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脑科学的初中古诗词阅读教学

    魏文慧 韦冬余 陈凤

    内容摘要:当前的初中古诗词教学依然存在模式化的教学问题,阅读教学流于表面形式,无法使学生学会、理解古诗词。而脑科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脑”的研究,不断探索人脑,他经过试验所提出的脑与情绪感觉、注意力和记忆的理论对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启示。基于脑科学的理论,从营造积极的情绪氛围、多种媒体相结合、培养阅读习惯三方面对当前已统编本教材为基础的语文古诗词阅读教学提供教学策略。

    关键词:脑科学 古诗词 阅读

    一.初中古诗词阅读教学现状

    在初中,教师教学依据文本大都进行现代文的教学,尤其是记叙文、散文类作品。古代的诗词阅读教学没有得到很好地开展。教师将大量教学时间和精力放在对现代文的讲解与阅读上,意图让学生学习并运用相关文体的写作手法。因而老师减少了古诗词教学,只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往往不得不将几首诗放在一起讲,这就缩短了学生古诗词学习的效率和阅读的时间,无法使学生真正学习古诗词。在古代,诗歌作为学生主要学习教材,教师在教学不断积累中能以多样化的方式去进行教学,让学生去体悟诗歌、学会技法进行创作。到了现当代,由于受到诸多影响,教师对古诗词教学的理念和方法不明确,缺乏对古诗词的深入研究,以过去形成的固定的模式进行教学。许多老师总是以讲授法带领同学学习,甚至通过与学生交流将古诗一句句翻译成现代文的方行学习古诗,机械地让学生阅读诗歌。这种模式化的古诗词教学仅仅是流于形式,学生无法感受到古诗词的语言和意境之美。古诗词学习对培养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其凝练的语言、优美的意象、丰富的情感以及以“以诗言志”的多种写作手法都十分值得学习,更不用说古诗词中所蕴含的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在统编本语文教材中,古诗词所占的教材比例增长了不少。相比较于以往不同版本的语文教材,统编本教材增添了“课外古诗词诵读”板块。古诗词本身的学习就需要大量的、各种方式的阅读,这提高了教师对于课内古诗词阅读的教学要求,以便更好地促进学生对古诗词的自学。而且随着对人体和人脑的研究发展,古诗词教学应当摆脱陈旧模式,向科学化方向发展,使学生真正爱上古诗词。

    二,脑科学的含义及主要理论启示

    (一)脑科学的含义

    脑科学是研究脑和心智现象及规律的一门科学,是具有重大科学意义和哲学意义的科学领域。[1]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脑科学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逐渐独立起来。到90年代,自美国开始,许多国家都提出了“脑科学计划”,深入研究生理学、心理学以及认知神经学,以及以脑为基础的各门学科,尤其是教育。而跨越脑科学和教育学科的研究最初源于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后来90年代教育神经科学的飞速发展,大力地促进了脑科学与教育学的融合研究,促使教育向科学化、智能化发展。

    (二)脑科学中的边缘系统与情绪感觉

    随着对人脑研究的深入,科学家发现脑内的组织分工明确、相互联系又各自运作。人脑的内部按照其运作机能主要分为三部分:脑干、边缘系统以及大脑。脑干之上与小脑之下的地方聚集着一些结构体,一般统称为“边缘系统”。[2]边缘系统主要有丘脑、下丘脑、海马和杏仁核这四个组成部分。脑海中的感官信息通过丘脑传达到其他部位。而边缘系统中的海马和杏仁核被证明和人的情绪与记忆有着密切联系。杏仁核是情绪的处理中心,它通过接受外界显性和内心隐性的情绪反应来调整身体,尤其是对恐惧和危险的事件及记忆。因此,当人们感受到压力和本能的危险时,杏仁核会接受到信息,分泌激素,对情绪以及身体产生生理性的反应和影响。研究表明:持续性的压力会使得海马和前额叶皮层消失,影响记忆。[3]但另一方面,积极的情绪会促进脑的发展,提高学生的注意广度和促进对整体进行思考的思维形成。因而,当进行语文古诗词阅读时,教师给予学生不常的适当的压力或积极的情绪,可以引导杏仁核促进脑和身体机能的学习。

    (三)脑科学中的海马体视觉系统与注意力

    当学生进行过阅读时,人脑中的神经元首先会使从耳朵到颞叶、顶叶和额叶的口语通道激活,通过视觉皮层将视觉的联想进行转换,将语言和语音联系起来变成各种形象。因此,阅读开始于人脑的视觉中心。当阅读进行时,人脑的通过一系列活动进行词句涵义的转换和情感的体会。另外科学表明,视觉系统与注意力也有所关联。高效的注意力是提高阅读效率的前提。注意力主要是从视觉和听觉刺激开始。视觉上的刺激,尤其是新奇的视觉刺激会引起、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它也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POsner和Rothbart(2007)区分了三个神经网络,即三个涉及注意行为的相互连接的脑区系统:(a)警觉网络;(b)朝向网络;(c)执行网络。[4]注意力由视觉和感官引起,进而在神经中传达并反应,对生理造成影响。在进行古诗词阅读时,教学要注重视觉刺激和注意力的培养和集中。

