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困境与空间拓展

    周婷+李峻

    【摘要】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出现了生源日益萎缩,市场份额递减的态势;教学模式的僵化导致人才培养质量的社会认可度低;存量资源的枯竭与增量资源的薄弱导致可持续性发展的空间受限。“互联网+”开放性、整合性、错时性以及互动性可以扩大成人高等教育的受众范围、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保障成人学习者的学习自由并且可以创新成人高等教育的实践教学模式,从而为成人高等教育空间的拓展提供了可能。成人高等教育需要以“互联思维”增强与社会的关联度;以学习者的需要为核心拓展成人高等教育的内涵;借助于互联网的海量存储性打造成人学习资源库;利用互联网的聚合性实现虚拟化的师资建设模式,从而实现发展空间的拓展。

    【关键词】互联网+;成人高等教育;发展困境;空间拓展

    【中图分类号】G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794(2017)03000804

    “互联网+”是利用互联网思维、信息技术对传统行业进行改造、跨界融合,使之呈现出一种崭新的行业形态。如今“互联网+教育”已经成为信息技术时代教育变革的发展路径,也为描绘学习者未来学习形态提供了无限可能。[1]同样,“互联网+”也为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拓宽了空间。

    一、传统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空间的逼仄

    建国以来,成人高等教育为提升国民整体文化素质、促进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一度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但由于各种原因,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空间正日益狭窄。

    1生源日益萎缩使成人高等教育的市场份额呈递减态势

    我国从1999年开始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高校普遍扩招,同时,还新建了大批本科院校。至2014年底,普通高等院校本专科共招生721万人,比上年增加21万人。2015年高考录取率近74.3%,其中本科366万人,高职(专科)34万人。这意味着“大学”并不是一种稀缺资源,计划经济时代以“学历补偿”教育为主的成人高等教育正在失去既有的生存空间。但是,长期以来我国成人高等教育与普通全日制高等教育实质上是“同质化”发展,这种模式在高等教育稀缺的年代还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但是,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深入,成人高等教育的生存空间不断被挤占,成人高等教育也不断被边缘化。如:2014年全国共有成人高校为295所,比上年减少2所;成人高等教育在校生在全国高等教育中所占的比例不断下降,从改革开放之初的62.14%下降到2014年的10.98%,年均降幅达1.42%。此外,随着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的增多,用人单位的选择余地增大,成人教育学历在一些行业中的认可度降低,成人教育招生难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2教育教学模式的僵化导致人才培养质量的社会认可度低

    成人高等教育的受众主要是在职的成年人,他们承担着多重角色,这就决定了成人高等教育应该具有最灵活、最多样化的教育教学模式,但当前成人高等教育的办学模式严重模仿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的“传递——接受”型教学模式,尽管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弥补学习者学习自律性不足的缺陷,但是对于多数成年学习者来说,自律性不是影响学习的关键障碍,学习与工作的时间冲突问题才是影响学习的关键。照搬普通高校的办学模式使得成年学习者往往因为工作而“导致面授的出勤率不高、迟到早退的现象严重”,[2]教学效果自然难如人意。

    上世纪80年代以后,成人高校试图通过远程教育来缓解学员工作与学习之间的冲突,如广播电视大学。但是,电视节目的定时性并不能很好地解决教学的“错时性”,因此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办学时空局限问题。此外缺乏针对性的教学模式使得教学质量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因此,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的社会认可度低。80年代至本世纪初,成人高等教育主要是 “学历补偿”教育,文凭可以轻易得到体制的认可,但是,1999年以来,随着普通高等教育的发展以及“学历补偿”型生源的日渐枯竭,成人高等教育失去了在教育市场中的竞争力。

    3存量资源的枯竭与增量资源的薄弱导致可持续性发展的空间受限

    目前,成人高等教育被看成一种附属产品,在高等教育资源稀缺的背景下,成人高等教育的资源自然被挤占,造成增量资源相对减少,加上本身存量资源稀薄,最终导致发展动力衰竭。

    从增量资金来看,进入新世纪以后成人高等教育投入在教育财政支出中的比例持续减少,《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13)》显示,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3 904 708万元,生均1 128元;而成人高校只有30 601万元,生均只有48.8元。如果按照成人高等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学生10∶1的折算比计算,成人高等教育生均教学设备的增长额不及普通高校的50%。以江苏省为例,2013年在全省教育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支出中,成人高校的财政投入只占了普通高等学校的16.59%。经费的减少直接影响师资队伍的建设,截至2014年底,全国成人高等学校有专任教师31 538人,比上年减少了2 109人,而且专任教师数量极少,基本靠普通高校的教师兼任,造成师资的短缺与不稳定性,导致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堪忧。正是因为增量资源的减少使得很多高校都将“成人教育”作为创收手段,过分看重成人教育的经济效益而忽略其社会效益。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帶来的必然是成人教育可持续性发展空间的受限。

