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技社团参与应急科普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张理茜 王孜丹
[摘 要]应急事件的应对除了需要国家自上而下的应对和管理,也需要通过科普来提高公众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这就需要科学家在突发事件中及时有效地发挥自己的作用。而目前我国科技社团的应急科普工作基本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科学家很多时候并不能做到及时发声,不能充分有效地发挥科技社团在全民科学素质建设中的作用。文章通过归纳总结我国科技社团参与应急科普的现状和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旨在提高我国科学家参与应急科普的热情,提升我国应急科普的成效。
[关键词]科技社团 应急科普 问题 对策
科学普及是科技社团的一项重要职能,是其公益性的重要体现。在全民科学素质建设中发挥科技社团的科普功能,不仅关系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的实现,也关系提高全民素质和推动经济发展与社会的进步。随着近年来突发应急事件频发,应急科普成为科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急科普的专业性和科学性需要科技工作者的专业知识和科学精神[1],科学家有责任在应急事件中及时发声,传播正确的科学应急理念。积极参与应急科普不仅有助于科技社团扩大声誉,也有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但由于长期以来一部分科技社团科普职能没有到位,或游离于科普外围,应急科普能力显得十分疲软,与公众日益高涨的科普需求形成较大的落差。
我国从国家层面上重视应急管理是在2003年之后,在经历了SARS、禽流感、南方雨雪冰冻灾害、汶川地震、干旱等特大突发事件的灾难洗礼后,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无论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突发事件对公众的安全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冲击力,激发了公众对特定事件相关科学知识的渴求[1]。总的来说,我国现在的应急事件处理模式是自上而下的预案制定和管理体制。具体来说,可以称为“一案三制”。“一案”是指应急预案;“三制”是指应急工作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法制。国务院于2005 年 4 月17 日印发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于2007年8月30日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央还出台了《农业重大自然灾害应急预案》等57项国务院专项应急预案和诸如《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等21项国家专项应急预案,以及各种单行性的应急法律法规,如《国家安全法》《安全生产法》《传染病防治法》《防洪法》等。
应急事件的应对,除了需要国家自上而下的管理,也需要通过科普来提高公众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这就需要我们的科学家能在突发事件中及时、有效地发挥自己的作用。而目前我国科技社团的应急科普工作基本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科学家很多时候并不能做到及时发声,不能充分、有效地发挥科技社团在全民科学素质建设中的作用。
一、应急科普的概念和特征
学者朱效民曾经提出,今天的科普要求改变传统的模式,把没完没了地要求公众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转变为一旦公众有科普方面的需求,科普工作就能够马上跟进,更能让公众方便、快捷、有效地找到他们所需的知识,能够提供公众向相关权威人士咨询的渠道[2]。这其实就是强调应急科普。
对于应急科普的概念,学术界目前尚未统一,分歧主要体现在应急科普是否应常态化上面。董泽宇、刘彦君等学者认为,应急科普是为了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3],在事件发生过程以及常态生活中展开的科普宣传工作[4],主张应急科普常态化。朱登科、石国进、王大鹏、褚建勋等学者则认为,应急科普就是针对突发事件中的问题展开的科普,突发事件的发生是应急科普的前提,与常态化科普不应混为一谈。苏青提出,应急科普其实是一种非常态的科普,是在特殊情况下采取的特殊科普措施[5]。目前对于应急科普较为公认的定义是:通过普及、传播和教育,使公众和青少年了解与应急相关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相关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突发问题、参与公共危机事件决策的能力[6]。
朱登科认为,应急科普具有时效性、针对性和挑战性三个显著特征。应急科普突出“应急”二字,这就需要科普工作者快速做出反应,以快速提高公众应对事件的能力,解决事件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体现了应急科普的时效性。其次,应急科普针对突发事件,这是其与常态化科普最大的区别,也决定了应急科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第三,突发事件会提出新的科技问题,从而对科学家和科普人员带来新的挑战,这是应急科普的挑战性。
应急科普的主体主要有行政主体和科学共同体。行政主体主要通过向公众发布应急科技信息的途径来进行应急科普;科学共同体主要通过博客、微信、微博等自媒体直接向公众传播应急事件相关科学知识。
《应急管理科普宣教工作总体实施方案》提出,應急科普的主要内容应为三个方面:一是以国家总体预案为核心,做好预案的宣传和解读工作;二是以应急知识普及为重点,提高公众的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和减灾等能力;三是以典型案例为抓手,增强公众的公共安全意识和法制意识。科学家在应急科普中主要参与的应该是第二点,其作用主要体现在:及时发出科学共同体的权威、理性的声音,引导社会舆论,消除应急事件中公众的疑虑和误解,揭露谣言和伪科学的真相。
应急科普与一般科普的最大区别在于,一般科普强调知识的储备,应急科普强调应急,是突发事件发生后,公众可以迅速地得到需要的知识。近年来,我国的突发应急事件有自然灾害类、食品安全类、环境污染类、医疗保健类等,公众对这些事件关注度高,网络成为了解信息的主要渠道。
二、我国科技社团参与应急科普的现状和问题
(一)政策层面
