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优秀传统文化在融入新时代青少年生活之中的困局
陈泓历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也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和思想意蕴,厘清新时代青少年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要义,探索优秀传统文化如何融入新时代青少年的生活,分析新时代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生活融入的不足,并探索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机融入青少年生活的实现路径,破解优秀传统文化在融入新时代青少年生活之中的困局。
关键词:新时代; 青少年; 传统文化; 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文章编号:1006-3315(2020)10-160-002
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亦承载着民族的未来。如何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继承和创新发展,如何将青少年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如何在青少年生活中融入并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和思想意蕴,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阶段具有深远意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人才强国战略的制高点上,指明了新时代党的德育论述的核心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青少年是国家意志的拥护者和传承者,青少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关乎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青少年的生活,提升青少年增强四个自信、弘扬中国精神、传承民族优良传统的自觉性和执行力,促进青少年知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正是各级党委政府和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期盼。
一、优秀传统文化对青少年生活融入存在缺陷
在青少年中建构新时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观,引导青少年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中华传统美德有机融合,是现代教育工作者的重心工作和重点任务,其有效路径之一是拓展生活融入。但成长于微时代的青少年,生活现状有三个倾向:
思想云端化和生活孤地化。全球化视野下各种文化观点的冲突和冲击,提供资源的云和接受信息的渠道、平台众多。同时,青少年行动半径有限,生活经验和阅历的不足导致对网络上腐朽落后文化和西方非主流意识形态渗透的判断能力有限,对不良信息和不实信息的理解、思辨、校正能力不够。
自我封闭和圈层固化。当代青少年都是新一代网民。受网络化生存影响,与现实的有机联系不断削弱。学习依赖手机、网络,交友依靠手机、网络,生活自称封闭和圈层固化导致青少年与现实、与社会的有机联系较弱,缺乏观察了解传统文化的契机,甚至产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消减思维定势。缺少对生活的深入体验和正确认知,对不实信息和二手信息正常的核实校正功能下降,也容易被现实中的困难所困擾。
生命意识淡化和耐挫力差。在中考、高考指挥棒驱使下,学校与家庭都走不出“重智轻德、重分数轻生活”的怪圈,只教会孩子如何考试,忽视了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和爱他人、爱社会、传承责任的教育。家校联动中缺少对青少年的正确生命观教育引导,部分青少年显现出生命意识淡薄、理想信念缺失、耐挫能力低下、生命价值模糊等特点,而这些都可通过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和生命观加以疏导和影响。
如何把传统文化进行生活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青少年生活融入中有四种堪忧现象。一是青少年家庭生活的文化生态环境堪忧,家长唯智轻德、生存焦虑转嫁导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家庭缺失;二是校园生活文化生态问题凸显,校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流于形式化、仪式感,并未真正进入学生的校园生活本体;三是青少年缺乏参与社区生活体验的机会;四是宣传阵地和平台文化生态畸偏严重。一些游戏、影视、文化作品过度或曲解中国历史、民族优秀传统,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对人类发展的重要贡献在青少年生活融入中存在深度和广度不够的现象,教育、文化、宣传都缺乏对青少年融入生活的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和影响力的作品。
二、新时代青少年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活融入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活融入,有利于在青少年中凝练民族精神的浓度。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旨在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求文化渊源和民族精神,寻找理想信念的精神支柱。中华民族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是根植于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又是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引下,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不断进行着再生再造、凝聚升华的。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融入青少年的生活之中,积极引导青少年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是在新时代青少年中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奠基工程。中华文明和中国文化之所以在漫长的历史征程中不仅没有中断泯灭,反而生生不息日益昌盛,就是因为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融入和精神传承。通过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融入青少年生活中,以多角度、多领域、多层面的潜移默化,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从小扎根于青少年灵魂,必定会成长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活融入,有利于在青少年中涵养先进文化的广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五千年来积淀的深厚文化底蕴凝结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标识,昭示着中华儿女独有的价值追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融入到青少年的校园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参与之中,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青少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竭源泉。只有通过生活的广泛融入,才能把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统一,把新时代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体现的文化方向、价值理念、道德传承、精神观念内化为青少年的精神追求,外化为青少年的自觉行动。
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活融入,有利于在青少年中增强文化自信的厚度。文化自信的“厚度”,体现在它蕴含了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蕴含了5000多年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厚重积淀。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是一个民族的根本。尤其是在新时代,加强文化自信建设,必须从青少年教育抓起。首先,要让青少年了解文化自信的鲜明指向性,了解文化自信强调对本体文化的“自知之明”,体现出对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历史及本民族文化传统的认知、敬重与传承。其次,要通过融入生活的宣传倡导和教育引导,让青少年掌握和理解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以及发掘于传统文化的奋发向上、奋斗复兴的革命文化,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社会主义文化。从而引导青少年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不断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提高社会责任心和文化自信力。
