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基于理论、历史、现实三维度的涉海企业管理教育教学模式创新 |
范文 | 叶嘉敏 周珊珊 摘 要:培养服务市场经济发展和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的创新型、应用型管理人才,是涉海企业管理教育教学的主要目标。基于涉海企业管理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理论、历史、现实三维度论述加强涉海企业管理教育的价值,剖析目前高校涉海企业管理教育教学、海洋管理人才培养问题,结合海洋人才综合素质教育、“互联网+”融合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等现实,就如何创新涉海企业管理教育教学模式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涉海企业管理;三维度;教育教学模式;海洋人才培养 1 基于理论、历史、现实的涉海企业管理教育教学模式创新的价值 1.1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需要 在经济发展日益全球化、现代化、信息化的今天,海洋以其开放、多元、包容的文化姿态在世界各国经济、政治、文化交流、沟通与合作中产生了重大影响。结合新时代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战略部署,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到“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海洋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代性、重要性日益凸显。 1.2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要 近年来,随着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海洋领域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水平明显提升。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显示,我国2018年海洋生产总值83415亿元,同比增长6.7%,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比9.3%,其中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总量19356亿元,同比增长102%。2013-2018年,全国涉海就业人数占全国就业人数比重呈稳步增长态势,涉海就业人员发展新趋向对涉海企业管理提出了新问题、新挑战,必然要求涉海企业管理人才培养教育教學探讨新模式、寻找新路径。 1.3 适应社会综合素质能力提升的需要 涉海活动的实践性、综合性以及海洋产业的多样性、复杂性对涉海企业管理人才提出了新要求。第一次全国海洋经济调查依据GB/T 4754-2011的海洋经济活动同质性分类原则和分层次编码方法,将涉海经济活动分成含34个大类、128个中类、416个小类的海洋产业、海洋相关产业2个类别,可见,涉海企业经营管理覆盖面广、系统性强,掌握扎实海洋知识基础以及将企业管理知识技能融会贯通的创新力是涉海企业管理人才培养重点方向。 1.4 专业学科与理论发展的需要 海洋类高校是海洋人才培养、输出、服务涉海企业、海洋强省、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窗口。学科建设和理论发展只有紧跟时代潮流,才能为涉海企业管理人才培养指明方向。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教育教学工作,从学科专业、学校、教师、学生等多层面深化改革,为海洋类高校结合海洋特色创新涉海企业管理教育教学模式提供了重要指导。 2 基于理论、历史、现实的涉海企业管理教育教学的主要缺陷分析 2.1 涉海企业管理教育目标、教学理念宣传落实不到位,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专业优化设置、教学大纲撰写、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等经过教师研究完成并依照教学大纲、人才培养方案授课,或在课堂上又重新整理完善课程讲授,但学生将人才培养方案作为选课依据,对课程教育目标和能力要求不明确、不思考、不落实,最终只会流于形式而没有实质效果。 2.2 涉海企业管理课程体系不科学,人才培养体系亟需改进和健全 涉海企业管理授课内容包括海洋经济、涉海企业分类、主要海洋产业相关企业经营管理等知识。一方面,学时紧凑增加学生消化、吸收知识负担,课堂互动时间缩减而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和热情。另一方面,涉海企业管理教学缺乏对理论学习的具体实践论证,难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并学以致用。此外,课程评价指标与其他课程存在雷同现象,应在充分调研基础上提高其科学性、专业性、针对性。 2.3 涉海企业管理教学模式单一,师资力量有待加强 传统教授和多媒体教学依然是课程教育教学主要形式,企业管理案例教学方式由于选取案例时间久远、内容枯燥冗长等导致达不到启发式、探究式教学目的。教师教学任务重,无法在研究和创新教学方法上投入更多的时间,缺乏实践经验或心得分享的知识传授使教学质量的提高受到制约。具有丰富教学经验或该领域科研成果丰硕的教师师资配备不足,难以满足跨学科、交叉性强的课程设置需求。 2.4 涉海企业管理教育资源不足,迫切需要教学配套设施的及时跟进 教师在课堂上会向学生推荐课程相关阅读参考书籍,但课程的网络学习资源仅限于教师课件,缺乏线上共享视频类等资源,有些高校不具备实训平台,缺乏配套实验室,实践教学等设备条件,导致学生学习动力不够,缺乏实践环节训练。