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智慧生态城市
刘明石
摘要:“智慧生态城市”是一种新出现的城市建设理论,也可以看做是生态城市理论的升级版。这一理论重新审视了城市建设路径,重构了传统城市建设理论的结构和面貌,而且作为生态城市理论的深化和发展,智慧生态城市理论力争把信息化元素和人文关怀融入到现代城市建设中,使城市成为真正的宜居之所。厘清智慧生态城市的内涵、构成要素和未来的发展趋势,研究智慧生态城市建设切实可行的措施,对于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确保人民安居乐业,实现城市永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智慧;生态城市;智慧生态城市
中图分类号:D6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6)09-0082-03
城市是市民的栖居之所,是人们生活的家园,其发展状况标志着相应主体自由与全面发展的尺度。在全球化、信息化时代,城市建设面临着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众多问题。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如何以创新和发展的姿态建设我们生活于其中的城市,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需求,提升城市“软实力”,如何把城市建设成为既体现现代化,又体现人文关怀,既节能环保,又适合居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时代性课题。
一、“智慧生态城市”的提出及其内涵
城市建设是一个古老的话题,自从有城市开始,就有了关于城市建设的思考和研究,并且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国度形成了不同的城市建设理论。进入21世纪,在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推动下,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迅速推进,人们在享受城市化带来的福利的同时,也不得不忍受这个进程中带来的各种弊端。为了建设一座人们心中的理想城市,学术界掀起了一场关于城市建设理论的思考和研究的高潮,催生了“生态城市”“智慧生态城市”等一系列城市建设的新模式,推动了城市建设理论的实质性变革和创新。
“智慧生态城市”是在“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提出的一个新概念,为了更好地研究“智慧生态城市”,有必要先厘清“生态城市”的内涵。“生态城市”最早是在197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发展报告》(2012)中指出:“生态城市是基于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运用生态科学原理规划设计的,社会和谐、经济高效、自然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住居形式,是自然、城市和人融为有机整体的互惠共生结构。”[1]在生态城市研究过程中,有学者提出,进入21世纪,信息科学突飞猛进,已经影响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必须把信息化元素融入生态城市建设中,而且,生态城市建设要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在这样的背景下,寇有观于2012年3月在《中国市长》杂志发表《落实科学发展观 建设智慧生态城市》,在国内外公开提出建设“智慧生态城市”。[2]与“生态城市”相比,“智慧生态城市”是在“生态城市”建设模式的基础上,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把信息化元素和人文关怀融进城市建设的理念中,目的是要在生态城市理念的引导下,充分利用信息化带来的便利,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们理想中的“魅力城市”,实现城市的永续发展。所以,“智慧生态城市”,既不能等同于“智慧城市”,也不能等同于“生态城市”,而应该是以生态城市为发展方向,以“智慧”为特征,以最终达到城市建设与市民的自由全面发展相适应的和谐状态为目的。
基于以上的思考,可以给“智慧生态城市”下一个定义。所谓“智慧生态城市”,是指在智慧宜居思想的指引下,把信息技术和人文关怀有机结合,通过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把城市建设成为环境优美怡人,经济飞速发展,能源绿色环保、社会高度和谐的城市发展模式。
与传统城市建设模式以及以往的生态城市建设模式相比,智慧生态城市具有鲜明的属人色彩。智慧只能是人的智慧,只有人才能有智慧,智慧生态城市本身就内蕴了人文关怀。从“智慧生态城市”的维度理解城市建设,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城市建设的出发点、宗旨和使命都是应该落实到人以及人所生活的周围世界。马克思恩格斯更是明确宣称:“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3]智慧生态城市是以人和人的活动为中心,为人而存在的,目的是要在以人为本理念的指导下,运用高新科技手段,使城市建设在更高的视野中被统摄、整合起来。
在信息化背景下,智慧生态城市的存在和表现方式多种多样,我们可以从如下一些方面略窥其大概。
第一,智慧生态城市应该是“生态城市”。生态城市建设所依据的原则主要是集约高效、低碳环保、生态和谐、绿色宜居。中国地域辽阔,城市数量众多,建设智慧生态城市的起点不同,所走的道路也应该不尽相同,因此,在智慧生态城市建设中不能要求在形式上整齐划一,而应该根据每个城市的实际情况,在生态城市发展核心理念的指引下,明确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扬长避短,选择适合自己的城市建设绿色发展道路。
