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积分激励对垃圾分类的促进作用

    朱墨 严然 雍玉琪 孙中仁 陈裕轩

    [摘 要]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不断进步,居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在得到显著提升的同时,其所制造的生活垃圾的种类和数量也在日益上升,对生活空间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挤压,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为妥善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问题,更有效地发挥生活垃圾作为一项潜在公共资源的价值,促进其回收和再利用,垃圾分类工作势在必行。文章从目前国内外在垃圾分类工作中采用的常见激励方式——积分激励出发,探究通过进一步完善积分激励机制及其管理体系,从而更有效地提升居民的参与热情和效果,促进垃圾分类高质量发展的可能性,旨在为后续的研究和管理方法提供参考和建议。

    [关键词] 居民生活垃圾;垃圾分类;积分激励;差异化;智能化

    中图分类号:X799.3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本文系南京审计大学2019年度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9AX12003C

    垃圾分类一般指根据特定标准将垃圾进行分类储存、投放和处理的过程,旨在更大化地发掘垃圾作为一项潜在公共资源的价值,解决传统垃圾处理方式的弊端,降低处理成本,减少污染和土地侵蚀,加强对可回收资源的利用,发挥出垃圾在经济、社会、生态等领域的效益。垃圾分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优秀的具体实践,是伴随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和生态文明的进步,对于垃圾回收处理过程所提出的符合时代发展特征的要求。

    2017年3月18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要求切实推动生活垃圾分类,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和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在2020年底,基本建立垃圾分类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活垃圾分类模式。各部委、地方随后出台一系列规定和文件,多方保障和促进垃圾分类的有序顺利开展。在2020年5月于北京隆重召开的全国“两会”中,垃圾分类作为一项重要议题再一次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在多方面的指引、管理和宣传下,垃圾分类这一工程已逐渐渗入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居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一、文献回顾和研究思路

    在垃圾分类的整体流程中,居民是重要的组成单元之一。居民以生活垃圾生产主体的身份参与到垃圾分类的流程中,将日常生活垃圾按照相应标准进行分类储存,并依据类别投放进专门的容器中。各个投放点收集居民生活垃圾并按照分类统一运输至垃圾中转站进行集中分类处理,完成对资源的有效回收和再利用。上述过程中,作为源头和起点,居民的参与质量对垃圾分类工作有着难以忽视的重要影响。为了促进垃圾分类工作的顺利开展,国内外均对于激励机制给予了充分的重视。目前国内普遍采用的激励机制多为积分兑换制度,正确有效的垃圾分类和投放可以为居民获取相应的积分,通过累积积分在积分超市兑换奖励物品以实现激励作用,提升居民的参与热情和参与效果。目前对于积分激励机制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陈绍军(2020)提出,激励机制可以促进垃圾循环经济与居民意识行为培育间的相辅相成[1]。张惠虹(2019)认为,以激励促进行为养成是生态文明教育优化的有效途径之一。而在激励机制的落实工作方面,黄尧(2019)提出过通过发挥互联网效能,将智能投放、积分激励、大素质教育管理等平台有机互联,通过“互联网+”激励机制提升居民参与分类的意识和热情。在已有研究基础上,文章将以居民为切入点,对积分激励这一垃圾分类常见激励机制对于垃圾分类的促进效果进行分析和探讨[2]。

    二、痛点分析

    作为垃圾分类整体流程的起点、关键组成和积分激励机制的主要作用对象,居民具有基数大、流动性强、联络难度大等特点,再结合个体之间的差异性等因素,居民参与垃圾分类工作的积极性、有效性可能表现出参差不齐的情况,这些都会影响垃圾分类总体质量的提升。本文总结居民在参与垃圾分类的过程中可能面临的主要困难点如下:

    (一)对于垃圾分类知识理解不充分

    精细化的垃圾分类要求将每一种生活垃圾与其类别严格对应、精准投放。垃圾分类条目繁多,且在实践中存在多种复杂情况。例如:在一盒吃剩的外卖中,食物残渣属于湿垃圾(厨余垃圾),外卖盒属于干垃圾(其他垃圾),而洗净的外卖盒又属于可回收垃圾;普通的动物骨头属于湿垃圾,但大骨棒因难以腐蚀降解而属于干垃圾等。这些因素都给清晰准确地理解垃圾分类知识造成了困难。此外,还存在居民本身对于垃圾分类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不足等情况,这些情况都可能导致对垃圾的錯误分类、错误投放,增加后续的工作量和复杂程度[3]。

