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县域残疾人就业培训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
范文 | 摘 要:残疾人作为普通公民,同样拥有就业的权力,社会发展也需要他们共同参与,然而残疾人受身体情况限制,需要社会进行一定的就业帮助,残疾人就业培训是帮助残疾人就业的有效途径。从G市残疾人就业培训的现状入手,从中总结县域残疾人培训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探索问题的解决之道。通过研究,可以从理论上了解残疾人就业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现实中解决相关问题提供一定的指导。 关键词:残疾人;就业;就业培训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11.049 为残疾人提供就业培训服务则是解决残疾人就业的重要一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为残疾人群体提供不同级别的社会救助,但多为“输血”式的救济,如何加强残疾人自我造血功能现阶段并没有过多的关注,残疾人就业培训是将“输血”式的救济转化为“造血”式的帮扶的重要途径,一方面,就业培训的主要功能是帮助残疾人可以像正常人一样参加工作,他们在经过系统培训之后,可以具备一定的技能走上工作岗位;另一方面,就业培训就是激励残疾人积极面对生活的“助力器”,它改变了残疾人对就业的认知,让残疾人群体发现自己还有所长,对社会还有所用。当前县域残疾人主要为农村人口,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接近50%的农村残疾人生活比较困难,因此农村残疾人的就业及就业培训需求相对较强。然而受限于县域经济水平发展,残疾人自身意识等因素影响,县域残疾人培训的工作开展受限,需要政府和社会给予更多的关注。 1 G市残疾人就业培训现状 1.1 G市残疾人基本情况 G市现有14.68万残疾人,约占人口总数的7.23%,略高于全国残疾人平均比例。持有残疾人证的约4.37万人,持证率较低,持证残疾人中农村人口占比较大,约占持证残疾人总人数的93.99%。残疾人扶贫工作进展较顺利,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约1.32万人,占全市持证残疾人的28.35%。已脱贫约1.2万人,占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的91.38%。G市的残疾人就业需求较大,现有就业意愿且有就业能力的残疾人达到0.59万人。 1.2 G市残疾人就业情况 G市当前残疾人就业规模相对较好好,就业的总人数超过2.5万人,就业形式多样化,然而总体就业质量不高,已就业残疾人中71.94%的人从事农业生产,其他形式就业中的规模较小,如政府安排的按比例安排就业人数以及集中就业均只有80多人,而公益性岗位就业人数100多人,辅助性就业人数只有30多人,个体就业及灵活就业人数为500多人。 1.3 G市残疾人就业培训情况 G市残疾人就业培训工作主要由G市残疾人联合会承担,近三年来G市主要进行农村贫困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盲人的保健、医疗按摩培训以及职业技能培训,培训的形式主要为集中培训。其中农村贫困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项目共培训1500多人,累计投入资金约107万元,培训的主要内容科学养鸡、猪、牛等;盲人的保健、医疗按摩项目共培训30多人,培训的主要内容为保健、医疗按摩、足沐等;职业技能培训项目共培训80多人,主要为职业技能资格证培训。 