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门千亿级产业崛起的经验与启示
成青青
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40年,海门家纺业、建筑业、装备制造业快速崛起为三个超千亿的产业,成为海门经济前行的重要动力引擎,在给社会增加财富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生活的富足。进入新时代,改革开放永无止境,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我们必须树立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决心,主动拥抱科技创新带来的变革,实施经济发展的绿色化改造,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让改革开放释放巨大的经济活力,谱写县域经济的华彩篇章。
成功与经验
——充分发挥“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双重作用。海门在推动三大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始终找准好市场力量和政府行为的最佳结合点,充分发挥“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双重作用。一方面,注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发挥好政府在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对外协调等方面的作用,防止市场失灵,为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如建筑业的起始阶段,政府通过积极有效的组织、协调和激励,不断使建筑企业从本地走向外地,从国内走向国外。
——努力依托资源禀赋发展优势产业。海门的经验告诉我们,必须要根据自身实际,当地实情,依托资源禀赋,挖掘自身潜力,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经济优势。在这三大产业中,家纺业、建筑业在海门有一定的基础,海门将此作为富民产业,不断地进行培育、发展和壮大,坚持不懈地打造,如今长盛不衰。以建筑为例,目前海门建筑工人超过10万人,最高峰时的2008年,达到16.23万人,每年带回数十亿的金钱,鼓起了海门人的“腰包”。
——全力构建良好的创新、创业“常态”。海门三个超千亿产业的崛起,更多得益于创新、创业的永不停歇。海门最早允许农民务工经商,最早允许农民长途贩运,最早允许对农民开放城乡市场等。改革开放40年,海门创新、创业意识的培育,创新、创业主体的培植,创新、创业策略的选择,成为海门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事在人为,业在人创。40年来,不管是家纺业、建筑业,还是装备制造业的做大做强,无不凝结着海门人不陶醉于已有成绩,不满足于现状的创新、创业的精神。
启示与建议
——树立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决心。站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對经济发展新常态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在解放思想上迈出更大的步伐,树立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决心,形成市场充分公平竞争的格局,进而带动生产率的长期增长。海门的这三大产业中,家纺业、建筑业作为传统产业,面临着市场和消费升级的挑战。我们不能陶醉于已有的辉煌,必须加大改革力度,加快转型升级,推进传统家纺向现代家纺、传统建筑向现代建筑转身。
——抢抓“一带一路”的发展机遇。 “一带一路”倡议已吸引了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支持及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联合国大会、联合国安理会等重要决议也纳入“一带一路”建设内容。海门这三大产业要进一步做大做强,必须要抢抓“一带一路”的发展机遇。要构建以市场为基础、企业为主体的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广泛调动各类企业参与,引导更多社会力量投入“一带一路”建设。如家纺产品借助“一带一路”可走得更远更广;建筑业可承接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承包工程业务;装备制造业通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对华的投资热情等,增强“引进来”的前瞻意识。
——主动拥抱科技创新带来的变革。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未来,我国的经济增长更多地依赖科技创新产生的技术进步,保持可持续增长的重要途径在于自主创新。当今,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迅猛,每个企业都要“时刻准备着”。过去的企业竞争,一般只是行业之间的竞争,而现在已经进入高维度的跨界竞争。要摆脱发展惯性、告别路径依赖,坚定创新脚步,直面跨界竞争。
——实施经济发展的绿色化改造。对于存量经济与传统产业,如海门三大产业中的家纺业、建筑业,要采用节能低碳环保技术改造,走循环经济与清洁生产之路;对于增量经济与新兴产业,如海门三大产业中的现代装备制造业,要坚持科技创新绿色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充分利用先进生态技术,培育发展资源利用率高、能耗低排放少、生态效益好的新兴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研究表明,下一步我国将进入县域经济时代。优良的营商环境,一直被称作保持经济发展活力的重要保障,被作为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牵引因素。而县域经济极大部分是民营经济,如海门的这三大超千亿级产业,是民营企业“唱主角”。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始终关心支持爱护民营企业。我们毫不动摇地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保护民营经济发展。当前,全球经济存在很多不确定性、不稳定性,主要是逆全球化思潮继续发展并发挥作用,资本紧缩会导致相当大的金融风险等。因此,我们要围绕民营经济发展推出更多的改革举措,进一步增强民营经济发展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