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幼儿在生活中学习数学

    裘海燕

    

    

    皮亚杰说过,“抽象的思维起源于动作”,幼儿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数学经验,在探究具体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展逻辑思维能力。幼儿建构数学概念需要建立在多样化的经验和体验的基础上,而这不是通过几个集体教学活动就能解决的。只有让数学学习回归幼儿的生活,幼儿才有充分的时间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学前期是培养幼儿时间观念的重要时期,我们把“认识日历”渗透在大班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帮助幼儿获得日历的相关知识和经验,培养幼儿的时间观念和自我管理意识。

    一、分析幼儿的已有经验。确定适宜的活动目标

    “十一”假期即将到来,孩子们兴奋地聊着“‘十一假期玩什么”的话题:“国庆节我们全家去爬山和露营!”“10月1日是不是星期一?爸爸说星期一带我去科技馆玩。”“国庆节是10月的第一天,应该就是星期一。”“你错了,10月1目是星期目。”“我们看一看老师手机里的日历就知道正确答案了。”……孩子们对“10月1目是不是星期一”产生了分歧,纷纷查看日历验证,由此对日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基于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教师组织了集体教学活动“认识日历”,并将活动目标确定为:(1)初步了解日历上每个月天数、周数的规律,能发现日期是按顺序排列的,知道七天为一周;(2)探索日历上数字间的关系。活动分三个环节:一是通过提问了解幼儿对于日历的认识,整理有关日历的前期经验;二是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了解天数、周数、月数相互之间的关系;三是根据表格式日历,探索日期递增的规律、“竖列是相同的星期几”的规律等。

    教学活动结束后,我们发现大多数幼儿对日历还是一知半解,他们虽然知道一周有七天,一年有十二个月,但对于一个月有几天几周、每个月的周数为什么不同则似懂非懂;对一年中有大月和小月之分、日历上横列数字和竖列数字的排列规律等都难以理解。看来仅凭一个集体教学活动,幼儿是不可能理解那么多知识、获得那么多经验的。比如,幼儿虽然通过这个活动知道了10月1日是星期日,但问他们“11月1曰是星期几”又说不上来了。这说明他们还没有真正理解根据什么来确定“每月1日是星期几”。

    幼儿为什么不懂?幼儿的表现正常吗?这一内容是否超越了幼儿的已有经验和认知水平?幼儿可能存在哪些认知上的难点?我们以上述问题为导向,组织教师进行反思与研讨,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

    首先,日历蕴含着许多幼儿不曾发现的秘密,例如,日、周、月之间的数量关系,日期排列的顺序及每周循环的规律,红色数字和黑色数字的含义……这些知识在成人看来很简单,但对于幼儿来说都是认知上的难点,他们需要联系自己的生活,才能理解其中的奥秘。

    其次,虽然教师在设计集体教学活动时尽量安排了操作活动,但毕竟还是以认知为主的。教师应该结合幼儿生活,让幼儿多途径、多形式地感知、操作、体验,循序渐进地获取经验,仅仅靠一次集体教学活动就想让幼儿获得关于日历的相关知识和经验是不可能的。

    第三,幼儿往往以自身生活经验作为感知时间关系的参照物,生活作息制度、幼儿园开展的活动等对幼儿认知时序有重要影响。幼儿对时间的认知主要依靠直接经验,他们往往先学会“上午、中午、下午、晚上”,而前天、昨天、今天、明天、后天、上个月、这个月、下个月、春天、夏天、秋天、冬天间隔的时间长,幼儿就不容易理解,他们对日、周、月、年之内的时序的掌握差异很大。

    围绕幼儿时间概念核心经验的发展特点,我们开始思考如何从幼儿的角度出发,根据幼儿的学习特点和学习方式合理确定目标,比如,能發现日期按顺序排列的规律,知道一个星期有七天;会看日历,能基本了解日历的用途,并用日历安排自己的生活。目标确定后,我们重点研讨具体实施的路径,探寻帮助幼儿理解时间概念的支持性策略,为幼儿提供多种途径的学习机会。