2 县域残疾人就业培训存在的问题 2.1 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资金投入不足 现行的残疾人就业保障政策主要是《残疾人就业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此外还有各地的一些地方法规政策等,虽然其中包含了诸如残疾人权益保护,残疾人康复、就业等一系列政策,但是相关政策依然偏少,特别是残疾人就业培训方面,政策所用词语大多为“鼓励”“禁止”等,而相关的措施却没有明确的解释,缺乏相应的配套政策,特别在县一级政府中政策的落地较困难,而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残疾人所面临的困难在不断的变化,法律法规建设却相对滞后,许多问题也因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依据而无法得到有效解决。县域残疾人的就业培训工作主要由县级政府承担,目前正面临供给主体财力有限、资金不足的现实困境。一方面县级政府的财政能力有限,特别是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财政自给率低,同时县级政府的工作重心还是经济建设,对于残疾人就业培训方面的投入意愿并不强烈,因此用于就业培训的支出有限,就业培训普及范围不广,如G市近三年参加培训的人仅有1600多人,平均每年仅500多人,这反映出政府的供给能力有限。另一方面,社会对于残疾人培训的参与意愿也不高,服务供给主体单一,公共财政支出压力较大,面对日益多样化的培训需求显得力不从心。 2.2 残疾人培训意识不强 残疾人自身对于就业培训的态度较为消极。社会对于残疾人就业培训的缺乏认同;绝大多数人并没有意识到择业前的培训对残疾人的重要性,认为残疾人只能做些简单的小活,他们所从事的工作根本不需要培训,企事业单位也不愿意主动参与到残疾人培训项目中来,残疾人培训还是以政府组织或购买服务为主,资源供给主体单一。在企事业单位招聘时对残疾人存在歧视心理,很多单位不是不缺人、不是残疾人不可用,也知道有安排残疾人的义务,却就是不用,残疾人的就业机会较少,就算参加了培训也没用。社会认同低,就业机会少是残疾人消极对待培训的原因之一。此外,残疾人自身和家庭的就业观念也出现了偏差;县域残疾人大多来自农村家庭,文化程度普遍不高,意识存在一定的偏差,不少残疾人及其家属认为,残疾人生活都不便,如何能劳动,社会和政府应该将残疾人养起来,因此不愿参加培训,就业也难以实现;也有部分残疾人因为身体的缺陷,内心深处会有一定的自卑心理,认为自己无法很好的融入社会,不愿意与人交往,对就业培训较为抗拒。 2.3 就业培训手段滞后,培训项目单一 县域残疾人就业培训工作是以面授方式为主,残疾人到举办方安排的场地集中上课,由举办方承担培训过程中的费用,这样很好地解决残疾人的培训经费问题,但是这种集中授课的培训方式需要残疾人离开家庭,行动不便需要人照顾的残疾人很难参与到其中,打击了部分残疾人参加就业培训的积极性,不符合开展残疾人就业培训工作的初衷,在当前信息化时代,县域残疾人就业培训的方式应该借助互联网技术,让更多的残疾人能够随时随地参与进来,提升培训效率。县域残疾人就业培训的项目也比较单一,主要是农业方面的培训,如G市近三年来开展的培训大多是农村贫困殘疾人实用技术培训,参与的人数占总人数的90%以上。残疾人的培训需求是多样化的,单一的培训内容无法满足许多残疾人的成长需要,同时也会影响残疾人的就业。培训内容、培训方式的多样化才能让残疾人群体多元化发展,更加贴近市场需求,畅通残疾人的就业渠道。 3 解决县域残疾人就业培训问题的策略 3.1 加大对县域残疾人就业培训的投入 当前县域残疾人就业培训存在的这些问题,单纯靠县级政府难以解决,需要国家进行相应的扶持,具体来说,需要国家加大对县域残疾人就业培训的投入。一是应加大对于县域残疾人就业培训方面的资金投入,以保障残疾人就业培训需要的经费开支,提升县域残疾人培训机构的软硬实力。二是加大县域内公益性岗位的投入,已解决县域残疾人就业岗位不足的问题,为残疾人广开就业渠道,在残疾人接受培训之后,保障他们学到的东西可以有供他们发挥的舞台。三是适当上调对于残疾人个人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补贴标准,根据规定,残疾人在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时,可领取最高1500元的补贴,但是残疾人参加培训时除了培训费用之外还需承担一定的生活费用,现行标准较低,应适当增加培训的生活补贴,以鼓励县域残疾人根据自己的需求以个人名义参加相应的培训班,以满足不同残疾人的个性化需求。 