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视角与幼儿园年级组大活动的组织

    倪琳 史菁林

    

    

    

    “萌发幼儿爱祖国的情感”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幼儿园都很重视这方面的教育,但如果把握不当,很容易从成人视角出发,使其脱离幼儿生活,沦为抽象的说教。很多幼儿园的实践告诉我们,只有带着儿童意识、课程意识,基于幼儿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的学习特点和方式来组织活动,才能走出形式主义,促进幼儿的发展。为此,本刊约请了一些对此有研究的幼儿园来介绍他们开展的爱祖国教育活动,这些活动关注幼儿的已有经验与兴趣需要,符合幼儿的学习特点,支持幼儿建构有益的经验。本刊将分两期刊登这组文章,希望借此拓展大家的思路,引发大家的关注和进一步实践。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 70周年,我园大班孩子以“我是中国娃”为主题开展了历时一个多月的探究。孩子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用自己的方式感受、认识和了解我们的祖国,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我们试图站在儿童的立场上与他们共同建构这个主题活动,让儿童以自己的方式进行主题的研究和探索;把当前主题活动的内容与儿童当下的生活和经验相结合,让他们在真实、可感知、能充分发挥主体性的环境中探索和学习,使他们的需要、兴趣得到充分的满足,获得更好的成长。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我园课程核心组加强了对该主题研究中各个阶段的课程审议,在组织活动时更加关注儿童视角,更具有课程意识。

    一、从孩子经验出发,链接孩子当下的生活

    暑假前,园级层面的课程核心组在审议下一个学期第一个主题“我是中国娃”时,指出了往年在开展这个主题活动时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有些内容知识性强,远离孩子生活,其中有些活动基本以教师讲解为主,缺少孩子的探索、操作,流于形式。大家认为,在新中国成立 70周年之际,“我是中国娃”主题活动的开展更具有特殊的意义。如何结合孩子当下生活中的重大社会事件,同时关注孩子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让主题活动更有时代感、更有实效呢?经过反复讨论,大家形成共识:每年暑假,许多孩子会到各地去旅游,可以自然地结合孩子的假期旅游生活,关注孩子当下的生活和经验,以“旅游中的见闻”为话题开启“我是中国娃”的主题研究。

    孩子们早在暑假就开始对“我是中国娃”主题进行研究了,他们在旅游过程中主动地去听、去看、去学习,从不同的角度去发现、感受祖国各地的美景和文化。新学期开学前,大班年级组的教师再次审议“我是中国娃”主题时,决定循着孩子的旅行见闻,以孩子能操作的方式,让孩子更加直观地感受祖国的美好,从而激发其热爱祖国的情感。经过讨论,教师

    们认为,可以呈现中国地图,汇总孩子们旅游时到过的地方,通过直观的展现,将孩子的个体经验自然地转化为所有孩子的共同经验。于是,开学时,教师们在幼儿园门口创设了“中国地图”版面,引导孩子和家长一起在地图上找到并标注自己去过的省(市、自治区),再将其与自己带来的旅游时拍摄的照片画线连接起来,直

    观地感受祖国的地大物博。

    教师们惊喜地发现,孩子们不论

    是在入园、离园时,还是在散步时,都喜欢聚集在“中国地图”前讲述自己旅游时的发现。于是,教师们再次进行课程审议,抓住孩子的兴趣,推进孩子深入表达自己在旅游中的感受。教师们在另一个版面局部放大中国地图,形成了各省地图。这样,孩子有了更大的操作空间,可以在地图上贴自己最喜欢的照片,写下自己在旅游中的感受。这时,环境成为开放的课程资源,孩子们开始自发地统计:去哪个省份的人最多,同一个省份,大家去了哪些不同的景点,还有哪些好玩的地方下次可以去看看。开学仅一周,孩子们纷纷用自己的方式表述了旅游中的收获,分享了旅游中的趣事,感受了祖国的风土人情,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紧接着,各班围绕主题开始了进

