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引领学生思辨的策略
陈朝静
思辨,就其字面意思来看,是思考和辨析的意思,思考指的是概括分析、判断推理等思维方式,辨析就是对事物的分析和辨别。思辨能力一般指的是思考和辨别能力。本文以下主要研究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从文本讲解、重点突破和阅读训练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积极构建多元化的思辨学习环境,使得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都能得到有效地发展。
一、引领学生预设有道
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问题预设意识,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就课后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认真的辨析,这样就能实现学生与课文开展心灵上的沟通和交流。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积极预设具有价值性的问题,让学生充分地进行思考、探讨、交流和表达。
比如,在讲授七年级语文教材中《春》这一课时,学生对课文进行初读后就感觉到课文写得很美,但是美在哪体现出来呢?对于课文为什么写的美,学生却回答的效果不好,学生只是在脑海中具有一种模糊性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课文中的美呢?教师可以这样来设置问题。第一,课文中“小草从土地里偷偷地钻了出来,绿绿的,嫩嫩的”可否改成“嫩绿的小草从土里偷偷地钻出来”?为什么?第二,文章的结尾处,“春天像小姑娘,像健壮的青年”这样的比喻,你有什么样的想法呢?在上面两个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就会发现课文在表达上的精妙之处。由此可以看出,为了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教师要对话题精心预设,选择具有价值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辨析,提升学生分析思考能力。
二、引导学生学会概括分析
概括分析就是要做到层次分明和准确明了,这是思辨能力的基本要求,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课文阅读的引导,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思辨机会。
鲁迅的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学生在自我阅读过程中容易遇到问题,教师可以先抛出一些问题,使得学生有针对性的阅读。比如,作者在文中都写了对方哪些错误性的观点?鲁迅为什么认为这些观点是错误的?鲁迅的正确观点是什么?为什么这些观点是正确的?有何依据呢?学生可以根据教师上面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有效阅读,适当地进行讨论,教师也参与其中,对问题进行分析总结,讨论结果。学生最终总结出来对方的错误观点主要是:中国人失去了自信心。鲁迅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因为他们相信国际联盟,却不相信自己,只是会求神拜佛,这是自欺欺人之道。鲁迅抛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中国人并没有失去自信心。根据以往的事例和如今的事实,鲁迅从实际出发,在课文中做到准确切入,这样让学生很好地明白对方的错误观点,这样学生理解了文章的写作思路,同时也提升学生的概括能力。
三、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释疑
俗话说,道理是越辩越明。质疑解疑作为最典型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突破难点,教师要以组织者和参与者的角色,引领学生学会有效的质疑和释疑,使得学生有效提升阅读水平。质疑和释疑活动的开展将使得学生更好地明白道理,解决阅读中的难点,全面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和表达水平。
比如,在《范进中举》进入课文欣赏教学阶段的时候,教师可以組织学生开展质疑活动,学生阅读后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范进在中举后却疯了,这难道是范进一人的悲哀吗?课文中多次出现笑料,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笑点?作者使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范进在中举前后都体现出了什么样的社会人情世故?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有哪些危害呢?教师将这些问题抛出来,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进行释疑活动,教师参与其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的学习思维意识被充分地激发,这样的阅读情境下学生的学习才是最有效的。
四、引导学生学会联系对比
联系对比是思辨能力的重要体现内容。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寻找事物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样就能让学生对知识的整体认知更加深入,提升他们的思辨能力。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给学生提出一些主观题,让学生在对文章的梳理、对比和总结中提升阅读能力,拓展思维能力水平。
比如,在《鱼我所欲也》这篇课文教学结束的时候,教师可以抛出这样的问题,两千多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命题,即在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要求人们做到舍生取义,这样的观点在当今社会还有可能性吗?这样的问题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这样就能够引起学生的有效思考,学生就根据问题展开自主化的探究,使得讨论更加热烈。学生都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虽然社会发展阶段不同,但是真善美仍然占据着人心。教师对学生的观点进行点评,使得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明确努力方向,结合现实中实际遇到的问题,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更好地解释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根据阅读教学内容做好问题预设。同时对教学设计及时做到优化,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引领学生思辨,让学生的思维意识得到充分地释放,让思辨在阅读中真正得到培养。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第十四中学(53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