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州绿色金融 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田铁社

    摘要:新常态经济周期中,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经济增长放缓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观要求极其强烈。同时,随着经济的较快发展,试验区的金融发展水平愈显滞后。结合国家绿色发展战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和青海省普惠金融示范区建设要求,大力应用推广绿色金融是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和金融服务支撑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绿色金融;供给侧改革;政策建议

    在2015年9月,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方案》里,“建设我国绿色金融体系”这一概念首次被提出。2016年11月,中央財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提出“研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案,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但资源日益匮乏、环境污染严重的问题十分突出,我国生态承载能力基本接近极限。在此严峻形势下,党中央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提升至新的高度,下决心改变高耗能、高污染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大力推进绿色低碳经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党中央对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发展要求的生动表达。在这种情况下,通过绿色金融优化要素配置和调整生产结构来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进而推动经济长期发展,更为必要。

    一、绿色金融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现状

    (一)海西州支柱产业现状

    1.盐湖化工产业

    海西盐湖资源集中分布在格尔木市,钾、钠、镁、锂储量位居全国第一,其中:钾盐储量6.07亿吨,占全国50.56%;氯化钠507.13亿吨,占全国3.98%;氯化镁18.65亿吨,占全国96.2%;氯化锂1417.8亿吨,占全国74.3%。海西州盐湖开发始于20世纪50年代,主要开发利用察尔汗和东、西台盐湖资源。2000年,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后,盐湖资源开发进入新阶段,提钾规模迅速壮大;2006年以来,随着国家级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尤其是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盐湖综合利用一二期、金属镁一体化项目的实施,使盐湖资源进入全面综合开发利用阶段。目前,已基本构建起以钾为核心,镁、钠、锂、硼等其他盐湖资源协同开发的资源综合利用产业体系,盐湖化工已成为青海省四大支柱产业之一。2019年上半年,盐湖化工产业累计获得信贷支持26亿元。

    2.新能源产业

    近年来,海西将发展新能源产业作为推动地区经济转型升级、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主要方向。全州光伏项目142个装机容量3914兆瓦,风电项目34个容量1993.5兆瓦,光热项目2个60兆瓦。晶体硅太阳能产业链、高原型整机风电核心制造、分布式光伏检测和运维中心、高倍聚光设备制造、储热熔盐、风电塔筒制造等一系列新能源配套装备项目陆续投入试生产、组装下线或上马建设。建成了一批国内有影响力的光伏发电项目,鲁能格尔木、青海中广核、三峡新能源等重点光伏项目建设,海西已成为全国重要的光伏发电基地。截至2019年6月,可再生能源及清洁能源项目余额102.33亿元。

    3.锂产业

    全球锂资源量约为3950万吨(金属量),锂储量约1400万吨。锂资源主要集中在玻利维亚、智利、中国、美国等国家,其中储量最高的前5个国家总储量占比高达78%。其中,中国锂资源量达540万吨,锂储量320万吨,并且拥有很好的盐湖锂资源(美国地质调查局2015年数据)。海西州已经初步探明氯化锂2002万吨,储量居全国首位,占全国已探明储量的83.4%以上,占世界盐湖锂资源储量的三分之一。全州已建成中信国安、青海锂业、盐湖蓝科、中科捷鑫等8家锂盐生产企业,形成5.31万吨碳酸锂、0.7万吨氯化锂生产能力;2017年,生产碳酸锂2.92万吨,实现产值29.3亿元;生产氯化锂0.22万吨,实现产值2.1亿元。目前,海西州锂产业在建项目9个,预计建成后可形成9.2万吨碳酸锂,0.5万吨氯化锂,1万吨三元锂电正极材料、6000吨高端六氟磷酸锂、5000吨氢氧化锂、15亿WH石墨烯锂电生产能力。

    4.特色农牧业

    海西州下大力气探索发展特色农业,加快辖内柴达木枸杞、藜麦等产业的培育。枸杞产量7.8万吨,枸杞种植规模达48.5万亩。在第二届农产品地理标志推介会上柴达木枸杞获国家级农产品地理标志样板,成为青海省唯一获得此项殊荣的农产品。海西藜麦产业已形成规模。逐步形成以青海三江沃土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为核心的藜麦销售体系,辖内藜麦产品已远销中东地区的阿联酋等国家。逐步确立了青海藜麦在国内的主导地位及国际影响力。截至2019年6月,辖内第一产业贷款余额9.4亿元。

