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中国特色小镇产业发展研究 |
范文 | 孟则 张岩 摘 要:特色小镇的基础在于产业,小镇立足的前提是要拥有特色突出的产业。对我国省级创建的796个特色小镇进行产业特征的划分,总结特色小镇产业业态、特点,并根据《中国特色小镇发展报告(2018—2019)》构造的竞争力评价体系总结出六大业态特色小镇的发展情况,从而发现问题。研究表明,特色产业定位不清和政府与政府边界不清是中国特色小镇产业发展中存在的最重要的两大问题,并以此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中国;特色小镇;产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F299.21 ? ? ? ?文献标志码:A ? ? ?文章编号:1673-291X(2020)19-0034-03 特色小镇起源于浙江,在国外并没有特色小镇这一说法,可以说特色小镇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特色小镇的产业形成则主要体现为自然形成和“自然形成+政府培育”两种路径。比如,国外很多著名特色小镇(格林尼治基金小镇、硅谷等)的产生并不是认为推动的,而是经过较长时间的演变,自然而然形成的。这类特色小镇在中国也不少见,比如乌镇以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江南风貌而闻名;再者,中国很多特色小镇是以“自然形成+政府培育”路径发展起来的。这类小镇具有自己的特色的产业、文化、风景等,基于这些禀赋,加之政府的培育,形成了诸多特色突出、文化内涵丰富的特色小镇。比如,丽水庆元香菇小镇是世界最早的香菇发源地,具有历史悠久的香菇文化与产业,加上政府培育,从而形成了以香菇产业、文化为特色的香菇小镇。 一、特色小镇产业发展特征 特色小镇的表现形态众多、类别多种多样。目前,对特色小镇的发展类型划分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基本都是以产业类别对其进行划分,但划分的结果却千差万别。比如,第二批国家级特色小镇申报将其分为商贸流通、工业发展、农业服务、旅游发展、历史文化、民族聚居以及其他7大类。刘国斌(2017)等将其分为历史文化、城郊休闲、新兴产业、特色产业、交通区位、资源禀赋、生态旅游、高端制造、金融创新和时尚创意10类。这种分类方法不单纯是依据产业划分的,还混合了小镇的发展要素,如交通区位、资源等,可能还有主体,如时尚创意。无论以哪种方法进行划分,成熟的特色小镇应当是以产业为基础发展而成的兼具“生产、生活、生态”的复合社区,产业在特色小镇的建设发展中是长久的主线。因此,本报告对搜集的中国特色小镇样本的发展类型划分原则是根据其主导产业进行,总结归纳发现,特色小镇可分为现代制造、信息技术、商贸流通、旅游文化、金融服务和现代农业6大类。表1展示了中国特色小镇的发展类型及其包含的业态、特点和具有代表性的特色小镇。 从表1中可以看出,不同类型的特色小镇具备的特点不同。一是商贸流通类特色小镇作为人流、货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枢纽,在吸纳就业、投资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二是信息技术类特色小镇主要以新兴产业为主导产业,在促进企业研发方面竞争力强劲。比如,南京未来网络小镇搭建了近20个专业技术、科技金融和公共服务的平台,聚集了众多高端人才,包括专家9名,省双创人才2名等。三是制造类特色小镇入驻企业都注重提升品牌影响力、專注研发,有些小镇以“高、精、尖”为产业发展方向,如杭州萧山机器人小镇、杭州东部医药港小镇、嘉兴海宁阳光科技小镇等。四是金融服务类特色小镇则在税收、拉动经济方面为小镇提供重要助力。比如,杭州玉皇山南基金小镇的年缴纳税收额已达10.77亿元,入驻企业1 935家,有效助推了实体经济的发展。五是文化旅游类和农业类特色小镇在特色产业的发展则表现出了相对的弱势。其中,文化旅游类特色小镇的数量虽然众多,但竞争力较强的特色小镇则较少;农业类特色小镇本来基数就小,打造高端特色农业需要投入资金巨大,孕育高质量小镇难度较大。 知名度排名前50个特色小镇中,①六大类特色小镇分布存在差异,但是所有类别都有入选的小镇。其中,现代制造类11个,信息技术类10个,商贸流通类9个,金融服务类8个,旅游文化类7个,现代农业类5个。样本中旅游文化类特色小镇数量较多,但质量较高的小镇较少,而且竞争力较强的特色小镇多为文化创意类,如南京江北设计小镇、深圳龙华观澜文化艺术小镇。现代制造类、金融服务和农业类的特色小镇在产业方面具备较好优势,而信息技术类则是最具投资前景的特色小镇(见下图)。总之,各类特色小镇各具特色与优势。 二、特色小镇产业发展情况 1.制造产业发展情况。制造类特色小镇是中国特色小镇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18年,制造类特色小镇在样本中占比约为22%,且质量较高的特色小镇也较多。而且,制造业尤其是高端装备制造是未来的发展方面,对地区经济的带动作用明显。