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对小学生情绪调节的影响

    梁杰

    〔摘要〕睡眠与儿童生活、大脑发育密切相关,影响小学生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睡眠不足、睡眠质量差与负面情绪的增加有关,即使短时期的睡眠限制也会损害小学生的情绪和认知功能。我国小学生的睡眠现状令人担忧,这与学校及课外的课业压力大,电子设备的使用过多,家庭环境等因素有关。因而需要各方努力、多学科联合,共同促进小学生良好睡眠习惯的养成。

    〔关键词〕睡眠;情绪调节;小学生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1)01-0062-03

    睡眠是一种高度复杂的行为,由多种神经回路、神经递质和激素的相互作用而产生,也是人类基本的生理调节过程,与儿童大脑发育和成熟密切相关[1]。睡眠的过程是一个有机体通过形成昼夜节律从而保持体内平衡的过程。一方面,这个过程受睡眠长度和深度的影响,睡眠不足或质量欠佳则无法保证人体恢复精力,长期如此则导致体内平衡失调。另一方面,这个自我平衡的过程也取决于不同个体的发展对睡眠需求的差异。小学阶段若出现睡眠不足,最直接的影响便是对日间行为和认知的损害。例如,课堂上嗜睡、注意力下降、知识接收受阻、行动反应迟缓等。

    情绪在儿童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影响着他们的社会发展,个人和学业成就以及整体适应能力。情感过程也会塑造儿童的发展轨迹,为他们未来一生的机遇和挑战做准备。情绪调节是指个体对情绪的内在过程和外部行为采取监控、调节,以适应外界情境和人际关系需要的动力过程[2]。学龄儿童需要学会控制、调节自身情绪,应对各种积极或消极情境,才能确保个体心理健康发展,从而产生友好互惠的社会互动,这对小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尤为重要。

    一、睡眠和情绪调节的关系

    小学阶段是儿童发展情绪调节能力的关键阶段,因而了解睡眠对儿童情绪调节的影响非常重要。睡眠及情绪二者相互作用,这个过程受到大脑结构、昼夜节律等多因素影响,并有多系统参与,而每个系统在发育过程中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小学是个体生理及心理快速发展的阶段,高质且适度的睡眠为儿童大脑及人格的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养分。

    睡眠影响情绪的调节。小学生睡眠时间短、睡眠质量差与负面情绪表达增加有关,并且儿童睡眠受限后,情绪及认知的恢复能力远低于成年人。此外,睡眠质量差的学生相对应的情绪反应程度会增强,专注于手头任务的能力有所下降;而过度的嗜睡,可能会损害控制攻击性所必需的情绪调节。我国对小学生睡眠情况和焦虑情绪之间关系的研究表明,睡眠质量得分与焦虑情绪的总分及4个因子之间都呈显著正相关,睡眠质量越低,则越容易出现焦虑情绪[3]。另有学者对小学生进行了限制和延长睡眠的实验,虽然对睡眠的控制时间仅有短暂的一周,但对两组被试情绪反应的评估却有了差异。适度延长睡眠时间可以显著改善小学生的警觉性,有利于个体的情绪调节;相反,即使是几天内的睡眠限制也会损害情绪和认知功能[4]。

    睡眠对自我调节有重要影响,充足的睡眠可以维持个体内部的平衡,从而保证儿童进行自我调节,这对儿童的情绪、社会发展、行为习惯至关重要。睡眠失调的儿童可能在童年早期由于情绪反应增强或情绪调节减弱而容易出现调节困难,在日常生活中更易表现出冲动、易怒等行为,负面情绪放大,攻击及反社会行为增加。此外,儿童早期的睡眠问题可能预示着日后的情绪问题和心理障碍的出现。换言之,儿童早期的睡眠问题从另一方面暗示了情绪调节障碍的出现。

    另一方面,情绪会进一步影响睡眠。例如,当我们遇到突发事件或情绪有大幅度的波动时,当日甚至一段时期夜间的睡眠都会受到影響,出现失眠、多梦、易醒等睡眠问题,这其中又以负面情绪对睡眠的影响最大。情绪调节和睡眠有重叠的大脑机制,小学阶段的儿童,尤其是低年级儿童,大脑发育处在关键时期且尚未成型,对自我情绪及睡眠的调节能力尚且不足,此时持续的负性情绪会直接影响儿童的睡眠;反之,睡眠过程中大脑产生的慢波活动有助于皮质成熟,充足且高质的睡眠会促进大脑的发育。

