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习作单元语文要素整合的思考

    周莉

    [摘 要]统编语文在编排体系中专门安排了一个习作单元内容,旨在加强读与写的联系,帮助学生形成系统、序列的习作能力。教学中,教师尝试从精读课文表达形式的欣赏、迁移、运用,将语文要素适当分散;通过“交流平台”帮助学生归纳总结重要语文要素;在“初试身手”中进行片段写作实践,最后,通过习作例文的感性认识进行思路引领,完成单元习作。

    [关键词]习作单元;语文要素;分散归纳;实践反思;写作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28-0087-02

    小语学会理事长、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执行主编陈先云先生在《课程观引领下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能力体系的构建》一文中表示:在三到六年级共八册教材中分别创造性地编排一个相对独立的习作单元,其意图是要改变一直以来以阅读为中心,甚至读为主、写为辅的现状,让学生获得有序列、有系统的习作知识和能力。确实,这样有计划、有步骤、有目标、有针对性、具备浓烈操作性意味的专门性的习作教学体系,为我们的写作指导带来了非常清晰的教学思路,在本单元的精读课文阅读中,我们可以不受传统阅读的束缚,大胆将学习的重心从赏词析句、品悟中心、积累语言转移到语言表达的探寻上来,在习作例文的阅读中,则围绕编者的意图去感受、仿写。这样的在一类语文要素统领下的写作教学,不枝不蔓,目标鲜明,极易学生建构相对完整的认知建构,扎扎实实地形成带得走的写作能力。教学中,笔者围绕单元要素,采取先分散后统整、先聚焦再关联的板块实践活动,力求将本单元的教学效益最大化。本文谨以六年级下册“表达真情实感”这一写作策略的习作单元主题语文要素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一点思考和做法。

    一、读中悟写,一读一得

    在本单元里,安排的两篇精读课文《匆匆》《那个星期天》,它们均出自著名作家之手,其可圈可點之处比比皆是,但围绕本单元的“表达真情实感”这一语文要素,以及书后编者设计的练习,我们的教学就必须有所选择,有所侧重,力求让学生真正能够一读一得,得且深刻。如在阅读《匆匆》时,笔者设计了“找主题——悟真情——知表达”这样的阅读助学单,让学生在初读中提取课文梗概,于再读中发现作者的真正情意,在细读中知晓直抒胸臆的几种方式,尤其是问句铺陈的表达方式。这样,学生伴着朱自清先生对时间流逝的扼腕叹息的情感脉动,产生强烈的共鸣,生发对时光的珍惜之情,以及对人生应该有所作为的深层思考。在阅读时,学生不由自主地接着朱自清对时光匆匆的排比式描述,生成了“翻看手机时,日子从不停闪动的画面里过去”“嬉戏玩闹时,他伶伶俐俐从我们头顶越过,伴着欢声笑语轻快地飞走了”“等我收拾书包离开教室的时候,这又算是溜走了一日”等等情由心生的述说。时光是如此易逝,学生的伤感之情伴着对课文的诵读不断加深,笔者再次引导他们思考:“朱自清先生在飞快逝去的时间面前有着怎样的慨叹?”“这些慨叹是通过怎样的句式表达出来的?”“将这些问句换成陈述句再读一读,你发现有什么不一样?”……该阅读追问直接指向表达形式的探究,旨在启发他们发现直抒胸臆的方法。同时,将问句换成陈述句让他们比较情感表达上的异同,可以让学生很快发现问句更加自然真切,更能体现作者在时间面前的无可奈何、束手无策的心态。这样,学生围绕本单元的语文要素,集中注意力去感受相关的一两种表达方法,更便于他们专注思考,读有所得。在阅读《那个星期天》一课时,笔者则先让学生去发现课文中直抒胸臆表达情感的内容,以对前一课认知进行温习巩固,再探究本课其他如借景抒情、借物言意、对比烘托等抒发感情的方法,这样,学生的表达手法就会丰富起来,不至于总停留在直白的心灵独白式的表达感情了。

