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安徽省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体系研究
范文

    奚萍子

    

    摘 要:本文结合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实际情况,在介绍新型城镇化内涵的基础上探索建立了新形势下安徽省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评价维度包括经济、人口、社会、生态环境和城乡统筹城镇化五个方面,构建了23个基础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评价体系;安徽省

    中图分类号:F2 ? ? 文献标识码:A ? ?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28.007

    中国经济正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缩影,区域经济的发展与变革至关重要。中国的人口庞大,国情也较复杂,各地区根据自身的特点发展地方经济,就会造成地区的非均衡性发展。“两会”期间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一亟待解决的问题再次被提出,要改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必然要求区域间经济发展相对平衡,而最好的实现方式是推进新型城镇化水平,使得各区域内城乡的协调发展。国务院发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明确提出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把推进新型城镇化作为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重要手段,实现城乡的协调发展。2019年我国的城镇化率突破了60%,高城镇化率为经济的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了诸如用地紧张、人口大规模迁徙、生态资源破坏和发展失衡等相关挑战。安徽省在作为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重要枢纽的安徽省重要性越来越明显,安徽省政府在《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2016-2025年)》中提出到2025年安徽省实现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分别达到62%和45%,城乡居民差距进一步缩小的目标。因此如何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高质量的推荐新型城镇化进程对于安徽省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1 新型城镇化内涵

    所谓新型城鎮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

    新型城镇化的建设不能一蹴而就,在建设过程中要以实际出发,尊重科学及客观事实,重视区域间的差异,再细分到市城区,将各种资源优化合理到最大程度,从而去提高资源效率。同时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还要去重视发展公共服务水平,如水电气资源、医疗卫生资源和文化教育资源上,另外社会和科技能力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化都是不容忽视的。

    2 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体系构建

    国内许多学者对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开展了系列研究,并分别从国家、省市县各角度进行实证分析,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在借鉴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安徽省实际出发,依据新型城镇化质量的内涵,遵循科学、系统、全面以及可操作性的原则,在新形势下所提倡的以人为本的角度下考虑从经济、人口、社会、生态环境和城乡统筹城镇化五个方面,构建了23个基础评价指标体系。

    2.1 经济城镇化

    经济发展是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也是提升安徽省城镇化质量的动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会带上新型产业的发展以及地方产业结构调整,因此在时主要从经济发展、产业发展、投资水平、财政水平等一些传统的经济评价指标来评价经济城镇化进程,同时也加入了诸如专利申请授权量去反映安徽省地方发展中科技水平和软实力,体现地方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及加速器,另外通过单位GDP能耗去反映地区的能源消耗情况,也更能符合当今提倡的绿色高校环保的发展理念。

    2.2 人口城镇化

    人口是安徽省新型城镇化质量提升的核心。人口的城镇化表现为人口的向城镇的转移,安徽省是农业大省,农村人口数量较多,伴随着城镇化率的不断提高,安徽省城镇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但也带来了失业人口增加、土地闲置、消费结构调整和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的转移等问题。因此通过城镇人口密度、城镇化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恩格尔系数和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进行测量人口城镇化的质量。

    2.3 社会城镇化

    社会服务是提升新型城镇化整体质量的重要保障,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的类型、规模以及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安徽省市县区各层面的公共服务城镇化水平,成熟完善质量较高的社会服务水平是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质量和精神文明生活水平提高的源泉。因此评价社会城镇化水平从教育投入、通讯水平、医疗水平、交通水平、信息化水平和文化设施等六个方面来测度。

    2.4 生态环境城镇化

    生态环境是在新时期下提升安徽省新型城镇化质量的重要载体,安徽省经济发展目前面临着去产能、降消耗的关键时期,废气、废渣和废水等污染物的排放对抑制了生态环境改善,因此生态环境城镇化主要从生态基础情况和对环境的保护进行评价,主要选取了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工业废气排放量、工业废水排放量、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等四个指标来测度。

    2.5 城乡统筹城镇化

    城乡统筹是安徽省新型城镇化质量提升的关键目标,安徽省是农业大省,农村人口比重较高,城乡的差距大小,直接影响城乡发展和社会和谐程度,以及影响百姓的幸福生活,因此考虑城乡统筹对于安徽省新型城镇化质量具有现实意义。从而从城乡居民的收入和消费差距来反应城乡协调的发展情况,从而避免掉入盲目追求城市的快速发展的陷阱。

    3 结论

    自实施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以来,安徽省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与长三角其他地区及全国的差距在不断的缩下,但是新型城镇化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人口、环境等各方面的复杂的综合体,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发展中也面临城镇化率水平不高、生态环境质量不高等问题,因此通过构建以上五个层面23个评价指标对安徽省新型城镇化质量水平进行综合评价,以此希望安徽省在今后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能注重多领域的均衡发展,循序渐进的提高新型城镇化建设水平。

    参考文献

    [1]全国人大代表高新才:增强优势区域承载能力,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全国两会财经云访谈[EB/OL].http://www.ailab.cn/html/4740407.html.

    [2]王楠.甘肃省金融发展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影响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5.

    [3]谢传会,程业炳.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8,26(06):82-86+91.

    [4]文枫.新型城镇化评价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30(03):248-249.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1:0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