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民族地区高校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及其影响的实证分析 |
范文 | 杨丽娟 摘?要:以实证研究的方式研究了内蒙古民族大学2019级非英语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非英语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处于中等偏低水平;英语水平、学习动机、跨文化知识获取途径等因素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拟从提高学生英语水平、激发学习动机、营造跨文化交际环境等方面入手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能力;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14.079 1?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涵及构成要素 跨文化交际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跨文化交际能力指的是进行成功的跨文化交际所需要的能力和素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内容丰富、构成要素众多,因而不同的学者对其有不同的界定。Samovar和Porter认为一个有效的交际主体在交际过程中有动机并掌握一定的知识和交际技巧,所以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构成要素包括动机、知识和技能。张红玲在其《跨文化外语教学》提出跨文化交际能力体现在态度、知识和行为三个层面。张卫东与杨莉经过实证研究,提出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文化知识、文化意识和交际实践三个维度。陈国明指出:“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层面:分别对应跨文化理解力、跨文化敏觉力和跨文化效力”。跨文化理解力是“指对影响人们思维和行为方式的不同文化习俗的理”解;跨文化敏感度是“指人们激发自己理解、欣赏并接受文化差异的主观意愿”;跨文化迅捷度是“指在跨文化交际环境下能有效地完成交际任务,达到交际目的的能力”。 2?研究设计 2.1?研究对象 本研究是以内蒙古民族大学2019级非英语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为研究对象。经过较为系统的本科四年的英语学习,受试者已具备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采取分级教学模式,按其研究生考试的英语成绩被分入一班和二班。一班学生成绩较高,英语基础较好;二班学生成绩较低、英语基础较为薄弱。笔者于2019年12月随机抽取了内蒙古民族大学2019级非英语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发放问卷,共回收140份,其中无效问卷17份,有效问卷123份,有效率为87.85%。123人中,男生47人,女生76人;A班54人、B班69人;理科生74人、文科生49人。 2.2?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 笔者编制了《跨文化交际能力调查问卷》。问卷分成两部分,即:学生基本情况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试题。学生基本情况包括学生基本信息、学习动机和跨文化知识的获取途径。跨文化测试共有16道题,含跨文化理解力题(题1-5)、跨文化敏觉力题(题6-10)和跨文化效力题(题11-16)三部分。问卷回收后,首先,对123份调查问卷进行编号,录入数据;对各题目的选项进行赋值,选项A至E分别赋值为1、2、3、4和5分;对6个反向题进行反向计分转换(包括题5、8、10、11、14和15);通过SPSS算出受试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其因素的相关性。为了考察自编量表的信度,用SPSS 22.0进行了可靠性检验,信度系数为0.871,其可靠性与稳定性较高,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 3?数据分析 3.1?受试者跨文化交际能力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123名受试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平均成绩为62.05,最低分为37,最高分为80,标准偏差为10.248;在跨文化理解力、跨文化敏觉力和跨文化效力的平均成绩分别为23.37、19.45和19.24,受试者在三个维度上都有待加强,尤其在跨文化敏觉力即情感层面存在不足。 通过表2,在成绩分布上,低水平和优秀水平(40分以下、70分以上)的人数较少;而处于中低水平(51-70分)的人数最多,共为95人,占了总数的77.2%。可以看出,受试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整体处于中等水平,优秀率较低。 在英语水平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关系上,由表3可知,被访者中A班、B班的人数依次为54、69,在该指标得均值依次为64.83、61.81,且T检验的t值等于-2.051,其对应的P值为0.042,小于临界值0.05,其意义为A班学生在跨文化交际能力指标的得分显著高于B班,即英语水平跟跨文化交际能力呈正相关关系。 在性别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关系上,由上表3可知,被访者中男生、女生的数量依次为47、76,男生、女生在该指标的得分均值依次为61.17、64.36,且T检验的P值为0.036,小于临界值0.05,说明跨文化交际能力得分指标在被访者性别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即女生在跨文化交際能力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 在专业性质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关系上,由上表3可知,被访者中理科、文科的人数依次为74、49,在该指标得均值依次为61.18、65.98,且T检验的t值等于-3.418,其对应的P值为0.001,小于临界值0.05,其意义为文科学生在跨文化交际能力指标的得分显著高于理科学生。 3.2?跨文化交际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在探讨学习动机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影响上,由表4可知,由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可知,差异比较的p值为0.004,小于临界值0.05,表明不同学习动机学生在跨文化交际能力指标上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而言,在跨文化交际能力上,学习动机为专业学习的学生要显著高于学习动机为其他的三类学生。 在讨论知识的获取途径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影响上,由表5可知,由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可知,差异比较的p值为0.013,小于临界值0.05,表明不同知识获取途径学生在跨文化交际能力指标上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而言,在跨文化交际能力上,大学习渠道为大量阅读的学生要显著高于其他获取知识途径的学生。 4?结论及对策 通过上述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受试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处于中等水平,在跨文化敏觉力和跨文化效力(即情感和行为层面)都需要进一步提高;英语水平、性别和专业性质都对跨文化交际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学习动机和跨文化知识的获取途径对跨文化交际能力有显著影响。 针对以上的问题,在未来的研究生英语教育中,应当:第一,培养学生阅读英文原文的習惯,提高其英语水平,例如:阅读与自己专业相关的英文期刊和文学作品,让其在沉浸式的阅读中获取专业领域的研究成果和英语国家的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知识;第二,开展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例如,举办外语文化节,包括跨文化讲座、英语配音比赛、英美文学读书报告、英语硬笔书法比赛、英语话剧大赛等一系列活动,让其将所学充分地运用到实践中,从而促进英语学习;第三,开展跨文化交流活动,营造跨文化交际环境,例如,与有关部门合作,为学生提供在英语国家的短期实习、夏或冬令营等活动,让其与本地人零距离接触,体会原汁原味的异国文化。 5?结语 在日趋国际化与现代化的今天,提高研究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必由之路。本研究对民族地区高校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及其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了其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不足,为进一步探索完善研究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英语教育提供有效建议。同时,本次实证研究还有一定的局限性:样本数量较少,如果增加受试者的调查数量,结果会更具代表性和说服力。 参考文献 [1]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即研究出版社,2011:7. [2] 高一虹.语言文化差异的认识与超越[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180. [3] Samovar,L.A.&Porter,E.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 (5th edition)[M].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4:38. [4] 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70-73,295. [5] 张卫东,杨莉.跨文化交际能力体系的构建——基于外语教育视角和实证研究方法[J].外语界,2012,(2):8-12. [6] 陈国明.跨文化交际学(第二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23-241. [7] 蒋莉.关于中国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跨文化敏感度的调查[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4.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