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体育教师培育的实践探索与反思
惠志东 李虎 吕恒莱 魏玉柱
摘? 要:关注乡村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振兴乡村教育的重要举措。当下乡村体育教师的专业情怀趋向积极,但他们自我提升的方法仅有观摩课和身边的老教师,内容与形式单一,提升的广度与深度受限;学校领导不重视与经费不足是制约乡村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外在因素;建议通过加强信念教育、设置系统的研训内容、构建学习共同体、实施发展性评价等方式来提升乡村体育教师的教学技能。
关键词:乡村学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G623.8?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05-2410(2019)09-0051-04
为认真落实《江苏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施办法(2015-2020》和《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关于做好“十三五”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精神,加大乡村骨干教师培养力度,提高乡村教师业务素养,促进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形成一支本土化的乡村学校骨干队伍,“十三五”期间,将在全省各市、县建设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2016年4月,连云港市乡村中小学体育骨干教师培育站成立,从全市遴选30名乡村骨干教师,开展了为期两年二十八期培育活动,达到了预期目标。本文结合连云港市乡村体育培育站的培育实践,系统地梳理了乡村体育教师培养的经验与教训,以期引起共鸣。
一、连云港市乡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现状
(一)基本情况
笔者从全市乡村中小学在编在岗的体育教师随机抽取316人进行调研,问卷调查显示,30~40岁的占53.16%,10年以上教龄占59.49%,本科学历占87.34%,体育教育专业74.68%,中级职称占63.29%,教研组长以上干部占44.3%,另有38.61%承担班主任工作,11节课以上的占80.38%,100%教师都兼任其他学科教学任务,校级以上骨干教师占59.81%。这说明这是一支结构相对合理、年富力强的以中青年为主的队伍;大部分都兼任其他课务或工作,工作量偏大,专业发展的压力较大;大部分教师为中级职称,体育教师在整个教师队伍的职称晋升方面压力较大。
(二)专业发展现状
根据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维度,我们从职业情怀、知识结构、自我专业发展的路徑等方面进行调研,从宏观上认为:乡村体育教师在职业情感上表现积极,在爱岗敬业、履职尽责,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严谨治学,热爱生活、身心健康显示的四个方面呈现高位的相似性,都达到90%以上,这为开展培训活动及个体未来专业发展打下基础;体育教学科学化水平一般,一般以教师的经验来指导,知识相对传统,大部分体育教师都是以完成教学任务为主要目标,而外出学习及自我学习的意识与能力缺失,导致大部分体育教师思想相对保守、教学思维相对传统,新的教育教学方法较少地在课堂中体现;大部分乡村中小学校本研修方式以备课组、教研组活动为主,缺少研修主题与研修骨干,研修过程流于形式,给乡村体育教师的专业提升埋下隐患。
二、乡村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育的实践活动
基于对当下乡村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与困境的冷静思考,笔者建议开展规范的专业提升工程,让他们尽快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增强本领、丰富认知,为乡村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支撑。连云港市乡村中小学体育培育站从全市遴选了30名学员作为提升对象,针对当下存在的参与培训的动机水平低下、课堂教学能力偏低、教科研意识淡薄、组织教研能力匮乏等问题,培育站从研修内容、方法、手段、路径等方面实施全面、系统、科学的顶层设计,扎实开展研修活动。经过两年的培训,各位学员的专业情感进一步提升,教学基本功得到了夯实、组织教研的能力得到了加强,各位学员在参加各种业务竞赛、职称晋升及骨干教师招考中成绩斐然,充分说明两年来针对乡村体育教师的专业培训是成功的。
