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全景式课堂教学视角下法科学生的科研能力培养
范文

    贾健

    摘 要:通过对法学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模式存在问题进行调研发现,被调查对象普遍存在科研功利性强、主动开展科研活动的意愿较低等问题。因此,法学科学生的科研能力培养仍应回归课堂教学,通过全景式的教学方法提升法学本科生的科研能力。

    关键词:法学本科生科研能力;主动科研意愿;全景式课堂教学

    一、问题的提出

    2010年7月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重学思结合。……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良好环境。”“要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这就要求我们将本科生的课程教学与提升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结合起来,培养出既有扎实法学功底又有较强学术研究能力的法学本科学生。但长期以来法学本科生教育的属性被定位为素质教育、职业教育和通识教育,法学本科生的教学以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主。例如,有学者认为,“法学本科人才‘质量的表现形式就是‘实践能力。”[1]而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则往往在教学环节被忽视。

    前期的调研结果显示,被调查对象普遍存在科研功利性强、主动开展科研活动的意愿较低等问题。本文的调研对象系笔者于2017年至2018年第1学期所带的C市X高校共两个班级133名法学专业大二本科生,调研题目共三题。其中,法三班发放问卷共100份,回收后有效问卷84份;法四班发放问卷60份,回收后有效问卷50份。就第一个问题“你认为本科生应该具有良好的学术科研能力吗?”的调查而言,两班合计,共有95人选择“应该具有”,占全部有效问卷的71.4%;共有29人认为“学好基础知识就可以了”,占全部有效问卷的21.8%;选择其他的共有10人,占全部有效问卷的7.5%。这说明大部分调研对象对于本科生科研的认知持正面态度,但仍有五分之一多的同学持“本科打好基础就行了”的观念,另外还有个别同学认为要“依据个人兴趣”、“本科应该重在打好基础,然后了解接触学术科研”等等。经整理发现,对科研的正面认知度越高,则更容易产生对科研的兴趣和冲动。就第二题的选项支设置而言,A选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高,依次递减。其中,A、B选项属于主动型的产生科研冲动,而C、D选项则属于被动型。针对第二个问题“你在本科期间有进行学术科研活动的想法吗?”两班合计,共有16人选择“有,平时学习时会经常不由自主的产生”,占全部有效问卷的11.9%;共有74人选择“有时会有,比如在遇到难解的问题或遇到学校组织课题申请时会想”,占全部有效问卷的55.2%;共有33人选择“没有,只有在班导或辅导员要求时才会产生”,占全部有效问卷的24.6%;共有11人选择“没有,除了不得不写的毕业论文或课程论文”,占全部有效问卷的8.2%。这一比例基本与第一个问题的调研结论相契合——选择“有”或“有时会有”的比例共占67.1%,基本对应认为本科生应该具有良好的学术能力的71.4%的选择比例。针对第三个问题“你会经常有针对某个问题将其转化成学术论文的冲动吗?”法三班回答“有”或“偶尔有”的同学有44位,占该班有效问卷的52.4%;有38位同学回答没有,占该班有效问卷的45.2%。法四班回答“有”或“偶尔有”的有14位同学,占该班有效问卷的28%;有36位同学回答“没有”,占该班有效问卷的72%。这说明被调查对象的主动科研的意愿较低。下文将着重阐述如何提高法科学生的科研能力的问题。

    二、当前提升法学本科生科研能力的途径及其问题

    第一,“三本论文”制培养模式。即以平时论文、学年论文和学位论文写作为抓手,锻炼法學本科生的论文写作能力[2]。第二,本科生学术导师制培养模式。即通过配置本科生学术导师的方式,试图“手把手”地提高法学本科生的科研能力。例如,有学者提出,要建立“基于科研导师制本科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3]或是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等等[4]。第三,专题研讨和项目制培养模式。该模式主张应以各种项目立项和专题研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5]。第四,实践教学模式。持这种教育模式观念的学者多将法学本科教育的性质定位在培养应用人才上,主张应在法学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6]。

