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科普实践活动,提高全民科学素养

    尚永春

    摘要:我国为实现科技创新,提出“三步走”战略,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离不开科技创新,在此背景之下创新科学实践是实现我国提升全民科学素质,促进国民素养与国家发展同步的重要措施。但是由于我国人口数量庞大且人口文化素养参差不齐,国民科学素养实践活动仍然面临许多阻力。基于此,本文将对提升公众科学素养的意义进行探索,并分析当前我国公众科学素养的现状及特点,探究在提升公众科学素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通过本文的研究积极创新公众科学素质相关领域理论研究,并对科学素质实践活动提供现实建议。

    关键词: 公众科学素质、 科普实践、 科学素养、实践活动

    中图分类号:G4 文獻标识码:A

    随着我国科学传播的进一步发展,科普知识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科学普及,是把人类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中产生的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通过各种有效的手段和途径向社会公众传播,并为公众所理解和掌握,不断提高公众科学素质的系统过程。努力做到科普知识的有趣性和有效性是提升公众科学素养的有效手段,而科学技术只有为公众所理解所实践,科学技术才能最大化服务于公众,可以说,提升公众科学素养与科普实践活动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基于此,下面笔者对科普实践活动的特点进行分析,然后提出科普实践活动中所遇到的问题,以期能够创新公众科学实践活动,提高我国公众科学素养。

    一、我国科普实践活动的现状和特点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开始重视对公众科学文化素养培育工作,经过近七十年的发展,我国科普研究已形成系统化、科学化、现代化特点的实践体系。当前我国科普工作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齐头并进,在理论研究方面,我国科普研究所实施了对科普作品、科普场馆、科普大篷车等科普资源的调查和研究,初步形成了我国科普资源共享的基础理论和模式,除此之外,中国科普研究所进行的中外科普创作比较研究,在科普研究方面对中外的理论研究进行了对比分析和比较,使得科普研究领域能够取长补短,对国外先进理论研究成果进行学习和分析。在科普实践方面,随着我国移动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我国手机网民数量的增加,利用互联网技术实时接收科普知识,学习科普知识,浏览科普视频成为较为主流的形式,技术和平台的发展还催生了一大批以科普为主要工作的科普自媒体,他们分布在抖音、微信公众号、知乎等平台,利用平台的流量和客户粘性优势,一方面满足了用户对科普内容的需求,提升了用户对于科普知识的了解。另一方面,自身利用新兴的科普形式收获了粉丝和流量,同时也使得中国的科学传播实践得以更加焕发出生机和活力,例如:丁香医生微信公众号就是聚焦于向公众提供医疗科普知识,还有果壳、松鼠等科普网站则通过多样化科普内容,给公众提供了全方位的科普知识盛宴。整体来说,我国科普工作呈现出稳中有进的趋势。

    二、我国科普实践活动所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整体不足

    由于我国人口总数众多,且分布范围较分散,不同地区的教育资源程度分布失衡,不同年龄层次、不同地区的公众的科学素养有着较大的差距,由于50、60年代,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生于5060年代的公众文化水平普遍不高,所获得的教育资源有限,因此,他们的科学素质水平较低。由于代际跨度大,科学素质较低的人群数量占比巨大,据2018年中国科协组织开展的第十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18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为8.47%,比2015年的6.20%提高2.27个百分点。即使如此,这一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也有较大差距。如此次新冠疫情蔓延也可看出当前我国公众科学素质不高,疫情涉及到大量的医学常识,而这也属于科普知识范围内的一种,正确认识疾病,及时有效采取措施有助于疾病的及时控制和治疗,但是公众对疾病没有科学认识,则会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恐慌。在疫情防控方面,许多人不了解防治知识,对疾病认识不足,不掌握如何洗手消毒、如何戴好口罩、如何做好家庭和社会的防护等极为普通的科学常识,对病毒知识了解得则更少。例如此次新冠疫情中,很多民众对板蓝根进行哄抢,认为板蓝根可以医治新冠肺炎,不仅扰乱了疫情防控秩序,也对防疫抗疫工作增加了负担,这背后就反映出当前我国公众对于医疗科普知识的匮乏,科学素养的低下。其次,我国部分地区现今仍然保留着滥食野生动物陋习,以及使用民间偏方来医治疾病,这背后则反映出公民对野生动物的科学知识缺乏了解,认为“野味”因为稀少才珍贵,忽视了《野生动物保护法》的相关规定,显示出其法律科普意识的淡薄。而民间偏方则更有代表性,“发烧只要捂一捂,等身体出汗”、“身体便秘喝点茶油可以治疗”等民间偏方反映在农村等落后地区人们的科学素质不高。

