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以职业能力和职业精神培育为导向的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研究 |
范文 | 周丽 摘 要:通过对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维修诊断类专业课程在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职业精神塑造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结合职业能力培养与职业精神培育的特点和要求,从课程内容的选取和设计、职业核心能力师资培养、职业精神培育方式、目标考核评价与职业能力和职业精神深度融合等方面提出改进措施。 关键词:专业课程;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职业精神 对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及职业精神的培育是高职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是企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是学生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职业能力培养与职业精神塑造密不可分,如何在职业能力培养的同时积极培育学生的职业精神,使学生得到更为全面的发展,已成为目前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面临的重要问题。课程学习是学生获取知识提升技能的有效途径,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协作完成。对课程进行改革使之更加适应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精神塑造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现以我院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为例,就维修诊断类专业课程在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职业精神塑造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1 维修诊断类专业课程存在的问题 1.1 课程设计在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职业能力培养上不够系统化 目前的很多专业课程加大了对学生专项技能训练的投入度,力图使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得到提升,通过实践训练,使得学生对一些单项技能掌握比较到位,然而在涉及综合运用知识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时候则显示出了很多不足。归结起来,主要是学生对知识技能运用的迁移能力不够,而这种迁移能力的培养,需要课程在设计的过程中既体现独立性又能体现关联性。独立性主要是指知识点和技能点是针对某一类情景中的问题而存在的,关联性则体现在各情景对应的知识点技能点之间的相互联系,这需要专业教师对课程的性质,学生的学情,课程对应的实际工作情景要非常熟悉,并且能够根据这些已有要素进行课程的设计与整合,使学生综合能力得到提升,目前这些方面还存在不足,很多课程在设计过程中针对综合能力提升还没有很有效的方法,课程设计的系统性不强。 1.2 课程针对学生职业精神的培育形式较为单一 课程承载着传播知识和技能的重要职能,同时也是培育学生职业精神的重要渠道,然而在实际实施过程中,教师着重进行的是对学生行为规范的培养,常见的形式与要求主要有遵守课堂纪律,树立实验、实训安全意识,规范操作等,但是从职业精神培育角度来看形式还比较单一,与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品质塑造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1.3 课程考核评价与职业能力、职业精神融合度不高 目前课程考核主要是从学生的平时表现、理论掌握程度、实践操作情况等三个方面进行考核。考核的标准与方式主要是围绕学生的学习态度、知识点掌握以及技能的熟练与规范等方面,而针对学生职业素养方面的考核评价还比较少。 2 维修诊断类专业课程的改进措施 2.1 对课程内容的选取及设计进行科学优化,突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课程在内容设计方面需要兼具知识的连贯性和学生能力培养的持续性,除了要考虑课程与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及承接外,还应考虑课程内在的综合性。以维修诊断类专业课程为例,此类课程主要针对汽车某方面性能出现问题时该如何进行检测维修进行展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发现问题即故障点抱有较高的兴趣,而对查找及发现问题的过程往往不够重视。一方面原因是教师在过程中对学生的指引存在不足;另一方面是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容易产生浮躁心理引起的。 为了加强教师的指引作用,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应该加强专业教师与企业的联系,比如安排教师定期赴企业实践,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使教师更好的了解企业岗位职能及需求,获得第一手的行业专业的信息,积累起相关案例融入课程设计及实施中,同时也能更进一步了解企业文化以及对人才的需求和管理,将这些融入日常的教学中,给学生得到更加贴近企业需求的指导,使之在毕业后能够迅速的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 学生在学习综合性比较高的专业课程比如故障诊断类课程中,出现比较多的一类问题是对于单独的某类故障的诊断排除比较熟悉,而涉及一些比较复杂需要进行综合分析的问题时,则显得束手无策。这主要是未能将各部分有机结合起来。有的同学因为不能很好的完成而容易产生挫败感,或者为了追求结果而对实施过程以及操作规范性不够重视。针对这些问题,需要教师从情感上进行耐心引导,通过对学生的学情分析,帮助学生分析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树立信心。从教学内容设计安排上,应逐步递进,即刚开始的情景内容应设计的简单一些,让学生体会诊断与维修的整个过程应该是怎样的,如何实施规范性操作,鼓励学生分享并总结学习心得。