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昌硕石鼓文之风格浅析

    唐宇星 罗红胜

    

    摘要:清代最负盛名的书法家当属吴昌硕,成就斐然,是一位全面发展的艺术家,他与《石鼓文》联系紧密,且自成一家。是一位时代巨匠,且同处清代,他与另一位书法大师邓石如书法面貌有何不同呢?

    关键词:吴昌硕;石鼓文;邓石如;书风

    中图分类号:J29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20)18-0043-02

    1吴昌硕与石鼓文

    1.1吴昌硕与石鼓文简介

    吴昌硕,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又署苍石,是晚清时期著名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同时也是杭州西泠印社第一任社长,他集“诗、书、画、印”为一身,被誉为“石鼓篆书第一人”。

    石鼓文是先秦时期的刻石文字,因其刻石外形似鼓而得名。发现于唐初,内容最早被认为是记叙秦王出猎的场面,故又称“猎碣”。石鼓刻石文字多残,北宋欧阳修录时存四百六十五字,明代范氏天一阁藏本仅四百六十二字,今之“马荐”鼓已一字无存。原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石鼓馆。

    吴昌硕生活在晚清至民国初期,从他留世作品以及书家对于他的品评,是一位全方位发展的艺术大师。而他对于书法的成就主要是篆、草书,其中成就最高的尤为《石鼓文》,终成自家新面貌。吴昌硕为什么会如此痴迷以及沉醉于《石鼓文》呢?吴昌硕少年时学习篆刻,先习浙派,后习皖派,钟情于篆刻。且其对于篆刻的喜爱之情,有受其父的影响。也正是由于喜爱篆刻,对篆书也格外倾注心血[1]。

    1.2吴昌硕模仿时期作品艺术特色分析

    吴昌硕于《石鼓文》倾注一生的心血,且在其所临摹的《石鼓》中也有提到“一日有一日境界”,从这句话可以读出吴昌硕于《石鼓文》的学习必然经历了不同的时期、阶段以及心态的变化,也形成他书法面貌的多样性和风格变化。

    从吴昌硕早期所临摹的《石鼓文》,可以见其端倪,在早期还是以临摹准确其结构为主,中锋用笔为主,作品章法较为平整,无明显墨色变化,与原作较为相似。属于早期“以求形似”阶段,对于《石鼓文》理解还不是特别深刻,有所拘谨。所以体现在作品之中是非常形象化。所以笔者在此篇论文中将早期作品归类为模仿时期作品。

    1.3 吴昌硕蜕变时期作品艺术特色分析

    在写论文之前笔者有将吴昌硕不同时期作品仔细欣赏、品评,有发现在后期,尤其是在吴昌硕六十岁之后的作品有了很大的变化,吴昌硕于《石鼓文》之临摹与创作,显现出他的胆识,将汉碑、石刻与大篆相结合,对于《石鼓文》整体风格有超乎常人的变革,以致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在此期间的作品,墨色有了很明显的变化,线条提按变化十分明显,线条层次分明,在结体上,错落层次变化,险中寓稳,形态多变。在此时期的艺术风格有很大的蜕变,不以求形似,更多的是追求笔意,吴昌硕晚期对于《石鼓文》理解更加深刻,书写时极为重视性情的抒发,显现出不同于他人的书法风格,和其雄强勃发的艺术创造力[2]。

    2吴昌硕与清代其他书家之比较——以邓石如为例

    2.1清代篆书风潮

    清代,碑学兴盛,篆书在此时期发展迅速,涌现出来了一大批书法大家,清代名家众多,所以关于碑学的理论文献众多也相对来说较为完善。而在这之中,吴昌硕以及邓石如是此期成就较高的,邓石如是清代变化革新的代表人物,吴昌硕是清代树立新风貌的代表人物。邓石如与吴昌硕在对于篆书的临写中,不再受限于秦代李阳冰、李斯等较为程式化的篆书,线条丰富多变,章法层次丰富,在篆书书写中,显示出盎然生机[3]。

    2.2吴昌硕与邓石如风格之异同

    清代中期,由于金石学的大活跃,大量碑刻出土,秦代李阳冰、李斯的篆书地位有所憾动,清代书家们在碑刻中及时吸取养分,对于李阳冰、李斯的作品表现形式有了很大的突破与发展,书家的创新意识大大增强,且对于作品的技法中涌现了很多新颖的表达形式。例如大家邓石如就将隶书中的笔意带到篆书书写之中,邓石如这种融合笔意的方式影响了很大一批的书法家。邓石如学识非常渊博,且他的独特书法面貌是将众多碑刻笔意汇集而形成的一种新的理解与表现形式。他创造性的将篆书结构拉长,因此邓石如的篆书风貌是区别于李阳冰、李斯以及赵孟頫的,在篆书中生发了金文的意趣,清代大家康有为曾经评价邓石如对于清代篆书的创新有极大推动作用。邓石如在篆书上最大的创新就是在篆书书写中融合了隶书的笔意,邓石如尤其钟爱秦汉的碑刻,以李阳冰、李斯为宗,作为基础,将隶书的笔意融合在篆书中,将清代之前篆书呆板之态有所打破,用笔丰富且灵活多变,方中寓圆,方圆皆施,线条十分流畅和自然。细品其篆书作品《朱熹四斋铭》,在起笔、收笔之处以李阳冰、李斯为基础,将隶书的提按粗细变化和行笔之轻盈意味有所融合,呈现出新颖且变化多姿的表现方式。在其保证线条圆转流畅的前提下,有加入枯实浓淡,对于线条的节奏感有了很大程度的丰富和增强。字的结构感官上看过去密不透风,字的重心整体有所上移,其字型结构有了非常明显的变化,显示出雄强与优美相结合的书法风格。因此,可以知晓邓石如是一个敢于突破传统,个人书法风格鲜明,且为清代甚至现当代篆书家树立了一个典范,如图1所示。