制造类特色小镇的优势体现在特色产业的发展以及投资环境上,且在产业集聚、企业的生产环境构建和支持创业方面表现突出,而在金融机构支持、城镇建设投资方面表现欠佳,这可能导致产业发展缺少资金支持。 2.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情况。信息技术类特色小镇的特色产业为信息技术产业,主要业态包括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生命科技等。该类特色小镇的数量相对较少,但整体质量较高;而且信息技术类小镇具有明显地域集聚的特征,10个样本中有8个集聚在南京和杭州,其中有5个在杭州。信息技术类特色小镇属于高质量、具有广阔发展前景型特色小镇。在中国特色小镇中所占数量较少,但大多数具有较高的质量,且产业发展符合国家战略,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综合来看,信息技术类特色小镇在特色产业发展和城镇环境方面发展较好,“产城融合”程度较高,可能还需要在产业集聚、人居环境、人均收入方面做进一步突破。 3.商贸流通产业发展情况。商贸流通类特色小镇是以商品流通和为流通提供服务的产业为特色产业的特色小镇,主要包括多种商品的流通、集贸、边贸等业态。该类特色小镇的数量相对较少,且各方面的发展比较均衡,具备良好的发展基础,在产业发展、城镇环境和投资环境方面发展均衡。商贸流通产业作为汇聚人流、货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枢纽,具有显著的市场集聚特征,受各种外部因素影响均衡,可通过进一步提升产业的集聚程度来提高小镇质量。 4.金融服务产业发展情况。金融服务类特色小镇的特色产业为金融产业,主要包括基金、保险、风险投资、私募等业态。金融类特色小镇作为高端现代服务业,发展需要较高的要求,小镇数量较少(样本中只有10个),但整体质量较高(9个小镇进入前50)。金融服务类特色小镇普遍具备较好发展基础,在特色产业发展、城镇环境和投资环境方面发展均衡。金融业作为高端现代服务业,在区域市场活力、营商环境、区域综合实力等方面表现突出,但还需在生态环境方面努力。 5.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情况。旅游文化类特色小镇的业态包含较为丰富,包括自然风光、健康养生、文化创意、红色旅游、运动休闲等。该类特色小镇在全国特色小镇中的数量是最多的,这可能与旅游小镇的进入门槛低有关,但是整体质量偏差,20个样本镇中有7个(约1/3)进入前50。这可能跟该类小镇的产业支撑较差有关,因为旅游文化小镇最直观的成效是游客量和旅游收入。旅游文化类特色小镇具有业态丰富、数量较大、质量参差不齐、竞争激烈、对特有资源依赖程度较深的特征。具体而言,第一,该类特色小镇的特色产业突出,质量较高的小镇主要有三类,一是以文化创意、影视等具有较強影视支撑的小镇,二是具有独特文化特色、环境特色等的小镇,三是围绕特色主题的休闲、养生类小镇。第二,旅游文化类特色小镇的城镇综合实力表现较差,所在区域的居民收入、政府财政收入等还未有明显提升,其带动作用还未发挥明显作用。 6.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情况。现代农业类特色小镇是以农业产业为特色产业的特色小镇,该类特色小镇的数量在六大类中最少,只有5个特色小镇进入前50,且知名度都较低,前200个较高知名度的样本特色小镇中只有8个农业类特色小镇。 农业类特色小镇具有地理位置分布松散、数量较少、知名度低、质量较高的小镇较少的特点。该类小镇主要优势是围绕所在地域的特色农产品为中心打造特色农业,如杭州的龙坞茶、丽水的香菇,这些特色产业以及产业的绿色为小镇的发展提供了支撑。但是,农业类特色小镇最大的问题体现于资本的投入不足。具体而言,主要是政府财政支持力度较强,而金融机构支持力度较弱。因此,农业类特色小镇可在金融机构支持及营销知名度两方面进行突破。 三、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产业定位不清晰。有一些产业基础较为薄弱、产业特色不突出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份盲目模仿特色小镇的申报与创建,不少省份还规定了特色小镇的创建数量,要在三年时间培育100—200个特色小镇。这些省份未能充分认识到自身的现实基础、产业发展水平、资源优势等,盲目地追求政策红利,未充分理解、认识特色小镇的本质内涵,使得小镇成为面子工程,只有形式而无内涵。还有的省份提出要建设100个旅游小镇、100个文化小镇等,这样往往存在严重的同质化问题。 2.“产城融合”出现偏差。特色小镇作为新型城镇化中的重要一环,“产城融合”是其建设的关键,简单地在物理上进行产业、社区、文化等功能的拼凑叠加并不能形成生产、生活融合的化学反应。其根本在于,要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等方面实现“以人为中心的特色小镇”。但目前有些特色小镇建设或重视产业发展,或重视城镇建设,无法实现生产与生活的兼顾。