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业界与学界相互理解之难

    很少有一個行业像新闻业这样,有着业界与学界的职业内分野。业界学界间有很大的隔阂,有着同样的新闻基因,却缺乏共同体意识,学界觉得业界太肤浅,新闻实践偏离了理想形态,真新闻没多少;业界觉得学界远离实践还对业界指手画脚,没有新闻从业经历也敢讲授采写编评,研究新闻却很少在公共事务中发言,热衷于用“新闻伦理”规训业界却很少跟业界站在一起去批评公权力。

    用科学社会学的“边界理论”分析,作为一个职业,新闻不仅有着对外的边界意识,新闻职业内部学界与业界间也有着一道铁幕式的边界。在这个边界的两边,新闻学界与业界在争夺专业话语阐释权上进行着扩张(进入对方领域)、驱逐(将局外人逐出专业领域)和保护自主性的工作。比如在“新闻教育”问题上,新闻学界和业界就有强烈的边界意识,业界很多人觉得自己在实践中掌握的新闻从业经验才应成为新闻教育的正统,而学界中不少教授觉得经验只是经验,是无法教的“缄默知识”,未能抽象为系统化的理论,没有资格登堂入室进入新闻教育体系,那点儿经验做一次讲座就讲完了,无法撑起新闻教育的一门课程。

    也许这就是格尔兹在《文化的解释》中所强调的“深描”(thick description),新闻学界和业界要更了解对方,需要进入对方去“深描”,沉浸到对方的日常系统,理解对方意义结构的分层等级,理解对方的文化、仪式、习俗、观念之类的背景知识和概念结构,才能分清楚眨了一下眼睛这个动作到底是眨眼、挤眼、假挤眼、模仿还是模仿之练习。

    (曹林文,摘自《青年记者》9月上)

    (本专栏与中广联《中国广播电视理论动态》编辑部合办,栏目编辑:聂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