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绘本引发的学习
何霞萍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形式,是幼儿最自然、最有效的学习途径,正如蒙台梭利所说:“游戏就是幼儿的工作,因为他可以经由游戏而学习”。《跑跑镇》就是一本能够让幼儿“经由游戏而学习”的创意游戏绘本,全书构思巧妙,幽默诙谐,富有情趣和想象力。我们根据中班幼儿的学习特点和学习方式,借助《跑跑镇》这一具有教育性的素材,通过自主阅读、操作卡片、组合游戏、集体活动、表演游戏、绘本续编等多通道地引发幼儿学习。
一、充分感受和理解
《跑跑镇》讲述的是跑跑镇上的居民都喜欢快乐地奔跑,而快跑时就免不了会碰撞在一起,碰撞在一起就发生了一件件奇妙的事情。《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要求4~5岁幼儿“能对事物或现象进行观察比较,发现其相同与不同”。这个故事中“跑跑跑、碰碰碰,碰出新事物”的现象正好符合中班幼儿对于“变化、想象”的兴趣,两个事物碰撞后产生的奇妙变化恰好能引发幼儿的好奇心,吸引幼儿去探索事物之间的不同与联系,促进幼儿想象、创造能力的发展。
1.自主阅读
当我们把《跑跑镇》这一绘本投放到阅读区时,它立刻受到幼儿的关注。绘本中两个不相干的事物因为快跑而碰撞在一起,变成了一个全新的事物,这一核心情节让幼儿百看不厌。幼儿对模拟“哒哒哒”这一轻快的脚步声和相撞后发出的“咣”一声的巨响乐此不疲。观察到幼儿的这些表现后,我们就投放了更多的绘本,以引发更多的幼儿进行自主、充分的阅读,并鼓励他们运用已有经验来理解绘本的内容。幼儿的表现各不相同,有的热衷于模仿“××,哒哒哒,××,哒哒哒,咣一”的句子;有的通过仔细观察三个事物之间的关系,渐渐悟出了变出的事物一定会含有原来两个事物部分特征的道理,比如,美人鱼上半身是公主,下半身是鱼,既像人又像鱼,斑马身上的黑白条纹分别来自白马和黑马;有的则关注跑跑镇里还有谁,谁和谁碰在一起还会变出什么……就这样,幼儿自主阅读,自发地与同伴谈论自己的发现、体会和想法。我们则注意观察幼儿的不同表现,适时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画面,建立画面与故事内容之间的联系。
之后,我们基于中班幼儿的能力,为了帮助幼儿进一步理解事物的变化,在阅读区投放了与故事角色形象一致的卡片。为了直观地呈现碰撞后出现的结果,我们把两张相关的卡片设计为其反面拼接起来就是那个合成的事物,两张卡片为一组,易于幼儿操作。如小猫和小鹰碰在一起变成了猫头鹰,白马和黑马碰在一起变成了斑马,黑熊和北极熊碰在一起变成了熊猫,熊猫和海豚碰在一起变成了鲸鱼,汽车和梯子碰在一起变成了消防车,白雪公主和海豚碰在一起变成了美人鱼,苹果和红宝石碰在一起变成了石榴,等等。这个操作一方面能满足幼儿的好奇心,让幼儿感知事物的变化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能帮助幼儿展示、检验碰撞后出现的结果。
2.开展组合游戏