    (二)绿色金融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情况

    全面启动循环经济绿色金融示范点建设。人民银行西宁中心支行批复同意在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开展绿色金融示范点建设,海西州政府常务会议通过人民银行海西中心支行起草的《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绿色金融示范点实施方案》。海西州金融机构持续深化绿色金融理念,以盐湖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清洁能源、新型材料、特色旅游、生态农牧业为重点领域,深入挖掘绿色信贷需求,通过差别化信贷措施引领社会绿色投资,截至2019年6月,海西州绿色信贷余额301.8亿元,占全部贷款比重为57.8%,其中:绿色农业开发项目余额17.3亿元、资源循环利用项目余额163.1亿元、可再生能源及清洁能源项目余额102.3亿元、绿色交通运输项目余额6.3亿元。

    银行业支持领域和模式多点开花。示范点创建以来,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信贷投向范围有效拓展,除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和清洁能源两大热点领域外,以德令哈有轨电车为代表的绿色交通、以德令哈汽配城为代表的绿色建筑贷款分别达6.9亿元和1.3亿元,实现了对先进和高端绿色行业的全新介入。模式运用上,省级商业银行总分行与试验区管委会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对接合作,先后成立了循环经济、基础设施、产业引导、平滑发展、创新引导、绿色发展等12只产业发展基金,合计到位70.9亿元,以股权投资、委托贷款等形式支持企业发展,试验区内相关银行分支机构强化与各类基金的协调配合,稳妥发展“投贷联动”模式,扩大绿色信贷有效投放。建行分支机构能够根据总行统一安排,将绿色项目资本金比率适当下调至不低于同级别规模一般项目资本金比例的0.9倍,绿色信贷借款企业资产负债率不高于同行业同类企业资产负债率1.1倍。工行、建行等分支机构大力推进能源未来收益权质押贷款模式,加大对绿色能源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截至2019年6月,共有24家企业累计获得授信91.63亿,贷款期限均在10年以上。

    二、海西金融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临的困境

    (一)金融助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式单一

    目前,海西州金融针对特色农牧业的服务与金融产品仍相对单一,主要金融服务仍以传统的“存、贷、汇”业务为主,而主要的金融产品依然以传统农户小额贷款为主。农户小额贷款普遍存在期限较短、金额较小、担保要求相对苛刻等问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由于需求资金量相对较大且缺少有效抵押物致使信贷获得率不高。而存、贷款、往来结算等基础性账户服务仅能满足客户的日常结算与信贷需求等基础性服务,对于农业保险、产品期货、证券等其他金融领域未能提供有效金融服务。

    (二)金融支持供给侧转型力度有待加强

    在“中性货币”“强监管”政策组合下,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调整将压力在一定时期内持续承压。由于海西州受自然资源禀赋影响,其主要经济增长极为第二产业。截至6月,三次产业贷款余额依次为8.7亿元、345.1亿元和80.1亿元,第二产业贷款占全部贷款的比重为66%,同比下降0.5个百分点。同时,海西地方经济发展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领域是以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为代表的非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但海西辖内的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普遍级别较低,在现有信贷管理模式下大额贷款审批权限在总行或省级分支机构,利率定价基本没有自主权,无法为企业转型发展提供更优惠的信贷资金。上半年,海西辖内新增贷款加权平均利率较去年同期上升23个基点,资金价格有所上扬。

    (三)多重压力限制差别化信贷政策全面实施

    2015年以来,海西州经济增速回落,企业整体盈利能力下滑。同时,受大额贷款到期归还、平台类贷款债务置换、融资渠道拓展丰富和州外金融机构强势竞争等多重因素影响,州内金融机构贷款总量持续下滑,各家金融机构面临来自自身发展及上级机构和地方政府相关部门考核的多重压力。为确保信贷总量增长,州内银行将一部分信贷资源配置到煤炭、纯碱、水泥、钢铁和有色金属开采等产能过剩或环境效益低下的受限制行业,延缓了金融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步伐。