    一步的研究。教师通过谈话活动“我知道的中国”,了解了孩子的已有经验。孩子通过“我是中国人”“我们的国旗、国歌”“中国之最”等活动,获得了关于中国的最基本的知識,萌发了爱祖国的情感,为自己是中国娃而感到自豪。随着探究的深入,各班孩子开始有了各自关注的问题。经过课程审议,教师根据每个班孩子最近谈论的热点话题以及他们的经验和兴趣,结合班级的课程资源,和孩子共同确定了班级研究的重点,让孩子围绕一个核心内容进行持续的探究。

    由此,大班年级组大活动“我是中国娃”进入了各班级主题活动的深入研究阶段。

    二、追随孩子探究的兴趣,支持孩子充分体验、自主探究

    在接下来各班进行的主题探究中,年级组教师经常利用中午时间进行课程审议,分享班级活动中的课程故事。在“我是中国娃”主题资源包中有一系列活动内容可供选择,但现在基于儿童视角 ,在正确的课程理念的引领下,教师们开始重点考虑如何根据班级孩子的经验和需求来选择和推进活动。

    大一班的孩子对南京明城墙感兴趣,教师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课程的生长点。活动开始,教师支持孩子

    孩子们围绕“城墙”这个小主题提问和探究

    用多种方式表征自己印象中的城墙。从孩子的绘画作品和语言表述中,教师了解到孩子对于城墙的已有经验。教师发现孩子对城墙的城门、墙体、砖有进一步探究的兴趣,于是,让家长带孩子再次去观察城墙,陪伴孩子探究,了解孩子真实的兴趣和需要,并给予支持和满足。孩子们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简单了解了城墙的基本结构,记录下了自己发现的有关城墙的秘密,感受城墙的历史和文化。在现场查证的过程中,孩子们发现城墙上砖的大小是不一样的,由此产生了测量城墙砖的想法。他们借助各种工具或替代物实地测量砖的大小。回到班级,教师通过各种活动支持孩子连续深入地探究。例如,孩子们对测量感兴趣,在集体教育活动中,教师就引导他们学习首尾相接的测量方法;在数学区,让他们收集各种合适的测量工具,开展测量游戏;让他们和爸爸妈妈一起测量家里的物品并做好记录。又如,孩子们对搭建城墙有浓厚兴趣,教师就在建构区提供足够的建构材料。孩子们在表征城墙的过程中,对城墙的砌法印象模糊,有的觉得砖是对齐的,有的觉得砖是错开的。教师鼓励孩子们又一次去实地考察,他们发现砖确实是错开砌的。于是,他们又将新的经验迁移到游戏中,使用了错格砌砖法。第二次搭建时,孩子们运用到了关于长度、面积、重量(一块中板等于两块短板,板越多越重)的知识,以及关于力学(平衡)的一些原理,初步理解了数学中 “加”和“减”的实际意义。在一段时间的搭建之后,孩子们又提出了新的挑战:两块砖宽度的“城门”在小朋友进入时容易被挤倒,所以要搭三块砖宽度的“城门”。在搭建城墙的整个过程中,孩子们自己提出方案、验证,学会了倾听和接纳,并不断地作出调整,最终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在孩子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教师在充分观察和倾听的基础 上,给予孩子足够的探索空间和自我验证的机会。