通过对不同学习情境的体验学习,使学生更进一步熟悉故障诊断流程,最后设置1~2个综合性项目,将前面的内容融入进去,鼓励并引导学生独立完成,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进一步巩固所学,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在课程中采取形式多样的职業精神培育方式 课程中应该将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融入进来,在课前预习及课后作业的环节适当引入一些行业领军人物,大国工匠等的先进事迹组织学生观看,并记录下观后感,从思想上加大对工匠精神,时代楷模的宣传力度,使学生意识到在平凡的岗位上也能做到最好,从而树立从事一线工作,做好本职工作的信心和动力。在课程实施环节中,要始终坚持学习的主动性应该在学生手中的原则,充分利用小组学习模式,教师将任务下达以后,各小组成员在教师的引导下,按照咨询、计划、决策、执行(实施)、检查(监控)、评估六个步骤完成该任务。不同环节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吸引学生真正参与进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分析问题,制定计划等的能力。小组之间定期开展一些形式多样的比赛,并配以一些有意义的奖惩措施,树立小组间的竞争意识和小组内部的团结意识,在任务结束的时候各小组进行自评,教师给出最后的终评,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获得感,使学生在学习知识技能的同时,在思想上也有所收获和提升。 2.3 目标考核评价与职业能力和职业精神深度融合 课程教学的目标主要由知识、能力、情感三个维度来体现,因此考核评价也应该围绕这三个维度进行。在考核过程中除了对常规的知识点,技能点的考核评价外还应把职业能力和职业精神纳入考核评价体系中,评价要点和依据可以从职业能力和职业精神的关键元素中进行提取。2011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编写的《职业方法能力训练手册》—全国高等院校就业能力训练课程系列教材,把职业核心能力分为六种:包括与人交流、与人合作、信息处理、解决问题、自我学习、数字应用。由于职业能力和职业精神涵盖面比较广,因此考核评价应该采用更为多元化的方式,突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价。近年来技能竞赛开展得如火如荼,它在职业教育改进和改革的成效以及加强校企合作,促进企业选拔人才、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等方面的作用日趋显著。而技能竞赛本身也是对参赛选手团队协作交流,信息处理,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的考核,因此在针对职业能力和职业精神的考核评价方面可以借鉴技能竞赛的经验与形式,结合课程特点,组织多种形式的比赛,促进学生综合能力提升。 考核评价体系的改变,使得教学目标也要与职业能力和职业精神相对接,即需要学生获得职业能力提升,职业品质塑造,则应在课程设计过程中除了考虑学生对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外还应将一些涵盖职业能力所要求的知识点和能力点体现出来,做到有目的、有方法、有评价。 2.4 加大职业核心能力师资的培养力度 在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精神培育过程中,对教师本身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除了具备本专业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外,还应该系统学习掌握“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等职业社会能力和“自我学习”“信息处理”“数字应用”和“创新”等职业方法能力所对应的评价标准以及相应的教法学法,通过学习实践,不断积累职业核心能力教学经验,从而更好的帮助学生提升职业素养,为学生就业和创新创业打下良好基础。 3 结语 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职业精神的塑造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目标,课程作为学生获取知识、培养技能的重要载体,它在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精神培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对课程内容的整合优化,职业核心能力师资的培养,激励专业教师不断积极钻研和开发更加有效的课程模式,使得课程和职业能力培养融为一体,在职业能力培养的同时兼具职业精神的培育塑造,实施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等方式,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出能够适应社会及企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爱香,徐黎源,蔡立,等.扎根理论视角下职业能力核心素养与专业课程考核方案建议——以中小企业基层经管类岗位为例 [J]. 职业技术教育,2019,40(23):28-31. [2]张涛,马爱梅.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策略——以罗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學报,2017,16(1):62-66. [3]朱志伟.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专业群课程体系范式构建[J].职业技术,2019,18(10):81-84 [4]由建勋,孟爱霞.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与职业精神培养路径研究[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2015,19(5):39-42. [5]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职业方法能力训练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6]拉夫尔·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7.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