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经典诗歌魅力 锻造民族精神脊梁

    沈朋 范玉伟

    【摘要】探寻、品味经典诗歌的魅力,提升初中生的审美情趣,培育初中生的精神家园,可以帮助他们树立自立自强奋发进取的价值观,建立对自身素养和民族文化的自信,让他们拥有丰富充实的生活和健康强韧的心灵,进而锻造新一代的民族精神脊梁。

    【关键词】品味;经典;诗歌;民族精神

    初中课本中的古诗词,从《诗经》到清诗,从古风、民歌、律诗、绝句到词曲,均有收录。其中,《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诞生的脍炙人口的优秀民歌,笔者以《木兰诗》为例,来品味经典诗歌魅力,进而锻造民族精神脊梁。

    一、反复诵读文本,品味语言魅力

    诗歌的语言高度凝练,生动优美,而中国诗歌语言还有一个显著特色,就是含蓄委婉,经常通过景色描写来间接抒情。《木兰诗》明朗欢快,略写木兰出征和征战过程,重点写木兰出征前的准备和回乡后的小儿女情态,充满青春活力和喜剧张力,清新自然,阳刚矫健又不失活泼俏皮。

    《木兰诗》以五言为主,两两成对,但是也并不拘泥,“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这两组句子,每组前两句是五言,第三句七言,第四句是九言,非常自然,既有整体上的反复,又有内部自由气韵的流动,洒脱不羁,自然清新。

    二、探究人物形象,感悟审美情趣

    《木兰诗》的人物形象非常鲜明饱满。在诗歌中,木兰“当户织”,可见她非常勤劳;虽然“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但是木兰上面有阿姊,但是她却决定替父从军,可见她不仅孝顺,还很有责任感,爱护自己的姊妹兄弟;决定了就付诸行动,购买马匹工具非常利落,可见木兰能干果断;“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见木兰骁勇善戰、智勇双全;“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可见木兰淡泊名利,珍视亲情;“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又可以看到木兰活泼俏皮的可爱。

    三、挖掘诗歌意旨,思考时代价值

    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在中国历史上是史无前例的,民族融合,首先体现在审美价值的渐趋统一。《木兰诗》中,勤劳善良、孝顺和睦、坚韧忍耐、智勇双全、勇于担当等美德已经是各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诗歌中除了汉族传统的美德,还糅合进了少数民族淳朴尚武、阳刚矫健的审美价值取向。

    从《木兰诗》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各民族的优秀文化互相融合,可以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协同进步,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

    像《木兰诗》这样的经典诗歌,中国还有很多。唐朝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八月的强劲朔风、飞扬大雪和酷寒天气,却摧折不了诗人把狂风暴雪当作春天梨花怒放的乐观、竭尽所能为朋友饯行的热情、顶风冒雪把朋友送出营帐乃至依依惜别的真挚、一抹鲜红的军旗映射出唐军将士的豪迈,诗歌中尽显英勇豪迈、乐观进取的盛唐气象。诗歌中的“轮台”,在安史之乱之后的七十年,以老弱残兵孤悬敌后,和朝廷音讯断绝,没有任何人员和物资支援,却岿然不动,由此我们不由得感叹,诗歌中的英勇豪迈甚至不足以形容唐军的冲天豪气和铮铮铁骨。品味经典诗歌的魅力,不仅能让我们感悟到中国文化的无穷魅力,更能感受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碧血丹心和不屈的民族脊梁,有助于帮助初中生锻造自己的精神脊梁。

    近年来,《经典咏流传》《中国诗词大会》等文学综艺节目深受全国甚至华语圈观众的欢迎,这说明,经典诗歌的魅力是永恒的。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人们更加注重精神文明方面的追求,品味经典诗歌,可以提升人们的道德水准和审美情趣,锻造民族的精神脊梁。中国经典诗歌作为中国文化的杰出代表,可以通过世界各国人民喜闻乐见的形式——电影、歌曲、漫画、综艺、短视频、直播等来广泛传播和发扬光大。

    中国辉煌灿烂的文明中,经典诗歌是最璀璨夺目的,经典诗词所蕴含的审美情趣、道德情操、思想格局、精神文化,可以在潜移默化中给学生优秀语言的熏陶和精神文明价值观的启蒙,帮助孩子把每一天都过得充实美好,乐观上进,有助于他们建设丰富充实美好的心灵家园,锻造民族精神脊梁,建立起文化自信,促进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