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学徒视角下应用技术型高校培养模式探索

    朱晓敬+杨丽波

    

    【摘要】针对当前地方高校转型的难题,分析认知学徒制的特点及其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优势,探讨认知学徒制相关理念在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理论、技术方面引入的可能性,探索认知学徒视角下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为地方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提供新的思考角度。

    【关键词】地方高校转型;人才培养模式;认知学徒制;应用技术类型高校

    【中图分类号】G7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794(2017)05004704

    一、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转型势在必行

    自1999年我国实施高等教育大众化策略以来,我国新建了600多所本科院校,其中包括很多地级市本科院校、独立学院,虽然推动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基层化的进程,但也带来了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造成这个难题的主要原因是社会用工需求与学校培养之间存在偏差。当前社会需要大量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力、能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的应用型人才,具有适应性的主动学习者。然而,目前我国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多以通识、综合素养为主要目标,学习者在学校被动学习为主,亲自参与实践的机会与时间都相对较少,所培养出的学生呈“知—行分离”的状况,技术掌握、问题解决等方面的能力水平,与社会用工需求之间存在差异。

    针对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国务院于2014年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建立高等教育分类体系,对高等院校进行分类管理,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和技能型人才,提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2016年,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进程中,前教育部部长袁贵仁答记者问时再次强调,要加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促进地方高校培养模式转型,以培养出更多更加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促进社会发展。

    从就业情况、社会需求、政策导向等方面可以看出,地方高校转型势在必行,亟待探索出一種基于学校与社会协同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变。认知学徒制可成为地方高校转型的一个重要探索方向。

    二、认知学徒制的界定与特征

    1认知学徒制的界定

    认知学徒制(Cognitive Apprenticeship),是一种基于情境学习的教学模式或学习环境,由美国认知心理学家柯林斯和布朗等于1989年提出,是传统学徒制与学校教育的结合。传统学徒制(traditional apprenticeship),是一种高度情境化的学习方式,指近代学校教育出现之前,手工作坊或店铺中,师徒共同劳动,徒弟在师傅指导下学习知识或技能的过程。该过程情境性程度极高,但培养规模相对较小,为保证培养规模,学校教育逐渐出现。学校教育在大批量培养通识人才方面具有极大优势,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逐渐加大,单靠传统学校教育已经不能适应时代需求。结合相应科学研究理论,提取传统学徒制与学校教育的优势理论,认知学徒制逐渐形成。

    认知学徒制的主要观点,是在现有学校教育基础上,结合传统学徒制的相关方法,如示范、指导、脚手架支撑等,使用现代教育技术使思维可视化,让学生在学校内实现“合法的边缘性参与”,在保证学习者培养数量的基础上,增强学习者学习方法的获取、问题解决的能力以及自身动手能力,是一种“授之以渔”的教学模式。

    认知学徒制框架主要聚焦于内容、方法、顺序和社会性四个维度。

    内容指构成专长所需要的知识,主要包括领域知识和策略知识两个层次。方法指促进专长发展的方式,与学徒制相关的方法主要包括示范、指导、脚手架、清晰表达、反思、探究。顺序指对学习活动进行排序,主要包括复杂性递增、多样性递增、全局技能先于局部技能等形式。社会性指学习环境的社会特征,主要包括情境学习、专家(专家是相对学习者来讲的,如学徒制中的师傅,社会、企业专业人士,课堂教师,“更能干的同伴或他人”等)实践的文化、内部动机、利用合作等形式。

    认知学徒制试图把实践任务搬进教室,实现教学与实践一体化,这种模式可以让学习者更好地领悟书本上的东西,让更多的学习者更快地适应社会工作要求。

    2认知学徒制在人才培养中的优势

    从传统学徒制到正式学校教育,再从正式学校教育到认知学徒制,体现了教学模式与社会需求相互影响的特征。目前,社会对于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问题解决思维的要求已经达到了新的高度。认知学徒制倡导思维可视化,并且可以克服学校教育中知识的学习与应用情境分离的弊端,聚集了传统学徒制和学校教育的优点,能够使学习者浸润在实践的真实环境中,可以更好地培养学习者高级思维、问题解决和处理复杂任务等方面的能力。认知学徒制在人才培养中的优势主要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基于情境学习,利于知识迁移。认知学徒制强调学习者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认知过程,“试图通过类似于明显体现于手工学徒制的活动和社会互动,将学生浸润在真实的情境中”,“让学习者在真实的领域活动中获得、开发和运用认知工具去支持学习”。[1]

    认知学徒制强调学习者对专家处理复杂任务的方法与过程的学习,提倡学习者通过在不同情境中使用概念性知识和事实性知识,进而学会解决真实问题所需的方法,在保证了概念记忆与意义理解的同时,也保证了所学概念与问题解决情境之间的可记忆联想,这对于学习者所学知识的迁移是非常有利的。

    (2)思维可视化,侧重认知能力培养。认知学徒制是让学习者在所创设的情境中,学会专家的默会知识。所以,必须将专家考虑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可视化,以便学生去观察、复演和实践它们。另外,提倡学习者清楚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以便专家能够比较学习者与自己在思维过程上的差异,有针对性地为学习者提供指导与帮助。这种模式下,学习者不仅学会了解决问题所需的知识,更学会了如何像专家一样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3)双“重”模式,内容与过程并重。认知学徒制中,学习者与学习者、专家、环境之间的交互,不仅借助于学习内容,还借助于整个学习过程。教学者与学习者共同处于学习情境中,学习者逐渐尝试自主使用教师或专家所示范的思维方式,独立完成新的任务,整个环节中,不只强调了知识内容,过程同样重要。

