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湖北自贸区科技创新政策及其绩效研究 |
范文 | 张莉 摘 要:科技创新活动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国家及省级层面出台实施了一系列推动湖北自贸区创新发展的政策,分析这些政策工具之间的一致性和协同性非常重要。研究认为,科技创新政策有效助推了湖北自贸区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了自主创新能力,优化了人力资源结构和创新创业环境,解决了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题。但是,与其产业功能定位相比,湖北自贸区科技发展水平和创新能力相对薄弱,科技政策与创新活动的深度融合不够,未来需要在完善创新生态体系整合协同机制、优化主体创新动力机制、完善创新成果转化机制、营造良好创新环境上下功夫。 關键词:湖北自贸区;科技创新政策;绩效;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752? ? ? ? 文献标志码:A? ? ? 文章编号:1673-291X(2020)16-0039-02 自2017年4月正式挂牌以来,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湖北自贸区”)科技创新日益活跃。2018年,在全国四批12个自贸区中,湖北自贸区新增专利申请、授权数量均排名第一,高新技术企业营收1 105.1亿元,排名第二。国家特别是省级各相关行政部门制定了一系列旨在推动湖北自贸区创新发展的政策文件。这些创新政策对自贸区创新能力提升起到多大作用?政策工具选择是否合理?未来政策优化的路径是什么?本文对湖北自贸区科技创新政策进行分类研究,科学评估其实施效果,为未来自贸区科技创新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提供有益参考。 一、湖北自贸区科技创新政策的构成 基于创新生态系统理论,科技创新活动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众多环节和利益群体,只有这些创新要素良性互动才能产生积极的行为效果。一般来说,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可分为供给政策、需求政策和环境政策。 湖北自贸区现有科技创新供给政策主要涉及资金、人才及各类创新平台建设。资金供给政策方面不具有系统性,只是在部分综合性文件中提及,比如设立研发补贴、各类产业基金,促进知识产权与金融资源的融合等。人才供给政策则相对较多,主要从构建完善的引才、育才、人才工作生活、评价、管理等方面展开。此外,自贸区还通过奖励、补贴等形式支持各类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旨在通过龙头企业和科研机构的技术优势,带动自贸区重点产业发展,形成产业集聚优势。 湖北自贸区科技创新需求政策相对零散。主要包括各自贸片区根据区域布局确定的重点产业领域,鼓励进口改良机器设备、技术和重要工业原材料,支持服务外包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等方面,最终目标是增加创新产品需求,提升重点产业国际竞争力。 湖北自贸区出台了许多旨在优化科技创新环境的政策。在税收环境方面,主要体现在实施创新活动税收优惠政策自享清单和减免税政策清单,优化办税服务,推行增值税电子普通发票等方面。在优化金融环境方面,主要体现为推动科技金融创新、拓展融资渠道,深化外汇管理及金融改革创新,优化金融服务方式和有效防控金融风险等方面。在科技创新和融资深度融合方面,主要体现在推动专利导航工作,优化知识产权管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快发展知识产权运营和金融服务,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法治保障环境建设,则主要体现在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便捷、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 二、湖北自贸区科技创新政策的实施效果 在一系列科技创新政策的推动下,湖北自贸区科技创新成果显著,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业转型升级方面。首先,高端产业集聚格局基本形成。武汉片区光电子产业规模约占全国的50%,2019年新签约项目一半以上集中于芯屏端网、汽车和生物医药产业,比如,烽火通信拟投资153亿元扩产光电通信产业,项目达产后年产值将超过700亿元。襄阳片区已建成国家级智能网联汽车检测中心、亚洲最大试车场和国内首个氢燃料电池实验室,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加速集聚。先进制造、生物医药和精细化工三个重点产业也加速向宜昌片区集聚。其次,新业态新产业加速集聚。湖北自贸区优良的制度创新环境和产业基础促进新业态新产业加速集聚,比如IT设备租赁业务、智能终端维修再制造中心、医疗设备的联合采购等新产业新业态已在自贸区布局。最后,科技创新平台助力产业转型。宜昌片区通过科技创新扶持政策,自贸区支持相关龙头企业组建了重点产业科技创新平台3个。自宜昌市生物技术公共服务中心成立以来,已与东阳光药业、人福医药、一致魔芋、富田肥业等30多家企业签订了技术合作框架协议,为合作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同时为宜昌海关、武汉生物制品检定所等省内外10多家单位和企业提供检测服务240批次,解决相关技术难题35项。 2.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方面。首先,促进自主知识产权量质齐升。2018年武汉片区专利申请突破33 492件,新增专利授权15 067件,在全国前四批12个自贸试验区中均排名第一。其次,推动一批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以光电工研院为例,截至2018年共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项目31项,成果转化金额共计2.5亿元,高端椭偏仪、OLED超纯有机发光材料、半导体紫外UV-LED等一批前沿科技成果成功实现了产业化。