    大二班的一个女孩在介绍旅行见闻时提到了汉服,且在当天穿来了一件漂亮的汉服。孩子们对此很感兴趣,谈论着汉服与其他服装的区别。有的孩子分享了这方面的经验——汉服就是我们汉族人的服装。还有孩子兴奋地说,除了汉族,还听说过少数民族。教师抓住契机,及时向孩子们介绍了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共有 56个民族。孩子们在这方面是有一些经验的,他们对此显示出了极大的研究热情,很想了解是哪 56个民族。教师及时满足了孩子们的探究愿望,查询并提供了相关的图片资料,介绍了每个民族的名称。孩子们对没听说过的民族特别好奇,想进一步了解。于是,大家商量决定,每人选择两个最想研究的民族,和爸爸妈妈一起查阅收集资料,然后大家分享。在自主选择时,孩子们有自己特有的方式,例如,认识“高山”两字的孩子选择研究高山族,和妈妈一起看过清宫剧的孩子选择研究满族,去过云南的孩子选择研究彝族。有的孩子提出,每个人要选择和别人不一样的民族,这样大家分享后就可以了解 56个民族了。就这样,关于 56个民族的调查热火朝天地展开了,家长们也热情参与。班级两位教师通过课程审议,决定利用中国地图上的省份与民族图片、音频二维码连线的方式,呈现孩子和家长的研究成果,以便孩子更直观地了解哪个民族生活在哪个地区,同一个地区都有哪些民族。孩子们从地图上发现了很多“秘密”。教师将探究成果呈现在班级门口,大家发现全园的孩子、家长、教师路过大二班活动室门口,都会停下来,看一看,扫一扫二维码,共享他们的探究经验。就這样,大二班孩子的个体经验变成了班级所有孩子的经验,也成了园内其他孩子可以共享的经验,引发了园内其他孩子的探究兴趣。在初步感知各民族后,孩子们自发地从家里带来了各种可爱的民族娃娃,教师将它们陈列在班级博物区里。孩子们一次次细致观察和把玩这些民族娃娃,乐此不疲。孩子们尤其喜爱满族娃娃,对满族娃娃头上的装饰特别感兴趣。抓住孩子的兴趣点,教师和孩子们一起探讨满族具有代表性的文化 ——满族旗头。教师没有将知识直接告知孩子,而是支持孩子去查阅资料,寻找答案。孩子们发起了设计旗头的活动,在活动中出主意、想办法,不断挑战自己。他们从制作平面的旗头到制作立体的旗头,后来又想制作真的能佩戴的旗头,还邀请爸爸妈妈共同参与设计、制作、介绍、展示。这样,家长也被卷入课程研究。

    大三班的孩子在参与年级组

    “中国地图”活动中,不满足于在门厅观看,想要在更大的空间呈现自己在旅游时拍摄的照片,想有一张属于自己班的旅游地图。教师倾听孩子的声音,支持他们去探究。班级两位教师商议后,购买了中国地图“刮刮乐”的游戏材料。孩子们结合照片介绍自己假期中去过的地方,每介绍完一处,就刮出它在中国地图中的位置,把照片贴在地图旁边,并将照片和地图画线连接。随着活动的深入开展,参与的孩子不断增加,孩子们好奇地等待着地图一点点被刮开,他们倾听同伴的介绍,自发讨论着自己知道的城市、著名景点、特色美食,参与活动的热情一直不减。在活动中,教师没有因为班级活动可能和年级组活动重复而否定孩子的想法,而是跟随孩子,从孩子的视角出发,满足孩子想亲身体验、亲自操作的愿望,再次充分利用中国地图来引导孩子深入学习,感受祖国的广袤博大,表达其爱祖国的情感。随着对中国地图探究 的深入,孩子们萌发了对其他地图的探究兴趣。散步时,孩子们发现幼儿园里也有很多地图。于是,教师和孩子一起开始了“探秘幼儿园地图”的活动。当孩子们提出想拿着幼儿园平面图到幼儿园里去走走时,教师支持他们去探究。孩子们拿着幼儿园地图,一边走一边看。学会看地图、用地图后,孩子们又提出了自己画地图的想法。在教师的支持下,孩子们成功完成了画地图的工作。

    大班年级组大活动就要开始了。大三班的孩子想主动承担为年级组绘制游戏地图(以往由年级组教师绘制),将自己的新经验运用起来。孩子们的这一想法在课程审议时得到了所有教师的支持。在教师的帮助下,大三班的孩子了解到年级组的 15个游戏项目分布在幼儿园的哪几块场地,他们边看边画,再拿着游戏地图反复验证,反复调整,直到最后完成。孩子们在自我探究、不断反思、及时验证、反复纠错中逐步成长。