    (4)强调主动学习,学习者掌控学习过程。认知学徒制强调学习者自主学习,让他们自己控制学习过程。如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过程中,鼓励学习者独自或者以小组的形式,自主运用专家认知过程的思维模式,去发现和解决问题,制订可实现的目标,检验假设,形成规则。教师的主要工作是在恰当的时候逐渐撤除脚手架,鼓励学生自主。

    (5)自然学习方式,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形成。非自然学习假设学习者的大脑相当于一个容纳知识的容器,认为真正的教学发生于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时,学习者应能在考试中证明他们能理解所被告知和演示的内容,否则将被视为不具备高层次的思维能力,只有当教师、材料或作用都很有趣时,学习对学习者来讲才是快乐的。当前大多数教学都是基于一些非自然学习的假设而进行的。

    自然学习强调学习者的大脑积极建构自己的知识,真正的教学发生于教师给予学习者机会成为主动学习者时,学习者自己活动的结果,加上教师所贡献的信息和观点,使学习者能够在考试中证明他们理解并能运用这些材料,若学习者获得了主动学习的机会,却依然不能理解和运用材料,那么该学习者也许需要更多的背景、准备和特别帮助,只有当学习者获取机会成为主动的学习者,并运用大脑的自然学习过程时,学习对学习者才是快乐的。

    认知学徒制强调学习者在专家指导下主动学习,积极建构知识和理解,指导学习者通过情境中学习任务的完成,获得专家的思维策略和技能,具备自然学习的所有特征,利于学习者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6)始于“示范”,终于“反思”,学习呈递归性。认知学徒制教学模式开始于示范,示范不仅是对于行为的示范,更加强调的是专家思维过程的示范,然后经过指导、脚手架、反思、探究和清晰表达来进行加强,最后以一个结论性的清晰表达和反思来结束,是一个上升螺旋过程。

    三、认知学徒视角下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转型可行性分析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当前我国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下,最大的问题在于学习者的能力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偏差,造成偏差的主要原因在于认知情境缺乏、实践环节较少、思维培养弱化。而认知学徒制能够汲取传统学徒制和学校教育的优点,强调操作性、学习情境和专家实践的文化,注重培养学习者的元认知技能,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践机会去领悟书本上的东西,熟练地掌握自己所必须要先学会的技能,能够很好地纠正地方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偏差。

    1认知学徒制理念为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提供理论思路

    认知学徒制强调学习者的能力培养,师生关系呈“点对点”特征,强调操作性,强调学习情境和专家实践的文化,将专家的思维过程可视化,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主动权,注重培养学习者的元认知技能,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践机会去领悟书本知识,掌握自己所必须要先学会的技能。

    认知学徒制模式能够克服学徒制学习者人数限制的弊端,还能保证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有明显优势。地方高校可以引入认知学徒制理念,与政府、企业合作,强化“伙伴关系”,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在学校范围内模拟真实实践环境,模拟专家、学习者思维过程并使其可视化,为学习者创建学习情境,有效激发学习者学习内部动机,增强学习者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学习者的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更好地培养学习者专业实践能力,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

    2现代教育技术发展为认知学徒制度与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结合提供技术支撑

    现代教育技术,尤其是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计算机技术与理论的发展,使得学习情境化,专家、学习者思维可视化得以实现。社会伙伴为学校提供相应实践所需环境并进行经验指导,地方高校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结合教学理论,实现学习情境的模拟、专家与学习者思维可视化,使学习者在学校范围内实现示范、指导、脚手架、清晰表达、反思、探究的学习过程,为进入真实工作环境做好前期准备,实现“无缝对接”。

    3认知学徒制引入到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实现“多赢”

    认知学徒制引入地方高校人才培养,需要学校、社会(政府、企业、行业协会等)、受教育者等多方面的协同,并能实现各自利益诉求,实现“多赢”局面。

    社会效益方面,认知学徒制与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结合,有利于培养融知识与技能于一身的人才,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为企业高效创利,促进社会和平有序发展;对于地方高校而言,提高了人才培养能力,可提高本校毕业生就业率,增强自身知名度,促进学校长久稳定发展;对于受教育者来讲,提升自身的创造力、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一名具有适应性的主动学习者,提高就业几率的同时,为未来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四、认知学徒视角下应用技术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认知学徒制框架主要聚焦于内容、方法、顺序和社会性四个维度,基于认知学徒指导的应用技术型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也围绕这四个维度进行,具体构建如图1。

    1确定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

    地方高校与政府、企业等确立“伙伴”关系后,各专业在校教师与相关企业人员共同分析未来毕业生的工作领域和技术要求,可通过调查、观察等方法获取数据,明确相应岗位职责与任务、典型工作过程,在保证当前高校人才培养中理论培养优势的同时,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认知学徒理论指导下的培养方案。

    2设计教学情境

    认知学徒制强调教学情境和思维可视化,在确定好培养目标与方案后,要进一步明确培养过程中所需的实践情境,确定教学过程中需要可视化的思维过程有哪些,分析开发相应实践情境和思维可视化的工具,设计开发方案。

    3设计教学策略

    认知学徒制相关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示范、指导、脚手架、清晰表达、反思、探究,围绕认知学徒制的思想进行教学策略的设计,为后续的教学实施提供依据。

    4设计评价方案

    认知学徒视角下对学习者的评价与当前地方高校对学习者的评价存在较大差别。当前地方高校对学習者的评价多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而认知学徒视角下的评价应是多元化的,对于学习者进行评价,应是学校与“社会伙伴”共同完成的,除了期末考试成绩,应增大对于学习者实践能力、协同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的评价权重,从综合素养、企业文化、技术素养等多方面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