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产业园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张敏杰
【摘? 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在世界范围内相继出现了一些产业园,因受到地域与经济的影响,一些产业园开始变得相对固定,但企业的用地成本却受到土地资源的影响而不断提升。因此,论文对城市产业园的问题进行了分析,阐述了产业园在定位、创新、融资等方面的解决策略。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some industrial parks have appeared one after another in the world. Some industrial parks have started to become relatively fixed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geography and economy, but the cost of land for enterprises has been rising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land resources. Therefore, the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of urban industrial parks and elaborates the strategies to solve the problems in terms of positioning, innovation and financing of industrial parks.
【关键词】产业园建设;城市产业园;城市发展
【Keywords】construction of industrial parks; urban industrial parks; urban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TU984;F121.3?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志码】A?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编号】1673-1069(2021)03-0146-02
1 引言
产业园作为城市的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命力的持续发展应受到重点关注,而人作为城市中的组成部分之一,人与自然之间的相处模式也不能忽视,应做到相互制约、相互发展。
2 产业园区概述
在20世纪20年代最先产生了产业园区,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众多国家将产业园区的开发作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在建筑的聚集效应中空间载体为产业,并通过规划与组织的形式,使我国的产业园区逐步实现多样化与相互协作,如今,现代化的产业园生产模式得到普遍的推广,甚至蔓延到全球范围,由此说明产业园适应了现代具有的经济生产模式的新颖性以及创新性[1]。
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产业园结构正处于发展阶段,除此之外,产业园的建设也在不断地完善,在产业园的概念逐步完善的同时,政府或企业制定了产业发展的目标,设定了特定区域,集中发展产业,这是政府为其经济的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在此期间,产业园担负着培育新兴产业、推动城市化建设等重要使命,产业园作为社会与自然资源的结合体,产业园遵循产业生态学、循环经济理論和系统科学等规划建设,形成一种新型的产业组织形态。
我国的改革推行之后,产业园的优势尽显,从发展的本质道路上来讲,我国的产业园主要依据产业化与信息化相结合,相互推进,共同进步与成长。同一本书中,一千个读者眼中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放在此处也是如此,不同的地域、文化与习俗,会促使对城市的定义是不同的,因此,城市存在差异性。同时,城市与其域外有一定的联系性,城市的构成要素及其空间的具体结构是巴顿对城市的定义,由此可见,产业园与城市密不可分。
3 产业园区分类
3.1 传统产业园
传统产业园是由工业产业园演化而来的,最初是指工厂的集中地。工业革命后形成的某一类传统工企业的聚集地和高科技产业,相比较传统产业而言,一般情况下没有明确的行业划分。
3.2 生态产业园
在时代的发展中,势必要淘汰掉一些东西,而生态产业园是自然与经济相结合的产物,因此,逐步得到了完善,最大限度地保存自然资源,这是对生态的有效利用,同时,也要提高生态园区的效率与质量,减少对大自然的污染。在产业园区的转型下容易造成分类复杂,如一些科技园、文化创意产业园和工业园等。随着产业园规模的扩大,多元化的发展使生产层次升级,从而衍生出其他一些新型的产业园[2]。
3.3 高新产业园
实际上,高新产业园源于传统工业园,但又区别于传统工业园,是在传统工业园的基础上得到了改进,如在环境、土地的使用上,其标准与投入要素更加完善与高级。基于此,高新技术产业园与大学、研究机构或企业在某一区域相对集中,多是在研究开发与生产上促进科研成果落地,然后进行产业化与商品化,同时,在研发设计方面,也可能衍生出创意园区。
