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散文阅读与写作
张楠楠
一、开设历史文化散文阅读与写作指导的缘由
首先,近年来淄博中考作文倾向于写人叙事类的文章,要求写真实的生活,抒发真情。引导中学生关注生活、珍视情感体验是应当提倡的,但是这带来的弊端就是学生的文章细腻有余,大气不足,所以有必要丰富学生的文章样式。
其次,像陶渊明、欧阳修、柳宗元等文学大家的作品,大大丰富了学生的文学积淀,再加上李白、杜甫、刘禹锡、岑参等诗人的经典诗作,我认为古代诗歌教学要引导学生感受古典诗词的灿烂辉煌,激发学生运用多种艺术形式解读古典诗词的热情,培养学生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和独特的审美情趣,在有目的的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审美品位。基于此,我开设了历史文化散文的写作指导系列课程。
二、历史文化散文阅读中的表达训练
历史文化散文的写作一定要有丰厚的积累。首先立足于课本,关注课本中的经典古诗文作品。若要写出这类文章,前提是学生要深刻理解古代诗文的特点及内涵,并在此基础上知人论世。
在学习古代诗歌时,我首先向学生介绍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历程、主要特色及对后世的影响等等。另外,学习古代诗歌要有正确科学的鉴赏方法。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是鉴赏诗歌的遣词造句、韵律格式、诗句含义及情感。同时,我们还要了解诗歌的语言风格,把握诗歌的语言特点,进而提升语言的鉴赏水平。为此,我把课堂学习的核心目标定为“通过品析诗歌语言来深入理解的诗歌内容情感,进而深入了解诗人其人”。
品味诗歌的语言时,我们通常要懂得炼字。所谓炼字,就是锤炼诗歌的词语,使之生动、形象、精练、传神。在学习陶渊明的《饮酒》时,学生们在反复朗读诗句、了解诗歌背景之后,列举了以下精彩的字词:比如“悠”字,最能体现陶渊明悠然自得的心境;“真”字最能体现陶渊明在那样污浊的环境中能保持内心的宁静,能在眼前的景物当中领会人生的真谛和人生的智慧。
在学生交流和展示的时候,我非常欣喜地发现,学生在一点一点地走进诗歌本身,走进诗人内心,开始感受诗人的脉搏与情感的跃动,这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
三、历史文化散文写作指导中的表达训练
1.积累素材,奠定基础
在写作指导之前,学生必须把握丰实的历史文化素材,各个人物的资料整合需要两周左右,不要操之过急。首先,我把自己最喜欢的词人苏轼的材料进行整合——《走进文学大师——苏轼》,包括生平简介、解读苏轼、代表词作及赏析、别人眼中的苏轼等几项内容。这份材料下发到学生手中,给学生的素材整理做了一个范例。紧接着在周末,我布置学生进行了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加工改编。
2.循序渐进,化难为易
进入写作指导阶段,我力求化难为易,设计时注重由浅入深的理解过程,循序渐进,从句子、段落到篇章逐步指导,主要方法就是模仿、从模仿到熟练。分为以下三个环节:写最简单的一句话,写稍微复杂一点的话,写一段话,引导学生思考在此过程中需要不断增添的内容:詩人、诗句、意境、经典事例、精神品质等。
学生在一点点的表达训练中,逐渐体会了历史文化散文的写作特点:可以直接引用和化用古诗文,丰富作文内涵,增加作文文采。要有意识地将历史人物或文学人物广为人知的事迹或细节用简洁的语言排列出来,引起人们情感上的共鸣和理性的认同;将相关历史人物与表现该人物品质、思想或性格等特点的诗文句子相结合,共同表现文章主题。写作中要抓住名人名言名事组合,再与议论相结合,让议论对组合的内容进行概括提炼,并与文章主题挂钩,使纵横散乱的诗句、人物、故事共同为表现中心服务。这样的段落,已经是文章的重要片段。
3.谋篇布局,雏作问世
学生们在做了片段的练习之后,下一步就是谋篇布局、形成篇章了。阅读老师出示文化散文《远逝的那一袭长衫》和《一蓑烟雨任平生》,思考:两篇文章的行文结构是怎样的?若要文章思路清晰,还需要注意什么问题?学生通过思考、交流之后,明确如下:文章的结构有两种方式——片段组合式、层层深入式;此外,文章还要有明确的主题。
不论是文本的解读、整合材料还是写作指导,过程中学生在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方面都会有所提升的,因为诗歌、历史文化散文本身就是非常凝练又意蕴深厚的文字,学生耳濡目染,会在语言表达方面有很大收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