(一)顶层设计研修内容,系统规划乡村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的蓝图
结合调研与培训发现的问题,笔者认为目前乡村体育教师教育信念淡薄、教学基本功不扎实、科研意识淡薄、自主与组织教研能力薄弱四大问题,是制约乡村体育教师发展与学校体育质量提升的重要瓶颈。因此,实施以上方面的提升活动,能从思想意识、教学能力、科研能力、自我提升能力全面提升,既考虑到当下现实的需要,也照顾到未来发展的需要,既要从根本上去干预,也要从学科特质去思考,全面构建培训的内容。
1.将“教育信念”的教育列入重要培训内容,并贯穿始终
经过笔者对乡村体育教师初期的培训发现,大部分乡村体育教师参与培训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一张证书,而真正为个人专业提升而来的却寥寥无几;培训过程经常有学员请假,研讨过程中聊天现象较为严重,中间还有个别学员“提前离开”等问题的发生。从这些行为,我们不难发现他们还没有真正为自己专业发展而来,认知与动机水平偏低,不具备强烈的专业情感与教育情怀,与教学能力、科研能力、自我研修的能力相比,首当其冲也是最重要的就是乡村体育教师的教育信念。因此,基于这样的考量,我们专门设计了“教育信念板块”培训内容,贯穿培训的整个过程,如邀请在农村学校工作的师德模范、爱心大使给学员做报告,让体育特级教师现身说法,优秀学员师德演讲比赛等。另外,为了让教育信念尽快落地,在以上宣传的基础上,一套针对学员参与培训的评价体系也是教育信念落地的重要保障,实施针对培训的过程评价,譬如记录学员的出勤、发言的次数与质量、听评课过程中是否有聊天、打手机等不良行为等方面;另外,每一次研修中,培育站导师都对研修过程中呈现的表现行为进行评价,积极鼓励进步的学员,对一些不好的现象予以批评,时间长了,乡村培育站在研修过程中形成了全勤参与、过程严谨、发言积极、学习认真的良好氛围。
2.立足体育课堂,夯实教学基本功,开展系列专业研修活动
有了积极的教育情怀,体育教师还要有立身之本——教学能力,这是体育教师职业的根本,也是提升体育教学质量的根本。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很多体育教师虽然是体育教育专业毕业,但是他们专业发展停滞不前,导致了教学常规不规范、教学技能低下、基本的运动技能缺失等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开设了基于提升预设技能的“教材分析与处理”模块,通过对单元计划撰写、课时教学计划的辅导及各种教材的分析、学情分析,让他们掌握规范的文本撰写的知识与技能,并掌握分析教材的技能,为上好体育课打下基础。
基于夯实教学基本功的“课堂诊断”系列活动。在28次研修活动中,每一次活动内容紧紧围绕主题,开展新的教育理念、课堂教学技巧、必需的运动技能、教学研究方法等培训。一是紧跟课程改革;二是注重教学实践;三是关注课堂教学。如,在学习初期,我们通过安排《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版)》讲座与研讨,从思想上厘清新课标理念;在每一次活动中都以上课、评议课为载体,来传授上课技巧、评课的方法。既有专家点评与讲座,更有学员的互评,不唱赞歌、专门去“挑刺”,驳得“体无完肤”,在正反辨中,找到问题所在;两年来本站学员全部完成一轮站内借班上课,开设公开课、研讨课。
基于补齐运动技能短板的“运动技能训练”活动。对于传统的体育运动项目田径、篮球、排球、足球,设计出系列的培训活动,譬如篮球项目,将各种运球、传接球、投篮及各种基础配合进行系统的梳理及训练,让体育教师再次“复习”这些技能,让体育教师能正确地做出来,为体育教学“示范”技能的培养做好铺垫。在做好此项工作的基础上,我们乘胜而追,就某一项运动技术开展“教学设计”技能的训练,也就是说体育教师不仅会做各项动作的技术,还要把该项运动技能转化为教学技能,教授给学生,让体育教师既能会做,还能会教,两个板块的训练能有效地解决教学中示范不正确、设计不合理等问题。基于运动技能与教学技能补给、衔接的培训工作量大,需要的学时多,平时工作日很难系统开展,培育站考虑到这个现实问题,利用寒暑假将学员集中封闭进行训练,经过两年四次二十八天的研训,将中小学体育必学教材培训一遍,为夯实教学基本功,提升教学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开展教科研能力提升活动,补乡村体育教师的“短板”