《跑跑镇》中“跑跑、碰碰、变变”的故事情节,符合中班幼儿好动以及喜欢与同伴进行肢体接触的特点。为此,我们让幼儿在“跑一跑““碰一碰”“变一变”“揭晓答案”的游戏中,探索和想象两个事物组合后的奇妙现象。游戏前,我们和幼儿一起制作了一堵简易的纸箱转角围墙来表示碰撞点,以便幼儿控制自己的速度。游戏时,每两个幼儿选择一组相关图片,当音乐响起时,他们各自拿着一张卡片向纸箱围墙转角处跑动,其他幼儿则根据这两个幼儿的行动来配音“××,哒哒哒,××,哒哒哒”,充分体验想象和创造的过程;当两个幼儿相遇时,我们立即发出口头指令来规定触碰的身体部位,如“脸碰脸”“肩碰肩”“背碰背”“腿碰腿”“肚皮碰肚皮”“屁股碰屁股”等。这种随机出现的口头指令,能给幼儿带来意想不到的体验,犹如“木头人”定格游戏一样,增加了幼儿游戏的趣味性;最后,两个幼儿将图片组合在一起,我们以提问“究竟变成什么了”来增加神秘感,并在其他幼儿给出“1、2、3,咣”的配音后揭晓答案,显示变出的画面,满足幼儿的好奇心。比如,“小猫和小鹰碰在一起,究竟变成了什么呢?我们一起数‘1、2、3,请两个小朋友揭晓答案,咣——”两个幼儿迅速把两张图片翻过来拼接在一起,显示“猫头鹰”的画面。在用肢体动作来感受的过程中,幼儿的参与积极性被大大激发,他们个个跃跃欲试,比如,黑熊和白熊,老奶奶和扫帚,馒头和肉丸,红宝石和苹果,仙人掌和小鱼,台灯和电线杆,黄色和蓝色,一个“人”字和一个“大”字,等等。后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多次开展这一游戏,让幼儿充分体验,获得丰富的经验。
二、梳理和交流经验
在丰富幼儿已有“碰一碰”“变一变”经验的基础上,我们通过集体活动给予幼儿进一步的引导,在有效的師幼互动中帮助幼儿梳理知识经验,使幼儿的学习走向深入。
1.整理、提升经验
在活动的导入环节,我们结合PPT和幼儿一起阅读绘本中的典型画面,引导幼儿描述绘本的故事内容,重点引导幼儿观察两个物体的特征,为后续进行想象和创造做准备。接着,我们打破先前游戏中两人一组的局限,创设了“忙碌的跑跑镇”的集体游戏情景,让全体幼儿随机抽取胸卡(比如荷叶、拐杖、宝石、小女孩、小男孩、鸟、青蛙、恐龙等),扮演“跑跑镇”里的各种角色进行游戏。随机抽取具有不确定性,正好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幼儿在相互抱一抱的同时,也可以让胸卡碰一碰。随后,我们借用音乐游戏“找一个朋友碰一碰”的形式,用音乐代替指令,请幼儿跟随音乐一边小跑一边寻找可以组合的朋友,当音乐停止时自主找朋友结伴抱在一起,并用绘本中的话“××,哒哒哒,××,哒哒哒,咣——变成了××”来表达自己的组合结果。随着游戏的继续,幼儿自主探索出了多种组合的可能性。例如,宝石和小女孩碰出了戴皇冠的小女孩,小女孩和拐杖碰出了拄拐杖的奶奶,小女孩和小鸟碰出了天使……幼儿运用多种通道进行体验,不断积累知识和经验。
每次游戏结束时,我们都会及时用图片和符号在黑板上直观地记录幼儿想象并表达的碰撞结果,如“扫帚(图片)+老奶奶(图片)=巫婆(图片)”,“小女孩(图片)+小鸟(图片)一天使(图片)”,等等。我们利用幼儿之间互动与交流的机会帮助幼儿整理、提升经验,让幼儿知道组合的方法可以有改变颜色、形状、功能等。比如,有些朋友碰在一起,本领变大了,类似汽车和梯子变成了消防车;有些朋友碰在一起,颜色变了,类似黑马和白马变成了斑马;有些朋友碰在一起,形状变了,类似人和鱼变成了美人鱼。同时,我们还让幼儿感受到可以有多种想象和创造的可能,答案不止一个,促使幼儿在理解规律的前提下将游戏不断深入下去。
2.分享想法