    (四)海西支柱产业存在的困境

    1.盐湖化工主产品市场面临变数

    根据IFA报告中世界钾肥供需情况来看,2017-2021年全球钾肥仍将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2017年全球钾肥产能过剩率约10%。2010年以来,钾肥进口价格大幅下跌,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内钾肥需求的恢复和增长。2016年以来,随着国内加大环保督促和治理力度,对化肥行业的整治力度有较明显提升,对国内小型化肥生产企业进行淘汰出清。国内受资源禀赋的制约,预计未来钾肥行业产能利用率稳中向上。但随着人们对农产品质量要求的提高,并伴随着水溶肥、有机肥的逐步推广,市场对钾肥需求或有所减少。

    2.光伏行业弃光率相对较高

    近年来,青海省光伏产业以平均每年100万千瓦的速度有序增长,年均增速达58%。目前,青海光伏主要分布在海西州的柴达木盆地和海南州共和县境内。青海新能源装机953万千瓦,占青海电网总装机的37.5%。其中,并网光伏总容量791.5万千瓦,占全网总装机容量的31.1%,同比增长16%。2017年,青海光伏上网电量113.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5.9%。青海已成为目前世界上大规模并网光伏电站最集中的地区。然而,随着光伏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弃光限电也逐渐出现端倪。据介绍,青海在2015年首次出现弃光现象,当年弃光率仅为3.2%,而2016年达8.3%,2017年青海弃光电量7.5亿千瓦时,弃光率为6.2%,高于全国平均线。(数据来源:国家能源局)

    3.特色农产品品质不一、市场低迷

    相比三年前顺风顺水的枸杞市场,目前整个枸杞行业都呈现出疲软状态。通过市场调查发现,绿色有机枸杞价格为97元每公斤,而普通枸杞价格为10元每公斤,有机枸杞价格受市场波动影响相对较小,两者虽然亩产有差距,但总的来说,农户种植绿色有机枸杞的收益远高于普通枸杞。

    作为海西州另一特色农产品藜麦的市场目前也充满不确定性。藜麦是唯一作为单体植物即可基本满足人体基本营养需求的食物。辖内乌兰县三江沃土品牌藜麦代表了海西州藜麦产品的最高水平。该品牌藜麦每公斤价格约为180元。但同时,市场上也存在大量低价藜麦,价格最低的每公斤约30元,虽然这两类藜麦针对的消费群体存在差异,但这部分低价产品对藜麦市场冲擊很大,直接压低了藜麦的市场收购价格。

    三、绿色金融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

    (一)针对信贷产品与服务形式单一的问题

    第一,绿色金融通过绿色信贷、绿色证券、绿色保险以及其他绿色金融衍生工具,调动资金要素向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污染治理等领域聚集,培育具有比较优势的生态绿色产业体系。充分发挥绿色金融在绿色产业领域的规模和风控优势。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融资方式,推动辖内PPP模式以政府资金撬动社会资本股权投资,拓宽企业融资渠道。通过绿色债务融资工具等绿色债券发行、绿色企业股权融资、扩大绿色发展基金规模,提高绿色信贷创新产品和项目数显著增加,吸收更多资金要素向绿色产业汇集。

    第二,绿色金融可以适当改变现有信贷发放方式,通过减少对不动产抵押、互保联保等手段的依赖,积极稳妥发展应收账款、知识产权、各类环境权益质押以及未来收益权质押等绿色担保方式创新,对其进行资产估值,破解绿色产业融资难问题。

    (二)针对供给侧产业升级的问题

    针对辖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产业升级的问题,绿色金融在促进绿色产业升级,形成绿色消费观念,引导资金要素向绿色产业聚集等方面具有先天优势。金融机构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以及产业、行业相关政策等规定,明确绿色信贷的支持方向和重点领域,对国家重点调控的限制类以及有重大环境和社会风险的行业实行差别化授信政策。对符合政策要求的绿色产业开启绿色通道,加大授信力度,同时应积极提供区别与传统金融的全方位金融服务,助力绿色产业转型升级。