    (二)我国公众对科普知识兴趣不高

    在当前的互联网自身短平快的特点,平台和内容创作者推出了大量的短视频、网络直播、以及网络小说等多元化内容,但网络平台上大部分的内容都具有强烈的娱乐化倾向。在此背景下,网络受众更加倾向于接受一些娱乐有趣轻松的内容。相反,科普类的知识一般都是较为晦涩难懂,且有较多的科学术语以及专业化知识,在互联网的接收环境下,网友受众对科普知识的接受兴趣明显不高,加之随着生活节奏大幅提升,忙碌高效的生活让公众长时间处于一种碎片化接收的状态,因此,对于篇幅过长,主要以文字为主的科普知识类型的文章不能满足人民对于快节奏、浅思考、娱乐化的需求。另一方面,老年人群体智能机使用效率较低,对于从互联网上接受科普知识的效率不高,也会影响到其接收科普知识的兴趣,从这一方面可以看出,我们公众无论是从互联网的内容环境还是接收端技能使用对其接收科普知识都是不利的。

    (三)我国科学实践内容形式单一

    目前,我国科普知识内容形式都十分单一,内容不够细分和小众,形式主要聚焦于文字资料如书本、网络专栏、长文等,视频和直播等新兴传播形式利用水平不高,即使有部分科普类视频,质量水平也无法得到保证。我国近年来每年出版的科普图书1.5万种,出版的科普期刊535种,推出了一批权威、准确、有阅读价值的科普文章或著作。但科普书本市场占有率极低,在整个出版市场占比比重较小。除了以上的科普出版活动之外,科学实践活动比较单一,一般侧重出现在学校的科学夏令营等活动,大规模的公众科学实践活动基本没有,社区等机构也没有策划相关的科学实践活动,使得公众的科学实践参与热情不高,且活动渠道较少。

    (四)我国科学实践渠道狭窄低效

    我国公众进行科学实践渠道十分狭窄,主要通过科学展览会、科学馆、博物馆、植物园等场所进行科学实践活动,对于普通的公众来说,科学知识学习以及科学实践活动的机会十分有限。据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提交的分析报告显示,全国共有各类科普工作人员774804人,其中专职科普人员近11万人;全国共有建筑面积在500平方米以上的各类科普场馆704个,其中科技博物馆(包括天文馆、水族馆、标本馆等)185个,专业科技馆265个。除此之外,场馆活动的宣传渠道有限,很多公众不了解科学实践的渠道,对于科学实践活动的效果也缺少渠道进行有效反馈,而这显然会造成一种科学实践活动举办者和公众之间弱互动的恶循环,科学实踐效果也得不到有效保障。

    三、提升我国公众科学素质的建议

    (一)加强公民科学素质相关工作的规划引导

    从国家的宏观角度来说,要从顶层设计开始着手,加强对科学实践活动的规划和指导,从科学实践的发展全局来部署科学知识研究和科学实践活动,例如:我国已将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达10%的目标写入国家“十三五”规划。即使达到这一目标,也是相对较低的水平。建议将此目标继续写入“十四五”规划,并且加强普及力度,提高普及标准。各级党委政府要将科普有效性、公民科学素质高低纳入到政府社会文化工作规划之中,纳入考核体系。要进一步优化社会动员机制,加强科学实践领域的舆论引导,加大主流媒体宣传力度,让全社会形成一种崇尚科学、热爱科学的社会氛围,将科学放在崇高的位置,激发带动公众学习科学、实践科学的热情和动力。

    (二)加强公民科学素质教育突出抓好青少年重点。

    社会组织如居委会、社区等基层结构组织要重视科学实践活动的举办,将提升公民科学素养放在突出重要位置,特别是学校的青少年群体,要把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普及科学知识更好纳入教育体系,增加教科书科学素质方面的内容,做到从娃娃抓起,科学素质须从小培养,科学精神要代代传扬。由于缺乏对中国传统科技创新思维的广泛宣传,很多传统科技中的精华至今仍不为社会大众所认知,对于中小学生的教育和培养更是缺位,为此要将传统科技创新思维教育融入课堂教育。加大科学知识正向普及力度,进而拓宽全民科学文化素养,提升全民应对突发应急事件的处理能力,营造新时代崇尚科学的氛围,提升社会治理效能。