    而到清代的晚期,篆书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清代的一些书法家也极为痴迷于金石碑版,吴昌硕将金文书写感觉融入篆书之中。在晚清时期,成就斐然的当属吴昌硕,他打破了清代前期的审美观念以及风格面貌,也显示出了极具个人风格的新面貌。吴昌硕学篆书,且极为勤奋。且据年谱记载,在其父率全家迁居吉安之后,所租住的小楼也取名为「篆云楼」,从此名也足以始见吴昌硕于篆书的喜爱之情。受到清朝中期以及后期的习篆之风的影响,吴昌硕学习篆书最开始是以邓石如入手,可以从早期作品《为丙生篆书》中初见端倪,整幅作品邓石如风格凸显强烈。吴昌硕青年时期还受杨沂孙影响颇深,书写规矩与平整,以圆弧形笔画为主,字内呼应较少,没有形成较为独立的体势。后期兼学了金文之后,将金文中学习到的金石之气和篆籀之气有机的结合,因此吴昌硕的篆书笔法得到了突飞猛进。吴昌硕一生与《石鼓文》用功至深,以临为创。他用创作的方式去临《石鼓文》,在这之中不断将“自我”与《石鼓文》相结合,脱胎换骨。清之前:历代书写篆书之人不在少数,最富盛名的有二位:李阳冰、李斯。在清朝,金石学空前兴盛,尽管篆书名家辈出,成就斐然的当属吴让之、邓石如、吴昌硕、赵之谦四人。而吴、赵是以继承邓石如的书法风格,在此基础上稍加变化,但是并不是独创。因此,真正意义上有划时代意义的,只有邓石如与吴昌硕,邓石如将隶书笔意融入篆书,吴昌硕是将篆籀法融入篆书,都是有开创性的突破。在邓石如之前,大多书家觉写篆书是难事,从邓石如开始,用隶书笔意书写篆书,为大多书家打開了方便之门,使书家可以在作篆之时较为轻松地挥毫泼墨,但是邓石如的篆书,结体之中依旧太瑾守古法,真正到吴昌硕之时,在篆书之用笔与结体上双双打开了其自由之门。吴昌硕之篆书打破传统篆书结体对称等,而取斜势,在行笔之中,有意强调线条的顿挫,使线条层次丰富,且此种不拘泥传统篆法的用笔习惯,使其作品充满金石韵味和与传统作品大相径庭。且于后期临《石鼓文》将临其形转变成了临其意,运用写意画之中的飞白等用笔添加至书法创作之中,墨色枯湿浓淡,变化丰富,且不断自我反省。对于汉碑兼取博收,不断的创新。《石鼓文》自从唐代发现至今,学者无数,但是以成就而言无人能及吴昌硕[4]。

    3吴昌硕取法石鼓文之启示

    通过对于本文的梳理,以及笔者对于吴昌硕的认识慢慢深入,觉察出吴昌硕于《石鼓文》毕一生之心血作出了他的诠释,从其对于《石鼓文》的坚持不懈与努力,创作出许多佳作,在他的作品中显示出了不同时期的特点与风貌,而且最重要的是他晚年的作品水平更高,没有因为年迈而对于艺术作品的追求有丝毫的懈怠,反而是更加勤奋刻苦,作品意趣横生,让我们有幸感受到他作品中那沉厚的文化底蕴。吴昌硕从初期的临摹《石鼓文》,到后期的深入以及最后终成一家面目,给予笔者很大的启示与奋斗的动力,作为一名新时代书法爱好者,需要让自己思维开阔,与古籍为伴,以书法大家为榜样,学其于书法学习态度。需要更加广泛地吸收书画知识,全面发展,将诗书画印有机的结合起来,汲取养分,由古出新,不断沉淀,强化自身的理论和技法,从而形成自己与之不同的书法风格。

    参考文献

    [1]沙孟海.沙孟海论书文集[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7.

    [2]马宗霍.书林藻鉴.卷十二[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

    [3]朱关田.中国书法史·隋唐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

    [4]王澍.论书剩语[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责编:王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