    二、创设环境供幼儿感知、操作、体验。帮助幼儿积累经验

    幼儿对数学的学习有赖于生活中对具体事物的反复探索和亲身体验。孩子们需要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丰富对日历的感知,逐渐内化数学经验,并建构新的经验。为此,我们有意识地创设环境,让幼儿感知、操作、体验,积累经验。

    例如,在活动室创设“我的每一天”墙饰,挂一本每日一页的日历,每天早晨组织孩子认识“今天是×月×曰,星期×”,离园前请孩子撕去一页,亲身体验日历与每一天的关系。与此同时,在墙面上从易到难设置可插式的大月历表,有的是从1日到31曰都由数字卡片依次完整排列的10月份月历表,有的是有大部分数字又有少量留白的可填空式的11月份月历表,有的是空白式的12月份月历表。幼儿可自主选择数字卡片、彩色笔等材料进行操作。在这里,自主学习时时发生。比如,孩子们可以清晰看到10月份中的每一天,每过一天就用彩色笔画个圈,他们一起观察、操作、讨论:“10月过了几天,让我来数一数。”“看一看圈到哪个数字,就是过了几天。”孩子们在圈一圈、数一数中记录已度过的日子,理解月历与每一天的关系。能力较强的孩子喜欢在11月份、12月份月历表上玩插数字卡片的游戏,在多次排序、填空中探索表格中行与列的秘密,发现7列分别代表一周的星期一、二、三、四、五、六、日,几行表示一个月有几周,慢慢构建月历与日期的链接。为了让幼儿更关注每月的具体日期,教师利用晨间谈话、午餐前等时段,结合月历组织幼儿进行“小小主播员”活动,要求“小小主播员”先播报几月几目、星期几等信息,再播报新闻、天气、值日生姓名等信息,让幼儿关注日期,建立月历中的数字与“今日”之间的经验链接。孩子们踊跃参加活动,任务意识强,轮到担任“小小主播员”的幼儿在前几天就会主动搜集相关信息,这一过程不仅能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而且能促进幼儿对月历的认识、运用。教师还投放了绘本《好饿的毛毛虫》《不高兴的瓢虫》等,以便幼儿通过多种形式在事件与时间之间建立联系。

    又如,在活动室开设“绘画日记”专栏。教师设计一张表格,包括日期、名字、绘画记录等项目,要求幼儿认真填写几月几日、星期几、姓名,可一周一记、一日一记或不定时记录,记录个人事件、班级活动、自然变化等。每目的自由活动时间里,孩子们往往三三两两围坐在一起,一边讨论着“今日是几月几日、星期几”的话题,一边画着自己的心情和一日生活中印象深刻的事情。教师会帮助幼儿作简单的文字记录,并且展示在墙上供幼儿翻阅与交流。“绘画日记”这一活动贯穿整个学期。“绘画日记”的记录过程是幼儿对现象的观察、记忆、记载、回放的过程,使“几月几日”这些抽象的数字与幼儿的个人生活真正产生了链接,有助于幼儿积累有关时间的经验。

    再如,孩子们对自己的生日特别期待,经常会聚在一起讨论:“你的生日是什么时候?”“你的生目在几月份?”“我们的生日很近(时间相近)吗?”于是,追随幼儿的兴趣,教师创设了“生日大聚会”墙饰。首先,按月份统计幼儿的生日,明确孩子们的出生月份。结合统计结果,师幼合作完成“好朋友生日墙”,分类展示孩子们的出生月份。孩子们在统计、归类中逐渐理解了月和目之间的关系。在后续丰富多彩的每月生目会上,孩子们通过互送生日祝福、制作生目礼物、聊聊生日故事等活动,使这一特别的日子显得更有意义,也加深了对时间的认识。

    三、利用生活事件满足幼儿运用已有经验解决问题和进一步积累经验的需要

    数学源于生活,当幼儿在生活中发现问题,逐渐学习运用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数学学习就自然地发生了。情境性学习对幼儿尤其重要。虽然数学是一种抽象的知识,但是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幼儿需要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学习和运用,才能真正理解数学概念。为此,我们利用生活事件来引导幼儿进一步理解日历中蕴含的关系。