    (三)优化科普知识图本的内容和形式

    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整体水平偏低。公民科学素质的培养,离不开全面、切实的顶层设计。从科普知识内容载体出发,利用新兴的语言叙事方式、以及通过有趣的形式,例如绘本、在书籍的相关图片上添加二维码、进入VR视频、AR游戏互动小程序,让公众在阅读专业的科普书籍时能够实时、真实的与书中的内容进行互动、以此增加书本内容的有趣性和新颖性。据统计,近年来我国每年出版的科普图书为1.5万种,出版的科普期刊535种。我国有14亿人口,相当于9万多人拥有1种科普读物。出版工作对于提升整个民族的科学素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阅读与每个人的成长和整个民族的发展都有着直接关系,一个人的眼界和思维与他所读的书有直接关系,读到的好书越多受益越大。“出好书、读好书,是出版人、作者、教育者共同的责任。”在疫情防控期间,疫情知识科普图本的分发也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思路,通过大规模印刷和分发,使得科普图本进入到家家户户,也使得科普知识图本能够更加具有针对性、有效性。值得注意的是,科普书籍出版者、以及科学知识内容生产者自身也应树立起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的意识,精准了解读者的需求,提高科学传播出版物的内容质量,大力支持原创作者的内容生产,调动科普知识内容生产者的积极性,生产出大量有趣有心的内容产物,也能更好地促进科学知识的传播和普及。

    (四)扩展科学传播渠道提高科普效率

    一方面要加强传统媒体科学知识资源和产品的在线发布,另一方面也要加强新媒体科学知识的生产和传播,使科学知识的传播更及时、更生动、更有吸引力。用好新媒体传播平台,能够让公民更有兴趣关注科技进展、更有能力参与前沿讨论,从而提高整个民族的科学素质。例如:《一个疫苗的自白》《有关口罩的那些不知道》等8集科普小视频在各大平台的播放量达2500万。利用短视频网络化、移动化、娱乐化、碎片化等特点,大大扩展了科普知识的传播渠道以及科学实践互动的效率。除此之外,积极实施“互联网+科普”工程,形成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的“大联合、大协作”的大科普。通过丰富信息供给,激励科研机构和个人发布高质量的科普信息,引导科学家和科学传播工作者在重大突发事件中积极发声、揭穿谣言。通过强化媒体责任,加强信息审核,规范媒体记者和公众行为,强化自律,不信谣不传谣,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加强公众科普基地建设,有效扩展科普工作市场,将大学实验室、设备、师资等科研资源与科普机构有机结合,建立科普基地管理与运行长效机制。

    科学实践的推动以及公众科学素养的提升无论在当前还是未来,都是我国科技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对实现科技创新性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尽管当前我国科学实践工作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为了加大科学创新力度,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水平,提高劳动主体科技创新意识和精湛的技能,促使我国国家竞争力和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从国家、社会、到个人都需要努力行动起来,通过严密合理的科学创新规划和政策扶持、社会形成崇尚科学热爱科学的氛围,大力建设一大批高水平的高校、企业、研究院所的科学教育基地,实现科学实践模式长效发展,加大青年科学素质培养,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将成为未来着重努力的方向,为实现科技创新强国而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姜春林.浅谈我国科普现状及其对策[J].科学与管理,1991.01(8-12)

    [2]苏冰.我国科普网站现状及对策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2009(15)

    [3]任贺春.我国网咯科普的发展现状研究[J].新闻传播,2014(23)

    [4]杨晶.王楠.我国大学和科研机构开展科普活动现状研究[J].科普研究,2015(12)

    [5]朱步楼.创新科学普及工作提升公众科学素养[D].党建期刊,2020(48-49)

    [6]李正风.从当代科技治理看公民科学素质[J].科普研究,2018(56)

    [7]金鑫.科技传播和公众科学素质的改进对策事件性探索[J].科技传播,2017(34)

    [8]居云峰.中国大陆科普的现状与对策建议[J].科技世界,201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