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泰罗主义与人本主义管理范式的关系研究
范文

    郭 英 袁冬华

    [摘要]从管理实践者的心智模式以及管理研究者的研究假设两个方面分析了泰罗主义与人本主义管理范式对立的原因,从泰罗的思想体系的再阐释以及人文研究方法向科学管理研究的渗透两个方面分析了泰罗主义与人本主义管理范式统一的方式。此外还指出了这些对立和统一中存在的一些研究上的缺陷。

    [关键词]泰罗主义;人本主义;泰罗的文本

    [中图分类号] C93-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09)09-0019-04

    在管理理论中,科学主义范式与人本主义范式的对立一直困扰着众多的研究者。科学主义范式追求的是效率,而人本主义范式追求的是人性化的管理方式。科学主义范式,尤其是泰罗主义被人本主义学者们指责为是一种非人性化的管理模式,追求效率,忽视人性,把工人看成是实现效率的手段,却对工人缺少人性关怀。本文试图回答这样几个问题,泰罗主义与人本主义是如何对立的,泰罗主义与人本主义又是如何统一的,这些对立和统一中都存在着哪些问题。

    一、泰罗主义与人本主义管理范式对立的原因

    1.实践者的心智模式所造成的对立

    按照Stephen R. Barley和Gideon Kunda两位学者(1992)的研究[1],管理理论中存在着理性主义和规范主义两种对立的倾向。在他们看来,泰罗所创建的科学管理理论是典型的理性主义学派,而福利工作学派(该学派重视提高工人的福利待遇,追求工作场所环境的改善等)①、人际关系学派、企业文化学派则是属于规范主义的管理理论。在两位学者看来,管理理性主义与规范主义是相互替代的不同的管理方法,也就是说两种管理理论是彼此对立的。Eric Abrahamson(1997)认为在美国管理话语中之所以会出现理性主义和规范主义的对立[2],可以从康德拉季耶夫(kondratieff)经济长波理论来进行解释。他认为在长波下降的末期(经济萧条期),企业会进行投资、技术改造等,这时候工程技术人员更容易走上管理岗位,这些人由于其所受到的工程技术教育,往往倾向于以一种自然科学的思维模式来解决问题,他们更多关心的是发现最优的管理方法,实现最大的管理效率,于是在这一时期,整个管理领域就会出现理性主义的管理话语占主导地位的情况。而随着经济的复苏,理性主义的管理模式带来的管理效用在达到最大值后出现递减状态,这个时候企业就会考虑采用规范主义所带来的管理效用,于是持这种观念的人员就会得到提升,进入管理岗位。按照康德拉季耶夫长波理论,从时间上来看来看,1872年~1894年这段时期是经济的萧条期,也是福利工作管理话语的兴盛期。1894年~1921年这段时期是经济的扩张期,出现的是科学管理这一理性管理话语。1921年~1944年这段时期,是经济的下滑期,出现的是人际关系学派这一规范主义的管理话语。

    Eric Abrahamson是从宏观的角度来论述的。而Daniel Nelson等(1972)则是从科学管理的代表人物之一的甘特在Brandywine River纺织厂进行管理咨询活动时所遭受的挫折来探讨科学管理话语与福利工作管理话语的对立的[3]。Nelson指出该厂的管理者和所有者都属于同一个家族——Bancroft家族的成员,而这些家族成员秉承的是福利工作的观念,对于工人的福利给与了高度重视。甘特受邀在这个厂推行科学管理理论,主张要科学挑选工人,调动或者解雇那些不称职的工人。然而这些举措都遭到了工人的反对,最终使得该厂的管理者认为科学管理理论违背了企业的所一贯坚持的关注工人福利的理念而不再支持甘特的活动,这就使得两种管理范式的碰撞以福利工作学派的胜利而暂时告一段落。而后来随着这个纺织厂的管理层的变动,新的受过专门教育的管理者入主该厂,推行了科学管理,最终使得科学管理在这个纺纱厂生根发芽。

