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公共卫生事件中协同主体的责任伦理探析
薛鑫 郝亚杰
关键词 公共卫生 协同 主体 责任伦理
作者简介:薛鑫,西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郝亚杰,西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D630.8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5.339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时强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国家治理不仅有政治经济目标,也需要伦理目标,责任伦理是社会治理的基本路径之一,责任是人们进行道德评价的重要依据,责任伦理则是从伦理道德视角给予人的责任的一种全新审视。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伦理自身就充分体现了责任伦理的本质特征,防范化解公共卫生事件的实质就是维护公共健康的道德责任。为此,要构建公共卫生的责任伦理,就必须首先明确各主体在维护公共健康中的道德责任。一 党政部门: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组织领导主体
(一)党政部门的公共性职能
党的领导和政府部门在公共卫生事件治理中的责任意识和履职能力,直接关系到公共卫生事件治理的得失成败。在公共卫生事件治理中,党和政府本着对中国人民和国际社会高度负责的态度,切实担负起保护全体公民生命健康、科学合理配给社会资源、稳定社会秩序等伦理责任。党和政府部门在此次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中采取了前所未有的防控和救助措施,展现出了强大的“领导能力、应对能力、组织动员能力、贯彻执行能力”[1],生动诠释了什么是“中国力量”,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的高度肯定。
党是防范化解公共卫生事件的领导主体。党的领导在公共卫生事件治理中居于核心地位,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最大优势,是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全面胜利的根本前提、政治保障和核心力量。面对疫情的挑战,中国共产党站在国家发展全局的高度来把握大局,习总书记亲自部署、亲自指挥,多次召开会议,听取汇报,作出重要指示,深入基层调研指导防疫工作,作出关乎全局的正确决策部署,不断开辟“中国之治”新境界。
政府是防范化解公共卫生事件的组织主体。政府的公共责任意识体现在人文关怀方面就是宁愿牺牲经济或其他利益,也要将人民生命安全放在首位。政府行政人员要树立责任意识,不可突破责任底线,始终保障人民的生命健康权,只有这样,我们的政府才是对人民负责的政府,才具有伦理意义和社会价值。疫情防控检视的是责任,考验的是担当,习总书记反复强调:“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中国政府采取坚决有力的防控措施,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科学的处置,合理配置社会公共资源,全国各地以省市县区村镇街道小区,逐层划分隔离单位,形成渗透到社区农村全覆盖的严密防控网络,充分体现政府工作的及时性、有序性和协调性。
(二)切实增强党政部门公共服务中的责任伦理
政府治理公共卫生事件的过程中不仅需要经济、政治、法律基础作为保障,更需要积极主动的责任伦理担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增强责任之心,把初心落在行动上、把使命担在肩膀上,在其位谋其政,在其职尽其责,主动担当,积极作为”。
要把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做为政府的基本公共服务。“预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增强防疫体系能力,深化疾控体系改革,改变以往“重医轻防”的做法;重视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加大疾控中心人力资源培养投资,加大疾控专业技术人员比例;加强农村、社区等基层的防控能力建设,优化医疗卫生资源投入结构。
要建立公共卫生合作机制,加强全球公共卫生治理合作。面对疫情在全球蔓延的挑战,一切具有道德责任感的国家和民族都应当共同承担责任,防治结合、联防联控、群防群控是此次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成功经验,总结抗疫经验,加强与世卫组织、联合国机构的合作,为全球公共卫生治理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要在疫情防控的同时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政府需平衡各方面力量,给予企业政策支持,帮助部分企业渡过现金流暂时不足的局面,同时鼓励疫情期间新型企业的发展;充分考虑疫情风险,合理制定产业复工政策,推动产业链各环节协同复产复工;组好社会保障工作,切实保障好民生和就业。二 新闻媒体: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舆论媒介主体?