体育学科相对语数英其他文化科的科研能力整体上较弱,乡村体育教师深处乡村学校,面对双层的不利因素的影响,教科研的意识与能力还处在低层次,甚至认为做个课题、写篇文章就说明在做体育的教科研了,这种认识的表层化严重影响了体育教师的教科研发展。当一位经验丰富的体育教师想继续提升专业发展水平的时候,就必須需要教科研作为支撑,用研究的思维审视乡村体育的一系列问题,才能有效解决制约乡村体育的瓶颈。因此,乡村体育教师之于教科研的知识与技能的培训是非常必要,而且是刚性需求。那么,开展什么样的教科研培训是我们培训主体应该思考的首要问题。因此,基于这样的考量,我们将在日常教学、训练、管理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加工成课题开展实证研究、案例研究,让教科研活生生地在体育教师的身边出现。因此,我们设计出了“学生体质健康提升”“课堂教学微问题”“阳光体育运动开展”“体育教师专业发展”“训练小窍门”等方面的研究,并及时引导学员参加各种课题申报及教研大赛,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建站初期绝大多数学员不会做课题,到如今市级课题立项9个,省级规划课题1个,在《中国学校体育》上发表文章5篇,在其他杂志上发表文章5篇,有8人在《中国学校体育》教学案例评比中获得奖项,省级论文竞赛半数学员获奖。
4.培养乡村体育教师的研修能力,让他们走得更远
乡村体育教师的培训为两年,实际上也是很短暂的,所以如何让乡村体育教师在培训结束以后,在今后的工作中还能坚持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是我们培育站考虑的第一个问题;另外,乡村体育培育站培育的是骨干教师,骨干教师回到学校去,如何带动学校体育教研的有效开展,如何组织区域性教研活动,让种子发芽,让小树长成参天大树,将培育成果转化为学校、区域性教研成果?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培育站不能仅仅就具体的知识与技能的“学科的本位化”进行培训,还设计了“研修能力”方面的培训。用菜单完成任务为主要形式,开展“研修活动小组承担式”,每一个人都要承担1~2次研修组织任务,即每一次研修活动的开展,设计到与承办学校协调,课务安排,教案文本的修改与装订,当天听评课的组织,教学反思的收集等等,这些与基层教研有关的技能都在这样的活动中得到有效的培养,原来腼腆的教师经过这样的锻炼逐渐找到了自信,原来不敢讲话的教师也能开口组织活动;另外,我们开展各种展示活动,学员领到任务以后,他们之间进行有效分工,利用各种通讯工具进行沟通交流,创造各种条件进行小组集中,开展技能训练、彩排等活动,协调能力得到了大大提升。这样,他们离开培育站后,个个都能继续发展,同时还能带动地方教研活动的有效开展。
(二)拓展研修路径,打开学员成长之路
有了系统的研修内容以后,如何将这些内容巧妙地嫁接到学员身上,让他们能够开辟路径,全方位接受培训呢?其实培训的路径很多,怎样突出主题,有效融合,这是我们思考的问题。因此,为了突出学科的特质,尊重体育教师成长的规律,我们从教学技能的诊断与提升的角度出发,开展“现场教学活动”。其次,为了节约基层教师的工作时间,开展“线上的网络学习”,让学习无处不在。最后,“走出去学习”,借助省市大赛的机会,将学员送出去,现场感受课程改革最前沿的信息,提升他们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这些相互交融、彼此补充的路径,让体育教师感受培训路径的多元与美好,有效地调动他们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1.开展线下现场教学研修活动,让学习更加符合体育教师的需要
体育学科是以身体练习为主的实践类课程,学科的问题呈现及能力提升的主要场域是体育课堂。因此,我们将70%的培训重心都放在体育教学的研修上。培训问题从哪里来?我们连续开展了10次全员“课堂诊断活动”,每一位学员都要去参加1~2次亲自授课活动来接受专家和学员的课堂诊断,在教学中发现他们的问题;如何实施“夯实教学基本功、提升教学能力”,我们也是选择“体育课堂”,开展系列的、主题突出的课堂十期研修活动:“基于示范、精讲多练等教学方法的课的研修”“基于一物多用需要下的课堂研修”“基于体验发现教学法下的教学实践活动”“基于大数据评价下的课的研修活动”等,让他们学在课堂、思在课堂、改在课堂,也让课堂带动他们的成长。