我们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不同表现,一方面,抓住幼儿的精彩瞬间,给予表扬和鼓励,增加幼儿自信心,另一方面,适时捕捉能引发幼儿认知冲突的问题,启发幼儿进行观察、发现、探索,促使幼儿积极思考和表达自己的想法。比如,有的幼儿不仅能用语言表达碰撞后变出的事物,还能用肢体动作表现碰撞后变出的事物,我们便及时给予肯定;有的幼儿想出来的组合并不含有两个事物的元素,我们便倾听他的理由,启发他思考是否还有其他可能;有的幼儿思维能力比较强,提出了疑问:如果这些事物与别的事物碰撞,能变出不一样的事物吗?这两个事物碰在一起只能变成那个新的事物吗,还能变成其他事物吗?等等。我们在回应时注意尊重幼儿发展的差异性,让每个幼儿都能体验表达自己的想象和创造的快乐,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三、进一步想象和创造
通过集体活动中的梳理,幼儿对自己的想象和创造更有信心了。看到幼儿对这个绘本兴趣很浓,我们便鼓励幼儿用戏剧表演、绘画等方式表达自己对故事的理解,支持幼儿自编故事,制作图画书,在后续活动中进一步表达自己的想象和创造。
1.进行戏剧表演
在集体活动中,我们发现幼儿对有身体接触的游戏和用肢体动作进行表现的游戏意犹未尽,就把转角围墙、胸牌、“咣”字、碰撞后变出的事物卡片等游戏材料投放到表演角,供孩子们自发地进行戏剧表演。渐渐地,孩子们有了自己的绘本剧,他们互相观看,体验到了自主表达表现的快乐。生活中“碰撞”的现象无处不在,表演的过程就是幼儿一起寻找可以碰撞的事物、一起享受碰撞快感的学习过程。随着幼儿对表演逐渐熟悉,他们还根据自己的需要制作道具,创编情节,获得更多的学习体验。
2.自编故事
幼儿通过多种活动逐渐感受到,只要大胆想象,每种事物(如荷叶、宝石、小女孩等)都有多種组合的可能,比如,荷叶和拐杖碰出了雨伞,荷叶和宝石碰出了荷叶形状的宝石,荷叶和小女孩碰出了戴荷叶帽的小女孩;宝石和小女孩碰出了戴皇冠的公主,宝石和小男孩碰出了戴皇冠的国王;小女孩和拐杖碰出了拄拐杖的奶奶,小女孩和小鸟碰出了天使。于是,幼儿就顺着这种思路绘制了系列故事。在体验到想象和创造的乐趣后,幼儿的思路更加开阔了,他们天马行空地画出了各种组合,比如,轮子和木板碰出了滑板车,恐龙和青蛙碰出了变色龙,鱼和船碰出了潜水艇,刀和鞋碰出了溜冰鞋,玉米和炸弹碰出了爆米花,小猪和人碰出了猪八戒,巧克力和饼干碰出了曲奇,等等。在形式上,幼儿模仿绘本,每打开一页都是新的形象,就好像一页是谜题,一页是谜底,不断延续。有的幼儿还突发奇想,在绘本创作中设计了趣味试题,比如小猫+小鸟=(?),馒头+(?)=包子,巫婆一(?)=老奶奶,等等,展现了他们的逆向思维能力。有的幼儿受到绘本中孩子、妈妈、爸爸碰到一起变成三口之家的启发,初步尝试从“变两件事物”进入到“变三件事物”,进而引发新的探索活动。
绘本是幼儿园的课程资源,是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媒介。《跑跑镇》中“碰撞”的创意让我们走进了一个游戏世界,展开了一次奇妙的绘本之旅。在活动中,我们根据幼儿的认知特点和学习方式设计有趣的游戏形式和合适的材料,让幼儿运用多种感官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体会到了变化和猜测的乐趣。通过活动,我们对绘本在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中的价值有了新的认识,在活用绘本课程资源支持幼儿发展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