在科普的政策层面,目前我国已出台相关政策法规鼓励科技社团参与科普活动。专门规范我国科普行为的《科普法》提到,“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机构、高等院校、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类社会团体,应当组织和支持科学技术工作者和教师开展科普活动,鼓励其结合本职工作进行科普宣传;有条件的,应当向公众开放实验室、陈列室和其他场地、设施,举办讲座和提供咨询”。《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指出,“加强科普专业队伍建设,充分发挥科技社团、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作用,搭建科学传播服务平台,发展壮大科学传播专家团队,深入开展科学传播活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县域创新驱动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充分发挥县级学会、企业科协、农技协开展农村科普的独特优势和科技社团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纽带作用,面向县域有针对性地开展科学普及和信息服务”。《中国科协科普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出,“加强科普志愿者队伍建设,建立科普志愿者社团组织,建立应急科普志愿服务机制”。
也有相关政策鼓励科学家参与科普活动。2017年3月,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办公室在《2017年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工作要点》提出,“探索扩大高层次科普专门人才培养试点工作,开展科普专门人才培养质量评估指标研究。研究制定科普人员继续教育方案,针对科普组织管理、科技教育、科技传播、科普活动组织、科普经营管理等行业从业者,及时更新补充科普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手段”“建立完善科普志愿者组织管理制度,搭建科普志愿活动服务平台,建立完善科普志愿服务激励机制。鼓励高校师生、中学生、传媒从业者参与科普志愿服务。发展应急科普志愿者队伍。动员组织科技特派员、大学生村官、农村致富带头人、气象信息员等担任科普宣传员,通过移动端推送优质科普信息”。
可见,尽管已有相关政策提到了科学家参与科普的重要性,提到了要发展应急科普志愿者队伍等,但对于如何进行应急科普,如何发展应急科普志愿者队伍,目前并没有具体的指导和实施细则。
(二)实践层面
科研是科学家的本职工作,科普是科学家的社会责任。科学家参与科普,将高端科研资源转化为科普资源,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科研成果的社会认知,扩大社会影响力,也是在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在科学家参与科普的实践层面,中国科协已经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为响应《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1—2015年)》和《中国科协科普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要求,2013年,为加强科普人才队伍建设,提升科普公共服务能力,促进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目标的实现,中国科协启动组建了“科学传播专家团队”,由全国学会组织推荐,聘任朱邦芬等156名专家为第一批“全国首席科学传播专家”,聘期3年。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开展公益性科普活动时,可以“××学科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名义进行宣传和介绍。走在科普实践前列的一些科技社团,利用首席科学家传播团队成立的契机,做了一些相关工作。如中国海洋学会组织专家编写极地救援、海水淡化、海岛保护等科普材料,向公众普及宣传海洋知识,得到了良好的反响。
借助网络、电视等渠道,科学共同体及科学家们在应急事件中已经有了一些声音。中国微生物学会在SARS、汶川地震中及时发声,向大众普及相关科学知识。2003年3月中旬开始,针对SARS病原传染性强、疾病有不断蔓延趋势而社会各界仍缺乏足够的防护知识的状况下,中国微生物学会病毒学专业委员会立即与中央电视台的《大众健康》栏目迅速接洽,提出了应及早在央视明确开办“防治非典”专题节目的建议。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后,中国微生物学会病毒学专业委员会许多委员参与了抗震救灾活动,主任委员邵一鸣教授代表学会向抗震救灾前线的人民群众捐献了传染病预防书籍500册,并亲赴一线调研,为灾后防病提出科学建议。同时,中国微生物学会常务理事、第四军医大学徐志凯教授于第一时间到达四川灾区,担任第四军医大学赴川抗震救灾前线指挥部专家组组长,在北川、青川、安县等重灾区奋战近一个月,为当地卫生防疫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受到军、地各方领导的高度赞扬,中央和地方媒体曾对其事迹进行报道,并因此荣立三等功。通过中国微生物学会推荐,徐志凯教授被评为“中国科协抗震救灾先进个人”[7]。
还有学会为扩大社会影响,针对社会关注热点,立足学会中立、公益的立场发声。2013年四川雅安地震发生后,中国科技新闻学会、中国地震学会、中国心理学会、中华医学会第一时间联系有关专家,通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百度百科、腾讯网、《人民日报》和中国广播网等及时开展地震知识、医疗抢险和灾后心理干预等方面的科普宣传。2015年 11月,中央电视台循环播放“我们恨化学”不当商品广告,错误引导公众对化学的认知,严重损害化学名誉,引起化学工作者及社会的强烈不满,造成恶劣影响。中国化学会及时反应,代表全国化学工作者对其进行严肃批判,为化学发声,维护化学积极正面形象。公函引起中央电视台和化妆品公司重视,多次与中国化学会沟通,致歉并撤销广告播放。此事在中国化学会理事会、会员和全国化学工作者中引起强烈反响,并被新华网、新浪、网易等许多媒体予以报道,入选2015中国十大科学传播事件 [8]。
九寨沟地震后,面对网络流传的谣言,科学家积极辟谣。2017年8月8日21点19分46秒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发生7.0级地震,8月9日下午,网上出现了一条消息称“中国地震局预报:未来两个月内中国还將发生7级以上地震,随着撞击大陆板块破裂,地球外壳逆转,湖北、山西等地为重点……地震级在7.3-8.0级……”。又有人称“已经在这些地方出现了蛤蟆成群出现等现象”,并“恳请大家转发”。随后,中国地震学会常务理事高孟潭研究员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根据国家地震预报管理办法,地震预报由政府发布,不会由地震部门预报。而且,发布内容不会用词夸张,不着边际,像地壳逆转之类的词汇是不可能出现的。地震预测主要依据各种物理监测手段,综合数据分析,不会仅依据蛤蟆行为,而且地震部门不会使用煽情性语言,更不会要求转发[9]。此外,相关专家还对发生该次地震的原因、次生灾害、后续工作等进行了应急科普。中科院成都山地所派专家组赶赴灾区,重点考察是否产生堰塞湖、大型滑坡等山地灾害,并评估后续次生山地灾害发展趋势,提出防灾减灾对策。
