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背景下东北高校设计专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教学模式探索

    董雪

    摘 要: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东北地区高校设计教学、设计专业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保存下来的质朴之美与现代审美充分结合,在现代设计中体现出这种原生之美,成为对设计人才的一个基本要求。明确培养目标、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增加学生艺术实践机会是培养符合现今合格设计人才的必然途径。

    关键词:大数据; 非物质文化遗产; 艺术实践; 培养目标

    中图分类号:G122;J20-4? ? ? ?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06-3315(2020)10-094-001

    互联网大数据时代到来之前,所有知识形式都比较单一。但是,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信息量爆炸式出现,在大数据时代,各种数据多样化、可视化成为可能。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都随之发生巨大的变化。变化的同时,我们的知识结构、人才需求、培养方式也都发生了相应的巨大变化,如何在这种快速的变化中,培养出适合的人才,成为现代高校面临的新挑战。

    我国东北高校设计专业教育中,如何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保存下来的质朴之美与现代审美充分结合,在现代设计中体现出这种原生之美,成为对设计人才的一个基本要求。这就对东北高等教育学校提出了时代的新要求,同时,我们也面临着很多挑战。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整理过程的研究,结合现代设计教学,开展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专业学习的基础研究,推进设计专业培养方向与商业化相结合的新教学方向。适应地域性、服务于地方建设必然成为东北高校设计专业符合转型发展需求的教学人才培养目标。

    一、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非遗分成五大类,我国依国情分为十类。据不完全统计,非遗至少涉及17个国家一级学科,跨自然与哲学社会科学两大门类,任何一个学科都无法替代,尽管在国家学位学科名录中尚未列入,但凝聚学科群功能强大,产生背景与众不同,非遗学科这些特殊性与其他专业相结合难度较大。

    (一)培养目标不准确

    大数据时代,高校的培养目标应该以服务地方经济、适应地方发展需求为方向,准确的定位培养目标是东北高校设计专业要做的首要任务,是确保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證。但是很多东北高校的设计专业还依然沿用多年的培养模式,培养目标比较空泛,所培养的人才所学知识相对较单一,学生掌握技能范围也比较窄,这都不能满足大数据时代对于个性化、多技能的设计人才需求。

    (二)课程体系中缺少相关课程

    据了解,东北高校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基本大同小异,多以理论知识学习为主,多重视课程体系的完整性、普遍性,不重视课程应与地方性特征相结合的个性化课程。即使开设非遗相关课程,也是以选修课为主,以我校为例,课设民间美术、民间刺绣等7门课程,但是,这些课程是针对全校所有专业学生的选修课,因此课程的深度和课时都要适应各专业学生参差不齐的专业水平。美术学院开设民间美术、草编课程是针对美术教育专业,设计专业并没有开设与非遗相关课程。

    (三)学生缺少设计实践机会

    设计专业作为应用型专业,对于专业知识的综合利用与实践是课程里重要的部分,是锻炼和检验学生专业技能的重要环节。现阶段东北高校设计专业课程中理论知识的学习大于实践内容。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合格设计人才,首要就是要能够了解当地行业需求,能够结合地方文化、形式特色的设计人员,而课程大多还是以考试形式完成,这不符合大数据时代现阶段人才需求的培养模式。

    二、设计专业教学中与非遗相结合的对策

    (一)明确培养目标

    大数据时代要明确东北高校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应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实践型人才为方向,这就要求东北高校设计专业注意依据自身办学特色,结合地方非遗特色等实际情况,调整培养目标,满足大数据时代特征,结合地方特色对于设计人才的需求。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高素质、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保证大数据时代培养特色人才的基本保证,近几年东北高校设计专业已经加强吸纳相关专业教师与教师培养,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就要根据专业教师特点,制定个性化的发展和培养方向,除了教学型、研究型的传统培养方式,还要针对教师个人特点进行个性化方向的集中培养,鼓励中青年教师选择符合自身专业特点的非遗方向进行深入研究,同时鼓励非遗相关专业知识和经验成熟老教师指导中青年教师,做到“老带新”的传帮带,提高全体教师专业素质,培养合格的设计人才。

    (三)增加课程实践机会

    课程体系中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机会,除课程内的理论学习,依托大数据时代信息可视化、多样化的特点,利用学校建立的非遗相关的数据库、教学平台,学习地方性特色非遗知识。同时,在课程体系中增添“走出去”的实践课程,通过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可以形成集文化研究与设计开发于一体的教学模式。通过“校企合作”可以将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的设计产品推向市场。从而形成上连接文化、下接企业的“产学研用一体化培养模式”,实现以培养符合地方经济需求为目标产教融合模式。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既给高校设计教育提供了更加多样的教学资源,也对东北高校设计专业提出了新的挑战。设计专业不仅要适应技术高速发展和交流方式快速变革带来的冲击,同时,也要以自身的专业特点推动地方经济和设计潮流的发展。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大数据时代来临时教育工作者必须面临的,与地方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才是未来人才培养模式可长久发展的路径。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一般规划课题,大数据背景下东北高校设计专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新型教学模式研究,课题批准号:GH180539

    参考文献:

    [1]李文鑫.跨学科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2]乌烈炎.艺术设计学科的专业基础课程研究[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01

    [3]沈慧芳.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之瓶颈及对策探研[J]武夷学院学报,2012(4):8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