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后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及启示

    周扬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扩大对外直接投资和建设新型开 放经济提供了广阔国际空间。经过丝路沿线国家五年来在“硬条件”和“软环境”方面的建设和完善,“一带一路”沿线也迅速发展成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热点地区。但对外投资实践并非坦途,投资主体面临诸如东道国投资政策不连续、投资环境不稳定、融資成本居高不下等复杂多变的投资约束。破解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所面临的现实约束,挖掘东道国投资潜力和提高对外投资效率成为摆在国家、企业面前的现实问题。

    一、引言

    日本是对外直接投资大国,截至2017年底,海外直接投资达到174.157万亿日元,较2012年底增加91%,几乎翻了一番。日本的通信和金融企业在全球竞争中并购海外企业,同时零售等内需型企业也在积极进军海外。

    本文旨在对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进行分析,总结其经验,为构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快速发展的政策体系提供参考依据。

    二、金融危机以后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特征

    (一)投资额稳健增长,欧美投资为主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后,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及日元升值,日本对外直接投资进入稳健增长阶段。截至2017年底,日本海外直接投资额为174.157万亿日元,比前一年增加33万亿日元,是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的2010年投资额的2.9倍。其中,对美国及欧洲的投资占主体地位,达到总投资额的65.5%。其中,以非制造业的投资为主,达到对外投资总额的65.4%。其中,通讯业投资增长显著,占比从2007年的0.5%上升到6.8%,十年间增加了985.5亿美金。其次是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日趋显著,10年间增长了7.2倍。例如,控股集团柒和伊以3660亿日元收购了美国千余家便利店,进一步扩大国际化步伐。而另一方面,以往以电器制造业、运输工具制造业等为主的主要制造业的对外投资额持续下降。另外,从投资方式来看,日本企业对海外企业的收购达到667起,继2016年之后再创新高,甚至出现了超过10亿美金的巨额收购案。

    (二)政府主导完善金融财税制度

    日本和美国之间的贸易关系中,日本略次受挫,面对亚洲这一新的经济增长极,日本开始实施“脱美入亚”新战略,加快了对亚洲投资步伐。金融危机之后,日本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税收优惠支持政策,鼓励企业进行出口替代型的对外投资。2013 年在“安倍经济学”框架下,日本推行了旨在使日元贬值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目的是提高本国产品的出口,但也降低了中国、东盟等新兴国家购买日本机械零部件的成本。在此背景下,日本利用自身技术优势加大了对海外的投资力度。另外,日本你鼓励对外直接投资政策有着自己的特色,其“税收抵免法”体现了促进资本输出的原则。日本政府对投资发展中国家,并获得税收减免优惠的日本企业,视为已缴纳税款,可以在国内法人税中抵扣,根据税收条约或缔约国条约法律规定,通常把针对利息、股息等投资所得的减免额作为抵免对象。另外,日本还特设投资亏损准备金,企业和政府共同承担海外投资风险再有,日本也制定了延迟纳税等优惠政策。这些相关法律法规在2008年之后都有不断地补充和完善,这使得企业海外投资信心大增。

    (三)东盟投资逐年增加

    根据日本经济产业省统计数据显示,金融危机之后,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额的近三分之一分布在亚洲各国,尤其是东盟成为日本对外投资首选目的地。随着中国原材料、劳动力以及土地成本的不断上升,日本开始将对外投资的重点转向越南、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柬埔寨等生产成本较低的国家。东盟地区国家政治环境相对稳定,而且为吸引外商投资提供程加速推进,日本企业对缅甸的投资力度也在逐渐加大。相比较而言,中日因为历史遗留问题,经常会因为各种政治议题引发政治不信任,加大了日本对华投资的政治风险。此外,随着缅甸的民主化进程加速推进,日本企业对缅甸的投资力度也在逐渐加大。东亚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日本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大好的机遇。东盟各国劳动力价格低廉,投资收益率高,投资环境也在逐渐的改善。

    (四)海外并购形式增加

    金融危机之后,日本对外投资主要以企业的海外并购为主,2012 年日本海外并购金额达到670 亿美元,2014 年并购金额占对外投资总额的比重已经增加到50%,依托国内企业进行海外并购投资成为日本对外投资的最重要渠道。例如,2014年日本软银收购美国的通信巨头Sprint Nextel公司,出资216.4亿美元收购了其78%的股份;同年10月,日本电通公司出资43.11亿美元收购了英国广告公司Aegis Group100%的股份。日本海外并购战略的实施有着复杂的原因,从行业选择来看,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日本服务业需求规模将逐渐收缩,通过加大对海外服务业企业的并购有助于保障企业的长期发展。2014 年日本非制造业投资金额占比超过了70%。另外,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日本企业国际竞争力下滑明显,2011 年进入贸易逆差时代,通过并购投资弥补贸易赤字成为日本政府的重要选择。

