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艺术的当代传播

    相军

    【摘要】传统艺术的传承创新与传播技术的更新进步相互依存。一方面,传播技术的迭代更新拓展了传统艺术的传播渠道,另一方面,传统艺术则借助新媒体技术创新内容形式,打通受众年龄断层,再现魅力与活力。本文介绍了苏州评弹艺术的发展历史及传播发展历程,阐述了苏州广播电视总台评弹节目融合传播的理念及实践。

    【关键词】传统艺术? 融合传播? ?评弹节目

    【中图分类号】G222? ? ? 【文献标识码】A

    当今时代,随着互联网科技的迅猛发展,日新月异的传播手段给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发展输入了新鲜血液。许多国宝级的传统表演艺术借助于新媒体传播,彰显出活泼多元的新时代特质,重新聚集起庞大的粉丝队伍。苏州评弹作为流传于江、浙、沪一带的传统说唱艺术,在互联网时代得到了创新、传播、传承,这也印证了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仍有新的發展前景。

    一、传统艺术历久弥新的传播密码

    苏州评弹诞生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通过一代代艺人的努力,逐步形成名家流派纷呈、雅俗共赏的艺术特色,说噱弹唱演,妙趣横生,深受百姓喜爱。从当年跑码头、茶馆书场到广播电视,再到互联网、手机移动端,传播形式与时俱进,苏州评弹成为长三角地区长盛不衰的曲艺表演形式。

    (一)评弹艺术传播方式的演变

    评弹艺术的最初辉煌是在明清时候,乾隆年间艺人王周士被招进宫内“御前弹唱”,使得评弹名声大震,其时,评弹的唱腔流派表演方式已渐成熟,在茶馆书场听书成为江南地区百姓的主要文化娱乐形式。评弹演出苏州话称之为“说书”,听众则自称“书迷”。这种点对点的人际传播一直延续至今,并从“唯一”变成了传播方式之一。

    上世纪20年代,上海唱片业兴起,各大唱片公司竞相邀请评弹名家灌录唱片,对评弹艺术的广泛传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评弹的“说”主要是讲故事,“唱”则是刻画人物心理或描述场景,当时弹词名家吴玉荪、夏荷生、徐云志、范雪君等录制了《玉蜻蜓》《描金凤》《三笑》《珍珠塔》等经典唱段,对保存评弹资料、扩大评弹影响贡献巨大。1938年11月29日《申报》报道,上海地区电台每天有103档评弹节目,评弹节目成为当时娱乐节目播放量第一,深受市民欢迎。

    新中国成立后,《广播书场》《空中书场》等评弹节目成为江浙沪60后、70后人群的成长记忆;上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评弹又与电视结缘,上海电视台《电视书苑》、苏州电视台《电视书场》等专栏节目相继开播,评弹的传播在当时达到空前繁荣,当时苏州评弹收听收看的市场份额达到50%以上,只要是评弹节目播出时间,在大街小巷走一圈,几乎家家都会飘出悠扬的弦索叮咚声。进入21世纪,随着科技进步,评弹艺术的传播又进入全媒体时代,网络、手机移动端随时随地收听收看,为评弹艺术的普及、保护、传承创造了全新渠道。

    (二)评弹艺术的传承创新有着每个时代的传播烙印

    人际传播时代的评弹艺术,如茶馆书场、舞台晚会,节目以传统经典为主,说书先生与听众是有距离的。在书场、舞台,我说你听,演出结束,我走你散。上个世纪90年代末,受外来流行文化的冲击,评弹艺人和听众一度流失较多,在逆境中坚守的评弹艺术家积极尝试新的表演形式、创作新的曲目,评歌、书戏等融合流行歌曲演唱、话剧舞台表演等元素的新评弹形式,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回归,《姑苏好风光》等评弹歌曲已传唱成经典。

    文化的传承离不开传播,传播越广,艺术的生命力就越强。上海评弹团的高博文在2017年与电声乐队跨界合作,推出了“爵士评弹”“摇滚评弹”,传统弹词全新演绎,引起业界书迷的大讨论。我们暂且不论这种创新是否代表发展方向,但其力争在时尚流行的舞台上传播评弹艺术的尝试,还是值得嘉许的。如今移动终端成为传播主渠道,不仅有海量内容供听众选择,还不受时空限制,打开手机随时就可以听书,直播节目还可以实时点赞打赏、交流互动,听众还可以下载收藏喜欢的节目。高博文在接受媒体专访时说过,现在网络上评弹节目很丰富,他经常会和书迷朋友在网上互动,了解他们的喜好,思考评弹艺术的传承创新。这种已经融入日常生活的传播方式是革命性的。

    在当今互联网时代,传统艺术不再是被收藏的,而是开放的,任何人都可以打破时空地域限制,随时聆听和触摸。苏州广播电视总台《电视书场》节目主持人经常会邀请评弹界的优秀艺人在“看苏州”客户端上对话畅聊艺术人生、趣闻轶事,演播厅录制,移动端直播,直播期间就可以收获10万+的点击量,成为评弹艺术创新传播的例证。2017年8月,85岁高龄的弹词名家蒋云仙与她的学生盛小云做客 “看苏州”客户端,粉丝参与互动热烈,不仅有国内曲艺界大咖点赞,还有来自异国的评弹迷留言,节目传播之广、听众反应之快,对从业者是极大的鼓舞。

