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三项制度改革思考与创新实践
宋菊花
中图分类号:F27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9)7-144-02
摘 要 我国是社会主义制度国家,在发展社会经济的时候离不开国家企业的支撑,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还要对企业的发展和管理进行必要的改进和创新。对国有企业实施人事、劳动、分配三项制度的改革是优化市场资源配置、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发展精神的重要举措,也是深化国企改革,完善国企创新实践的必由之路。本文就国企的三项制度改革思考与创新实践进行分析,并给出相关提升制度改革质量的方案。
关键词 国企改革 三项制度 改革思考与创新实践
改革是国企发展的必要动力。在20世纪90年代,朱镕基总理开始对国企的三项制度进行改革,使国企能够以更完善的姿态面对市场的变革。但是改革的进度受到一些其他因素的制约,例如历史遗留问题和国企的垄断地位使一些三项制度改革的不足之处被掩盖了起来,并随着近年来经济总体状态下滑,国企内部三项制度改革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为提高国有企业竞争力,完善国企制度改革条例,本文就如何以人事、劳动、分配为主要内容改革和优化市场资源配置进行讨论,为国企发展创造出一流的经营环境。
一、三項制度改革的目标与原则
为提高国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国家下发了针对国企制度改革的相关文件标准。三项制度改革的主要目标是优化国企内部工作环境,建立一个竞争上岗的人事制度,建立一个择优录取的用工制度,建立一个有效激励的分配制度。从以上三个方面全面推进国企的制度改革,为完善国企内部制度调控、保证企业员工利益做出改进。
为提高三项制度改革质量,有关部门制定了关于改革的几项原则。首先,针对人事制度改革要遵循高效精干的原则,建立一个简洁直观、全责清晰的人事制度,不断完善企业内部结构,合理的配置企业内部人士资源,做到人尽其责,物尽其用。其二,针对用工制度的原则,在用工方面国家企业要做到遵循当地市场发展的原则,合理的深化劳动制度的改革,使企业内部员工调控机制遵循市场运作原则,构建一个员工灵活进出企业的机制。其三,针对分配制度的改革,效率、激励和公平都是分配原则的关键词。国有企业在进行分配时要坚持以薪酬分配制度为核心全面推进分配制度改革,全面优化灵活的国有企业分配制度。
二、国有企业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
(一)国有企业内部制度不完善
国有企业制度改革是国家针对市场进行调控的一种方式,对于国家企业的内部调控管理需要一个明确的制度对日常的法治工作进行评估和把控。企业制度改革工作的发展对企业的发展责任重大,但是我国却没有一套明确的制度改革标准。制度更新不完善是国有企业制度改革效果不佳的主要问题,随着我国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国有企业的制度标准已然随着市场经济的制度改革而不断变换。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我国还没有及时更新关于企业制度改革的相关制度,相关法律规定也没有更新企业内部管理环节。
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着忽略了企业制度改革工作中科学管理制度和责任确认制度,使企业制度改革制度没有科学合理性,管理责任不能落实到部门上,更是缺乏良好的整合能力、纪检监察和内部审计等监督管理功能,没有明确的管理制度对企业制度改革工作的标准和目标进行规定。在实际工作中制度具有行使稳定性,法规最具有行为约束力。严格遵守企业制度改革工作所行使的相关法律法规,保证权力行使过程公平公正公开。
(二)监督不成熟、管理不均衡
一个稳定的企业制度改革体制需要一个均衡的管理水平和成熟的监督机制。在监督工作的日常管理方面应该做到将问题细化解决,针对性将不同种类的监督工作进行合理分配,从监督工作的基层管理人员入手,将明确的工作目标和任务环节传达到基层管理人员中,再由他们落实到每个行政人员身上。同时将日常的问题细化,解决目前国有企业内部制度改革规模不断扩展所带给监督工作的难题。同时也要打破传统的管理模式僵局,试图从多种平台和多方面的资源进行合理利用提升监督工作的完善度。
(三)国有企业的分配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多劳多得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但是在许多国有企业中,平均主义仍旧是影响最深刻的分配原则,使一些渴望突破的员工受到了严重的阻碍。国有企业内部统一时间上下班,统一的工作标准使无论国有企业的员工取得什么样的绩效都只能获得同样的工作报酬,这样的分配机制极大程度上损害了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企业内部员工希望国有企业能够完善企业内部的分配问题,从根本上提高员工的劳动积极性。
(四)国有企业绩效制度不完善