2.适当开展网上研修活动,不断挖掘学习的资源
将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方法引入乡村体育教师培训之中,作为辅助性的培训工具,在培育站中将作用发挥极致。由于基层学校体育教师的工作负担较重,很多体育教师的课时量大,还兼任其他学科及工作,频繁的外出培训会影响学校工作,这是很现实的问题,时间长了,教师之间、教师与领导之间就会产生不必要的矛盾。因此,我们借助网络,适时开展网上主题研讨、咨询活动、任务沟通活动,有效地解决了以上问题,确保体育教师在一种相对比较和谐的环境得到发展。培育站建立了QQ群、微信群,专人负责网络研修的维护与管理。所有信息通知都是通过平台进行发布,在群中传送电子读本,如《体育教学论》《学校体育学》,学员案例分析、每次学习反思等,使用频率十分高,约定学习内容,定期进行网络讨论,比如提供课例、课堂录像、一些观点问题等,定时网上研讨,如群内在线文字分段推送 《体育教学论》问题、“如何才能够做好体育教学计划”研讨等。两年来培育站两次主持了《中国学校体育》草根论坛——中国学校体育QQ群及论坛在线讨论,一次主持《运动》杂志社的QQ在线论坛。利用网络平台的研修形式开阔了眼界,节省了时间,养成了信息化学习的习惯,突破了时间限制,跨区域与名师互动交流。
3.实施“走出去学习”,近距离学习先进的经验与思想
线上线下的家门口学习时间长了,学员们没有新鲜感,学习的积极性有所下降。我们发现这样的问题后,就创造条件让乡村体育教师走出去学习,去近距离接触名师与专家,观摩他们的教学场景,聆听他们的心声,真实地体验成长的力量与榜样的引领作用,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更新观念,还能激发他们不断学习的动力。为了做好这样的工作,一方面培育站向市教师发展中心积极争取他们的支持,外出观摩活动正式下文,从行政上进行规范;同时,还要向省市体育教研部门领导申请,与承办方协调,做好外出人员接受培训的工作;最后,还要做好外出培训的组织领导及方案的制定,在人员管理、课后组织研讨、学习心得及人身安全等方面全面设计,使每一次外出学习都学有所获。两年来,先后到徐州观摩江苏省高中优质课评选活动,到宿迁学习江苏省初中基本功比赛,到成都参加全国优秀课展示活动。学员们在外出时都非常兴奋,在观摩中個个都认真学习,课后在宾馆分小组开展研讨,回来后及时撰写学习心得,整个外出学习的流程严谨,过程扎实,效果显著。
(三)依托学习的载体——学习共同体,将培训活动变得更加高效
乡村体育教师的培训严格来讲属于职后培训,教师都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及相互协调的能力,所以,培训的主体处于一种唤醒、引导、指导等角色,真正的作用是如何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意识与能动性。所以,基于这样的考量,我们实施了多类型的学习共同体,让学习无处不在,让每一位学员有问题能在一定的区域得到有效的解决。结合地理位置,进行区域性的学习共同体构建,其中还包含站外学校教师的参与,我们将30名学员分成6个片区,以学员临近为原则,开展自学、QQ在线、小组集中等多种方式的学习,让学员之间相互交流,互相促进,比学赶帮超,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是有效的。同时,还让学员自主申报,建立了6个二级培育站,以此推动本校及附近乡村学校的体育教学研究活动;另外,为了使培训更加具体而明确,我们实施站内师傅带徒弟式的学习共同体,站内三位导师分别带十个学员,要求导师在两年内带出有一定成果的学员,这样的学习共同体激活了培训的活力,这样导师的压力也有了,学员的动力也来了,彼此的相互联系更加密切。根据研修活动的需要,我们进行动态与静态构建相结合的方式,设计出研修任务承担学习共同体、教科研学习共同体、运动技能学习共同体等相对固定的学习组织。另外,我们根据学习的需要构建了课堂运动负荷监测学习共同体、基于备战各种展示活动、比赛组成的临时性学习共同体。这样,多元的学习共同体让每一位学员都能找到归宿,从而为他们的成长开辟更广阔的道路。
(四)保障研修过程、强化研修成果,实施针对性强的研修措施
针对乡村体育教师的培训,尤其是两年的系统培训而言,具有较高的挑战性,时间长了,很多体育教师感到厌倦,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不利于培育活动的有效开展。为了不断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培养他们持续学习的能力,我们采取了“目标引领法”“过程评价法”“以赛代培法”,本篇重点对“目标引领法”“以赛代培法”进行阐释。
