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学困生”成因及转化策略分析
甘珠升
【摘要】小学阶段是一个人学习成长的重要阶段,数学是这一阶段学习的必要科目,其中,小学数学计算是小学数学学习的重要基础.小学阶段的学生处于启蒙阶段,自律性差,专注力不强,需要教师一步步耐心的教导.一些客观原因致使一些孩子变成了“学困生”,同时,“学困生”的数量不断增加.因此对“学困生”的研究尤为重要.本文将抛开智商、情感等因素,客观地探究“学困生”认知、教材以及知识点等层面的成因,并针对成因提出适用于“学困生”的转化策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提升数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数学计算;学困生;成因;转化策略
一、引言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育模式为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所以以训练为主,这样虽然能让学生很好地掌握计算技巧,但是占用了学生大量的课上和课下时间,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而且小学正是学生爱玩、爱闹的时期,数学的学习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也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耐心,而数学计算更应该保证其准确性.因此,学生在小学数学计算中很容易变成“学困生”,即这些学生一切正常,但数学学习效率远低于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也不能完全消除“学困生”,只能根据不同“学困生”的成因提出相对应的措施,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辅导.
二、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学困生”的成因
(一)缺乏运算兴趣
“学困生”普遍认为计算是一个枯燥无味的过程,这是导致其成为“学困生”的最根本原因.因为他们缺乏计算兴趣,便不会很用心地去完成计算,也不会耐心和细心地去计算,更不会一步步检验,导致计算过程出现种种失误.
(二)计算习惯不好
小学的计算题都是比较简单的,但没有良好的计算习惯也没有办法做对每一题.小学生如果不能集中注意力去做题,也是不可能做对这些简单的计算题的.小学生爱玩、好动,易受周围事物的影响,也不能全神贯注地进入做题状态.再加上教师也不太注重学生计算习惯的养成,只注重做题量和正确率,便导致了学生上课走神等现象出现.还有的教师为学生留大量的课上、课下计算作业,学生便只注重做题而忽视了答案的准确性,也没有进行一步步的检查.这种计算模式便导致学生养成了马虎大意的不良习惯.
(三)审题不认真
审题是做题的第一步,审不清题就不能做出正确答案,还会导致一步错步步错的情况,它影响着学生对已知、未知条件的准确把握.学生很多时候题做不对的直接原因是题意未明确便下笔开答,只有分析清题目才能运用相关法则、定理、技巧进行解答.如果不注重审题能力的培养,就会导致答题准确率下降,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也会因此吃大亏.
(四)计算思路不清晰
学生要想做对一道题,就该有清晰的计算思路,在头脑中建立一个框架,厘清每一步过程,才能更好地理解这道题.然而目前,学生对计算知识的掌握缺乏整体性与清晰度.教师忙于赶进度,教学脱离学生实际,只注重讲授知识而不注重学生的吸收与巩固.这就导致学生的学习只停留在表面水平,沒有深入到本质上.教师只是生搬硬套地让学生去计算,强行将他们的知识粘在一起,没有为学生很好地讲解其内在的联系,这就导致学生没有完整的计算思路.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完整,时而还出现断节现象,没有真正地掌握计算技巧,严重影响了学习效率.
(五)学生的转化迁移能力不强
学生的转化迁移能力是指将一道题迁移到一类题上的能力,即学会这一道题,便能运用这道题的做题技巧和学习经验来完成一类或相似题的解答.或者可以理解为,学生已经学到的知识、技能对新的知识、技能及方法的作用影响.小学的数学题一般都是一类一类的题,小学的计算题更应该注意转化和迁移.然而“学困生”很难完成知识的迁移,打不好计算基础,这也会严重影响高年级的计算知识的完善度.一位数到多位数,简单计算到复杂计算都是紧密相连的,“学困生”无法很好地找到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从而无法完成知识点之间的迁移,也就导致计算能力下降,从而影响数学的学习效率.
(六)缺乏实际运用能力
学习数学也是为了服务于生活,而我们往往很难将数学计算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再加上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器和手机的普及,我们很少亲自去手动计算结果,于是慢慢地对计算工具产生了依赖性,久而久之,计算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运用与使用的频率越来越低,这也影响了学生的熟练运用程度,导致学生对计算失去兴趣.而且很明显的一点是,大部分学生对整数的运算要比分数熟练得多,也是由于在实际生活中对整数的运用方面较多,而对分数的运用很少,这就导致学生对整数运算比较熟悉,整数、分数运算的能力产生差异.所以,学生没有将计算问题实际化,也没有对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进行思考运算,错失了提升数学能力的好机会,更多的学生成了“学困生”.