    第一,直接支持:绿色金融具有汇集信贷资金和引导资金要素投向的功能,通过发展汇集信贷资金用于支持绿色产业发展,并以较低利率贷款或者信用担保等方式形成企业转型所必需的绿色金融资本,有效降低企业在转型过程中筹措资金要素的成本,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有利条件。

    第二,间接支持:绿色金融通过支持对绿色产业中间消费品生产商的上游支持和对发展及部署新技术的研发支持,间接提升辖内企业进行针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产业升级问题。部分产业诸如新能源、新材料、绿色农牧业等绿色产业,尽管项目呈现出明显的正外部性,规模优势和技术进步不断提升整体产业优势,但此类项目建设具有项目建设周期长、项目盈利慢及资金需求大等特点,此类项目对传统金融业吸引力较弱,而绿色金融可以加大对此类具有明显正外部性行业的信贷支持促进行业规范化运营,提升产业升级发展质量。

    (三)针对各类环境恶化的问题

    在海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进程中,金融“软环境”建设对辖内支柱产业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

    1.充分发挥绿色保险机制作用

    由于绿色保险机制具有抑制污染、提供环境修复资金等作用。通过建立完善专业环境风险评估机制,降低对自然环境的伤害。

    2.充分发挥绿色信贷资金导向作用

    绿色信贷在“三去一降一补”过程中,通过信贷资金的有效配给,淘汰低效、过剩的产能,增加符合国家政策要求行业的信贷供给。在产品市场出现波动的情况下,持续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企业适度规模经济发展,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确保企业资金链有序链接,帮助企业渡过市场周期性低迷的困难期。

    3.充分发挥绿色债券利率灵活的作用

    绿色债券发行价格中,市场整体流动性水平是重要决定因素之一。尽管近期市场利率波动较大,但为绿色企业提供了更为多元的利率选择,增强了企业的议价能力,市场利率走低时期,有助于通过市场机制倒逼间接融资下调贷款价格,增强利率手段引导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效性。

    (四)针对差别化信贷政策实施不够精准问题

    绿色债券包括绿色金融债和绿色非金融企业债,两类债券分别针对金融机构和实体经济就资金使用提出了更高标准的要求,有利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金融政策的“靶向”实施。相较于信贷和普通债券,绿色债券信息披露要求更高,发行人不但要充分披露拟投资的项目类别、筛选标准、决策程序、环境效益目标以及发债资金的使用计划和管理制度等信息,债券存续期间还要定期公开披露募集资金使用情况。绿色金融债券有助于降低期限错配风险。绿色项目融资需求往往具有总额大、期限长等特点,商业银行一般采取资产和负债结构期限错配的方式对其进行信贷投放。发行绿色金融债券,可以使债券久期与绿色项目融资周期尽量匹配,降低资金错配风险。

    四、当前绿色金融支持海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存在的难点

    (一)缺乏统一清晰的绿色企业和绿色项目的界定标准

    从绿色项目界定看,人民银行《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和发改委《绿色债券指引》对于绿色项目的界定不一致,具体表现在项目分类和项目范围两个方面,尤其是项目分类方面。从绿色企业界定看,更是缺乏可获得的规范依据。绿色企业和项目界定标准的不完善,制约了绿色金融的精准性和引领性。

    (二)绿色金融发展缺乏环境信息和信用评价的有效支撑

    调研中了解到,目前,海西州环保部门仅能对国、省控等二十五家重点企业实现排污监控,对绝大部分中小微工矿类企业无法提供及时有效的环保信息。同时,环保部、发改委、人民银行、银监会虽然在2014年已经联合颁布《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办法(试行)》,但海西企业环境评价工作尚未开展,环境基础数据缺失,无法对建立绿色企业库形成有效支撑。

    (三)激励措施缺位制约绿色金融参与主体的内生动力

    目前,针对绿色债券的相关政策实现了落地,但激励范围仅局限在设立绿色审批通道、放宽相关指标限制等方面,真正利用市场规律,通过调整利益对绿色金融进行激励的措施尚未取得实质性进展,甚至某些情况下,绿色金融产品的成本还要更高,难以调动企业主体的内生动力;再考虑到主管机构对绿色金融的监管政策给参与机构提出了额外的要求和负担,也难以调动金融机构的内生动力。