    应该说,这些方法对于培养法学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均具有一定的正面效果,但都存在片面性。第一,“三本论文”制培养模式,以论文写作作为抓手,培养平台过窄,且容易流于形式。第二,本科生学术导师制培养模式。一般采取一对多模式,效果难以保证。第三,专题研讨和项目制培养模式。由于专题研讨采用的是半结构化讨论模式,本科生往往限于知识储备等因素,讨论深度和效果难以保证。而项目制由于受众面较窄以及项目选拔倾向和标准的问题,无法达到普遍提高科研水平的状态。第四,实践教学模式。该种模式受限于实习者的实习情况,在是否能够发现问题,又能否深入探究上,存在较大的或然性,且对于纯粹的学理问题及其思辨能力的发现和培养作用较小。

    三、通过全景式课堂教学提升法学本科生的科研能力

    本文认为,法科学生的科研能力培养仍应回归课堂教学,通过观点的全景式呈现(包括纵向的理论脉络演变以及横向的不同观点立场的展现)和区分不同司法角色的价值立场选择的方式,引导学生全面了解某一学术问题的前沿研究状况,使之尽快获得针对某一特定学术问题的科研积淀,换言之,即帮助学生“站在前人肩膀上,助其在科研创新道路上快步前行”。所谓课堂教学的全景式呈现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知识点的全景式呈现。改变以往对于法学本科生的课堂教学之限于基本观点、通说观点的状况,使学生在全面、深刻了解该法学学科知识内容的前提下,直面学术争议及其背后的争议根源,沿着规范的理论脉络和论证方法,做出有效的学术思考并得出符合评价标准的有益产出。具言之,对于同一理论问题,在兼顾讲授不同的法系知识板块、不同流派和不同历史时期的观点及其理论根基的基础上,通过对差异点及关节点之核心问题的设问,使学生直面这一理论问题的全貌和前沿性的争论,进而引发学生的学术探索信心和欲望。

    第二,司法角色的全景式。为了帮助学生更充分地寻找学术论证的依据,有必要对实践性的问题采用控辩审三方的视角,展开论辩式课堂教学,以此加深学生对于某知识点的理解,整合碎片式的观点,帮助其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这不但是培养学生学术研究能力的基础,也提供给学生观察和批判的立场、视角,显然有助于开阔和规范学生学术研究的进路。

    第三,知识面的全景式。有必要对于作为法学知识之背景和方法论的其他学科知识,如历史学、社会学和哲学等方面的知识,通过适当的方法展示其全貌,使得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更重要的是,这会激发作为背景和方法论的其他学科对于法学本科生的潜在吸引力,从而启发学生的学术思维的深度和开拓性。

    第四,教学方法的全景式。拟综合运用各种信息化手段,将课程向前和向后延伸,即充分运用好班级QQ群和微信群的作用,利用群聊视音频、公众号编辑和推送功能,集体讨论和学习课程中的知识点以及疑难案例。同时,运用翻转课堂、慕课、微课等弥补单一课堂讲授的时间、手段、知识量等方面的种种不足。就平时考核方式而言,可以采用“宽选题、规范写作、自由讨论”的Seminar论文考核方式,训练学生的规范研究能力。另外,可以通过组织学生模拟庭审、就典型疑难个案展开全景式研讨教学、利用微视频、音频全程或片段式播放实务专家讲座等方式,开展灵活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

    第五,师生互动的全景式。法学本科全景式课堂教学应注重师生间的互动,及时回应学生的疑问和所发现的问题;分阶段对教学效果进行阶段性测评,根据测评结果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及时修正和调整。

    参考文献:

    [1]? 刘冰.论中国法学本科人才实践教学模式的优化[J].法学教育研究,2018,(23):205.

    [2]? 管华,何晓琴.法学本科生学年论文写作调查——以西北政法大学为例[J].中国法学教育研究,2015,(3).

    [3]? 李雨健,朱大明.基于科研導师制本科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8).

    [4]? 邓和军,李斯才.关于在法学本科教育阶段全面推行导师制的思考[J].行政与法,2014,(9).

    [5]? 张玲.专题研学课教学与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以法学专业为例[J].中国法学教育,2012,(4).

    [6]? 易凌.法学应用型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法学教育研究,2007,(2).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6:5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