再次,培育了一批有竞争力的科技型企业。仅光电工研院的科技创新平台孵化企业就超过80家,其中,“3551光谷人才计划”企业25家,高新技术企业15家,“独角兽”企业3家,“瞪羚”企业7家,获“青桐计划”支持企业2家,培育企业总估值超过20亿元,一大批科技型企业的诞生进一步夯实了区内自主创新能力基础。最后,股权激励孕育一批拥有较强技术优势的企业,知识产权服务业加速集聚,有效解决了专利权定价难题。 3.人力资源结构优化方面。首先,外国人才加速集聚的同时,高层次人才为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支撑。截至2018年底,高新区已聚集4名诺奖得主、60名中外院士、397名国家级高层次人才、182名省级高层次人才、1 699名“3551光谷人才计划”、6 000余个海内外人才团队,在企博士超过1万名。其次,人力资源管理制度逐渐优化。比如宜昌片区打通职业技能和专业技术的评价通道,使得自贸区企业人才结构更加优化,培养了一批既有较强实操能力,又有较深理论功底、较强创新能力的“双师型”复合人才。 4.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题。首先,资本市场助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湖北首批30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已集体登陆四板挂牌交易,其中18家企业来自武汉片区。“海创板”共有40家企业在武汉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挂牌,主要涉及生物医药、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服务业等战略行新兴产业。其次,有效降低融资成本。宜昌片区推出供应链融资模式,累计为宜昌外貿企业融资2.8亿元,惠及21家企业,平均融资成本降低20%左右。最后,高技术企业专利质押融资规模扩大。2018年武汉片区30余家企业以专利质押方式与银行签订协议贷款10亿元,创历史新高。 5.优化创新创业环境。首先,法律服务效率提高。自贸区设立知识产权审判庭,推动跨区域“三合一”模式成功高效运转,2017—2018年9月,共受理各类知识产权案件9 031件,审结6 980件,结案率达77.3%。法律服务更加便捷,如襄阳片区推出“一站式法律综合服务平台”,绝大多数业务的处理效率大大提高,比如办理公证的时间从15天缩减至3天。其次,政务服务效能提高。大幅压缩企业开办时间,武汉和宜昌片区分别减少至3个或2个工作日之内,远低于全国8.5个工作日目标。2018年,仅武汉片区新增企业类市场主体20 437户,同比增长40.95%,新增企业注册资本3 863.49 亿元,同比增长134.73%,企业类市场主体增量及增长率均位居全市第一。 三、优化湖北自贸区科技创新政策的对策建议 湖北自贸区科技创新能力已获得较大提升,但从总体上看,与自贸区发展的产业功能定位相比,科技发展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相对薄弱,科技创新政策与科技创新活动的深度融合不够,科技创新对社会各方面发展支撑不足。科技创新政策存在的问题具体体现在:需求政策相对缺乏,系统失灵难以克服;政策工具难以协同,政策综合效应不佳;政策制定相对滞后,前瞻性系统性不强;规范性约束性为主,可操作性政策缺乏。 为此,需要从构建科技创新生态系统角度出发,重点做好以下工作:第一,完善创新生态政策体系的整合协同机制。政策制定应涵盖创新活动全过程,既要包括相关企业、科研院所、平台等创新主体,也应包含理论及应用研究,同时考虑政策的前瞻性。加强统筹谋划,优化政策体制机制,引入第三方机构评估政策的一致性和协调性。第二,优化主体创新动力机制。形成完整的人才引育链条,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加强高端人才储备,优化人才配置,解决人才结构性短缺问题。加大科技创新财政投入力度,拓宽创新资金来源。第三,完善创新成果转化机制。完善知识产权协同保护机制,推进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改革试点,搭建知识产权综合服务平台。加快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发展知识产权保险,开展上市企业知识产权金融服务,加速对科技成果确权。第四,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提高矛盾纠纷解决效率和合同执行效率,提升信息化法治建设水平。增加科技创新平台数量及种类,提升平台服务能力,并深入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参考文献: [1]? Rosalie R.,Gretchen J.Overview of Evaluation Methodsfor R&D Programs[R].U.S.Department of Energy Office of Energy Efficiency and Renewable Energy,2007(5):68-92. [2]? 常旭华,刘永千,刘笑,陈强.区域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目标体系与评估——基于上海数据的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8,(9):51-58. [3]? 王进富,陈振,周镭.科技创新政策供需匹配模型构建及实证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8,(8):22-32. [4]? 王聪,徐治立.近年韩国重大创新政策评估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15,(5):55-61. [5]? 杨磊,夏晶,张念明.我国财政科技投入对省级区域创新贡献率的动态估计[J].财政科学,2020,(3):121-130. [责任编辑 辰 敏]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