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SE口语量表的PBL模式对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的策略研究
陆洁樱?谭勇
【摘要】PBL模式即“Problem-Based Learning”,让学生带着学习问题展开自主性探究,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CSE)在2018年正式颁布,其中的口语量表对我国英语学习者的英语口语能力的不同层次均有科学、准确的描述。本文旨在探究CSE口语量表与PBL模式的有机结合下的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策略,分析CSE口语量表与PBL模式结合对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的作用及优势,为大学英语口语教学提供新的参考。
【关键词】CSE口语量表;PBL模式;口语教学;大学英语
【作者简介】陆洁樱,谭勇,广东白云学院。
一、引言
随着全球化合作的不断加深,地球村的沟通与交流日渐频繁,社会各行对掌握英语口语技能的人才需求量只增不减,无疑对国内高等院校的大学英语口语课程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听不明”“说不清”“意不达”的“哑巴英语”不仅是高校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的尴尬,也是高校在校生在大学英语学习过程中的痛处。作为高校教师,结合当前社会所需、学科教学要求以及具体学情,为学生设计合适的大学英语口语教学,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已经成为日常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2014年,教育部考试中心启动了“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China's Standards of English,CSE)项目。其中,为科学描述英语口语能力,区分该能力的不同水平和等级,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的口语量表(CSE-SS)(以下简称“口语量表”)在国内众多学者与教学人员的共同努力下顺利构建,为系统、准确地描述英语学习者的口语表达能力,为英语教学目标定位、教学测评以及大规模考试等提供指导(金艳等,2017)。本文根据口语量表(CSE-SS)对英语学习者的口语表达能力各个等级的要求,结合PBL教学模式的优势,对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的策略进行探究,为促进大学英语口语教学、提高学生英语口语能力与水平,提供新的路径。
二、PBL模式的优势与潜在问题
PBL模式,即“Problem-Based Learning”,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Howard Barrows设计并应用于医学教学,被称为“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此学习模式与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学习”不同,不仅打破了学科间的界限,以学习问题为导向,更以学生为中心,将教师置于引导的位置上,更好地激发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
张效云(2002)等对PBL模式进行了初步探索,并指出其教学特点有:“1. 以重能力培养代替重知识传授; 2. 以多学科的综合课程代替单一学科为基础的课程; 3. 以小组讨论代替班级授课制; 4. 以学生为中心代替以教师为中心; 5. 以‘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资料、论证假设、总结五个阶段教学代替传统教学模式中的组织教学、复习旧课、上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由此可见,PBL模式的优势在于:首先,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如今的课堂教学上早已从教师填鸭式的教学转为刺激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已不再是课堂教学的聚光灯下将教学内容简单展示,转而作为知识向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指引学生自行探索知识点,即便是在学生遇到困难时,仅出手点拨。在学科知识日渐丰富、学科间界限不再是无法跨越的今天,PBL模式肯定了教师作为授学生以“渔”而非以“鱼”的角色,建立了学生独自在知识海洋中不断扬帆前行的信心;其次,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除了学科知识与能力以外,合作学习的模式更多地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及责任感,资料的搜集考验了学生对信息的捕捉、信息价值的评估、信息的筛选与整合等能力,假设的论证刺激了学生对问题的自主思考——质疑、推理、总结等,丰富跨学科知识,增强跨学科学习能力;第三,增强师生间的沟通交流,促进师生学习。在问题探索的过程中,师生间、学生间对信息的把握及分析的角度与方法不尽相同,在学科与非学科问题的交流上容易产生思想碰撞的火花,进而能够实现创新与良性学习,构建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强化师生的学科自信。
在日常教学实践当中,笔者亦发现PBL模式存在的潜在问题。学生方面,在小组学习模式下,难免会有部分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与配合度不高,继而对其他同学的自主学习与探究产生消极影响;信息收集环节对时间、精力以及学生的个人综合能力有一定的要求,有时为了能尽快地完成任务,而是照搬他人的成果,对探究的问题未认真思考,使得PBL模式对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培养大打折扣。教师方面,部分教师习惯于旧式的教学模式或对PBL模式尚存疑虑,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PBL模式在实际教学中应用的覆盖度,不利于其他学科与所执教学科的跨学科发展;另外,PBL模式对教师的教学准备、教学实践及教学反馈等方面要求较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从其他方面而言,学校对于PBL教学模式开展所需要的硬件与软件支持跟不上,对教师队伍缺乏教学模式相关知识与技能的系统培训,也是PBL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短板。