    当然,财政投入的减少主要是因为国家政策造成的,但是,除了可计量的资金增量以外,成人高等教育还缺少不可计量的无形资源的增量,主要表现为成人高等教育创新与自我成长能力的缺乏,固守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特别是在专业设置上既缺乏特色又也缺少创新。

    二、“互联网+”背景下成人高等教育空间拓展的可能性“互联网+教育”可以实现互联网与教育的跨界融合,打破传统教育模式的时空限制,创新个性化的教育模式,可以为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空间的拓展提供新思路与新途径。

    1“互联网+”的开放性可以扩大成人高等教育的受众范围

    “互联网+”是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开放性是它最根本的特性。因此,成人学习者可以利用“互联网+”的开放性自主选择课程,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选择专业。从而实现了以成人学习者为中心的目的,使得他们多元化的学习需求得到满足。此外,成人高等教育多沿用传统的面授方式,加之受到时空限制,招生人数和培养规模受限,被阻挡在课堂之外的成人学习者无缘参与学习。“互联网+成人高等教育”可以帮助打破时空的制约,改变成人学习的传统模式。任何有学习意愿的人都可以参与成人高等教育。可见,“互联网+”可以拓展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空间,扩大成人高等教育的受众面,从而摆脱生存困境。

    2“互联网+”的整合性可以提高成人高等教育的资源配置效率

    “资源配置过程中信息传递是否畅通是影响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因素,而区域交通通达性制约着信息传递的速度和信度。”[3]成人教育机构分布比较散,软硬件基础比较薄弱,导致成人教育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但是“互联网+”可以突破传统教室、教师、教学媒介的局限,把多种要素整合在一起,形成资源的共享与聚合;而远程开放教学的“互联网+”打破了时空困境,将不同地域的教学动态、教学方式、实验情景即时传送,它缩小了空间距离,使得知识的传播速度增快、设备的利用率提高,课程的更新与世界同步;对于学习者来说,“只需使用PC、IPAD、移动设备等各类终端接入网络,就可随时随地从教育云平台上的海量教育资源中获取自己所需要的学习资源与服务。”[4]可见,“互联网+”的实时整合性促成了成人高等教育的资源配置的便捷性与合理性,实现了教育资源的智能化配置,使成人高等教育的资源配置效能得到提升。

    3“互联网+”的错时性可以保障成人学习者的学习自由

    传统成人高等教育照搬普通高等教育“按部就班”式的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刚性与强制性特征。但是,对于大多数的成人来说,只能利用“工余”时间进行学习以补充自身的知识。基于此,成人的学习时间、内容及方式具有“成人特性”,需要尊重成人学习的自由权利,即自主安排时间、自主选择课程与学习方法等。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满足成人学习者的学习自由。而“互联网+”的错时性可以保障学习者自主选择课程、时间甚至教师,以问题为中心、根据自己需求选择学习内容,构建个性化的、有利于问题解决的学习模式,“实现了时间和空间上的完美结合,克服了工学矛盾和旅途劳顿,使任何成人学习者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够参加学习”。[5]

    此外,成人学习者是多元化的社会角色,因此也存在多元化的需求。成人高校可以利用“互联网+”的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创新课程教学模式,实现理论知识课程与实践教学方式的高度融合,缩短成人学习者和学校之间的距离,实现成人学习者的移动学习与个性化学习。

    4“互联网+”的互动性可以创新成人高等教育的实践教学模式

    成人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要提升学习者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时空的限制,传统的成人高等教育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上时间分配严重不均衡,并且在效果上形成“两张皮”的现象。“互联网+”可以通过信息平台实现师生的互动性以及信息传输的实时性,师生之间不但可以实现即时的远程沟通,甚至还可以通过“互联网+”教育平台把工作情境中的问题即时传送,指导教师可根据即时情景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成人学习者可以在自己最需要的时候即时解决问题,不再需要模拟情景教学,使得学习更有情境感,丰富了教学模式。这种全方位的交互式学习,大大增加了成人学习者和成人教育者之间的互动和个性化的接触时间,创造了让成人学习者对自己学习负责的条件。

    三、“互联网+”背景下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空间拓展的路径分析“互联网+”顺应了时代要求和学生学习需求,并正在悄然打破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壁垒,当前成人高校需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带来的机遇,从以下几个方面拓展自身的发展空间。

    1以“互联思维”增强成人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联度

    “互联网+”不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思维方式与发展理念,它强调行业与技术的“互联、互通与互融”。因此,成人高等教育要走出生源单一、办学模式封闭、与社会脱节等困境就必须借助于“互联网+”的思维模式实现成人高等教育的根本性变革,如从性质上要从普通高等教育的“附庸”转变为具有新颖模式的高等教育;在尊重学习者个性、行业、知识结构甚至地区的差异的基础上,回归成人教育的本质,实现生源的多层次与多样化融合。