    在Kurt Lewin (1945)看来,“没有什么比好的理论更贴近于实践的了”[4]。而当前管理理论研究存在的问题恰恰是理论和实践之间的脱节越来越严重。因此,学者们提倡管理理论研究应该要有一个“实践转向”(见Hugh Willmott,2009)[5]。而从实践者的心智模式角度来探讨泰罗主义与人本主义管理范式的对立,无疑是符合了这一主张。然而Eric Abrahamson的理论暗含了这样一层意思,管理理论的生产或者确切的说哪一种管理理论能够流行,取决于管理实践者的偏好,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管理研究者的理论只有符合了管理实践者的偏好,才能获得流行。这一假设存在着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低估了理论研究者的工作意义,把理论研究者看成是管理实践者的附庸。另一方面,也低估了管理实践者的理论素养,在保罗·格里斯利(2006)看来,管理实践者远比人们想像的更有理论素养[6]。然而,管理实践者的理论素养、他们的心智模式在理论研究者的理论构建过程中总是处于缺失状态的。因此,既不是实践者跟随理论研究者的脚步,也不是研究者听命于实践者,而是应该把理论创建者和实践者都看成是盲人摸象寓言中的瞎子,每一方都掌握了管理真相的一部分,只有彼此合作才能尽可能的逼近管理真相。Andrew H. Van de Ven和Paul E. Johnson(2006)两位学者指出,管理学要建立一种嵌入式的学术研究(engaged scholarship)方法[7]。这种方法倡导研究者要直面现实中的问题和反常现象;在组织研究项目时,要把带有不同观点的学者和实践者整合成一个合作学习的共同体;在进行研究时,不仅对可能的模型和理论进行系统的检验,而且还对要研究的问题在实践中形成的某些模式进行检验。因此,这种方法能够整合学术研究者和实践者在同一问题上的不同知识,从而创造出一种更有洞察力的知识。

    Gary Hamel(2001)说过,“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无非就是对两样东西的追求:让管理更加科学,让管理更富人性色彩。”[8]因此,从实践者的心智模式角度揭示泰罗主义与人本主义管理范式的对立,实际上是为二者的统一埋下了伏笔。因为管理者如果能够反思自己的实践所暗含的假设,与管理者合作,那么就能够改进自己的管理,保证管理所追求的效率与人性目标都能够得到实现。而管理研究者把管理者的心智模式纳入到理论构建中,无疑也能更好的帮助管理实践者在管理活动发现自己的盲区,从而使管理实践呈现出更加科学化,更加人性化的特点来。

    2.研究者的研究假设所造成的对立

    任何一种管理理论的创建与应用,都必须以一定的假设为前提,在德鲁克(1999)看来,假设对管理学这样的社会科学而言远比范式对自然科学来的重要[9]。持有科学主义范式假设的学者认为管理学的研究完全可以采用自然科学的一套方法,在当前的管理研究中这主要体现为实证主义方法,他们相信可以通过实证发现管理中的因果定律;而与之相反,倾向人文主义假设的学者则主张对研究对象进行深入描述理解,而不是解释。这种研究假设上的不同是造成两种范式对立的方法论层面的原因。

    此外还有另外一种形式的对立。这是持有科学主义范式假设的研究者为自己的研究假设所蒙蔽而造成的对立。必须指出,科学主义范式假设在管理理论研究中具有主流地位。这是因为自启蒙运动以来,理性在整个社会生活中占据了中心地位。这种对理性的推崇反映在科学研究领域就表现为学者们对于获得确定性的知识以及对于科学知识能够通过反复的检验而不断向前发展的信仰。而这种信仰在某些情况下就会蒙蔽学者们的判断,使学者们表现出一种厚今薄古的态度,理论越新,越具有合法性,新出现的理论也必须表现出与原有理论的不同来,甚至说,这种差别越大,则新理论的贡献也就越大。Hindy Lauer Schachter(1989)指出[10],当人际关系学派为整个学术共同体所接受时,学者们认为这一新的理论具有更强的合法性,科学管理理论就被作为一种与人际关系学派相对立的理论而被简单的描述成强调理性,强调金钱刺激,而泰罗本人关于工人情感方面需求的论述也就被学者们视而不见了。在这种情况下,理性被扭曲了,成了遮蔽学者们视野的[罩,赞同科学主义管理范式的研究者最终以一种非理性的方式来看待泰罗主义或者确切的说泰罗的思想体系,未能看到泰罗的思想体系中可能蕴含的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的统一。