    大四班的孩子在谈论“中国之最”时,谈到了京剧。因为班级里有同伴学过京剧,孩子们围在一起观看了同伴的表演,对京剧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教师跟随孩子的兴趣,满足他们想模仿的愿望。在活动中,孩子们对京剧脸谱、唱腔、服饰、动作等都很好奇,而最感兴趣的就是京剧脸谱。教师支持孩子们探究,让他们收集和欣赏京剧脸谱图片,细致观察,和爸爸妈妈一起查阅资料。孩子们想要自己来制作京剧脸谱,在制作过程中,他们还探究了制作的材料和方法。当一个个生动的京剧脸谱展现在班级活动室门口的博物区时,孩子们感到特别满足与自豪。随着研究的深入,孩子们知道了京剧是我国的国粹之一。那我国还有哪些国粹呢?有个孩子带来了一件旗袍。孩子们比较旗袍和别的服装的不同之处,觉得旗袍的花纹和款式非常美,想要表征出来。于是,教师支持孩子在美术室进行旗袍设计。在表现旗袍特征的过程中,有的孩子发现旗袍上的扣子和平时穿的衣服上的扣子不一样。正巧,班里一个女孩穿了一件中式的长袖衣服,她说:“你看我这衣服上的扣子跟旗袍上的扣子一样,妈妈说它叫盘扣! ”孩子们接着自己动手做盘扣。他们在美术区里选用毛根、轻油泥、纸绳,设计出了独一无二的盘扣。接下来,结合已有经验,孩子们还提到了剪纸、书法等。为了丰富孩子对国粹的感知,教师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在班级“爸爸妈妈当老师”的常规活动中,特邀会剪纸的妈妈当老师,让孩子们欣赏中国传统剪纸艺术,并尝试简单的剪纸。

    大五班孩子的探究兴趣源于周围环境,大家都在谈论、期待盛大的国庆阅兵仪式。为了迎接国庆,幼儿园特邀解放军战士来园参与晨间升旗仪式。孩子们对解放军叔叔的到来反应热烈,他们谈论着自己对解放军的认识。教师捕捉到孩子的兴趣,引导孩子围绕解放军进行研究。教师和孩子们一起查阅资料,分享对军服、军帽、解放军日常的生活和训练等的了解,讨论解放军的各种本领。班里还开展了向解放军叔叔学习、争做小小兵的活动。随着探究的深入,孩子们迎来了期盼已久的国庆阅兵仪式。国庆节后,教师发现孩子们最感兴趣的是阅兵式上的武器装备。孩子们也想模仿,举行一次属于自己的“阅兵式”,也想有自己的“武器装备”方阵。他们决定自己制作各种武器装备,策划一个大五班的 “小小武器装备展”。在探究过程中,孩子们遇到了很多困难,集中在以下几点:一是关于做哪些武器,意见太多难以统一;二是材料有限,需要爸爸妈妈帮忙;三是如果每个孩子做一件武器,活动室根本放不下。在一次又一次讨论后,孩子们决定按照兴趣成立项目小组。分组后,又遇到了新的问题——人人都想当组长。教师鼓励孩子们自己想办法解决,最终他们用

    “石头剪刀布”的方法选出了组长。小组长很认真,经常组织大家讨论,画设计图,统一方案,寻找生活中的废旧材料,共同制作…… 白天孩子在幼儿园里忙,晚上家长和教师也在班级微信群里积极沟通。就这样,在教师和家长的支持下,孩子们分工合作,自主解决了各种困难,完成了制作任务。孩子们在主题探究活动中进一步丰富了热爱解放军、热爱祖国的情感体验,各方面都得到了成长。

    五个班级的孩子在探究中感受到了祖国的悠久历史、辽阔版图、多彩文化,同时也为自己是中国娃而感到自豪。

    三、结合社会热点事件,建构有意义的情境

    很快,到了 10月中旬,孩子们对国庆节的阅兵仪式印象深刻,并产生了强烈的探究兴趣,他们也想举行一次“小小兵”活动。在这一阶段的年级组课程审议中,教师们结合各班主题研究的情况,基于孩子在小班和中班参加幼儿园大活动的经验以及现阶段的发展水平,觉得可以进行一次大胆的尝试,放手让孩子参与策划这次大活动。于是,教师们围绕如何支持孩子自己策划大活动进行课程审议,探讨如何引导孩子从各班现有的研究内容出发,运用孩子已有的經验来组织活动,如将各班研究的内容和大活动中的分散自主游戏的内容有效衔接等。

