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础教育下如何加强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李建强

    心理健康本没有农村与城市之分,但是,在不同的家庭环境、教育环境、生活环境等条件下,孩子们的生长价值观、心理状态会有很大的不同。那么,在新基础教育普遍普及的当下农村,如何有效开展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呢?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误区

    当下,有很多老师甚至是学校领导认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学校的一项活动,交给德育处每月组织几次相关的活动、开几节主题班会、搞几次培训便万事大吉了;或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给那些心理不健康的人准备的;再就是很多家长根本不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甚至一点也不了解。其实,心理健康教育应当是学校、家庭、社会共同的责任,培养一个健康向上的阳光少年绝不是某一个人的努力,应当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共同努力的过程。

    二、农村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不断更新心理健康教育观念

    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应该拥有先进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而这种理念首先应该在具体的实施者——学校决策层身上体现出来,从而带动老师、家长和学生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教育,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心理健康问题。社会在发展,学生在发展,而且发展的速度很快,现在一些老师、家长的观念与思想却跟不上学生身心发展的脚步。当一种教育理念离开了学生本身的发展以后,再宏伟的计划都将成为泡影。创设良好的校园心理环境,提升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营造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以及社会环境,更新教育理念便显得尤为重要。

    2.创建“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

    在农村小学中,孩子在家和在校的时间应该差不多各占45%,而社会环境能占到10%,城区可能更多一点。所谓的“三位一体”,即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合力,统一协作。大多数人认为学校教育会更加重要一些,其实,家庭教育在小学阶段孩子心理的成长中显得更为重要。调研显示,很大一部分孩子的家长很少与孩子交流谈心,对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一无所知,基本不过问,只有等到老师找到家长了,才会去解决问题,而解决的方法往往是粗鲁的、无效的。要想孩子拥有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老师、家长、社会需要共同努力,特别是家长和老师,应当不断学习,不断实践,积极实施以校园为主、家庭教育为辅的科学的教育引导;同时要创建社会、学校、家庭的“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使得三者合力,统一协作,从而提高教育效果。

    3.加大心理健康人才队伍的建设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指導家长,教师自己首先必须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专业知识,仅仅老师自己研修、学习似乎是不够的,关键还要由教育行政部门分配相关专业老师,再加上学校教师整体素质的提升,取得专业、普及的效果,才能真正对学生、家长有所帮助。另外,在教师培训中,应该定期设置相关专业的理论知识培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建设,从而有效提升教师的教育水平,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质量。

    4.加强心理健康课程建设的实效性

    目前,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谓是“精彩纷呈”,但是真正能起到的作用却是微乎其微。特别是学校应当积极创建并办好心理咨询中心,应该让心理咨询成为学生非常愿意前往的知心场所,而现在却恰恰相反,孩子都不愿意去,其中的原因就很复杂了,但归根结底是学校在这方面的教育做得还不够,学生还没有从心理上接受这种教育。各地小学的地域、经济以及文化发展水平不均衡,导致一些学校缺乏足够的资金、场所以及人员,从而严重阻碍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那就需要我们上级部门的进一步扶持,共同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三、关注特殊群体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特殊群体的健康教育。目前各个学校都有单亲家庭、留守儿童、残疾、贫困等特殊学生,一些学生因为由于缺乏父母关爱,交流渠道不畅,留守儿童难以向外界表达自己真实的思想,容易形成自闭的心理。此外,贫困、残疾学生等在与同龄人交往的过程中,由于显性与隐性的现实差距,自己的困难不能得到及时的帮助,内心容易产生严重的自卑感和受挫情绪。这时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专业的心理健康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多方共同努力,社会的关爱,老师的引导,同学的和睦相处,家长的理解鼓励,都可以让保持自信、开朗、积极的学习和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