1.目标引领法,让乡村体育教师找到差距与希望
培育站基于体育教师的发展维度,全面构建了发展量表,具体体现在公开课、基本功、优质课、论文撰写、课题研究、参与研讨的频度等方面。在进站初期,让每一个学员自我评价,并计算出自己的专业得分,给出一个客观的测量与评价,让他们走到讲台进行自我评价的演说,导师与学员在下面聆听,同时导师针对每一个学员的量化成绩及专业发展的轨迹做好每一个个体的评价与引导,既指出问题,也给出他们提升的策略,让他们感觉差距在哪里、问题在哪里、未来的路在哪里。经过半年的培训过后,自己的专业发展诺言是否得到实现,培育站开展第二次的“目标达成情况展示活动”,针对半年来的具体表现及成果情况,实事求是的进行阐述,两年四次。这样,让那些积极努力学习的体育教师更加有力量,让那些学习暂时落后的体育教师倍感压力,逐渐让他们由“被动学习”走向“主动学习”的轨道上来。
2.“以赛代培法”,将学习与提升高度融合
基层体育教师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几乎不需要手把手的去教,所以培育站充分借助各种比赛的契机,以备战比赛为目标,进行相关技能的提升活动,为了备战比赛,他们牺牲休息日,加班加点、想办法学习。譬如为了参加基本功比赛,学员们都舍弃对子女的陪伴,进行刻苦训练,为了参加优质课评选,请教专家进行磨课。笔者认为,通过这样的备战活动将学习推向了高潮与深度,参赛的结果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备战的过程,他不仅仅提升学员的专业技能,更多的是提升了体育教师的职业情怀与执着的情操。
三、实践反思
(一)乡村体育教师培训不仅仅是专业方面的提升,更要加强职业情怀的培养
目前,乡村学校还存在着一些困难,乡村学校体育还面临着很多挑战,在这种双层叠加的背景下,我们需要培养思想上有定力,能下得去、留得住的有情怀的体育教师。所以,无论从学校的发展还是从个人的成长角度来看,在培训过程中一定要创新培训的方式以加强新时代乡村体育教师的职业情怀教育,让每一个乡村体育教师对乡村学生充满爱,对乡村体育充满情,全身心地扎根乡村一线,无怨无悔。所以,各级各类培训主体,应该将体育教师的情怀教育贯穿到每一个内容上去、渗透到每一个环节上,点滴中呈现,润物细无声。
(二)乡村体育教师培训不仅是知识与技能的培训,更要强化能力的培养
乡村体育培育站不仅要对体育教师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训,更要强化对体育教师的自我学习能力、带动孵化能力、组织教研能力进行培养。因为当这些乡村体育骨干教师参与培训活动结束,就意味着这些骨干要继续前行,继续帶动学校及区域有效开展教研活动。校本教研与区域教研的使命就落在这些骨干教师身上。所以,他们不仅仅自己会,还要带动其他教师会,这是关键所在。因此,在促进他们个人成长的同时,还要发展他们的研修能力。
(三)乡村体育教师的培训内容与方式的选择,在满足外在需要的同时,适时引导他们向内成长
乡村体育教师的培训从上级主管部门考虑,主要想让他们尽快提升专业技能;而对于大部分乡村体育教师而言,其实是一种需要,那就是职务、职称晋升等外在需要,这一点实际上是客观存在的,培训主体不可回避乡村体育教师的这种需要。在尊重的基础上,在适当满足这些需要的同时,还要积极引导乡村体育教师向着更高的境界攀登,不断将对乡村体育教师的培训变成个体内在成长的需要。
综上所述,面对乡村中小学体育的培训实际上是一项复杂的职后教师培训工程,应该立足乡村学校及学校体育的实际,坚持以乡村体育教师为本的培训立场,适当满足他们的需要,积极拓展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方式,把他们培养成为有情怀、愿担当、下得去、留得住的新时代的乡村体育教师。
参考文献:
[1]卢竞荣.“长三角”地区中学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8(05).
[2]石有武,崔建国.安徽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5(05).
[3]陈雁飞.从培训透视北京市中小学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09).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乡村教师专项重点资助课题(XC-a/2016/07)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