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新时代特色小镇创新创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范文

    王竞一

    [摘 要]我国特色小镇创新创业存在定位模糊、发展盲目,创业人才难招、创新人才难留,知名度不高,美誉度不够等问题,主要原因为奖惩机制不明让小镇的创新创业迷失方向,公共服务资源不足让创新创业人才对小镇望而却步,宣传力度不够让品牌在小镇的创新创业中难以助力。为此提出集中利用优势资源,合理进行特色定位;完善公共服务资源建设,解决“医(疗)”“教(育)”“(居)住”“(出)行”的问题;打造小镇特色品牌,提升小镇外界形象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特色小镇;创新创业;人才;品牌

    [中图分类号] F3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461(2019)08-0064-05

    1983年,中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发表的《小城镇,大问题》的研究报告将学术界的研究焦点从大都市转移到了小城镇,此后,他又陆续在《瞭望》杂志发表了《小城镇再探索》《小城镇苏北初探》和《小城镇新开拓》等文章。自此,学术界开启了对小城镇研究的浪潮,各个专家学者分别根据自己的研究专长对小城镇的历史文化、建筑特点、产业结构等方面加以研究,并相继提出了“特色镇”“特色小城镇”“特色小镇”等概念。虽然学术界对特色小镇的研究成果丰富,但是“特色小镇”引起工商业及各级地方政府的关注则是近些年的事,中国的特色小镇建设热潮可以说是源自浙江省。2014年初,浙江省政府率先在政府层面提出“特色小镇”这一概念,随后,其他省市相继跟进。2015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办《浙江特色小镇调研报告》中提出“抓特色小镇、小城镇建设大有可为,对经济转型升级、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2016年7月1日,住建部、发改委、财政部等三个部门联合发出《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通知提出要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并力争在2020年培育1 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特色小镇,随后,国家发改委下发了《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意见》。此后,经过地方政府的推荐上报、层层筛选,住建部于2016年10月和2017年7月分别公布了第一批、第二批中国特色小镇入选名单,在这两次评选中,共计403个小城镇入选。此后,各省市也积极响应积极推进,陆续评选发布了本省市的特色小镇入选名单。

    目前入选的各级特色小镇中,具体可概括为两大门类十大类型。其中一大门类主要依赖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以特有的资源、特有的文化、特有的区位优势、特有的历史以及气候风光等为主要卖点,如资源禀赋型的金山麻竹小镇、陇南橄榄小镇、花都珠宝小镇等;交通区域型的秦栏边界小镇、深沪海丝风情小镇、九龙山航空运动小镇等;历史文化型的湘西边城小镇、莲都古堰画乡小镇、天台山和合小镇等;生态旅游型的万宁水乡小镇、丽江玫瑰小镇、廊下田园小镇等;城郊休闲型的小汤山温泉小镇、琼海博鳌小镇、临安颐养小镇等。另一大门类则主要靠后天努力以发展汇聚某一类产业为主,产业内的员工通过生产操作来参与小镇的创新创业(脑力的和体力的),如特色产业型的王庆坨自行车小镇、桐乡毛衫小镇、亭林巧克力小镇等;新兴产业型的余杭梦想小镇、太和电商小镇、秀洲智慧物流小镇等;金融创新型的富阳硅谷小镇、万博基金小镇、乌镇互联网小镇等;高端制造型的萧山机器人小镇、中北汽车小镇、城阳动车小镇等;时尚创意型的张家楼油画小镇、安吉影视小镇、宋庄艺术小镇等。

    虽然入选的特色小镇种类繁多,小镇采取的创新创业方式不一,但是与日前蓬勃发展的特色小镇建设来比,很多特色小镇的创新创业水平、小镇居民创新创业激情以及小镇吸引外来人口就业、创业、乐业的能力则相对滞后,很多特色小镇在各自创新创业中都面临着这样那样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将不同程度的阻碍和影响我国特色小镇的建设与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对特色小镇创新创业问题加以研究,一方面能丰富相关领域的学术成果,另一方面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概括总结,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并给出相应的对策建议,还能够对特色小镇的建设与发展产生一定的实践意义。