    N市是我国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先行先试的重点城市之一,其部分辖区从2018年起便在相关街道展开试点,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经验。本文通过对其抽样调查所得结果进行交叉分析发现,相比于媒体宣传和社区公告等正式的宣传方式,通过影视剧情节和朋友家人告知等方式在提升垃圾分类知识的精度和广度方面略处劣势。如果仅依靠口头传递,垃圾分类知识的精准度可能会有所降低,产生一定的错投、误投。

    (二)对于生活模式改变的不适应

    为顺应垃圾分类工作的需要,在日常的垃圾处理中,居民往往需要在家中便准备多个垃圾桶。一般而言,根据垃圾分类标准中的四大类,居民家中通常需要准备四个垃圾桶以保障准确区分和投放。这与传统的一家只需一个垃圾桶进行垃圾集中收集的生活方式大不相同,且每一次居家投放垃圾时都需要进行分类也增加了思考量和工作量,使得日常垃圾的投放较之垃圾分类以前更加复杂。为适应新的日常垃圾投放模式,居民的日常生活模式可能会发生一定变化,可能会倾向于减少易产生复杂垃圾组合的行为在日常生活中的占比,逐步培养新的生活习惯,如减少订购外送食品等。此外,各行各业在适应垃圾分类的过程中,可能也会对原有的工作模式、服务模式进行调整。在这些变化和调整中,居民原有的生活模式会不可避免地受到一定的影响,从而产生一定程度的不适应现象[4]。

    (三)积分激励效果不显著

    积分超市可兑换商品主要以粮油米面、洗洁精、洗衣液等日用品为主,这些商品属于生活必需品,实用性较强,但也存在与普通超市流通商品均质、区分度不显著等特点,较难凸显出积分兑换所得产品的独特性。

    目前,多数地区的积分按地区计算,按地区兑换。不同地区之间的积分不互通、不共享。对于部分因工作、家庭等原因导致流动性较强的居民来说,他们在单个地区所持有的积分较难达到可以进行兑换的标准。

    此外,还有可选择兑换物品的丰富度、自由度、价值量等因素,均有可能导致积分激励的效果不明显。

    三、对策和建议

    文章通过对246名随机受访对象的采访计算得出,受访对象对于积分兑换体系的评分和对垃圾分类活动总体的参与热情、满意度之间存在相关系数r≈0.82的正向相关关系,该样本数据再一次验证了积分激励机制在提高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主动性和质量中能够发挥的重要作用。综合以上探讨,对于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积分激励机制,提高其对垃圾分类的促进作用,文章提出如下建议:

    (一)差异化、创新化

    通过施行适度的差异化、创新化路线,积分超市可以考虑引进部分具有垃圾分类特色的定制产品,如根据当地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定制的明信片、U盘、公交卡等,通过加印垃圾分类活动标识,可以增加产品的纪念意义,增强仪式感;积分超市还可以适当增添一些高价值量的产品,如服装、饰品、儿童玩具等。这些产品的价值高于前文所提到的柴米油盐,需要积攒更长时间的积分才能够兑换。通过设置高价值量的产品,可以提高兑换难度,延长兑换周期,增强使命感,强化责任意识,提升居民累积积分的主动性。

    (二)结合“互联网+”打造智能化数据联动平台

    实施垃圾分类的地区间可以适当考虑结合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的技术背景,合理地开展数据联动,开发“互联网+”垃圾分类及其积分体系,将线上网络技术和线下垃圾分类相结合,打造高兼容性的智能化APP或线上平台,统一积分的发放和兑换标准,组织跨地区的积分联动认证,根据实际兑换积分的比例分配兑换成本,实现积分的数字化、智能化、云端化和通用化,以积分为媒介对各地区垃圾分类情况进行整合,借助互联网技术加强云端监测和实时分析,强化各地垃圾分类的规范化和同步化。数字化的运行平台不仅能够为文件公告和媒体影像等正式宣传方式提供便利,为居民提供更便捷、更高效的信息获取和交互平台,保证居民能够随时随地查阅和更新信息,还能够促进地方、企业、居民之间的高质量联动,推动垃圾分类及其积分激励体系的多元化发展,进一步提高垃圾分类的质量。