    二、形式对比,深化认识

    对比阅读是一种很好的发现表达艺术的方式。在引导学生内化、迁移一种表达形式时,我们将不同表达进行比较,将能更清楚地展现各种的意味和优势。如在迁移《匆匆》中一连串问句抒情的表达方式时,笔者在学生运用课文第四自然段中的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归纳、初步感知后,没有停下追问的脚步,继续让他们再将一组陈述句改成问句的形式,以加深对这种表达的理解:“过去的日子如烟,如雾,如尘,我没有取得一点让自己满意的进步,没有获得一点成功的喜悦,我真是白白浪费了五年多的时光,辜负了老师、父母的殷切期望。”学生在沉思、模仿中说出:“过去的日子如烟,如雾,如尘,我又取得了多少让人满意的进步呢?我又获得了多少成功的喜悦呢?小学五年多的时光,我是浪费了多少宝贵的光阴,辜负了老师、父母多少殷切的期望呢?”将两种表达方式进行反复对比阅读,课文直抒胸臆的笔法自然渗透到了每一个学生的心中。

    习作单元安排的“交流平台”也对前面精读课文的教学起着重要的归纳和梳理的作用。像本单元的“交流平台”,便将《匆匆》和《那个星期天》两课中运用的主要表露情感的方式作了详细的归纳,有案例有阐释,令人信服。我们循着“交流平台”的思路,可以带领学生再次走进《那个星期天》一课,找出作者“挨时光”的其他叙述,体会他涌动在字里行间的焦急情感。同时,将两课直接写出心里话的部分加以比较,既能加深前面的认知,又能发现有时候含蓄地表达比直接的倾诉更有味道,更能带给读者深刻的情感体验与共鸣。

    “初试身手”是对借景抒情这一抒情手法的深化。教学时,我们可以再丰富一些,如将学生常用的“我的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幸福来得这样突然,我的心欢悦不已”以及口语中的“哇,好美!”“帅呆了”“酷毙了”等与课本中的借助自然景物甚至以前课文中借助诗词名句或者歌词表达的例句进行适当的对比参照,提高学生艺术地表达情感的意识和审美。这样,在进行片段的表达时,就能更加深入思考了。

    三、构思修改,综合提升

    在统一的单元语文要素的引领下,我们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整体意识,注意各表达形式间的联动与综合。这样,当他们带着前面“精读课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这些板块的诸多表达方式,用审视的目光去阅读、验证习作例文的表达时,就能获得更加整体、全面的认知,对于他们习作的构思、再修改大有帮助。如习作例文中的《别了,语文课》中,编者批注了选择“具体的事例可以很好地表现情感变化”“独白的插入让情感更加强烈”“精选人物的表现可以让气氛和心情更加凸显”,后面的《阳光的两种用法》一文则强调了线索对全文情感流淌的作用。这样,学生在熟悉的题材感悟下,既知道了真实的情感可以来自生活感悟,又可以来自日常琐事,上可至家国情怀,下可含个人心思,既可是深情讴歌赞美,也可以诉述不平。主题的多样化,带来了题材的丰富性,学生面对习作中提供的喜怒哀乐等各种词语的提示,很快能唤起自己心中的众多情感体验,与之相关的事件、人物也随之涌上心头。在恣意抒写完初稿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本单元的学习,进行有目的的修改完善。修改的主体应当从个人逐渐过渡到集体,不能以教师的修改代替学生的思考,以免带来眼高手低或者望而生畏的结果。学生间的互相建议以及头脑风暴式的思维碰撞,更贴合学生的认知,更容易被采纳。当然,习作的修改,应以肯定、表扬为主,将学生习作中运用得当的情感流露加以放大、欣赏,既能激发当事人写作无限的动能,又可以为其他学生提供鲜活的范例,带动更多的人进步。

    (责编 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