第二,智慧生态城市应该充分体现其“智慧性”。2012年11月8日,十八大报告中将信息化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4]这个报告为我国城市发展指明了方向。城市的智慧性可以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城市基础设施的的智慧性,主要是运用GPS、RS等技术手段把城市的各个组成部分联系起来,把各个信息孤岛联接成一个动态的信息网络,从而达到资源优化配置。2013年7月16日,北京成为首个应用“中国GPS”城市。[4]这说明我国已经具备全面建设信息化城市的能力,目前需要做的工作就是有意识地把各种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应用到城市建设的具体实践中,从而提高城市运行效率,健全城市的服务功能。另一方面,城市治理的智慧性。城市治理的智慧性主要是指通过转变管理方式,把信息技术应用到城市管理当中,把智慧治理纳入到政府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型的框架之中,使城市治理充分体现大众性,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第三,智慧生态城市必须体现人文关怀。在“人类中心主义”与“自然主义”被炒得火热的时候,我们仍然要强调人文关怀。人是万物之灵长,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生活于其中的人类生活得更好,城市是人们栖居之所,也是人们的家园,无论这个城市多么“智慧”,或者多么“生态”,目的都是使生活于其中的我们有家的感觉。回到家里,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家干净、舒适、整洁,温馨,城市是一个由无数个“小家庭”组成的“大家庭”,在这个大家庭当中,也要通过所有成员的共同努力,达到环境整洁、经济发展、长幼有序、邻里和睦的目标。如果城市中每个市民都能以一种家的心态来对待自己所居住的城市,智慧生态城市的建成指日可待。
二、智慧生态城市的表现形式
(一)智慧人居环境
我们生活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时代,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这些从前人们闻所未闻的词汇现在已经变成了人所共知的流行语,这一特殊的历史背景决定了我们的智慧生态城市建设要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体现时代性,富于创造性。智慧人居环境是智慧生态城市建设的基础,可以从三个方面考虑。第一,城市基本设施要适合人居住。要空气清新、绿树成荫,城市基础设施要完备、智能。2013年4月1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发出通知,要求新建住宅区和住宅建设涉及的通信管道、楼内光纤、设备间等通信配套设施,应满足多家电信运营企业共享使用的需要。光纤到户通信设施未按要求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的,不得接入公共电信网。[4]这一规定对住宅生产企业、居民和城市建设都将产生革命性的影响。第二,政府要对城区实行智能规划,尽可能安排居民就近工作,在相对小的区域内满足居民的居住、餐饮、娱乐、购物等日常基本需求,减少不必要的出行,客观上会缓解交通堵塞、减少环境污染,促进智慧生态城市的建设。第三,要把物联网技术引入到智慧生态城市建设中来,通过远程控制让家用电器变得“聪明”,要让自动售货机遍布城市的每一个角落,让居民真正享受到信息化带来的福利。
(二)智慧绿色交通
现代交通问题困扰着每一个在城市中生活的人,也困扰着当地政府和交通管理部门。如何在现有条件下解决城市(尤其是大城市)的交通问题,厘清现代交通问题的实质和发展趋势,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信息化浪潮席卷着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交通领域也不例外。目前,建立在3S(GPS、GIS、RS)基础上的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已经在我国多数城市建立,在这种情况下,发展“绿色智能交通”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进行。首先,发展智慧交通指挥系统,在这方面,北京做得尤为出色。目前北京通过立体智能服务感知平台建设,初步实现在一张地图、一个大屏上对主要大街和重点点位的不间断实时监控,以及执法人员和执法车辆等勤务力量的掌控。[5]。其次,发展车与车、车与人、车与周围环境之间的智能互动技术。当前国际上主流是 V2V 、V2I技术,最终的目标是实现车辆在高速公路上的无人驾驶。第三,智慧绿色出行。信息技术的发展影响着智能交通的发展。高速无线移动接入技术的发展为实现智慧绿色交通创造了条件。出行者可以通过在智能手机上安装相关的APP,获得想要的各种交通信息服务。
(三)智慧生态治理
智慧生态治理是建立在人文关怀基础上的综合治理,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治理行为,不能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不仅要硬件达标,更要软件过硬,不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也不是今天污染,明天治理,重复污染,重复治理;而是要建立一种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指导下的、高科技平台基础上的城市生态保护与建设长效机制。
对现存污染的治理主要是对城市污染企业的治理,实践证明,对城市污染的治理要从源头入手才能根治。目前城市污染主要来自两个渠道,一个是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对城市造成的污染,另一个是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对城市造成的污染,其中企业生产过程中造成的污染是城市环境污染的最主要来源。因此,政府在治理城市污染过程中,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对污染企业的监管方面。对于那些不整改、或者整改也不能通过环境测评的企业,现在通行的处理方式主要有关停和迁移两种。从长远来看,关停较好,迁移不可取。关停正在运转的企业会给相关企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甚至可能是毁灭性的打击,对当地财政也造成巨大冲击,但是如果通过迁移的方法解决问题,只能是转移矛盾,把本地的污染转移到别的地方去,不能解决实质性问题。在污染企业迁移过程中,除了拆迁和重建造成的经济损失,造成城市之间、各省之间的矛盾以外,就全国来看,没有任何补益。要想保证城市的生态健康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和意志,顾全大局,立足长远,对制污排污不达标企业的处罚绝不能手软。这些企业是害群之马,他们的存在在短期内可能会给当地带来经济上的收入增加,但是从长期来看,后期环境治理的费用会远远高于前期收益。所以,对这些环保不达标的企业一定要采取关停措施。当然,政府也要给与一定的经济补偿,减小企业的损失。