4 产业园区建设发展存在的问题
4.1 园区发展不平衡
我国有众多的产业园区,但分布不平衡,在经济发达地区,如上海、北京、广州、成都等一、二线城市中,人才与资源占据了优势,相比较其他一些三、四线城市乃至五线城市而言,劣势较明显。城市中不同区域的协同性差,对产业园的整体开发建设造成了影响。与此同时,城市化的质量因产业园的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受到影响,产业水平较低,因而城市的就业、环境与产业园装备制造业水平的降低形成正比。
4.2 园区布局較分散
由于城市发展的差异,造成了一些城市将重心放在了文化产业园上,相对地,一些大型文化产业缺少了相应资源与技术支持,园区与城市相对孤立。在规划建设上,如果只靠着暂时的热情,缺少长远的眼光规划与协调,则会导致园区建设同质化,缺乏特点。
4.3 土地开发效率低
我国的可持续发展这一观念提出后,则形成了对绿色设施的基础构建,以此保护土地的可持续利用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然而我国的生态环境每况愈下,城市中对绿化的保护与城市经济上升逐渐成为反比,造成土地被过度利用,其中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在城市中尤其显著,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城市对自然灾害的抵抗力。随着城市经济发展,土地的开发是必然趋势,但如何降低土地开发受到的影响,则是阻碍土地开发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人类介入大自然的过程中,土地的原有功能与生态势必会受到影响,而过度开发则会对城市乃至大自然造成严重损害,甚至会导致大地肌体生态降低,城市生态安全将遭受不可挽回的影响[3]。
4.4 企业的规模较小
我国产业园的发展还在完善与摸索中,而众多城市的产业园因经济与地域的影响,造成了产业配套与服务机构不完善,尤其是相关机构缺乏,从而造成产业链难以形成。与此同时,企业群之间的专业化差异,容易受到城市的经济发展、人才引进与地域的影响,如区域性优势集群、差异化竞争与错位发展缺乏等。
经济的快速发展,使招商引资的力度加大,在这一优势的环境条件与经济条件下吸引了众多企业的成立于加入,但是现在企业用地成本升高,投入资金大,容易造成中小企业的流失。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企业需建立了标准化的厂房,用租赁的方式降低企业投入资本,使其经济压力降低,以此吸引众多中小企业的加入。
5 城市产业园建设问题的解决对策
5.1 明确园区定位
产业园在城市中需根据相应的资源区域与经济条件来定位,在规模效应的基础上发挥产业优势。如因缺乏科学规划,那么同质性现象就会变得严重,所以需有突出的中心城市,围绕这一中心城市展开发展,如蜘蛛网般将周围区域的创意与功能联合起来,灵活运用,使服务城市的作用最大化。综上,如产业定位不清、专业化分工不明细的话,将难以形成区域核心竞争力。
5.2 增强创新能力
经济发展离不开科技与文化相互促进的作用,因此,发展新兴文化业态,是如今城市所不可忽视的。文化产业园区的升级,需要采用高新技术与新媒体等技术的推进,以此促进资源共享,在交流与实践中加强创新。
城市一直在进步,为产业园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产业园在侧重对自然生态保护的基础上再进行创新,使社会经济积极转化,转变为自身的优势。产业园在空间合作体系中联系愈发紧密。整体上来看,由封闭体系向开放体系转变,有效加大了其创新力度,以生态环境建设为附加条件,将生活性质的服务与之融合,以现代产业体系为驱动,形成了产业空间开拓、新区建设引擎等引导作用。多元化的园区建设,打造了新型产业园区,产业园区的发展能力得以增强。
5.3 引入领军企业
企业的发展与资金和人才密切相关,在产业链的建设服务平台中,则要保证园区资金与信息的流动。利用园区内文化资源,定位明确之后,再加以发展自身优势,规避城市园区建设的同质化与恶性竞争。同时,在龙头企业的带领下,学习龙头企业的管理机制,使产业链结合起来。尤其要注意的是,对于不符合条件的企业,一律不接受入驻,在此期间,需淘汰掉不遵守规定的企业,增强企业生命力。
在接受政府的意图的同时,引入的产业利用现代科技发展技术,可融资先行支付,后期对重点区域地块开发,参与基础设施开发建设,使产业园建设开发行之有效。
5.4 完善融资机制
产业链结点企业中,可适当引入人才、金融与资源,而投融资服平台的建立,可方便对金融服务组织的引入。增加融资方式,可为园区的企业提供担保贷款等一系列有关服务[4]。
6 结语
城市化与产业结构的有效机制很有必要提出,只有机制的完善才能使城市化发展得到升级,从而使其足以支撑产业结构的发展,这对城市的健康发展起到了很好的领导作用。
【参考文献】
【1】李东和,刘甦,孔亚暐.城市产业园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8,33(01):65-70.
【2】刘黄丁.城市产业园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住宅与房地产,2018(33):229.
【3】涂根川,林晓东.浅谈产业园设计中海绵城市理论的运用[J].中国房地产业,2018(2):35.
【4】薛东,薛亮亮.城市产业园区开发模式研究——以白云模式为例[J].工程经济,2020,30(4):6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