    二、泰罗主义与人本主义管理范式统一的方式

    1.泰罗科学管理思想的剖析——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的统一

    Louis W. Fry(1976)根据麦格雷戈的关于人性假设的X、Y理论对泰罗关于工人的人性假设观念进行再次评价[11],认为泰罗对工人的看法并非是通常认为的仅仅把工人看成是“像公牛一样”,仅仅接受经济刺激,而是也注意到了工人在精神情感方面的需求,认为工厂主在管理中也要进行这方面的努力。Edwin A. Locke(1982)则认为泰罗的科学管理中包含着很多重视人的因素,梅奥等人际关系学派的学者的观点在泰罗那里都有所反应[12]。Nanette Monin等(Nanette Monin, David Barry and D. John Monin.2003)则利用文本分析的文学研究方法,对泰罗的《科学管理原则》一书进行了分析,指出了泰罗的思想中不仅包含了效率的思想,还有很深厚的基督教(或者说是清教)伦理的思想在其中[13]。

    中国学者对泰罗的科学管理的研究也多是从这个角度来进行的。如刘译阳(2005)就认为泰罗的科学管理中包含着人本主义的思想[14]。王永民(2005)则把泰罗的思想分为三个发展阶段[15],第一个阶段的泰罗强调的是效率原则,第二个阶段的泰罗注意到了工人情感方面的需求,表现出了人本主义的倾向。第三个阶段的泰罗的思想则近似于一种权变的管理思想。

    Nanette Monin等的文章探讨的是泰罗的文本(泰罗的著作),但实际上已经暗含了一个重要的观点,那就是研究者有必要区分泰罗的文本、泰罗主义这两个不同的概念。德里达(1995)曾经指出:“所谓的柏拉图主义或者说柏拉图哲学,既非主观任意的,也非无缘由的;因为在柏拉图的文本中有某种主题提纯的力量在起作用,是这种力量促使人们这么做的……无疑,柏拉图主义是柏拉图所著的文本的效果之一,而且由于某种原因,这种效果长久以来都处于主导地位;不过它总是要与文本发生抵触。”[16]也就是说,在德里达看来,柏拉图主义来自于柏拉图的观念,但是由于柏拉图主义是对柏拉图的著作的中心思想的提纯,所以柏拉图主义与柏拉图的著作存在着矛盾之处。根据德里达的这一研究,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泰罗的文本和泰罗主义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泰罗的文本是泰罗的种种著作,而泰罗主义则是研究者对以泰罗为主要代表的科学管理研究群体(如吉尔布雷斯夫妇、甘特等)的著作的中心思想的概括。这样一来就可以看出,刘译阳的研究实际上是对泰罗文本中哪些带有人本主义性质的论述的再次发掘。而王永民对泰罗思想发展三个阶段的论断,则是对泰罗不同阶段的文本的中心思想的不同提炼。这些研究把泰罗主义与泰罗文本混在一起进行分析,虽然试图改变泰罗主义的旧有形象,实际上却是挖掘出了泰罗的文本与泰罗主义中不一致的地方,虽然在泰罗的文本和人际关系学派(或者说人本主义)之间建立起了联系,却使得泰罗主义处于一种内部矛盾、混乱的境地。

    在德里达看来,一旦柏拉图主义形成,人们就往往会按照柏拉图主义的指导来解读柏拉图的著作,这就使得柏拉图著作中的哪些与柏拉图主义不符的部分容易被人们视而不见。但是德里达的思考并未止步于此,在他看来,我们所应该做的,是要找出哪些不符合中心思想而被舍弃、屏蔽的异质因素:“因此就有必要继续思考,柏拉图的哲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到底揭示和赢得了什么,遮瞒和舍弃了什么。”刘译阳和王永民的论述实际上疏漏了一个很关键的研究点,那就是为什么在提纯为泰罗主义的时候,泰罗的文本中那些人际关系的萌芽却被删除了,删除的标准是什么,动力又来自于哪里?这个研究的切入点,涉及到学者们进行理论构建时一些隐含的默会的假设、观念,这些假设、观念对管理理论的建构起到了那些正面的和负面的作用,是否能够不再仅仅通过提纯的方法来构建理论,而是采用一种矛盾的研究方法来构建理论(Marianne W. Lewis,2000)[17]。这样一来,研究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就不再是仅仅局限于泰罗到底说了什么,也不仅仅是泰罗的论述如何被构建为泰罗主义的,而是在研究管理理论的构建过程,研究学者们的偏见是如何渗透到原有的理论构建过程的,也是在探索一种新的构建管理理论的方式。