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恢复和发展是一个长期系统的过程。为了把城市建设得适合人居住,世界各地的人们想出各种办法来解决城市建设中出现的问题。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变迁,解决城市建设问题的方式也在不断变化。在智慧生态城市建设的大背景下,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恢复和发展必须采取“智慧生态治理”的方式来进行。简单地说,智慧生态治理就是要在适当的地方,用适当的方式来治理,每个城市的具体情况不同,采取的治理方式也要因地制宜,即使是同一个城市,对于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部门也要采取不同的方式,比如用蚯蚓处理城市垃圾,用天敌来消灭城市树木的害虫,通过清淤来使河水清澈,通过植树造林来净化空气等。
(四)市民安居幸福
城市的发展关乎国家的未来,更关乎每一位在城市中生活的市民的未来,智慧生态城市建设,就要使每一位城市的居民都有归属感,有对于自己居住城市的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有幸福感。居民的幸福感是居民的主观感受,没有硬性指标,但是却可以作为衡量智慧生态城市建设成败的重要标准,建设智慧生态城市的目的是为了城市的长远发展,而城市是人的城市,是居民的城市,如果当地居民没有幸福感,城市的各种硬性指标再好,也不可能实现城市的永续发展。
三、提升中国智慧生态城市建设水平的具体方略
马克思说:从前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3]理论研究是实践的先导,理论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指导实践取得成功,因此,在提出了智慧生态城市的理论以后,问题的关键就变成了如何在实践中把智慧生态城市建设的理念变成现实。本文认为,智慧生态城市建设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
首先,要建设“智慧”服务型政府。要想建设服务型政府首先要有服务意识,要真正把人民群众当成主人,才能获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现在信息技术非常发达,又有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做支撑,想了解民众的意愿相对容易,政府要相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相信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力量。政府所要做的事情,就是为市民安居乐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包括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优美的生态环境,良好的社会治安,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各种有利于城市发展的规划和设计,其余的事情就由市民来做。
其次,制定科学的智慧生态城市评价标准。在制定智慧生态城市评价标准的过程中,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可以存在标准,但是一定要低标准,高要求。“智慧”和“生态”在城市建设中并行不悖,但是二者在城市建设中的地位是不一样的,就中国目前的现实来看,应该是生态在前,智慧在后,或者说,生态城市建设是目的,“智慧”是达到生态城市的手段。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历史、现在和未来,在自然资源、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等方面都各不相同,因此智慧生态城市的建设不能要求整齐划一,而且不能完全由各种硬性指标来衡量。在智慧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设立一些基本的硬性指标是必要的,比如城市的绿化率、空气质量等,但是不能各种指标罗列,如果各个城市为了达到相应指标而忽略了其他指标,会造成新的城市的不和谐。
最后,在城市建设中注重民生问题的解决。有些省市居民收入偏低,居民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能改善自己的生活条件,如何解决自己的居住、养老、医疗、子女教育等问题。因此,政府必须把这些和老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民生问题作为工作的重点,在改善百姓生活状况,提升百姓生活质量的过程中,提升中国的智慧生态城市建设水平。
参考文献:
[1]李景源,孙伟平,刘举科.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发展报 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2]寇有观.智慧生态城市的探讨[J].办公自动化,2013.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 社,1995.
[4]中国信息年鉴2013[M].中国信息年鉴期刊社,2013.
[5]宋刚.创新2.0 时代的智慧城市管理[J].办公自动 化,2013.
[责任编辑:秦 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