    二、当代融合传播需要优质内容

    如今珍贵的私藏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共享,点开国内一些知名的广播或视频客户端,评弹内容已经相当丰富,其中大部分是评弹爱好者自己上传分享的,也有一些是专业媒体人上传的,内容以经典书目、名家流派唱腔唱段为主,但节目形式比较单一,音效品质参差不齐,这些内容与先进的传播技术其实是不匹配的。那么,谁可以担当整合优质内容资源、打造多媒介融合传播平台的角色呢?答案还是有着资源优势和专业优势的广播电视媒体。

    (一)主流媒体的天时地利人和

    上海、苏州地区的电台、电视台均有海量优秀评弹节目,仅苏州的电台就有100多部长篇评弹5000多回书目,都是评弹名家的珍贵录音。把这些优质资源整合起来,在移动客户端建立评弹资源库,打造权威专业的传播平台,把传统艺术包装成符合当代受众需求的融媒产品,这是中华传统文化传播的大势所趋。像评弹这样的传统曲艺,地域特色鲜明,地方主流媒体担当平台主创最为合适,例如苏州广播电视总台就可以依托传统媒体的优质资源,包括优质节目资源与丰厚评弹名家人脉资源,在评弹节目的融媒产品设计、打造、传播方面重点布局,打造高点击量的“爆款”,便于“两微一端”互动转发, 必将大大提升评弹的传播影响力。融合传播产品可以涵盖经典书目、名家名篇赏析、名家访谈、各类演出晚会、视频直播等等,一些珍贵的评弹曲目可以尝试收费订阅,以符合文化产业发展的市场化要求。互联网+时代,用户的意义不言而喻,融媒平台应为用户提供更多有价值的服务,以此来吸引更广泛的用户,构建多样性的用户群,收获更好的传播效果,为传统艺术培养年轻受众群体,为传统艺术注入新的时代特质,这就是时代赋予媒体人的担当与使命。

    (二)苏州广电融媒体传播传统艺术

    近年来,新媒体、自媒体风起云涌,对传统媒体造成一定冲击,但主流媒体的地位始终没有改变。国内各大主流媒体都高度重视媒体融合发展,网上那些点击量过亿的现象级产品(新闻为主)都出自主流媒体,主流媒体的融媒产品较自媒体内容更具权威性、公信力,技术更有保障。几年前,苏州广播电视总台果断布局融媒,成立融媒體中心,建立融媒工作室,所有节目实现多媒介融合播出,并在“看苏州”客户端上开设以评弹节目为主的“姑苏雅韵”专题频道。一方面因为苏州是评弹艺术的发源地,另一方面也是基于媒体对保护弘扬优秀地方文化应尽的责任与义务。目前客户端的评弹融媒产品仍处于初创时期,内容还不丰富,仅有评弹名家访谈直播、部分经典曲目欣赏和介绍书坛逸事等原创短视频。下一步将借助新媒体技术,研发更多适合社交网络传播的评弹产品,为传统艺术品质传承、优质创新、广泛传播先行先试。

    三、当代传播技术推动更多人关注传统艺术

    分别于上世纪70年代和90年代开办的《广播书场》《电视书场》节目,至今仍是苏州广电的品牌栏目。如今两个“书场”进驻“看苏州”客户端,直播、回看更方便,节目延伸出的线下线上互动活动丰富多彩,吸引了众多评弹爱好者参与、点赞、评论、转发,氛围相当活跃。索福瑞媒介研究(CSM)的收视调查显示,2018年《电视书场》收视率保持稳定,年平均收视率为0.98%,当地市场份额为20%左右,与2017年持平。这表明传统媒体的此类受众人群稳定,没有被移动端分流,移动端应该是新增的外地观众或者年轻观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

    新媒体传播技术在宣传推广方面的应用,也让传统演出尝到了甜头。2018年10月,第七届中国苏州评弹艺术节在苏州举行,艺术节活动依托互联网进行全媒体推广是一大亮点。艺术节期间,各个演出团体、演员的微博微信都相当活跃,艺术节曲目介绍点评、购票链接、演出场馆交通指南等小贴士在移动端广泛转发,与各方主流媒体的官宣共同营造了一场评弹爱好者的狂欢。21台书目连演10天35场,80%是新创作的现实题材作品,观众人数创下历届艺术节之最。苏州广电全程录制并与艺术节曲目签约全媒体播出版权,把一批高质量的评弹节目纳入融媒资源库,建立媒体与传统艺术的深度合作,共同担当优秀文化创新与传播的使命。

    总之,苏州评弹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的传播传承创新是我国优秀传统艺术在当代发展的一个缩影。开放、亲民、共享是传统艺术当代传播的特征。顺应时代发展、契合时代精神的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播必将更深入人心,更具生命活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广播电视总台)

    (本文编辑:张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