    因此,作为学术共同体成员一致遵循的泰罗主义范式也许并不像通常所认为的有一个坚如磐石的基础,而采用科学管理理论的说法也许能得到更多学者的赞同。Martin Kilduff等(Martin Kilduff, Wenpin Tsai ,Ralph Hanke, 2006)在评价当前的社会网络理论研究时[18],就认为不应该采用库恩的范式理论,而应该采用拉卡托斯的的科学纲领理论,依据一些核心概念(或者说硬核)来促进理论的不断发展。从这个角度来说,罗珉(2003)依据科学纲领理论对科学管理理论的构建无疑具有一定的启发性[19],在他看来,效率原则、血汗工资等是科学管理理论的内核,而心理革命这一人本主义的概念则是科学管理理论的保护带,这样一来学者们可能更容易形成共识,有一个坚实的讨论平台。

    2.多元化研究方法的融合——人本主义研究方法渗入到科学管理研究之中

    按照Mayer N. Zald(1993,1996)的看法[20][21],管理学是一门既包含了社会科学属性又包含了人文学科属性的学科,因此,人文主义的研究方法也在管理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样一来,文学、美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也就自然而然的渗透到管理学的研究之中。

    Dominique Besson(2000)则使用了讲故事(storytelling)这种后现代管理常用的研究方法来研究泰罗科学管理思想在二战后的法国的传播[22]。而学者们通常是把泰罗的科学管理看作是现代管理的起点、基石,也就是说,这篇文章采用的是后现代管理的研究视角来看待现代管理理论。如果说现代主义强调的是理性,现代管理强调的是理性主义的管理方式,依据的是实证主义为代表的研究方法,那么后现代主义强调的是理性的去中心化,后现代管理强调的是理性与非理性并举的管理方式,依据的是多元研究方法。而讲故事的研究方法则是文学研究方法的一种,它注重的是故事中蕴含的价值观和情感等非理性因素。Nanette Monin(2003)等则是用人文学科的文本分析的研究方法来研究泰罗的《科学管理原则》这一通常所认为的社会科学方面的经典著作的。人文学科的研究方法的应用扭转了人们通常所认为的只能用社会科学的方法来研究社会科学,用人文学科的研究方法来研究人文学科的传统观念。它舍弃了社会科学研究所要求的准确度,获得了研究的深度,在看似冰冷的社会科学著作中发现了人性的光芒。

    三、结 语

    管理人员由于其所受到的教育等而具有不同的心智模式,从而形成了对不同的管理范式的偏好,造成了泰罗主义与人本主义管理范式的第一重对立。而管理研究者所持有的管理范式假设的不同构成了泰罗主义与人本主义管理范式的第二重对立,其中科学主义管理范式的研究者有时还会因为自己对理性的偏好,而以一种非理性的态度来解读泰罗的思想,人为的把泰罗的思想与人本主义管理范式对立起来。从个人层面来讲,泰罗注意到了工人的情感需要,在其著作、]讲中表现出了人本主义的倾向。从研究范式的角度来讲,泰罗主义作为一种与人本主义相对立的理论范式,是学术界已经形成的共识。然而,由于学者们对于泰罗主义到底包含哪些内容,存在着分歧,因此放弃库恩的范式理论,转而欣赏拉卡托斯的科学纲领理论,可能是一个更好的选择。而随着人文学科的研究方法渗入到科学管理理论的研究之中,泰罗主义范式与人本主义管理范式出现了方法论层面上的融合。

    [注 释]

    ①所谓福利工作,是指工业革命后,在家长式管理的基础上结合 工业改良主义而发展出来的一套管理体系。一些公司设立了管 理“福利工作”的部门,设立“福利秘书”。这些部门负责改善 工人的生活,调整那些对现有工作不满的工人的岗位以让其满 意,为工人提供教育、改善工人的饮食等等。

    [参考文献]

    [1]Stephen R. Barley, Gideon Kunda. Design and devotion: Surges ofrational and normative ideologies of control in managerial discourse[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92, 37 (3): 363-399.