三、我国科技社团在应急科普中作用缺失的原因
第一,从应急科普的方式上看,与普通科普相比,应急科普应注重体验,用技术营造逼真的火灾、地震等自然和社会灾难的“情景”。在这种“情景”中,公众和青少年不仅能学习和理解相关的科技知识,尝试规范自身的应对技能,还可以体验自身承受心理压力的时限[10]。而科学家开展应急科普主要是通过科普图书、科普视频、科普讲座等方式进行,其效果不如体验式科普明显。
第二,从应急科普的主体来看,我国科技体制和运行机制直接影响科技工作者的价值判断,特别是科技政策(评价、奖励、激励政策)的导向是无形中的“指挥棒”[11]。目前应急科普工作并未纳入日常考核和晋升的范畴,因此无法调动广大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部分科技工作者过分注重其科学家的身份,而忽略了其科普工作者的身份和义务,学术研究团体和防灾减灾机构联系不密切,没有实现领域内的信息共享[1]。
第三,從应急科普的政策方面来看,尽管已有相关政策提到了科学家参与科普的重要性,提到了要发展应急科普志愿者队伍等,但对于如何进行应急科普,如何发展应急科普志愿者队伍,目前并没有具体的指导和实施细则,更没有专门针对科技社团参与应急科普的专项政策。
四、对策建议
针对我国应急科普缺少具体政策指导和实施细则,科学家参与应急科普的热情不高的现状,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加以改善:
第一,完善应急科普组织管理体系,明确科技社团的职责,充分发挥科协以及科技社团的作用。利用中国科协成立科普首席科学家传播团队的契机,进一步成立“应急科普委员会”,组织专家针对热点应急事件及时发声。
第二,将应急科普纳入科技工作者日常工作考核体系,鼓励科研人员积极参与应急科普。完善应急科普志愿服务机制,将科学家作为应急科普志愿者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鼓励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第三,由中国科协牵头,成立专门基金,用于支持学会参与应急科普,并对发挥突出作用的学会给予奖励。
参考文献
[1]褚建勋. 论科技工作者在应急科普中的作用缺失——以上海“11·15”重大火灾为例的危机三阶段分析[A]//中国科普研究所.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公民科学素质建设论坛暨第十八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1.
[2]朱效民.中国需建立“应急科普模式”[J].庆阳科普, 2011(11):1-4.
[3]董泽宇.突发事件应急教育初探[J].中国减灾,2014(19):48-50.
[4]刘彦君,赵芳,董晓晴,赵俊超.北京市突发事件应急科普机制研究[J].科普研究,2014,9(2):39-46.
[5]抗震救灾中的应急科普[N].大众科技报,2008-07-06(A03).
[6]朱广菁.应急科普在汶川大地震中成效凸显[N].大众科技报,2008-07-03(A01).
[7]http://csm.im.ac.cn/templates/team/introduction.aspx?nodeid=24
[8]中国化学会2015年工作报告[EB/OL].http://www.chemsoc.org.cn/info.asp?gid=169
[9]http://news.china.com/news100/11038989/20170810/31065436_1.html
[10]翟立原.应急科普重在体验[J].中国科技教育,2008(7):27.
[11]中国科协发展研究中心.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Research on the Problems and Solutions of Chine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munity Participating in Emergency Science Popularization
Zhang Liqian1, Wang Zidan1,2
(1.Institutes of Science and Development,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90, China;
2.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90, China)
[Abstract]The response to emergency events is not just need national top-down response and management, also need to improve the publics ability to respond to emergencies through science popularization, which requires scientists to play their role in emergencies timely and effectively. At present, emergency science popularization of Chine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munity is not very good, scientists are not able to make a timely voice and give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sociations in the scientific quality construction for all people. The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is improving the enthusiasm of the scientists involved in emergency science popularization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emergency science popularization in China, based on the research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problems and solutions of emergency science popularization.
[Key words]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munity; emergency science popularization; problems; solu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