    成人教育与社会各个领域息息相关,推动社会的进步与改革,保证其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是促进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出口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从本体论和价值论的角度来看,教育只有扎根于社会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同样,只有真正服务于社会的教育,才能不断获得滋养自身成长的养分。”[6]要实现行业间的“跨界”融合,使成人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紧密联系,开发具有特色的专业与课程,让它真正成为一种独立的教育类型。同时,成人院校可利用互联网进行产学研结合的对外合作办学,将高校科研快速转化为生产力,为经济建设带来强大的动力。

    2以学习者的需要为核心拓展成人高等教育的内涵

    成人高等教育是面向现实生活的开放式教育,这就要求教育内容具有时效性与实用性,其中提升技术应用能力是成人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因此,成人高等教育应该关注成人的学习需要与学习品质,充分把握成人群体在文化基础、认知水平、学习经历、专业背景以及接受能力方面的差异性,从终身教育的视角定位成人高等教育的目标以及选择教育教学方法。特别是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进一步优化和创新教学方式,根据成人的具体需要与学习特点来设置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并利用互联网快速互动的优势及时调整,使成人教育内涵与办学方式协调起来。

    目前,成人高等教育要想在辦学定位、教学模式等方面摆脱对普通高校的依附,就必须借助互联网的实时传送技术实现灵活、自主、多元化的远程情境化教学;甚至利用移动终端推送课程教学服务,构建成人终身化的有效学习模式。如可以利用互联网将学员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难题即时传送到教师教学指导中心,使教师指导与学员工作达到“无缝对接”,从而消解成人学习内容与工作岗位需求之间的“鸿沟”,丰富成人高等教育的内涵。知识管理理论认为,不同主体之间的知识流动、共享与转移是实现创新的必要条件,因此,成人高等教育要打造互联网的交互平台便于师生之间以及学员之间的交流,学员在工作中遇到难题,可以即时与教师、其他学员取得联络,通过网络交流使学员之间实现知识的共享与转移,提升成人的创新能力。

    3借助于互联网的海量存储性打造成人学习资源库

    基于“互联网+”构建的成人高等教育使成人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建构,因此,学习资源库应该是“互联网+”背景下成人学习的基础性条件。丰富的学习资源库可以极大地拓展学习者的学习广度与深度。过去,我国成人高等教育过分依赖普通高等教育的资源建设模式,通常以实物型图书馆的建设为主要方式,但是,由于时空限制以及成人学习的特点导致了实物型图书馆的利用效率不高。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成人高等教育应该转变思维模式,充分利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来获取与扩大学习资源。如加快智慧校园的基础建设,特别是提升校园互联网的外部连接速度与质量;加强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打造综合性的网络资源库,可以与学习资源丰富的高校或团体共建、共享数字图书馆以及优质课程资源网络,不但可以实现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还可以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有效的帮助。此外,成人高等教育还可以借鉴MOOC的理念利用互联网平台上聚合国内外的优质课程资源,利用“专有教学平台和社交网络服务平台的优势,能够更好地满足当前协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的需求”,[7]提升课程学习的国际化视野。

    4利用互联网的聚合性形成虚拟化的师资建设模式

    前文所述,由于各种原因使得成人高等教育的师资出现严重匮乏,主要表现在教师数量少、教师结构不合理、教师更新速度慢、教师水平参差不齐等。“互联网+”背景下在线学习、慕课、翻转课堂等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推进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对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技巧以及知识结构的要求更加严苛。在目前状况下,很难吸引优秀的人才全职参与成人高等教育,因此,成人高等教育要把教师个人发展和学校发展统一起来,以积极的教师发展制度作为管理的有效方式,体现教师的主体性。[8]既要加快对现有教师的培养,增强他们的信息化教学水平;更要用互聯网思维来实现师资的虚拟化建设,使师资从“为我所有”向“为我所用”转变。如通过购买教学服务的方式吸引全国甚至国外优秀的高校师资或一线工程人才参与核心课程的网络教学与在线答疑活动;也可以通过互联网促使成人高等教育的跨区域合作,实现师资的交流,形成虚拟化的教师成长社区;还可以利用互联网的交互性优势鼓励本校教师参与其他高校的教学或企业的生产指导工作,丰富教师的实际工作经验,加快“双师型”教师素质的形成。

    【参考文献】

    [1]王星,李怀龙,等.“互联网+”背景下微学习空间设计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5(12):35—40.

    [2]田志艳.MOOCS背景下成人教育的困境与生机[J].成人教育,2015(1):12—14.

    [3]李玲,等.中等职业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空间特征及其形成机理[J].教育与经济,2015(6):54—60.

    [4]朱燕空,初汉方.创业教育幕课平台的建设与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9):170—175.

    [5]文锦,付小雷.经济社会转型对成人教育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云梦学刊,2008(2):131—133.

    [6]章宁,李峻.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困境与战略转型[J].成人教育,2015(7):1—4.

    [7]郭晓珊,刘进英.基于学习元平台的高校混合式学习模式设计与应用[J].重庆高教研究,2015(4):36—43.

    [8]张艳梅.美国高校教师管理制度探析:以阿默斯特学院为例[J].重庆高教研究,2015(5):7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