    三、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对我国“一带一路”的启示

    当前国际贸易保护主义逐渐升温,部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与我国的贸易摩擦日益增多,我国已成为全球反倾销、反补贴调查的首要目标国。因此通过借鉴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经验,从而推动国内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健康可持续发展。本文给出以下建议:

    (一) 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加强国际协作

    首先,由于国内生产环境的变化, 我国传统行业的比较优势逐渐消逝, 已成为我国的边际产业, 但这些边际产业 在部分发展中国家仍具有比较优势, 同时我国部分行业的核心技术仍被发达国家垄断, 国外的先进技术及管理 经验对国内企业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因此应巩固对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投资, 加大对发达国家先进技术的投资力度,从而推动国内产业优化升级。其次,制造业受到国际原材料价格上涨、国内用工成本上升等因素的影响,导致生产成本居高不下。许多制造业行业丧失比较优势,加速我国国内产业转移到自然资源丰裕、劳动力成本相对低廉的国家或地区。再次,加强企业间的协作,在市场经济竞争中,单打独斗的经营方式并不适应于加入WTO组织后参与国家市场竞争的需要,通过企业间合作,合理进行资源配置,使企业间及时掌握国外市场贸易的最新消息,增强我国企业竞争力。

    (二)加强政府引导,投资布局多元化

    首先,我国应发挥政府部门的引导作用,加快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了应对新型的贸易壁垒,我国应该完善技術标准和法规体系,要逐步建立起与世界接轨的技术法规和标准认证体系,要根据世界贸易组织有关协定,加快与国际环境标准接轨的步伐,还要加强企业的技术和标准化,法律意识,适应国际贸易对技术标准方面的特殊要求。 其次,合理引导对外投资流向不同国家和不同行业, 尽量避免企业过于扎堆式的出海以及投资目的地和行业分布过于集中带来的风险。 制定和实施多元化市场战略,不要什么都跟风似的涌向一个市场,因此,从政府到企业,都要努力调整自己的市场战略,按照巩固老市场,开拓新市场,出口市场过渡集中的,要适当分流的原则,投资到更多的国家和地区。这样做,不但可以避免由于产品过于集中引起他国的调查,从而限制我国出口,而且在发生贸易战争时,我国企业还可以通过贸易转移,把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

    (三)加强金融及财税支持

    我国金融机构在海外布局尚不充分,金融企业“走出去”步伐相对滞后, 对国内企业 “走出去” 的帮助有限,企业对外投资资金依然缺口较大,企业“走出去” 融资难问题仍存。 因此应鼓励金融机构走出去,加快金 融机构的海外布局,加大对国内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海外投资的支持力度,稳步推进金融市场自由化改革,合理推动金融创新,拓宽对外投资的融资渠道,缓解企业境外投资的融资压力。制定税收激励的相关配套措施。给予相关财力支持。日本建立海外投资准备金制度,设立海外经济合作基金、日本进出口银行等措施促进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建议我国政府为企业提供财政低息或无息贷款,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解决企业在国际竞争时初期投入大、资金回收慢的难题。

    (四)建立风险防范预计体系

    政府要建立对外直接投资风险防范预警体系。政府要督促外贸企业搜集各国关于出口,投资以及其他与外贸及对外直接投资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建立数据库,及时了解所在市场对某种产品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和政策,以及当地指定的各种标准,和这些标准在实施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最后要把这些统计来的信息,及时的向政府部门、行业,企业之间进行扩散,从而确保在每一笔对外直接投资案件发生之前,都能事先都得到消息,及时调整策略,减少各种风险影响的概率。从目前的国际形势来看,国家间完全消除投资风险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要认真研究世贸组织的有关条款,学习借鉴国外的实践经验。利用国际惯例和规则,最终建立自己的预警体系。

    四、结语

    中国和日本在对外直接投资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表现在发展阶段、投资区域分布、行业分布、投资形式等主要方面。日本在长期促进对外直接投资的过程中采取了较完善的金融财税制度、企业信息共享等重要政策手段,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这对于我国来说可以加以借鉴,以完善我国支持对外直接投资政策体系,进一步降低海外经营风险,提升企业的海外直接投资效率。

    (作者单位:岭南师范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是岭南师范学广东沿海经济带发展研究中心资助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中日对外直接投资战略的比较研究(编号:20194L07 )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