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活融入,有利于在青少年中厚植爱国爱党的高度。中华民族的爱国传统源远流长,是厚植爱国价值观的重要思想文化根基。爱国价值观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最基本的价值导向,是贯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稳定的价值基因。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体现的薪火传承的爱国主义传统和气度,在今天仍然对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通过在青少年生活中全方位融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把爱国、爱中国共产党、爱社会主义的价值观与青少年日常学习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青少年在生活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梦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它是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所在,是中国人民的共同夙愿所系。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青少年对中華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提升青少年为实现中国梦而奉献青春的精神境界。
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活融入,有利于在青少年中挖掘创新发展的深度。文化既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纽带,也是每一位公民自我认同、相互认同的重要标识。在青少年生活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与传承,必须实践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新,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通过文化创新来进行挖掘,通过生活融入对青少年进行教育引导、文化熏陶、实践养成,能够促进青少年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三、优化新时代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生活融入的实现路径
1.优化学校德育环境,通过政府力量建立教学体系,依靠学校教育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召力
史学大师、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曾说: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蕴含有深厚的人文积淀和哲学思想,深入挖掘其优秀基因,对于推动文化强国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要通过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学校教育教学生活的全过程,全面融入学生在校生活的全领域。在全媒体时代,可以在学校积极创设有“立体云媒体”,通过新媒体平台加强传统文化和四史文化的传播。让青少年学生更多的了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学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
2.优化家庭教育环境,通过家庭教育、家庭榜样提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和力
家庭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诠释社会公德和提升个人道德的重要场所。中华民族历来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古语有云:“天下之本在家。”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好,民族才好。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因此,必须强化家庭建设、家风养成和家庭教育,利用家庭阵地引导树培好家风,让每一个家庭成员都能够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继承者、实践者。要通过提升家长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力和传承力,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道德规范变成家庭共同追求,形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所承担、有所护持的良好家风。
3.优化社会文化环境,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青少年生活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互联网时代青少年的文化生活和社会交往都更具有特殊性。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移动互联网、5G时代的到来,社群、短视频、直播、音频纷纷崛起,自媒体平台的大量扩张也使得青少年接受信息多样性和瞬移变化。要适应信息大爆炸时代的文化传播的基本特征,如:普遍性、客观性、依附性、共享性、时效性、传递性等,适时创造符合青少年生活特征的文化作品,运用青少年喜闻乐见、易懂易受的信息传播渠道,借助文学艺术增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染力。
4.优化外部宣传语境,把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融入青少年追求美好生活的各个方面
在面向青少年的宣传话语权阵地中坚守红色地带,让青少年思想灵魂中铸就红色基因;对带有负面效应的黑色地带坚决改造和管控,促其改变变黑为红;对一些模糊颜色的灰色地带,要及时帮助转化负面影响,(下转第136页)
(上接第161页)强化红色理念,使青少年在红色基因话语中提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同时增强对负面文化的免疫力、抗毒力。二要坚持宣传舆论的正确导向。按照习总书记“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的要求,在宣传舆论方面大大增加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份额。在互联网+时代,网络文化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影响巨大。因此,需要加强主题网站建设拓宽传播渠道,建立健全管理机制,营造传播氛围,同时加大对各种社交平台的监管。进一步广泛运用宣传舆论、文物和影像、博物馆和旅游等文化载体,利用微信公众号、抖音、B站等,力求兼具广度与深度,联通历史和现实,牢牢把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青少年生活领域的价值取向和发展目标,正确的引导青少年加强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为青少年健康成长不断补充精神钙片,增强精神营养,促进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马珂琦.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新研究[D]西北大学,2019
[2]庄勤早,柳礼泉.爱国价值观助力青少年提升文化自信的四维功能[J]思想教育研究,2018(07):90-94
[3]贺华.《赢在博物馆》:让文物在青少年心中“活起来”[J]传媒,2019(02):72-73
[4]张心亮.哪些因素阻碍青少年道德社会化[J]人民论坛,2017(26):116-117
[5]何冰,吴立红.传统文化融入高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教育中的价值及其实现路径[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Z2):1-3
[6]章振乐.用劳动教育筑牢立德树人的基石[J]江苏教育,2019(5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