    比如,寻找食品包装上的日期。点心时间,有一个孩子发现饼干包装袋上有一串数字,就对同伴说:“你们看,2017.09.12,像不像我们‘绘画日记里写的日期?”他的发现引起了同伴的关注,孩子们纷纷寻找自己饼干包装袋上的数字,一边读一边比较。教师问:“这个日期表示什么意思?”有孩子说:“这是饼干的生产日期。”教师追问:“饼干过期了吗?还有多少时间才过期?”孩子们借助年历查找月份,统计天数。后来每每看到食品包装袋,就会有孩子仔细去寻找上面的日期,久而久之,孩子们养成了关注保质期的习惯,真正把已有经验运用到了生活中。

    又如,制定“假日计划书”。遇到国定假和双休日,教师就引导幼儿与父母一起制定“假日计划书”。每年的国庆假期如何安排是孩子们的热门话题,教师就与家长沟通与交流,取得家长的支持,建议家长与孩子一起对国庆假期作出计划,然后根据计划去行动,并检验结果。孩子们在家长的协助下,用表格、网络图等个性化的方式,设计出了图文结合的计划书。在假期里,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制定时间计划,罗列每天想做的事情、每件事情要占用的时间等。由于计划是自己参与制定的,孩子往往能积极主动地执行。假期结束后,孩子们一起对照自己的“假日计划书”,讨论实施过程和结果,反思计划是否合理、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在制定“假日计划书”的过程中,孩子们慢慢学会了如何规划,知道做规划时要关注父母及自己的休息时间、天气、身体、经济条件等因素,还要做好准备工作,以便顺利实施计划。在实施和回忆中,孩子们对日历、日期有了深刻的生活体验。

    再如,在孩子们积累了有关日历的丰富经验的基础上,教师和孩子们共同制作“班级日历”。教师设计一块大型表格式日历底板,准备若干套1~31的数字卡片(有红色和黑色之分),准备若干套星期一到星期日的汉字卡片(有红色和黑色之分),幼儿可以选择合适的卡片在底板上排列。在此过程中,教师倾听幼儿的疑问,针对幼儿的困难提供相应的支持,使孩子们懂得了“月历中周一到周五都是黑色,周六周目却是红色”等秘密,进一步领悟月历表格中的行和列的关系。接着,幼儿开始制作“班级日历”,比如,师幼共同讨论10月份的主要事件有国庆节、中秋节、10月生日会、采摘节、秋游等,孩子们以简笔画绘画事件或设计标识的方式在具体的日期上进行标注。然后,孩子们在每月1日商量确定本月班级的大事,制作该月的“班级日历”。社会上的重大事件、班级临时的重要活动,如客人老师参观日、妈妈(爸爸)老师助教日、玩具分享目等,也可以记录在“班级日历”上。这样,孩子们就会主动去关注“前几天我们曾经做过×事”“离×事还有×天”“×天后我们要做××事”等信息,他们运用日历计时记事,慢慢体验着规划与记录给自己带来的便利。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允许能力弱的幼儿有一个逐步理解的过程。对个别能力较强的孩子,教师则会支持他们探究自发产生的问题,比如,一个月最多分布在几周里,最少分布在几周里?每个月的1号为什么不是从表格中第一行第一格开始排列?日历中除了数字,汉字代表什么?等等。看到孩子们为日历着迷,教师就建议爸爸妈妈为每个孩子准备一本年历,让孩子各自记录个人及班级的信息,这样日历与每个幼儿的生活联系了起來,引发了同伴间更多的交流。

    学前儿童的数学学习不能仅仅通过教学活动来实现,他们需要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丰富的数学感性经验,这些感性经验是幼儿数学学习的重要基础。数学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真正理解幼儿的学习特点和学习方式,创设有利于幼儿自主探索的环境,并给予有效的回应与支持,让幼儿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在游戏中玩数学,在实践中运用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