比如,特色小镇出现的房地产化倾向,就是只注重追求经济效益,是变相进行房地产开发,既没有实现产业支撑,也没有突破城镇的配套功能;另一方面,旅游类小镇泛滥隐含了过于追求城镇化步伐的风险,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旅游景区,但没有产业支撑,无法使得小镇可持续发展。因此,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的有机融合仍是特色小镇建设的重点与难点。 3.政府与市场边界不清。首先,有的地方政府自己的位置不端正,中央在对我国培育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的相关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建设过程中“政府引导、市场(企业)主导”,但是有的地方政府认为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建设是拉动地方经济增长的关键法宝,所以要牢牢地掌握在地方政府的手中,以至于在有的地方由政府亲自出资或者由政府划拨资金成立融资平台公司来建设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完全不顾中央的文件精神和地方的实际情况。其次,当前我国很多地方的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建设采用的模式是政企合作的方式,前期认为这种合作模式有很多优势,但是随着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深入,很多的问题暴露出来,涌现出了政府大包大揽的现象,政府与市场没有界线,市场运行机制被严重扭曲。最后,关于各地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很少是通过市场解决的,往往都是由地方政府决定,而且很多地方政府和企业似乎也很少关注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的运营情况,导致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先天的建设后天的运营都存在市场机制不健全情况。 四、政策建议 1.培育产业发展特色。特色小镇的打造并非都需要新建,很多是在原有小镇、村落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的改造而成。特色小镇的建设不能盲目逐级下派指标,而是应该分地区、分类、分阶段地选择有基础条件的小镇进行重点培育。在东部相对发达的地区,其产业基础扎实,可以考虑培育各类产业的特色小镇;而中西部地区的产业基础相对薄弱,小镇的建设更多地依赖于资源优势、区位优势等,可重视此类特色小镇的培育。比如,杭州云栖小镇具有阿里巴巴和转塘科技经济园区两大平台优势,产业基础扎实,定位云计算产业是产业优势的体现;再如,哈尔滨亚布力滑雪旅游度假小镇产业基础相对薄弱,但雪资源丰富,从而建设滑雪旅游能充分发挥亚布力的优势作用,构建特色产业,培育成功特色小镇。 2.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主体的关系,是培育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建设工作的重要基础,是保持培育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建设工作长期良性互动的关键因素,是健全和完善培育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建设工作市场机制的核心要素。我国特色小镇在全球都是一个创新概念,是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就需要政府与企业的深度配合与合作才能建设高质量的小镇。政府方面,不能因为认为企业是主体,就忽视小镇的建设内容、运营方式、规划内容、建设主体等方面的研究和论证,只是把特色小镇作为谋求国家支持资金的工具;企业方面,企业不能认为市场在配置资源中起决定性作用,就忽视政府的引导、保障作用,不考虑地方的公益性事业、生态保护等要求,而是完全按照利益最大化的原则进行小镇的建设、投资工作。 参考文献: [1] ?薛珂.产业集聚视角下我国特色小镇发展路径研究[D].天津:天津城建大学,2018. [2] ?盛世豪,张伟明.特色小镇:一种产业空间组织形式[J].浙江社会科学,2016,(3):36-38. [3] ?周晓虹.产业转型与文化再造:特色小镇的创建路径[J].南京社会科学,2016,(4):12-19. [4] ?冯云廷.特色小镇建设的产业—空间—文化三维组织模式研究[J].建筑经济,2017,(6):93-95. 收稿日期:2020-01-09 基金项目:社科院蓝皮书《中国特色小镇发展报告(2018—2019)》部分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孟则(1988-),女,河北石家庄人,博士,博士后研究员,在站博士后,从事资本市场、风险投资、风险管理研究。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