科研成果对教育资源的转化在课堂教学应用中比较狭隘,对学生学习科研吸引力并不强。 2.5 涉海企业管理教学与企业联系少,人才输出质量难以有效对接社会需求 涉海企业管理对人才综合运用海洋和企业管理知识协调、组织、领导涉海企业分析、解决问题的实践性要求高。海洋类高校组织学生课外调查实践,但对于学生的课程考核,对学生能力提升作用并不大。学校针对学生就业创业提供的实习培训机会较少,学生适应工作岗位的能力薄弱。涉海企业管理对接企业的职业型人才培养欠缺,最终导致人才与社会理想需求仍有一定差距。 3 基于理论、历史、现实的涉海企业管理教育教学模式创新路线 随着时代的发展,海洋管理类教育的传统教学思路、理念、模式已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涉海企业管理可结合当前海洋人才综合素质教育、“互联网+”融合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等新型教育理念,转变创新当前教育教学模式,实现应用型、技术型、创新型海洋管理和企业管理人才培养目标。 3.1 以人为本,贯彻海洋人才综合素质教育理念 海洋人才综合素质培养既有大学教育对学生能力要求普遍性,又有海洋教育素质要求特殊性。因此,教师在强化海洋经济和涉海企业管理知识讲解的同时普及计算机、英语等学科重要性,鼓励学生全面发展。结合创新创业教育,在理论教学中引领学生认识就业创业,积累专业实习实践经验。 3.2 融合“互联网+”教育,科学规划课程教学体系 “互联网+”与涉海企业管理教育教学融合,可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实践。其一,对涉海企业管理发展现状、教师教研成果、课程教学亮点、就业前景等进行视频宣传,引起学生兴趣。其二,相关课程内容以网络课视频形式线上教学,期末考核适当增加线下课堂考核比重,并將剩余学时用于实践教学。其三,改革教学评价形式和标准,相比期末标准模式化的评价体系,线上平台的课堂自评和教学意见反馈会更有成效。 3.3 丰富国内外教学理论研究,借鉴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一是加强与国内其他海洋类高校海洋专业学科学术交流,结合涉海企业管理研究听取更多专家学者观点。二是组织教师参与其他海洋类高校课程教学观摩活动,借鉴海洋类课程先进高效教学方法。三是通过交流项目与国外海洋大学开展长期友好合作,教师需在扎实的理论研究基础上增强对实践教学模式的对比研究和创新能力。 3.4 加大师资投入,组建高水平教研团队 始终走在学科探索前列,汲取有关海洋和企业的最新知识,是涉海企业管理教育教学模式创新的重要前提。抓好教研工作的关键环节创造条件,如确定团队教研带头人,组织定期培训和研讨活动重点培养中青年教师,逐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积极引进海洋经济、涉海企业管理等研究领域的优秀教师、专家、学者,进一步壮大教研团队力量,推动整体师资水平提升。 3.5 加强校企合作,构建优质人才培养实训平台 首先,与有关企业达成合作协议,一方面为学生企业参观调研、实习就业拓宽渠道,增进学生就业创业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可选派教研团队优秀青年教师到涉海企业挂职锻炼,推动教师不断完善教研工作。其次,联合企业举办案例分析大赛、涉海企业经营管理模拟大赛等专业性强的精品活动和比赛,并为表现优秀的学生提供实习培训机会,鼓舞更多学生学好本领、提升专业水平。 参考文献 [1]国家海洋局.2018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R].北京:国家海洋局,2018. [2]张晓英.社会变迁视角下我国涉海就业问题研究(2001-2012)[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5. [3]蓝茜.海洋强国目标下的海洋管理人才素质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15. [4]鲁志江,倪邢哲.海洋类高等院校创业教育模式研究[J].管理观察,2015,(27):145-147. [5]王刚,王琪.整合海洋教育资源 加快海洋人才培养[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3,30(11):35-38. [6]张玉莲,刘松平.构建面向涉海企业需求的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互动平台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2,(20):25-26+29. [7]范英梅,黄磊.“一带一路”背景下辽宁省海洋管理人才培养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21):51-52. [8]苏济.“互联网+”背景下地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建构[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9,33(11):85-96. [9]第一次全国海洋经济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第一次全国海洋经济调查海洋及相关产业分类[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6. [10]宁凌.海洋综合管理[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4.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