到“其化也渐,其入也深”的育化目标。其次,大学物质环境应抓好细节打造,在严谨精致中塑造好师范生思想政治品德。大学物质环境必须是简朴高雅的、纯正而富于活力的、积极而富于力量的。校园中的物质陈设与呈现,大到亭台楼阁、小到宿舍操场的一角,应简单而富有品格,朴素而不失整洁,平实而透着高雅。校园物质环境既要有对传统思想的传承,更应有对当代价值观的展现与引领。师范生在物质环境的影响下,既要能明确人生价值与生涯目标,也要能形成实干探索的素养品质,要能将思想转化为行动,在积极有为中接受教育、享受环境的熏陶。再次,大学物质环境应交还到师范生手中。物质坏境有些部分可以由校方统一设计,还有些部分可以由师范生设计布置,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创意对物质环境自由更新、有序呈现。师范生在创设环境的过程中能明了自己肩负的责任,能与同伴交流对教育的理解,能亲手表达自己的教育梦想。

    2强化大学精神文化的教育价值导向,凸显师范生道德教育的目标与内涵

    首先,发挥大学文化中时代精神的引导作用,培养师范生崇高的教育理想。大学立德树人,培养着国家的栋梁与生力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时代的价值内涵都是大学文化的本源。大学精神育化师范生的过程中,应时刻以时代精神引领学生的灵魂。传承历史、迎接时代的挑战,师范生应该志存高远,要有立志在三尺讲台奉献终身的决心与理想,要有“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胸怀与情愫,要深知自己肩上承担着培养每个独立的人的重任。大学精神文化中要鲜明凸显师范特色,强化师范生与时代共命运、与国家的教育事业比肩前行的情怀。大学要充分发挥文化与精神的激发与影响功能,帮助师范生深刻认识自身角色的重大意义,认识师者对国家与个人的重要价值;要将时代精神与教育理想相融合,引领师范生自觉自主反思教育事业的价值与意义。其次,发挥大学文化中人文精神的熏染作用,塑造师范生科学的教育理念。人文精神是大学文化的精髓,师范生的教育理念需要大学人文精神的浸润。师范生应有平等、博爱、奉献、包容、信任等教育情怀,师范生应有学习、反思与积累并重的学习意识,师范生应怀有不畏困难、甘于平淡、勤于探索的职业观等等。在目前教师待遇上不很好的背景下,高校需强化大学的人文精神,以历史的视角、前辈的风范、事业的价值等等来引导与塑造师范生,重在培养学生崇高的精神追求,引导学生形成以教育事业为乐,热爱教育事业、尊重受教育者、探寻教育规律的教育理念。再次,发挥大学文化中价值取向的引领作用,塑造师范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大学文化崇尚积极、向上、和谐、共赢、互助等,发挥大学文化的育人功能,能帮助师范生形成追求卓越、自主自制、交往适应、意志坚定等积极品质,促进师范生养成积极的价值观念。大学文化应该鲜明鼓励进取、信任、积极、适应、踏实等,师范生在这样的氛围中也能更明确地自我要求、自我成长。

    3发掘大学行为文化的内化生成功能,创新师范生道德塑造的形式与平台

    行为文化育人是大学文化的终极目标。通过强化行为规范明确大学人应该提倡什么、坚持什么、抵制什么,在文明得体的行为文化中,大学精神浸润到大学人的心灵,深入到大学人的言行,直至影响大学人的一生。[3]首先,大学应该明确师范生的行为规范,夯实师范生常规教育与管理。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行为世范臻爱至善”表达了师范生行为规范的最高标准。师范生的行为标准提倡自律、规范、奉献、博爱。大学应鲜明地规定师范生的行为准则,使其明白“可为”与“不可为”,以行为文化促进师范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与自我成长。师范生通过行为自律能培养责任感,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能强化人生规划,提升实际能力。大学鲜明的师范行为文化能培养师范生为人师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师范行为文化将有助于师范生区别于其他专业大学生,打上师范教育与教师教育的烙印,促进其专业成长与发展。其次,以专业文化为主线开展师范生文化活动,创新师范生道德教育形式,帮助师范生形成积极的行为态度与方式。各类活动是大學行为文化的表现形式与教育载体。师范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专业文化活动应成为各类活动的主线,阅读教育名著、教学基本功训练、教育教学技能比赛、教育教学研究活动举办等等这些都应该是师范生日常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再次,发掘身边的榜样,以典型引领师范生行为示范。树立榜样是营造行为文化的抓手。树立师范生学习榜样的过程能将大学倡导的行为取向具体化、鲜明化与凸显化,有利于学生细化行为标准,明确努力方向与追求目标。大学应深化行为文化的打造,发掘师范生中学业、实践、研究等方面的优秀典型,充分宣传,大力鼓励,引领师范生学比赶超,进一步夯实师范生行为规范教育,最终达成师范生道德教育目标。

    4完善大学制度文化的激励评价要素,提高师范生道德塑造的规范性与成效

    大学制度文化是指学校的组织机构和存在于学校中的现实管理制度,包括学校各种条理化、文本化的规章制度、行为规范、纪律以及大学中无形的习惯、约定俗称的规范等。是大学人这一特定社会群体的规则体系。就人才培养而言,合理科学的大学制度文化将为学生的成人成才提供有力的评价功能、导向功能、鼓励功能与保障功能。师范生道德教育中,大学要制定健全系统科学的各项规章制度。首先,大学要制定完善的师范生助学奖学制度。完备的制度能让师范生感受到受尊重、被关爱、有支持。如健全的助学制度可以帮助师范生特别是农村来的师范生解决学习的后顾之忧,促进其更从容地规划与展开自己的大学生活。科学的奖学制度能在师范生中营造公平、公开、公正的成长氛围,能让师范生在勤奋努力后收到应有的鼓励与奖励,有助于夯实师范生道德塑造的基础。其次,大学应制定健全的制度执行体系。大学中要有专门人员与专门队伍来制定各项制度并保证制度的正常实施与更新。有效的制度体系能让师范生的成长环境充满激励、富有活力,并将有助于师范生加强自我道德修养,巩固专业思想,提高大学师范生培养质量。再次,健全的制度文化一方面能统一师范生的认识与行为规范,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师范生德性修养中个性品质的形成。制度能明确师范生的行为界限,在这一前提下,师范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合理规划自己的学习与生活,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陶冶性情,升华情感、培养情操从而进一步塑造师范生积极的心态、健康的行为,塑造师范生健全的道德世界。

    【参考文献】

    [1]王现东.论价值观的文化功能[J].河北学刊,2012(6):193—196.

    [2]邱开金,陶琳.师范生人格调查与人格培养研究[J].心理科学,2003(5):951—954.

    [3]郝连儒,李桂荣.大学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及实现路径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3):109—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