    [2]Eric Abrahamson. The Emergence and Prevalence of EmployeeManagement Rhetorics: The Effects of Long Waves, Labor Unions,and Turnover, 1875 to 1992[J].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Journal, 1997,40(3,Jun. ):491-533.

    [3]Daniel Nelson, Stuart Campbell. Taylorism versus Welfare work inAmerican Industry: H.Gantt and the Bancrofts[J]. The BusinessHistory Review, 1972, 46( 1,Spring ): 1-16.

    [4]Kurt Lewin. The research centre for group dynamics at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J]. Sociometry, 1945, 8 (3) March: 126 –135.

    [5]Hugh Willmott.Science as Intervention: Recasting Weber's MoralVision[J]. Organization. 2009,16(1): 143-153.

    [6][英]保罗·格里斯利著. 刘庆林, 王群勇译. 管理学方法论批 判——管理理论效用与真实性的哲学探讨[M].北京:人民邮电 出版社,2006.

    [7]Andrew H. Van de Ven and Paul E. Johnson. Knowledge for theory and practice[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6, 31 (4): 802-821.

    [8]Gary Hamel. Revolution vs. Evolution: You Need Both[J].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001. 79(5): 150-153.

    [9]Peter F. Drucker. Management challenges for the 21st century [M].New York: Harper Press, 1999.

    [10]Hindy Lauer Schachter. Frederick Taylor and the PublicAdministration Community: A Reevaluation[M]. Albany: State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89.

    [11]Louis W. Fry.The M aligned F. W. Taylor: A Reply to His ManyCritics[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76,l( 3, Jul):124-129.

    [12]Edwin A. Locke. The Ideas of Frederick W. Taylor: AnEvaluation[J].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2 , 7 (1, Jan.): 14-24

    [13]Nanette Monin.David Barry and D. John Monin.Toggling withTaylor: A Different Approach to Reading a Management Text[J].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2003,40(2 March): 377-401.

    [14]刘译阳. 浅谈泰罗科学管理中的人本管理思想[N]. 光明日报,2005-9-23.

    [15]王永民. 泰罗管理思想本质的再探讨.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J].2005, 25(2).

    [16]Jacques Derrida. On the Name[M].Thomas Dutoit. Stanford,Calif: 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120-121.

    [17]Marianne W. Lewis. Exploring paradox: toward a morecomprehensive guid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J]. 2000,25(4):760-776.

    [18]Martin Kilduff, Wenpin Tsai, Ralph Hanke, A Paradigm too far?A Dynamic Stability Reconsideration of the Social network researchProgram. Academy of Management[J].Review, 2006, 31(4):1031-1048.

    [19]罗珉. 管理学范式理论研究.[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20]Mayer N. Zald. More fragmentation? Unfinished business inlinking the social sciences and the humanities[J]. AdministrativeScience Quarterly, 1996, 41 (2): 251 -261.

    [21]Mayer N. Zald. Organization studies as a scientific and humanisticenterprise: Toward a reconceptualization of the foundations of thefield[J] . Organization Science, 1993, 4 (4): 513-528.

    [22]Dominique Besson. France in the 1950s: Taylorian modernitybrought about by postmodern organizers? [J]. Journal ofOrganizational Change Management, 2000, 13( 5):423-438.

    A Study on the Realationship between Taylorism and Humanism Management Theory

    Guo Ying1,Yuan Donghua2

    (1.Dongbe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Dalian116023, China; 2.Ji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Nanchang 330013,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from the angle of managers and researchers, analyzes the contrary realationship between Taylorism and humanism management theory. It also analyzes their integration mode from Taylorism and the change in research way from scentific management to humanism management, followed by pointing out some flaws in current reasearches on the rea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kinds of management theory.

    Key words: Taylorism; humanism management; Taylors text

    (责任编辑:张丹郁)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3:3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