3.2 完善落实县域残疾人就业保障制度 举办残疾人就业培训是为了让残疾人能顺利走上就业岗位,然而当前县域残疾人的就业工作进展并不顺利,一方面因为县域经济较为落后,县域的就业岗位不足,福利企业也相对就少,另一方面是因为许多企事业单位对于安置就业持抵制态度,部分用人单位宁愿上交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更有部分用人单位罔顾政策,既不安置残疾人就业,也不上缴相关费用,而县级政府主管部门相互间权责不清、执法不力,从而使得残疾人就业机会的减少。因此,我们应该完善相关法规制度,加大对不执行残疾人就业政策的用人单位的处罚力度;提升县级主管部门的执法能力,完善政府监督职能,同时引入第三方部门完善监督体系。对于残疾人就业安置残疾人的企业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优惠标准适当上调,调动企业接收残疾人入职的积极性,增加残疾人的就业岗位。残疾人就业岗位的增加可以调动残疾人参与就业培训的积极性,有利于残疾人就业培训工作的开展。 3.3 转变社会观念与残疾人自身意识 社会上的许多人包括残疾人自身未正确认识到政府或社会组织对残疾人的就业培训工作的意义和重要所在,轻视残疾人就业培训工作,需要政府加以引导,营造有利于残疾人就业培训的舆论环境。要多渠道宣传残疾人就业培训的相关信息,不仅仅是让残疾人能够了解到,也要让普通民众能够了解。就业培训的目的是促进残疾人就业,因此也要对残疾人就业和扶残企业典型进行大力宣传,使社会认识到残疾人就业对社会稳定、社会和谐和小康社会建设的意义,让全社会都了解和支持残疾人创业就业工作,从而让社会认识到残疾人就业培训的重要作用。 要加强对县域残疾人的教育与心理辅导,纠正其不正确的就业观念,提升就业培训的积极性,一方面可以在就业培训中注重调节残疾人的就业心态,加入实践内容让残疾人获得成就感,另一方面可以积极发展大学生志愿队伍,充举办类似于“大学生三下乡”的志愿者活动,为残疾人群提供志愿帮扶服务。部分残疾人会因其身体的缺陷导致心理上存在某种程度上的“不公”和“自卑”,面对外来的培训帮助容易将之认定为“施舍”,这就使得自尊心较强的残疾人拒绝参与工作培训活动。而志愿者并非充当着政府和市场的角色,在一定程度上更容易接触残疾人,了解到他们所希望的培训方式,提高他们参与培训工作的热情。 3.4 创新县域残疾人就业培训模式 在当前信息化时代,县域残疾人就业培训可以充分发挥互联网的科技手段,实现就业培训方式的“个性化”和“人性化”。就业培训的手段可以运用网络直播、线上课程等方式,一方面可以使就业培训工作更为广泛的普及,另一方面也可以满足残疾人培训需求的多样化。县级政府举办的公益就业培训多为普适性的内容,没有依据残疾人的“个性化”需求提供相对应的专项服务,不同类型的残疾人因其自身特殊情况,适合的工作岗位不同,需要学习不一样的就业培训课程,政府相关部门可以利用网络便捷的优势,通过抖音、微信群、微博号等各大普及率较高的平台,吸引残疾人群及其相关家属的参与,反馈残疾人现状问题和正当的诉求,在收集和梳理的基础上,将其作为开展就业培训工作的原始依据,进而使就业培训工作贴合残疾人群的切身需求,比如双脚无法正常行动的残疾人,可以为其培训网店运营或手工艺等项目。 参考文献 [1]邹山丹.社会保障视域下残疾人就业服务体系构建——以绥化市为例[J].绥化学院学报,2019,39(01):158-160. [2]袁洁.浅析残疾人就业培训模式的创新[J].中国集体经济,2018,(31):164-165. [3]何巧源.“互联网+”时代下民族地区残疾人就业援助研究[J].残疾人研究,2018,(02):61-67. [4]侯立文.上海市残疾人就业状况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劳动,2018,(04):19-24. [5]冯文洁.山西省残疾人社会保障问题研究[J].劳动保障世界,2017,(23):22-23. [6]李灵娥.怀化市残疾人就业培训研究[J].科技视界,2017,(11):39-40. [7]吕妍樨.加强和改进残疾人职业培训,开创残疾人就业新局面[J].勞动保障世界,2017,(06):37,39. 作者简介:梁文鸿(1992-),男,汉族,广西桂平人,管理学硕士,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公共管理专业,研究方向:公共管理。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