三、CSE口语量表指导下PBL模式在大学英语口语课程中的应用策略
CSE口语量表(CSE-SS)对英语学习者的口头表达能力分为9个等级,覆盖了口头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策略。口头表达能力,指的是“说话人在分析语境、参与者、表达目的、交流渠道等语境因素的基础上,恰当地运用语言知识和交际策略,有效地完成口语交际任务,实现交际目的”(教育部考试中心,2018)。而在口头表达能力量表中,对口头描述、口头叙述、口头说明、口头指示、口头论述以及口头互动六个参数,每个参数均有9个等级。在口头表达策略上,亦划分出规划、执行、评估/补救等方面。将CSE口語量表与PBL教学模式的五个教学阶段结合起来,对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的教学设计以及教学评估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具体如下:
1. 提出问题。PBL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带着与学习目标相关的问题开始某章节的学习。但在口语教学中,“问题”除了是口语能力或技巧上的相关提问,还可以是学生原有的口语能力或技巧的弱点或缺陷。而在此过程中,学生在表达“问题”时,主要调动其口头描述和口头说明的口头表达能力。
2. 建立假设。针对口语能力或技巧上的相关提问或学生自身口语表达的弱点,此阶段让学生提出相关的理论假设,并于学习小组内的成员进行交流,互相了解各自的假设。在假设的口头陈述和评价中,学生的口头描述、口头叙述、口头说明和口头互动的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了运用。
3. 收集资料。学生在认清“问题”并建立了相关假设后,组内成员开始进行资料搜集,结合相关口语知识理论,并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对资料进行初步筛选。组内成员间需要进一步整合资料,无可避免地在口头交流当中发生口头说明、口头指示、口头论述和口头互动。
4. 论证假设。学生在经过了相关口语资料的搜集和整合后,就之前所提出的假设进行论证,在学生执行的组内测评当中,口头描述、口头说明、口头论述及口头互动在交流当中得到了锻炼。
5. 总结。无论是学生自行对口语能力或技巧上的相关提问进行解答,或是找到自身口语表达弱点的有效对策,或是学生对本次口语学习的自我评价等,所发生的口头发言涉及口头描述、口头说明、口头论述以及口头互动的口头表达能力。此阶段是对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进行考量的理想之处。
在上述的口语教学中,PBL教学的每个阶段都需要学生同时配合规划(逻辑思维)、执行(表达观点)以及评估/补救(知错并及时调整)的口头表达策略对“问题”进行有逻辑性地、清晰地展示。综上,笔者在实际的口语教学中,PBL模式的五个阶段主要涉及口语量表中的参数如图1所示。
可见,在整个口语教学的过程中,PBL教学模式对学生的不同口头表达能力及口头表达策略均有不同程度的锻炼。教师不仅可以借助PBL教学模式地对学生的某一口头表达能力或口头表达策略设置有侧重的训练,也可以对多个口头表达能力或多个口头表达策略进行综合运用的培训。口语量表还可以应用在PBL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测评,教师能更加细致地分析学生的英语口头表达能力及其对口头表达策略的掌握和运用情况。另外,口语量表为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内容安排提供了参照,方便教师在后续的口语教学备课中作适时、适当的调整。如,口语量表当中的非语言表达技能——语言知识(功能知识和社会语言知识),亦可以成为PBL教学模式下口语教学的环节之一,丰富教师的大学英语口语课堂教学内容,多维度地锻炼学生的英语口头表达综合能力。
四、结语
口语量表颁布后,其在语言测评中的参考与使用虽然远超于在教学中的参考和运用(刘建达,2019),对大学英语日常口语教学的指导意义亦是不可忽视。在PBL教学模式下,不同阶段的所涉及的口头表达能力与口头表达策略的方面不尽相同。除了可以在日常口语教学当中,锻炼或考核学生的相关口头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策略的运用情况,还可以将较少涉及或未涉及的口头表达能力要素设计到PBL教学模式的相关阶段中。口语量表为我国大学英语口语教学、学习和测评提供了统一标准(刘建达,2018),更加清晰、科学地描述英语学习者的英语口语能力,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对英语口语的学习方向,也为高等院校教师的大学英语口语教学提供了更加科学、全面地培养学生英语口语能力以及提高学生英语文化水平的方向,为优化大学英语口语教学提供了重要参考。口语量表与PBL教学模式的有机结合,有助于培养熟练掌握英语口语技能和具有跨文化、跨学科视野的人才,更有助于完善大学英语口语的课程教学与能力测评。
参考文献:
[1]刘建达.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与英语测评[J].中国考试,2018 (11):1-6.
[2]刘建达.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与英语教学[J].外语界,2019(3): 7-14.
[3]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4]金艷,揭薇.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的“口语量表”制定原则和方法[J].外语界,2017(2):10-19.
[5]张效云等.浅谈PBL教学模式[J].张家口医学院学报,2002(3):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