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子宫内膜炎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中西医治疗措施
侯林彤 李兴华 李辉 谷长剑
摘要:奶牛子宫内膜炎是由于生产时或者产后感染病原微生物而导致子宫黏膜发炎的一种常见的繁殖障碍性疾病,根据病牛临床症状以及病理变化可分成三种类型,即急性型、慢性型以及隐性型。奶牛患病后会影响受精卵的正常着床或者导致胚胎发生死亡,造成产犊间隔延长,使机体的生产性能和繁殖力明显降低。该病的特点是发病率高、病死率低,且往往呈慢性经过,容易被人们忽视,严重损害奶牛养殖户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奶牛;子宫内膜炎;临床症状;诊断方法;治疗
中图分类号:S858.2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9737(2020)01-0093-02
1?临床症狀
1.1?急性型
通常在奶牛流产后或者产后出现胎衣不下时发生,往往为黏液性或者黏液脓性,如果没有及时进行治疗容易转变为慢性型或者继发引起其他疾病。
病牛主要表现出体温升高,精神萎靡,食欲降低,有时出现拱背努责,呈排尿姿势。有黏液或黏液脓性渗出物从阴门排出,有时混杂血液,并散发腥臭味,且卧地后排出量明显增多。通过阴道检查,发现子宫颈外口黏膜发生肿胀、充血,颈口略微开张,阴道内存在较多的炎性分泌物。
如果奶牛子宫颈分泌厚稠黏液或者子宫颈闭锁出现堵塞时会导致恶露滞留,之后引起子宫内膜炎,会表现出体温升高,直肠检查发现子宫角下沉、肥厚且粗大,触摸子宫具有波动感,且收缩明显减弱。
1.2?慢性型
1.2.1?慢性卡他性子宫内膜炎奶牛的性周期、发情以及排卵都正常,但多次配种无法受孕或者受孕后容易出现流产。阴道检查发现阴道内存在少许浑浊黏液,子宫壁触感柔软、肥厚,弹性下降,子宫角变粗,子宫收缩明显减弱,子宫颈阴道部发生充血,子宫颈口略微开张。
1.2.2?慢性卡他性脓性子宫内膜炎奶牛性周期异常或者持续发情或者长时间不发情,有稀薄的污白色黏液或脓性分泌物从阴道内流出,且往往在尾根部、坐骨结节上黏附,干燥后形成结痂。通过阴道检查,发现子宫阴道部肿胀、充血、潮红,潴留有脓性分泌物。通过直肠检查,发现子宫角变大,薄厚不匀,卵巢出现囊肿或者持久黄体。症状严重时,会变成脓性子宫内膜炎或者子宫蓄脓。
1.3?隐性型
奶牛发情周期正常,但配种较难受孕,全身、阴道以及子宫都没有任何异常,只在发情时排出较多的黏液,质地浑浊或者存在絮状物,冲洗子宫的回流液静置一段时间后会出现蛋白絮状物沉淀。
2?诊断方法
2.1?临床诊断
健康奶牛发情时,排出较多的分泌物,且透明清亮,呈拉丝状。奶牛患有子宫内膜炎后,排出大量的分泌物,且质地稀薄,无法呈拉丝状,或者排出少量浑浊黏稠的分泌物,呈灰黄色或者灰白色。
2.2?直肠检查
直肠检查是诊断子宫内膜炎的最普遍的方法,但其敏感性和非特异性较差。一般来说,奶牛采取该法的前提是要明确子宫在不同时间的正常状态,如子宫的大小、质地以及内容物。另外,用该法来诊断子宫内膜炎的准确性还与检查者的熟练程度相关,且容易发生误诊。
2.3?阴道内窥镜检查
该法是指直接使用内窥镜对阴道进行检查,能够确定子宫颈口液体的性质,要优于直肠检查,但其应用不够广泛。另外,由于该法没有重视奶牛产后子宫分泌物,往往对产后子宫疾病诊断容易出现误诊。将该法与子宫触诊相结合,可使诊断的准确性提高。
2.4?子宫活检
子宫活检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该法需要在多个位置取样,且要在奶牛产犊1天后才可采集活检组织,如果操作不当还会对繁殖力产生不良影响,应慎重选用。
3?治疗措施
3.1?西药治疗
3.1.1?子宫内注入药物法
取100万IU青霉素或者2 g土霉素粉或者1 g金霉素,加入250 mL蒸馏水中,充分溶解后注入到病牛子宫内,隔1天使用1次,直至分泌物消失。
对于病程持续时间较长且排出脓性分泌物的病牛,可使用复方碘溶液,即取25 g碘、50 g碘化钾,先与40~50 mL蒸馏水混合,完全溶解后再加入500~600 mL蒸馏水,混合均匀后一次性注入到子宫内。
取80~100 g鱼石脂和1000 mL的蒸馏水充分混合,每次向病牛子宫内注入100 mL,隔1天使用1次,通常使用1~3次即可康复。
3.1.2?子宫冲洗法取100~150 mL 0.9%生理盐水、1%苏打液、0.1%雷夫诺尔溶液、0.1%高锰酸钾溶液作为冲洗液,注入到病牛子宫内,经过一段时间将其导出,直至导出液体清亮。
3.2?中药治疗
由于病牛使用抗生素治疗容易使乳汁中残留药物或者形成耐药菌株,导致疗效变差。因此,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使用中草药对奶牛子宫内膜炎进行治疗,且已经有较多的经验药方。另外,还通过科学试验,研制出许多中草药方剂用于治疗奶牛子宫内膜炎。中草药能够有效抗菌消炎、刺激子宫收缩、促进血液循环。
3.2.1?湿热型以清热解毒、利湿化瘀为治疗原则。方剂为龙胆泻肿汤,取50 g龙胆草、30 g黄芩、30 g大黄、30 g柴胡、30 g泽泻、20 g乳香、30 g白芷、30 g车前子、20 g没药、50 g生地、30 g栀子、30 g甘草,加水煎煮2次,药液混合后给病牛灌服,每天1剂,连续使用5~7天。
3.2.2?血瘀型以化瘀消肿为治疗原则。方剂为膈下逐瘀汤加减,取30 g当归、50 g三棱、30 g丹参、30 g丹皮、50 g莪术、50 g牡丹皮、30 g枳壳、30 g灵脂,如果粪便干燥可再加入30 g大黄、30 g芒硝,加水煎煮2次,药液混合后给病牛灌服,每天1剂,连续使用3~5天。
3.2.3?虚寒型以温经散寒、化瘀利湿为治疗原则。方剂为温经汤加减,取60 g黄芪、20 g吴茱萸、30 g当归、20 g川芎、30 g白芍、30 g丹皮、30 g生姜、20 g阿胶、30 g白蔹、30 g肉桂、20 g甘草,加水煎煮2次,药液混合后给病牛灌服,每天1剂,连续使用3~5天。
3.2.4?气血两伤型以益气补血、补正培元为治疗原则。方剂为十全大补汤加减,取30 g党参、30 g当归、60 g黄芪、30 g白术、30 g茯苓、30 g川芎、50 g熟地、20 g远志、30 g白芍、30 g生姜、20 g枣仁、30 g肉桂、50 g大枣、20 g甘草,加水煎煮2次,药液混合后给病牛灌服,每天1剂,连续使用5~7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