    (四)绿色金融示范点内金融体系不发达影响建设推进效率

    金融管理部门和金融机构级别偏低导致业务权限和创新能力有限,以相对发达的商业银行为例,普遍不具有设置綠色金融事业部、制定绿色信贷尽职免责制度、降低绿色信贷成本收入比考核标准等实施组织创新、制度创新的权力;绿色信贷投向、模式、规模、利率、期限以及系统内融入资金价格均需要上级机构审批核定。从金融管理部门权限看,全方位掌握辖内企业绿色融资情况的渠道有限且成本较高,创设绿色再贷款等政策和制度创新举措,只能通过省级部门协调落实,甚至向一行两会总部争取实施。

    五、政策建议

    (一)完善绿色金融政策环境

    通过完善绿色金融政策制度,对金融机构实施差别化监管及激励措施。强化绿色金融政策与地区财税政策等相关政策之间的配套衔接,提高辖内金融机构参与绿色金融的积极性。通过鼓励金融机构发行以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为主题的绿色金融债券、给予符合绿色金融要求信贷资金更高的不良贷款容忍度、对开展绿色金融工作较好的金融机构以奖代补的方式促进工作开展,为金融机构投放的绿色金融贷款进行贴息等方式,加强辖内金融机构开展绿色金融工作的积极性。

    (二)探索建立符合绿色金融特点的商业定价模式

    绿色金融投入领域主要为新能源、产业技术改造等项目类贷款,投入领域具有资金需求量大、项目周期长、原材料价格波动等风险。并且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开展绿色产业投融资过程当中获得额外的收益。因而,促进绿色金融信贷资金价格商业定价模式的开发,降低由于非市场行为对绿色金融资金价格的约束,通过市场化交易行为来形成商业可持续绿色金融资金价格。通过市场化商业定价模式,降低金融机构对资源密集型项目的投资价值,逐步转变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信贷偏好,实现最优质的信贷资源配置与信贷行业选择。

    (三)建立绿色合作共享机制

    辖内重点产业良性发展离不开市场,建立良好的合作共享机制有助于提高重点产业的协同发展以及资源自由流动率。推动搭建信息集中、功能完备的绿色信息网络综合服务平台,统一归集和发布关于绿色产业和绿色金融的相关政策,披露上市公司、发债企业污染物达标排放、环保设施建设和运行情况,公示环境违法和绿色信用失信企业名单信息。

    第一,建立企业绿色信息体系,纳入企业污染排放、环境违规记录、安全生产、绿色保险参保情况等信息,作为金融机构筛选拟发放绿色信贷主体的参考依据。

    第二,建立重点产业信息共享平台,通过定期发布重点产业产品、科技研发成果、人才需求等企业运营信息,促进辖区重点产业与周边产业互通有无,共同发展。

    第三,建立全国范围内的绿色产业合作机制,逐步形成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自由流通氛围,推进产业链融合发展,实现资源最优配置。

    (四)推动绿色信贷担保体系建设

    积极引入社会资源,完善政府主导的融资担保体系,让整个信贷担保体系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状态。政策性担保机构对绿色融资在费率制定上要有倾斜、有优惠,降低或免除反担保条件。加大银行业金融机构与担保机构的合作力度,扩大与符合条件的民营担保公司的合作范围,使企业获得更多担保资源。同时,积极发展专业化的绿色担保机构,综合降低绿色项目融资成本。促进绿色金融发展激励机制,建立绿色担保增量奖励机制,鼓励担保机构开展再担保、设立绿色信贷增信基金等机制创新,为绿色金融提供多元担保服务。

    参考文献:

    [1] 张志宇,李红英:金融支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径探析[J].當代金融家,2018年第一期

    [2] 马留赟,白钦先,李文:中国金融发展如何影响绿色产业:促进还是抑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7年第五期

    [3] 殷红:绿色金融战略与实践[J]. 中国金融,2015年第二十期

    [4] 李文娟:撬动绿色金融杠杆,促进绿色转型发展[J]. 当代金融家,2017年第十期

    [5]中国人民银行海西州中心支行:2018年上半年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绿色金融示范点建设工作总结报告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乌兰县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