三、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学困生”转化策略
(一)创造数学情境
很多学生因为数学学习缺少趣味性而导致其很难融入课堂,很难听明白老师讲的是什么.教师可以转换教学思路,灵活地采用创造数学情境的方法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进入课堂,进入课程内容,这样,学生才能跟上老师的思路,记清楚老师讲授的定理、公式,并进一步掌握计算方法.同时,教师创造数学情境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进一步爱上数学,从而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例如,教师在讲解“如何求长方体表面积”时,不能直接按照课本讲公式,这样学生就只是听了一遍,很难熟练运用.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用纸片做长方形模型,学生自己制作,制作完成后,学生独自完成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教师引导学生体会长方体对面面积相等等特殊性质,学生一步步钻研、探讨,便可自己总结出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样,学生全程参与了长方体表面积计算公式的探讨与演算,就会对长方体表面积计算公式留下深刻印象,同时,学生在平时做题的时候,也就很少会出现记不住公式、公式运用不熟练的问题,也渐渐地提高了运算准确率,“学困生”不再因为公式的问题做不出题.
(二)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可见,学习的方法永远比学到的知识重要.很多学生成绩不理想就是因为没有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方法是否科学、有效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效率的高低.正确的学习方法,可以减少学生的无用功,避免学生走很多弯路.因此,学生不仅应该“学会”,更应该“会学”.在小学的数学计算中,好的学习方法能让学生弄清楚为什么要这样去计算,也就是明白计算的原理,厘清计算思路,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掌握计算方法,做题时才不会慌张做错.
例如,数学计算中的常见错题24乘5等于100,就典型地反映出學生没有弄明白数学计算的原理,没有熟练掌握数学运算方法.学生做计算题,首先关注的是这个题的答案,而没有去想这道题涉及了什么知识点,运用了什么数学概念、运算法则、计算公式,这道题要从哪里入手.小学数学是打基础的过程,学生掌握了计算方法,才能为高年级的数学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
(三)锻炼学生的个性化思维
不同的学生在面对同一道计算题时,都会有不同的思路去解答,他们也不一定会严格按照老师的方法去计算.这个时候,教师要尊重不同学生的不同思路,也可以让学生上讲台讲解自己的方法,锻炼学生的个性思维.例如,对于185×9.5的计算,同学甲通过185×9+185×0.5来计算,乙同学用185×10-185×0.5来计算,丙同学用100×9.5+85×0.5来计算,学生通过不同的方法都能得到正确的答案.甲同学的方法最高效、最常见,老师也应该表扬其他两位同学的发散性思维,鼓励其他同学采用不同的方法解答,不要局限于一种方法.
(四)多多强调复习
学会的东西如果不常常去复习它,就会把它遗忘,提高数学计算能力也是这个道理.学生在基本数学计算学习中,应该不断强化技能训练,巩固学习方法,防止遗忘.例如,在涉及有关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时,学生的计算方法往往是正确的,但结果很多情况下都不正确.我们分析原因后发现,很多学生在约分、通分、互化上出现错误,也有的学生在百以内的计算中出现失误.学生常常在这些基础知识上犯错误,就是因为遗忘,未能及时强化造成的.学生明白了基础原理后,没有进行专门的强化训练导致知识点的遗忘.
(五)加强口算能力
很多学生算数慢,算数不准确,是因为他们忽视了口算的重要性.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对于简单的计算,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口算.而且口算不仅仅是小学生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它贯穿于数学学习的整个过程.教师的教课任务中应该包含适量的口算任务,每节课可以进行五六分钟的口算提问环节,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口算技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六)借鉴错题,吸取教训
当人们遇到新的情境时,会在原有结构的基础条件下进行稍微改变来适应现实环境的要求.我们把这一道理运用到学习中,就是让学生注重常常复习错题.学生在复习错题时,应该思考自己的出错原因,可能是因为基础不扎实,还可能是因为记忆不牢固,也或者是因为思路不清晰、做题习惯不好.学生通过复习可以认识到自己学习上的不足,以后再做到类似题时,能更快地进入题中,减少犯错.教师也可以开展“做小医生”“纠正小毛病”等类似活动,帮助学生纠正自己的毛病,让学生在加深印象的同时进一步掌握计算方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数学计算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整个数学学习过程的基础.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人们对数学教育更加注重,数学遍及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教师应该注重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针对学生计算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正确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准确性和整体数学学习能力.同时,教师也要注意提升学生的自信心,不能占用学生更多的自由时间,防止破坏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
【参考文献】
[1]章喜喜.提高低段学困生计算能力的研究[J].新课程(小学版),2017(009):191.
[2]于振富.论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学困生”成因转化策略[J].人文之友,2019(023):184.
[3]董惠英,张长义.小学数学教学中学困生学习能力培养的几点体会[J].学周刊A版,2017(009):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