    (三)重视正负向激励结合

    根据管理学的相关理论,激励从作用的角度可以分为正向激励和负向激励。完善的积分激励机制需要持续地重视正负向激励的结合。对于正确分类的垃圾应发放积分予以鼓励,而对于错误分类的垃圾也可以适当地扣除积分予以警告,以此形成作用时间久、范围广、能够长期稳定发挥作用的警醒—激励机制,以负向激励作为“警钟”,长期在居民心中发挥警醒效果,促进居民们不断学习、强化垃圾分类相关知识,鼓励居民自发性、系统性地开展知识探索,将口头信息传递与主动查阅官方文件和规范化宣传文件相结合,保持居民知识体系在精准无误的前提下与时俱进、不断更新[5]。

    此外,正负向激励的结合,还能够激励居民更加主动地适应垃圾分类下的生活模式,减少错投误投,在街道社区乃至更大范围中形成规范化、常态化的垃圾分类文化和氛围,促进垃圾分类植根生活,真正融入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最终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人人重视、人人参与的一部分。这些不但对于垃圾分类的常态化、长远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还是深化生态文明教育,提升全民环境保护意识的重要实践[6]。

    (四)适当拓展积分外延,实现积分全覆盖

    积分作为垃圾分类工作中激励机制的主要形式,承担着联通居民和街道社区、相关企业和单位的角色。在拓展垃圾分类工作深度和广度的过程中,积分的媒介作用也应当得到适当的拓展,实现形式、范围等方面更加全面的覆盖。除了日常的垃圾分类投放发放的积分外,各社区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促进街道、企业、居民各参与主体之间的有机结合,推进垃圾分类及其积分制度的多元化发展。例如,街道社区和相关企业单位可以组织开展知识竞赛和志愿者培训,在其中穿插如罕见生活垃圾和复杂垃圾处理的相关知识,通过设立一定的积分或实物奖励激励居民参与其中,在竞赛和志愿服务等活动中更好地掌握和巩固知识,增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拓展积分外延,可以使积分的应用更加多元化、完善化,让积分激励充分渗透进垃圾分类和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实现积分的全覆盖,将宣传、实施、管理等环节有机结合,全面提高居民的参与热情和主动性,进一步强化积分的激励效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研究认为,垃圾分类的推行对于相关的产业和居民的生活产生了、也将持续地产生深刻的影响。其推行和完善需要多方面、多元化的持续的、共同的努力和配合。在该过程中,积分激励有着难以代替的作用。如何更加充分有效地發挥积分激励对垃圾分类的促进作用可能将成为未来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文章建议,要更好地发挥积分激励的效果,可以从把握积分的核心激励机理和逻辑出发,结合“互联网+”技术背景,适当地开展创新探索,打造智能化的运营和管理系统,逐步融入更多元的引导举措,在发展中持续完善配套软硬件条件,形成更加健全有效的积分激励体系,在激励中提升生态文明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促进垃圾分类工作高质量推进,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坚实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陈绍军,朱晨铭.生态补偿视阈下农村垃圾分类兑换激励引导机制研究——以安徽黄山市S县生态美超市运作实践为例[J].学习论坛,2020(02):71-78.

    [2]顾城天,刘冬梅.垃圾分类激励机制研究[J].环境教育,2020(04):40-41.

    [3]黄尧.“互联网+”智能垃圾分类——以广州市大学城“绿岛计划”为例[J].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19,12(10):16-19.

    [4]姜利娜,赵霞.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模式比较与政策启示——以北京市4个生态涵养区的治理案例为例[J].中国农村观察,2020(02):16-33.

    [5]王丹丹,菅利荣,付帅帅.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治理激励监督机制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2020,40(07):3188-3195.[6]张惠虹.生态文明教育的反思与优化——从垃圾分类说起[J].思想理论教育,2019(10):107-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