    二、我国儿童睡眠不足的现状及原因简析

    我国教育部曾在2013年出版的《中小学生一日学习时间卫生要求》中规定,小学生每天的睡眠时长应达到10小时[5]。据不完全统计,全国近六成中小学生(近1亿)睡眠达不到9小时,其中城市儿童睡眠问题的发生率高于农村儿童。入睡晚、起床困难、周末需要进行补偿睡眠等问题普遍存在。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日渐繁重的课业压力及室外运动的缺乏。就我国小学生睡眠现状而言,睡眠不足与年级的升高成正比,可见学习压力是我国小学生睡眠不足的主要原因。在校时间长和课后作业时间增加,使得小学生入睡时间普遍较晚。与此同时,体育锻炼时间缩短。虽然教育部一再强调中小学室外运动的重要性,鼓励学校增加体育课课时数,但占用体育课上文化课的现象屡见不鲜。适度的体育锻炼不仅有利于儿童骨骼、肌肉的生长,增强心肺功能,改善机体循环系统功能,增强小学生的适应能力,同时可以舒展身心,有助于睡眠质量的提高。

    其次,电子设备的普及。尤其睡前在床上使用电子设备,对睡眠质量有严重的负面影响。夜间电子设备光线对神经系统的刺激,让神经处于兴奋状态,反复释放多巴胺,增加快感和成瘾,并让觉醒状态增加。儿童对手机等设备电磁波的吸收量高于成人,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不仅会缩短小学生的睡眠时间,还会影响睡眠时脑电波的活动,波幅的改变造成睡眠质量严重下降。

    再次,课外兴趣班、补习班超载。导致小学生晚睡的除了学校的作业,更多的是来自校外辅导机构的拓展作业。近年来不断涌现的“虎妈狼爸”,在学校减压的同时带来了校外的“加压”。学习不再是学生们之间的竞争,更成了父母之间的较量。超额的课后补习不仅影响睡眠,更是降低了学习效率,也造成了令家长费解的补课后适得其反的效果。

    最后,家庭环境的影响。除了睡眠和情绪之间的双向关联,家庭环境为二者提供了一个重要场所,直接作用于其中。例如父母的生活方式、作息习惯、教养方式及情绪表达。健康且略显严谨的家庭有助于孩子养成规律的作息习惯,安静的环境更保证了孩子睡眠的深度。此外,父母情绪的表达直接影响儿童认知、依恋和自主能力的发展,良好的亲子依恋有利于儿童安全感的提升。

    三、促进小学生有效睡眠的建议

    我国小学生睡眠现状令人担忧,为了减少睡眠不足的发生率及其带来的负面影响,重要的是要提高对健康的睡眠习惯的认识。

    第一,家校联合,积极调控。尽管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睡眠对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性,但学生和家庭对相关知识的了解少之又少。学校应通过书籍、讲座、问卷调查等方式,适时开展健康睡眠教育,为学生的发展规避危险因素,并针对已出现的问题,请学校心理教师及相关专业人员一对一制定解决方案。家庭是孩子睡眠的主要场所,父母应培养孩子健康的睡眠习惯,及时纠正不健康的睡眠习惯。小学阶段对睡眠问题、睡眠障碍的筛查更为重要,应早发现早干预,因为即使慢性的睡眠不足,也会成为导致青春期问题集中出现的隐患。

    第二,就寝时间保持一致性。所谓就寝时间一致性,是指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入睡,每日入睡前按固定的顺序完成固定的事情。保持就寝时间的一致性与儿童睡眠质量的改善有关,比如睡眠时间延长,夜间醒来次数减少,睡眠潜伏期缩短。良好的睡眠习惯和充足的睡眠对儿童的社交情绪健康至关重要,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社交能力。

    第三,多学科联合。小学生睡眠不足、睡眠质量差造成的负面后果无不警示着公众提高对睡眠重要性的认识。如何对小学生实施科学有效的睡眠引导,是教师、家长及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问题。关于睡眠的研究任重道远,需要医学、心理学、社会学多方的通力合作,开发有效的检测、筛查工具,通过制定干预和预防策略来优化小学生的睡眠状况,将其作为提升小学生情绪健康水平,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的有效手段。

    小学是个体发展过程中特殊且重要的阶段,与学龄前相比,发展的主要任务从游戏变为学习;与青少年相比,此时无论身体还是心理都处于高度可塑期。此时期儿童的身体发育加快,大脑皮质抑制、理解、分析、综合能力不断发展。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对促进他们自我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必不可少,可为即将到来的青春期及更加繁重的学业做好身心健康的准备。

    参考文献

    [1]Molińska M,Z?otogórska-Suwińska A. Sleep deficits and executive functions at different developmental stages-meta-analysis[J]. The Polish Journal of Aviation Medicine,Bioengineering and Psychology,2016,22(2):27-38.

    [2]Koole S L. The psychology of emotion regulation:An integrative review[J]. Cognition & Emotion,2009,23(1):4-41.

    [3]管玥,周红伟. 小學生睡眠质量与焦虑情绪的现状及关系研究[J]. 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20,37(4):382-385.

    [4]Gruber R,Cassoff J,Frenette S,et al. Impact of sleep extension and restriction on childrens emotional ability and impulsivity[J]. Pediatrics,2012,130(5):1155-1161.

    [5]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小学生一日学习时间卫生要求 GB/T17223—2012[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3.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大连,116029)

    编辑/卫 虹 终校/张国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