(一)新闻媒体的影响力
媒体是信息传播的主体,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记录者和推动者,在处理社会事务时具有第三方视角的独特优势,成为应对社会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新冠肺炎疫情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主动引导国际舆论,多场域做好重大事件治理中宣传教育工作,对疫情防控工作有重要意义。
新闻媒体在公共卫生事件处理中具凝聚人心和激发民众热情的作用,作为社会信息传播的主导力量,凭借其及时准确透明的发布权威信息,是突发社会公共卫生事件中群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习总书记在研究加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上指出:“要加强舆论引导,加强有关政策措施宣传解读工作,增强群众自我防病意識和社会信心,做到疫情防控工作向前一步,舆论引导就跟进一步”[2]。在抗击疫情战场上,广大新闻工作者深入贯彻落实习总书记的指示精神,深入一线,坚守在重症病房、奔波在社区防控基层,用镜头和文字记录社会各界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的战“疫”情况,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有力舆论支持,充分体现了主流媒体的核心价值。
事实是新闻存在的前提,真实是新闻存在的根据,真实、公开是新闻工作者的基本职业道德,也是新闻伦理的基本要求。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新闻认识论上要求理性客观、实事求是,客观理念是新闻呈现的内在精神,在新闻报道时不能遮蔽事实、扭曲事实、膨化事实。一些西方媒体却始终戴着有色眼镜报道中国的防疫措施,比如《纽约时报》在同一天内先后相差20分钟发布的报道内容就淋漓尽致地暴露了其“双标”的本质,对中国和意大利同样的防疫举措其观点和态度却天壤之别:意大利封城是“冒着牺牲自己的经济风险”;中国封城,却是“极大损害人们的生活与自由”。此类报道立即引发国际舆论的哗然,引起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抗议和反驳,暴露了西方一些媒体工作者职业伦理和人道精神的严重缺失。
(二)积极凸显媒体的舆论导向责任
如何发挥主流媒体的责任担当,促使其通过专业的信息筛选及时向社会传递既能满足受众需求又能引领社会舆论的重要信息,发挥好社会动员和社会协调功能,既是当下中国主流媒体不得不面对的现实,也是主流媒体能否赢得受众信赖、提升其传播力和影响力的关键。
要严格加强新闻舆论导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调研指导疫情防控工作时指出,“要加强舆论引导工作”。健全权威信息发布制度,要加强对舆论的管理,弘扬主流价值,做到管理全覆盖,加强对新闻工作者的责任伦理教育,强化使命担当。及时准确、多层次、高密度的发布权威信息,加强对工作成效和先进事迹的宣传报道,以最快速度掌握舆论主动,有效鼓舞士气民心、凝聚社会共识。
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抓好新闻话语权。掌握话语权是抢占制高点、掌握主动权、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需要,这就需要下沉到群众,讲群众想听的话,说群众听得懂的话,通过多种渠道,运用多种方式发声,例如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不少基层村委会用方言喊话,虽然听着让人捧腹,但却形象生动的传递了防控信息,语言可能严厉,但背后是基层干部的责任担当以及对工作的重视。
要加强新闻舆论的国际传播,谋求跨国界媒体价值共识。恪守以社会长远利益为重的责任伦理,一切报道基于事实真相,通过加强命运共同体意识谋求跨国界的媒体共识,建立与全球友好媒体的广泛联系,与志同道合的媒体一起打造疫情话语“风向标”,共同维护全球抗“疫”真相。三 社会公众: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关键主体
(一)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性作用
“在社会治理中,真正的“治理”活动需要人民作为主体的承担者和实践者。人民的主体地位首先要表现为主体意识和主体责任,主体责任主要体现在人民对国家的责任和对自己行为的责任”[3]。人民群众是疫情防控的主体,是打赢这场战疫的胜利之本,习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全国一盘棋,牢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内生动力。”
人民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强调社会中人民的主体观念,鼓励人民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管理和公共服务,同时承擔起国家治理的责任。在抗击疫情的非常时期,最能考验人的道德责任感”。马克思曾经说过,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四万余名医务工作者驰援武汉,冒着生命危险肩负起责任和使命,在病毒面前筑起一道道健康防线,彰显了白衣战士的责任和担当。对公众来说“宅”也是一种责任担当,正是千万老百姓负责任的“家里蹲”,让疫情在短时间内得以控制,反观欧美现状,中国老百姓这份负责任的态度难能可贵。
社会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我们每个人都是组成生命共同体的一个个体,当一个国家越是经历重大灾害或重大卫生突发事件,越凸显出作为生命共同体的特质。在此意义上,人是一个小写的社会,社会则是一个大写的人,作为社会一份子,在特殊时期,每个人都要主动承担起责任,听从国家的安排,做好防护工作,传播积极正面的社会舆论,这是特殊时期应尽的义务。
(二)不断增强公共卫生事件中公民的自觉责任
风险与机遇往往相伴而生,正如恩格斯所说,“一个聪明的民族,在灾难和困难中学到的东西会比平时多得多”[4]。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出我国在公民道德建设方面仍存在不足,充分利用特殊时期的责任伦理资源,推动公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到达一个新高度。
要用个体之善促进公共之善的形成。私德作为中华民族注重的传统道德,以亲情、友情等情感作为主要依托,公德则是更偏向于陌生人之间的公共生活准则,从规范个体的善入手,将私德与公德紧密结合,通过发挥道德模范的作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正确的舆论导向等方式,使私德中对亲朋好友的关爱夸大到对陌生人的范围,将规范的伦理责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要利用好疫情中的责任伦理资源,弘扬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抗击疫情的强大助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没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中国人民的空前团结,同心同德,已成为时代最强音。结合疫情防治中的责任伦理经验,将手足同亲,守望相助的大团结精神范围扩大,时间延续,质量提升,使之成为公民道德建设的一个新起点。
要强化责任教育,促进公民将自觉践行社会责任常态化。通过社会制度的规范,将德治与法治相结合,更好的发挥道德的示范作用。将制度原则,制度规范等通过责任伦理规范的方式表现出来,并以内心信念,社会舆论等内化力量引导主体去践行。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的讲话[J].共产党员(河北),2020(5):1+4-10.
[2]桂宣.提升舆论引导水平 汇聚战“疫”强大力量[N].广西日报,2020-02-20(011).
[3]许斗斗,宁杰.国家治理中人民主体的责任价值[J].学术研究,2017(1):22-26+177.
[4]张桂珍.“非典”危机中的公民道德审视[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393-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