过于简单的绩效制度和落后的薪酬制度是主要影响国有企业分配问题的因素,一个完善的绩效制度是对员工贡献程度的有效管理,是提高企业员工积极性、量化企业员工人力的重要制度。但我国的绩效制度还很落后,依然存在着传统的绩效评价体系,使国有企业的员工无法正常的如其他企业一般参与到企业的利润分配中,在分配上损害了员工的基本利益,不利于国家企业的长远发展。
三、提升国有企业制度改革的举措
(一)优化企业制度改革模式
优化相关制度体系对部门信息管理工作的建设无疑是一次巨大的创新和推动,一次彻底的改革势必要对传统的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和翻新,对于传统的、管理制度的缺失要及时填补,对于不合理的管理条例要进行撤除,对于人员的编制也要进行合理的调整。在引入新的制度的同时要做好对旧的制度的继承,使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而不是推倒重来。再者要注重体系的策划,特别强调有关部门的工作策划能力,首先应该是工作体系的总策划,由制度带领行政人员在正确工作方向上大步迈进,争取在制度创新的同时进行工作进度的调整,使信息化工作在各个阶段都能保持活力。明确企业制度改革的理念,将企业内部改革质量作为一种追求、一种服务,服务于市场建设、国家社会、祖国的现代化建设。
(二)采用现代化理论进行指导
一个新兴事物的发展和应用需要一个成熟的理论指导,而一个新兴的事物往往容易被领导阶层所抵触。互联网时代带来了流量冲击和技术的革新,使传统的规划管理手段很难再使用。而新的管理工作理论在我国多数企业制度改革部门的运用还不纯熟,又没有一些成熟的例子可以借鉴,导致大部分部门的建设还只是模糊的影子,抓不住问题中心,盲目的前进往往导致根本上的方向问题就出现了错误。在这方面领导阶层要做好带头工作,全面贯彻落实党在十九大对国有企业制度改革提出的新要求,将工作的新精神融入到企业制度改革中,既要全面发展,也要抓住重点。
(三)企业内部工作管理模式创新
在新时代,人是建设的根本,就业决定了在企业制度改革中,对行政人员工作态度的改革是其中的重点。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有许多人员工作态度懈怠,这正是管理模式出现了较大的漏洞所造成的。在进行企业制度改革中,首先要创新工作目标,从而明确建设道路,规范部门内行政人员的前进方向,避免使错力气。其次,加强部门内部工作风气建设,加强工作责任心,要使得上力气。再次,改进工作管理进程,完善交流体制,要用好力气。
(四)健全职位管理体系
健全职位管理体系是全面推进人员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基本管理标准。职位管理标准以及岗位工作标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也是人力资源进行市场化改革的主要前提。通过建立统一的规范化的职位管理体系,完善国家企业内部的前置工作,优化国家企业内部员工的工作责任意识,并采用双向调控、择优聘用的基本原则,完善干部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市场化配置职能。
(五)优化绩效评价机制
绩效管理是实现人力资源市场化改革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三项制度改革质量的有效举措。绩效评价体系就是确立一个明确的制度标准,保证能够对企业员工进行全面评价、为薪酬分配提供一个切实有效的数据基础,以绩效结果作为企业内部员工进行分配的调节依据。逐步向一线业务部门进行资源倾斜,突破国有企业的平均主义。
四、结语
国有企业在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全面推进我国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撑。为加强国有企业在现行市场体制下的竞争力,企业内部势必对三项制度进行完善的改革。针对其中改革的原则和手段,企业要在市场与社会之间寻求一个平衡,实现国家企业越做越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郭湘云,焦宏奎.国企三项制度改革思考与创新实践[J].经济研究导刊,2018(10):11-12.
[2]王晓洪,马新智,唐立林.国有企业改革背景下的三项制度改革思考[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8(1):88-92.
[3]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中的突出矛盾与对策研究”课题组,马骏,张文魁,等.深化国有企业三项制度改革的思考[J].發展研究,2015(11):9-12.
[4]刘文涛,曾亮,杨笑寒.华润(集团)有限公司三项制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C]//中国企业改革发展优秀成果(首届)下卷,2017.
[5]张方斌.国有企业深化三项制度改革的思考[J].现代国企研究,2018,130(4):9.
[6]张群山.我省国有大中型企业三项制度改革的调查与思考[J].当代贵州,2003(9):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