    (四)脑科学中的海马体与记忆信息

    “海马”是靠近边缘系统底端的结构,因为其形状像海马而被称为“海马”。海马对记忆的形成,尤其是长时间的记忆有着重要作用。海马可以将人们在进行操作的记忆信息通过转换和加工变成长时记忆,并且可以不断的推陈出新,巩固新的记忆。除此之外,人脑中的神经细胞也对记忆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人脑中最重要的、也是最基础的神经元会通过电冲发送到轴突并产生物质,形成信号。当越来越多的神经细胞产生电冲动时,神经元之间的联结就会增强,如此循环往复的活动便可以对记忆的印象和痕迹进行有效的创建。而当这些已经形成的记忆联结被使用得越多,记忆就会越容易转化成长时间、固定的记忆,也容易从脑中被提取。因此,大量整合性的阅读可以将短时记忆变成长时记忆。这里的阅读不应当是无意义、机械的阅读而是要有关联性、有意义性的。例如学生在理解文章含义后的反复诵读等。

    三.基于脑科学的初中古诗词阅读教学策略

    (一)营造积极的情绪氛围,激发阅读兴趣

    初中学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在剧烈变化。由于他们的脑神经和额叶正在飞速发展,他们的情绪波动非常大,此时积极的情绪氛围会比其他时期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更加深刻。在进行初中的古诗词教学时,教师应通过创造与古诗词相契合的情境,使学生带着积极的情绪进入到诗歌诵读中,激发他们对古诗的阅读情趣。教师可以从古诗本身的语言人手,也可以从作者的写作背景人手,但要注意和学生的生活联系,保持情境的完整性。例如在教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时,教师可以在教授古诗前,播放一段子规啼叫的声音和音乐,让同学们闭上眼睛去感受。当同学们睁开眼睛是,多媒體课件上播放艺术化或者真实的杨花快要落尽的画面,让同学们带着音乐所描写的情感观察画面,进入悲伤的情境中,然后由此来体会李白的情感。在此过程中,对“杨花”、“子规”、“明月”等意象的形象展现深化了诗的意境。让同学们在情境中体会对朋友王昌龄被贬官去远方的同情和宽慰之情,自然而然的引发他们诵读的欲望,将字词连接成为有意义的形象存人脑海中,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二)多种媒体相结合,增强阅读的感受力

    学生的阅读首先是从视觉开始的。初中是学生发展形象思维、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关键时期。高效的古诗词教学对学生这些关键能力发展的有着巨大的作用。进行古诗词教学,教师要将多种媒体相结合,从视觉、听觉到触觉多方面去吸引并保持他们的注意力。在运用媒体时,教师也要充分研究古诗词,对诗歌进行创新,不能模板化的运用。初中生的脑发展特征是对“新”有着特别高的注意力和形象记忆。当学生阅读时,教师以文本中的字词为基础,通过运用技术的媒体使学生对重点字词的理解更加透彻,这样学生在阅读时才能集中注意力,将他所感受的字词背后的情感和形象具体化,提高阅读的效率和感受力,产生更加深刻的情感共鸣。例如在教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古诗《春望》时,教师应抓住“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和“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两句,通过将展现的情景展现出来,将诗人杜甫为百姓担忧的具体形象展现,使学生在阅读时自己产生具体可感的形象,增强阅读的感受力,加深对杜甫深厚的爱国之情的理解。

    (三)培养阅读习惯,形成整体诗词情感记忆

    灿若繁星的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和精神寄托。学习古诗词是学生感受、传承中华文化重要方式之一。学生对古诗词的阅读学习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是一以贯之的,在不同学段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学习要求。这要求贯穿整个学习生涯的诗歌教学,微观上,学生要学习每一篇诗歌中的语言,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宏观上,学生要在连续地学习中形成整体的诗歌情感记忆。因此,教师要在每一堂课上运用多种方式的诵读,例如老师范读、学生齐读、学生自由或者合作朗读等,并且在诵读中注意教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关于诵读的技巧,例如平仄知识等,培养学生的阅读语感。而且在课堂充分阅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要制定科学系统的计划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将每堂课中学生理解形成的短时诗歌记忆得到充分使用,转化为长时记忆,促进学生对诗词整体以及蕴藏的中华文化情感的深入理解。

    参考文献

    [1]王薇.基于脑科学的小学古诗课堂教学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2]大卫·苏泽等.教育与脑神经科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06).

    [3]玛利亚·哈迪曼.脑科学与课堂以脑为导向的教学模式[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38).

    [4]瑪利亚·哈迪曼.脑科学与课堂以脑为导向的教学模式[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