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期“互联网+教育”的反思与应对
关键词 “互联网+教育” 疫情 在线教育
基金项目:广州市教育科学规划2016年度课题,1201554632。
作者简介:赵春芳,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商贸系讲师。
中图分类号:G4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5.326
为有效防控新冠疫情,2020年2月4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在疫情防控期间做好普通高等学校在线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各学校适当推迟春季学期开学时间,充分发挥“互联网+”的技术优势,利用网络平台“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1]。2月6日,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疫情防控期间以信息化支持教育教学工作的通知》,提出向疫情严重的地区,提供“互联网+教育”的技术支持和应用服务[2]。全国各地各级院校积极响应教育部指导意见,积极开展线上授课和线上学习等“互联网+教育”教学活动。“互联网+教育”作为互联网科技与教育深度融合的一种教育形式,有效规避了疫情扩散风险,最大程度的保证了学校教育的有效推进。随着疫情好转,我国即将进入“后疫情时期”[3],各地陆续稳定有序复学,在线教学必然会从高潮回落,但“互联网+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教育改革行动,教育工作者应及时反思疫情期间暴露出的薄弱环节,总结经验,为下一步改革、发展与创新明确方向。一、“互联网+教育”缘起与发展
“互联网+”这个概念于2012年11月在业界首次提出,强调互联网与各传统产业进行跨界深度融合。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迅速成为各方追捧的热词。同年7月,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正式提出“互联网+”概念,即“互联网+”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4]。
在教育领域,2015年11月刘延东副总理在第二次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十三五”时期要发挥‘互联网+优势,以教育信息化全面推动教育现代化。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到2022年基本实现“三全两高一大”的发展目标,其中“一大”即建成“互联网+教育”大平台[5]。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作为推进“互联网+教育”的具体实施计划,为“互联网+教育”建设指明了方向。2019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到发展“互联网+教育”,促进优质资源共享。
随着一系列政策的提出与落实,“互联网+教育”建设初见成效,对于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创新教育模式等方面的支持作用初步显现。但此次疫情也暴露出当前工作存在不足和薄弱环节,加快推进“互聯网+教育”还面临诸多的困难和挑战。二、疫情期间“互联网+教育”遇到的挑战
(一)网络支撑条件及平台服务能力不足
国家启动突发公共事件I级响应后,教育部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迅速启动教育系统应急预案,落实延期开学及“停课不停学”措施,依托各种平台和软件,启动在线教学项目。但随着大量师生涌入在线平台,同时直播、点播和下载资源,高峰时段易出现网络拥堵,雨课堂、学习通、课堂派、中国大学MOOC、钉钉等多款在线教育平台都曾出现崩溃现象,阿里、华为、腾讯云交互服务均存在压力过载问题。另外,安装不便、功能不完善等各种问题也直接影响了教学体验,影响最终教学效果。
(二)教师信息化素养不足
在教学一线,部分教师对于信息化教学工作重视程度不足,信息化技术实操能力不高,日常教学仍停留在PPT的使用上。疫情下的在线教学,部分教师短时间不能掌握在线教育特点和规律,暴露出对新型教学环境不适应、在线教育技能不熟练、信息化教学方法和手段较为单一等问题,在线教学质量不高。
(三)在线教学局限于教育“网络化”
直播教学最大程度还原了传统课堂,成为疫情期间主要的在线教学方式。但线上开课、讲课,课堂转变成直播,教师转变成主播,把将课堂简单移植至线上仅做到了教育“网络化”,并不能等同于“互联网+教育”。直播课程对教师的课程改革和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实践性课程为例,线下学生间自由组队、充分讨论、交流合作、共同完成课堂训练的部分,显然无法直接转移到线上,课程结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手段都需要需要重新调整、创新与优化。另外,直播教学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线上环境下若缺乏灵活的掌控能力,教师难以兼顾主动性较差的学生,教学效果差强人意。三、后疫情时期“互联网+教育”发展的思考
(一)构建“互联网+教育”教育资源库
大力推进教育信息系统集成整合与数据共享,建设“互联网+教育”教育资源库。制定数字教育资源标准规范,以全社会参与的机制有效整合优质教育资源,本着共建共享的基本原则,构建具有数字化、体系化、开放性、交互性特征,包含教育数字资源、教育数据、技术设施等内容,覆盖各个教育阶段、学科、专业的教育资源库。完善资源库共建共享机制,加强优质教育资源的推广与共用,促进地区间、学校间、校企间、师生间的良性互动,以实现教育资源的有效衔接和共享,全面促进教育资源供给模式升级,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
(二)强化教师信息化教学培训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是全面实施“互联网+教育”的关键。为使信息化教学成为教师教学活动的常态,应将信息化教学能力纳入教师能力评估体系,增强广大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意识;有针对性的提升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的能力,如微课、慕课制作,混合式教学案例演练等;开展“互联网+教育”教学竞赛与数字资源制作评比活动,激励广大教师积极参与“互联网+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积累实战经验,以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创新“互联网+教育”教学模式
互联网背景下,知识的呈现方式、获取途径都发生了巨大转变。这要求教育工作者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基础上,融合线上线下教学优势,不断创新“互联网+教育”教学模式。鼓励教师利用充分利用大数据、物联网、虚拟现实、学习分析和自适应学习技术、可穿戴设备等技术,开展参与式、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教学;鼓励教师探索灵活多样的教学新模式,提升个性化互动教学水平,提高教学效果。四、结语
“互联网+教育”有效规避了疫情扩散风险,保障了“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平稳实施,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临危上阵的大规模在线教育,也暴露了“互联网+教育”建设中的网络支撑条件及平台服务能力不足、教师信息化素养不足、直播教学局限于教育“网络化”等若干问题,表明当前“互聯网+教育”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处于建设过程的初始阶段。在后续工作中,我们可通过构建“互联网+教育”教育资源库、强化教师信息化教学培训、创新“互联网+教育”教学模式等措施,充分运用新机制、新模式、新技术激发“互联网+教育”发展活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疫情防控期间以信息化支持教育教学工作的通知》 [EB/OL].[2020-02-04].[2020-04-20].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2/t20200205_418138.html.
[2]教育部.教育部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疫情防控期间以信息化支持教育教学工作的通知》 [EB/OL].[2020-02-06].[2020-04-20].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2002/t20200214_421005.html.
[3]王竹立.后疫情时代,教育应如何转型?[J].电化教育研究,2020(4):13-20.
[4]国务院.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EB/OL].[2015-05-07].[2020 -04-20].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7/04/content_10002.htm.
[5]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EB/OL].[2018-04-18]. [2020-04-20].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1804/t20180425_3341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