    思路明确后,各班教师都和本班孩子进行了讨论。教师们惊喜地发现,孩子们对年级组大活动有丰富的体验。他们迁移以往活动的经验,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在集中表演后,也想要和以前的年级组大活动一样有分散在各个场地上的游戏活动。那游戏的内容来自哪里呢?孩子们认 为,可以把自己班的研究活动拿出来跟年级组的同伴分享,这样大家就可以亲身体验大班年级组的所有研究内容了。教师支持孩子的想法,充分相信孩子,等待并支持孩子去实现自己的想法。于是,每个班的孩子结合自己班的主题研究,策划适合全年级参与的游戏项目,呈现研究历程,制作同伴能看得懂的游戏玩法介绍牌,划分游戏区域,准备游戏材料。比如,大一班结合城墙的探究,策划了画城墙、搭城墙的活动,同时还增加了品尝金陵美食的活动;大二班结合民族传统文化活动,策划了“百变秧歌”“飞镖射击”“百家书院”等游戏活动;大三班结合地图研究,策划了“紧急迫降”“排球小兵”“勇攀珠峰”等游戏活动;大四班结合国粹研究,策划了“金陵扇坊”“变脸大师”“舞龙舞狮”等游戏活动;大五班结合武器装备研究,策划了“拆弹专家”“穿越火线”“军务能手”等游戏活动。

    游戏策划好了,游戏前最重要的 “阅兵仪式”怎么开展呢?孩子们想要像解放军一样,穿上迷彩服排成阅兵方阵。可是,他们在实际练习中发现,短短几天真的很难达到自己的目标。对此,孩子们积极开展讨论,有孩子提出,可以表演体育活动中学过的基本动作,这样大家都能做好动作,走好队列,总教练可以请高老师

    (体育老师)担任。通过五个班级教师的沟通,孩子们统一了想法。在短短几天时间里,孩子们反复地练习。他们真切地感受到,这些动作看似简单,但要做到整齐有力也不容易,只有每一个人动作正确、精神饱满,才能换来班级所有人的动作整齐划一。

    激动人心的一天终于到来了,孩子们在爸爸妈妈的注视下,在教师的鼓励下,穿着迷彩服登场了。大四班的孩子进行了激昂的军鼓表演。解放军叔叔一入场就吸引了所有孩子的目光。升旗仪式由大三班的国旗护卫队和解放军战士共同完成。每个班进行了基本动作演练,孩子们按高老师的指令重复着一个又一个动作。家长们也热情参与,“小小兵”和爸爸妈妈伴随着《我和我的祖国》感人音乐一起舞动,把活动推向高潮。最后,孩子们还模仿电视里的场景,摆出了一个 “70”字样的图形,来庆祝新中国成立 70周年。最开心、最放松的是亲子游戏环节,孩子们和爸爸妈妈一起拿着大三班孩子绘制的游戏地图,分享了五个大班在“我是中国娃”主题研究中设计的各种有趣的游戏,充分感受到了活动的快乐。

    之前,孩子们提出活动当天晚上想在幼儿园留宿,把幼儿园作为军营,度过一个“勇敢者之夜”。教师又一次支持了孩子们的想法,积极跟幼儿园各部门沟通,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同时,向家长传递课程理念,取得家长的支持,并做好了各种预案。“勇敢者之夜”夜宿活动开始前,孩子们讨论着:在幼儿园夜宿和住在家里有什么不一样?夜宿活动要准备什么?需要注意什么?一切准备就绪,夜宿活动有序展开。孩子们在幼儿园里探秘夜晚的自然现象,带着手电筒寻宝,打开笔记本记录下自己的发现,观看夜场电影第一次和同伴一起夜宿在幼儿园,亲身体验了长大的感觉。第二天早上,军号声响起,孩子们像解放军战士一样快速穿衣洗漱,准备出操。“小小兵”们一个个精神抖擞、英姿飒爽。他们脸上认真而自豪的表情,深深地感动了教师。

    在这次“我是中国娃”大班年级组主题活动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在观察和了解孩子的基础上,追随孩子的经验和兴趣;从儿童的视角出发,和孩子一起创设环境、设计活动;努力用儿童的视角,倾听、观察、思考 ,让孩子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让活动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同时,在这过程中,教师的课程意识、建构课程的能力、开发课程资源的意识等也都有了很大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