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的民歌保护模式研究
张慧琴
【摘 要】近几年,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大家在追寻物质生活的同时渐渐提高了对精神世界起重要作用的非物质文化的重视。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家族成员数量的不断递增,对其的保护措施被重新提上议案。其中对占有重要比重的民歌的保护引起人们的注意,特别是左权“开花调”成功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该如何去保护民歌、传承民歌、发扬民歌成为重要任务。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歌;保护方式
中图分类号:J642.2文献标志码:A? ? ? ? ? ? ?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35-0041-02
晋西北充斥着浓浓的民歌气息,这是片被黄土覆盖,养育千千万万代质朴人民的土地。那传唱了无数代的民歌就是其悠久历史文化传承的载体,因此,对于民歌文化的研究、开拓、传承与发扬,成为数十年来我国艺术领域重要的目标。
20世纪60年代,许多音乐领域的著名专家已经开始着手对晋西北民歌进行采集,并出版了《陕北民歌专集》等著作。从以陕北民歌为主体进行改编创作的各种脍炙人口的歌曲流传于大江南北,到90年代初,左权被定为民歌采集地,再到其被选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不难看出,山西民歌文化源远流长,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是非物质文化中的瑰宝,必须得到足够的传承与保护。
一、左权“开花调”生态环境的历史变迁
(一)研究生态环境的必要性。我们所说的非物质文化就是一种言传身教的、由传承人亲自传授的一种承载了当地历史底蕴的文化形式。可见,非物质文化的生存条件在于能否有传承者,换言之,就是它的存在寄托于人文环境,并借助人文环境来进行不断创造与发展。而“环境”一词,它所包含的概念是笼统的、庞大的,从大致上讲,它是由当地的人文历史、社会背景、经济状态、自然因素共同作用并糅合而成的一个生态系统。所以,展开对民歌保护模式的分析,首先就是要加大对当地民歌所处的生态环境的研究力度。
(二)生态环境对左权“开花调”保护的局限性。从历史的眼光来看,该地区经济落后,生态环境恶劣,人民生活贫苦。但正是这种需要人们团结一致去奋斗的环境,造就了一群满腔热血、性情淳朴、勤劳善良的人们,而从他们口中唱出的歌曲虽不含任何现代化元素,但扑面而来的,触发人灵魂深处的调子成就了地方特色。左权“开花调”极大地彰显了生命力,是当地人们对生活的一种赞颂或宣泄。这种以民歌为载体的重要文化却面临着逐渐消亡的风险,原因复杂又简单,随着社会的进步,信息交流的迅速发展,人们已经无法保存当地的文化环境。具体体现在外来文化的入侵,以及自身文化的杂化升级等。
(三)人文环境对左权“开花调”保护的局限性。人们对民歌的不了解和不理解所带来的传播抵制行为造成了民歌文化的生存威胁。近年来,流行音乐、电子音乐的崛起,以及国外音乐的大量引进,很大程度降低了民歌听众的比例,这将意味着民歌文化的影响力日渐降低。另外,外来文化多多少少对当地文化产生影响,继承人的缺失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已经没有耐心和时间去欣赏民歌文化,即使有心去传承民歌文化,但考虑到生活压力,也不得不放弃。
由此看来,当务之急,是保护当地的文化环境。小区域实行具体措施来进行物质和政策保护,大环境下努力倡导文化传播,使之形成一种文化氛围,让人们真正认识到民歌文化的魅力,又可以在没有生活压力的情况下为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做出贡献,从而加速文化生态模式的形成。
二、左权“开花调”的传承方式变迁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非物质性既体现了其重要性、特殊性,又体现了其脆弱性。当我们决定去保护文化时,就应该意识到“传承”的重要性。非物质文化的存在形式在于传承人的历代相传,生長形式在于传承过程中不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只有将这种传承延续下去,并加以维护和完善,才能使像左权“开花调”这种文化瑰宝永远流传后世。
(一)民歌传承的分类。民歌的传承可分为两大类——家族继承和社会传播。家族传承是指在家庭内部成员之间进行传授。在左权村,几乎都是父子、父女等进行演唱,其歌唱感情也因此更加浓郁。因为是自家代代相传,因此时间久了,每家特色也很明显,使民歌文化最大程度保证了原创性和人民性。这种传承方式实现了父子孙代代相传,只要家族在,文化就会得到发展和传播。另外一种方式就是社会传播,例如大到佳节庆典时在民间举办的大型演出,小到师徒传授等,通过借助节日来歌唱家乡、国家,使听者触景生情,大大提高了传播率。这种方式弥补了家族继承所带来的文化垄断和交流阻碍,使对民歌感兴趣的、想传承的人得到学习的机会,大大提高了民歌文化的生命力。
(二)民歌文化的保护措施。目前传承人数量减少的趋势愈发明显,这将严重威胁到民歌文化的生命。所以,对民歌文化进行保护,首先就要保护好文化的传承载体。在左权村,那些继承了祖辈们文化财产的老人就是我们首先应该保护的对象。我们不仅应在经济上、在生活上施以援手,提供温情的关怀,还应鼓励支持他们去传授文化,大力支持他们进行文化演出,使文化变成一泉活水,源远流长。与现代音乐不同,这种天然的语言艺术具有更高的价值,也因此失去了大量传播的能力。在完善民歌传承体系、保护传承人的同时,还应加大民歌实体传播能力。在保护文化源泉的同时,还应呼吁广大群众去欣赏民歌文化,在青少年人群中加强对民歌艺术的理解,进而鼓励他们去学习、继承、发扬传统文化,使之得以延续。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的民歌保护
我们应当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理解为在不影响其传播性的同时,使用科学手段对文化加以改造和控制,在我们的期望下形成一种天然的生态保护模式。针对不同的文化特征和其所处的地理、人文等因素制定切合实际的保护方案,为人们提供一个可以参考的理论依据。
(一)局部保护和整体保护措施。左权所处的地理环境比较特殊,受当今文化潮流的影响比较大,因此实行保护措施已迫在眉睫。保护方式具体可分为两种,即局部保护和整体保护。从局部来看,根据左权当地民歌文化的具体分布,可小范围实现区域保护。比如建立民歌文化村,小范围进行经济帮助、文化交流和培养,从而形成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民歌群体,以便更好地带动周围区域的民歌文化的发展。对于整体保护而言,就是要关注对文化所处的大环境的培养,对民歌文化气氛的营造和在社会上进行宣传,在大的方向上做到“保护、培养、发展、弘扬”。
(二)绝对保护措施。在当地学校的音乐教学上加大当地民歌文化占有比例,通过课堂上的讲演及课后的熏陶,达到对学生民歌文化的培养的目的。绝对保护措施具体表现在可以通过出版关于民歌书籍、报刊、记录片等来总结归纳民歌文化,使之能永远保存下来。
四、结语
民歌作为一种人文精神表达的载体,是当地人民对生活的歌颂,是艺术家们向往的原生态文化,是我国非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之一。却因为诸多不可控因素,导致了文化的流失与变质,这对艺术界来说将是一个重大损失。民歌文化的继承,保护将是目前我们应该具体关注的问题,对像左权“开花调”这类文化瑰宝来说,对其的保护与传承是人们精神生活得以提高的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1]飞龙.国外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J].2005,(6):23.
[2]杨长海.合同方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经验及对我国启示[J].政法学刊,2016,(8):35-40.
[3]金昱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整体观[J].探索,2013,(01):103-104.
[4]刘明阁.论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利用[J].江汉论坛,2012,(10):67.
[5]曲凌雁.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历史文化名城活性[J].城市发展研究,2007,(01):4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