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现状与教育途径研究

    邹芳芳

    摘要:民办高校大学生受其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以及自身因素的影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度不高:政治信仰存在危机;国家归属感强,但对爱国主义的理解有一定的偏差;认同社会价值观,但少部分学生表现出信心不足;绝大多数学生树立了社会主义荣辱观。所以,必须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主渠道作用;知行合一,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规范其行为;利用网络资源,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方式;健全制度,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的常态化、制度化。

    关键词:民办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6)10-0069-02

    十八大提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 “青年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要努力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1]。民办高校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据2014 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民办高校728所(含独立学院283所),在校生人数达到587.15万人,占全国在校大学生的23%。了解民办高校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现状,探索其教育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民办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现状

    经调查,绝大多数民办高校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认同的,但少部分学生不明确认同,主要表现在:

    (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了解和掌握不够

    国家历来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工作。大学思政课中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系统地阐述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然而,调查的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只有18%的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部内容,其余的人对其内容一知半解。44%的学生表示自己树立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46%表示没有树立,10%表示树立了其他价值观。

    (二)政治价值观:政治信仰存在危机

    信仰是政治价值观是指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取向。仅有22%的大学生选择信仰马克思主义,说明民办高校大学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信仰危机。

    (三)国家价值观:国家归属感强,但对爱国主义的理解有一定的偏差

    国家价值观主要指爱国主义等民族精神类的价值取向。调查表明大学生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能清楚地认知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在问及 “对日本公然侵占我国领土钓鱼岛的事件,政府应该采取何种措施”时,15%的学生选择“把在华日本人赶回日本”,说明对待“钓鱼岛事件”,部分学生存在“盲目抵制”的态度。调查结果警醒我们要正视大学生对爱国主义理解的偏差,警惕爱国主义发展成为狭隘的民族主义。

    (四)社会价值观:认同社会价值观,但少部分学生表现出信心不足

    社会价值观主要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与追求,是现阶段我国人民追求的终极社会目标。在对“是否树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与追求?”,选择认同的占79%,选择不确定的占15%,选择不认同的占6%。

    (五)社会主义荣辱观:绝大多数树立了社会主义荣辱观

    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八荣八耻为代表的假恶丑、真善美的价值取向。14%的学生选择听过社会主义荣辱观,但内容不清楚;66%的表示赞成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塑;20%的选择重塑与否无所谓。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认识存在知行脱节的问题。在对“对‘凤姐出名如何看?”85%的学生选择“不能苟同,有违社会主义荣辱观”;10%的选择“只要能出名就行”;5%的选择“个人行为,不涉及社会主义荣辱观”。

    二、民办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原因分析

    (一)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是大学生成长的重要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然而,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家庭背景更为复杂。民办高校因较高的学费,所以选择就读于民办高校的学生家庭收入较高。私营企业主和个体户较多,他们大多文化层次不高,家庭经济状况较好,能给孩子提供良好的物质环境,但大多不重视孩子精神和心理方面的教育。当代大学生是典型的90后,他们于改革开放之后,受市场经济的影响,民办高校大学生功利主义思想严重。

    (二)学校环境的影响

    民办高校在我国的发展虽历经30多年,但与公办高校相比,在师资力量、办学条件、社会声誉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差距。民办高校从产生至今,一直承受着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重压力,民办高校独特的融资渠道意味着民办教育的功利性。没有国家的资金投入,民办高校只能主要依赖学生的学费来支撑学校的日常开销,这就导致民办高校比公办高校高出1到2倍的学费,支付较高的学费使民办高校学生有种花钱买文凭的感觉。这就使得学生更功利主义,不但影响了学生的学风同时也影响了学生价值观的树立。

    (三)社会环境的影响

    “一切价值观念都是一定社会实践的产物,从其历史的局限性而言,它具有相对性。” [2]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也随之发生变化。身处信息时代,西方各种思潮不断通过网络侵占我们的意识形态,西方国家的自由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想也腐蚀着涉世未深的大学生。部分学生受西方思想的腐蚀,价值观扭曲,行为方式腐化堕落。

    (四)个人因素的影响

    民办高校在我国起步较晚,大多停留在三本层次,招生分数不高。民办高校的学生大多是因为成绩不理想而没考入公办高校,退而求其次进入民办高校。他们的文化层次和思想素质不高,大多从小没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进入民办高校后极易产生消极懈怠心理,不少学生在同龄人中感到自卑。民办高校的高学费以及与自己理想大学的差距容易使他们产生偏激心理,进而对社会的价值判断产生偏差。

    三、民办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途径

    (一)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高校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民办高校由于要考虑自身的经济利益,大多不注重思政课的育人作用。绝大多数的民办高校以就业为导向,重专业课轻理论课。不少民办高校的思政课以兼职教师和辅导员授课为主,授课方式上大多沿袭传统的“满堂灌”“一言堂”,不重视教学改革,不以学生为中心,忽视了对学生心理、思想的回应。民办高校必须重视发挥思政课在立德树人方面的主阵地作用,严格按照上级部门的要求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教学方法、手段上围绕学生特点进行改革;在教学内容上,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下大力气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观的引导,真正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到实处。

    (二)知行合一,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规范其行为

    所谓知行合一是指思想和行为的统一。“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3]价值认同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在社会实践中不断调整,逐步实现从认知认同到情感认同到行为认同,这一过程需要学习与实践的紧密结合。[4]然而,民办高校由于资金投入不足,无法保证大学生大面积的社会实践。缺少实践体验的学生在价值观践行上,往往流于表面,不能内化为自觉的行为。为了加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力度,中宣部、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民办高校必须认清形势,抓住机遇,争取当地政府的支持,向学校或实践单位提供直接或间接的补贴,推动民办高校参加社会实践,提升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在丰富多彩的实践中,在与社会零距离的接触中,使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达到从感性到理性,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

    (三)利用网络资源,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方式

    网络就像一把双刃剑,既带来机遇也带来挑战。由于网络的广泛传播性使得西方社会的各种社会思潮冲击着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主流地位。民办高校的价值观教育形式也必须与时俱进,利用网络资源,变被动防御为主动出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渗透到校园网。学校应充分利用自己可以主导的校园网资源如网络课堂、BBS论坛、微信群、QQ群、微博等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并发布正面的积极的文章、言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正确的解读,对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进行主动的诠释,对学生的价值观进行方向性的引导,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方式。

    (四)健全制度,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的常态化、制度化

    民办高校大学生个体差异大,他们的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时相背离。当个体不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就需要制度的强制力量来约束。所以,健全制度,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常态化、制度化。一要创新管理制度。建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致的思想教育、教学等日常管理制度,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内化在学生的日常管理制度中,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日常化、生活化。二要创新监督评价制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为基础,通过学生自我评价、同学互评和教师考评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考查学生的思想行为。三要创新激励制度。建立一套合理化的制度,对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大学生给予奖励,调动学生的思想积极性,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引导整个民办高校大学生群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5]。

    参考文献:

    [1]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大大为青年“扣扣子”[EB/OL].新华网中青在线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10/12/c_1112789485.htm.

    [2]熊晓红.价值自觉与人的价值[M].北京:人民出版 社,2007.

    [3]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 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1).

    [4]王庆英.增强民办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认同度的思考[J].理论观察,2013,(10).

    [5]赵果.创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机制的 路径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3,(11).

    [责任编辑:秦 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