    一、新时代特色小镇创新创业存在的问题

    (一)定位模糊、发展盲目

    特色小镇的核心是“特”,即形态独特、特色产业、功能独特、机制独特(魏蓉蓉和邹晓勇,2017),而“特”的核心又是产业的发展(陈国庆,王辉艳和龙云安,2018),是文化生命力(薛江,2017),特色小镇要传承本土产业标识的文化自信(姜玉峰,2017)。但是,在一些特色小镇的建设过程中,个别地方政府采取换汤不换药、新瓶装旧酒的做法,将过去一些旅游景区、产业园区等宣传为特色小镇,并且不顾自身资源及经济实力等客观条件限制,提出大而全、广而空的特色小镇建设口号。有的则将特色小镇建设成了房地产小镇,开发商换套马甲去大兴土木,小镇陷入拿地-建房-卖房的房地产经营模式。还有些地区虽然打着建设特色小镇的旗号,但是并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产业,甚至对本地区的文化资源、区位优势等都不甚了解,只知盲目跟风,今天觉得旅游是热点,就提出旅游休闲特色小镇,明天发现商贸物流发达,就改做商贸流通特色小镇,后天认为互联网金融有潜力,又决定去搞互联网金融特色小镇……由此导致很多地区的特色小镇并不具备“独特性”,甚至远离了“特”,走上了趋同划一、千镇一面的道路,如杨店卓尔小镇,卓尔集团自身没有农业生态文化旅游的经营背景,但却盲目进入该领域进行特色小镇建设。同样,常德的德国小镇、咸阳的东黄小镇建设等也因为缺乏自身特色、定位模糊而导致特色小镇的建设与发展不具有稳定性及可持续性。

    (二)创业人才难招、创新人才难留

    科技創新在小城镇的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赵志峰和李志伟,2017),特色小镇的目的是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而转型升级的基础是技术创新,技术创新的关键是人才(徐剑锋,2016)。“我们最缺的还是人才,管委会和基金公司都缺。”这句话道出了很多特色小镇建设者的心声。特色小镇建设初期,人才短缺成为特色小镇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障碍,一些地方因在评价、激励、晋升等方面的人才政策落实不到位,导致特色小镇内的特色企业创新遇到人才瓶颈(陈国庆、王辉艳和龙云安,2018)。招人难、留人更难,尤其是一些山高谷深、交通闭塞、方言难懂、文化落后的地区,招人留人更是难上加难,不仅外面的人难以招揽进来,就连本土的人才也是流失严重。因为很难招到人才,所以很多特色小镇便不具备选才的条件与资本,无法按照自身所需去选用契合小镇规划发展、结构合理的专业人才,而即便招来了人才,也会因为找不到合适的对口的项目最终选择离开,这进一步加剧了人才流失的恶性循环。而人才,尤其是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精英人才是特色小镇建设必备的软件条件,也是确保特色小镇招商引资获取成功的基础及关键。

    (三)知名度不高、美誉度不够

    迄今为止,我国已经拥有国家级、省级、市级特色小镇上千个,但是被大家耳熟能详的却极为有限。如常州的杨桥古镇,常州地处经济发达的长三角一代,和苏州、无锡并称为苏锡常,改革开放四十年,费孝通教授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苏南模式”写就了我国经济发展的一段传奇,苏锡常也一直被看作富裕地区的代名词,但是即便如此,常州的杨桥古镇依旧鲜有了解、鲜有问津。此外还有类似安徽亳州的华佗故里养生小镇、天津杨柳青文化旅游小镇、烟台蓬莱刘家沟葡萄小镇等,这些小镇虽然有着名人典故、知名的手工艺技术、独特的资源优势等,但是却知之者寥寥。

    二、新时代特色小镇创新创业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奖惩机制不明让小镇的创新创业迷失方向

    2017年8月,浙江省对76个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对象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中,6个小镇被警告,5个小镇被降格,还有一些特色小镇,如龙游县的“新加坡风情小镇”则被淘汰。归其原因,主要由于在特色小镇的建设过程中,一些地方政府为快速的出成果、出政绩,进而追求短期利益导致的。还有一些地方将特色小镇建设看作“形象工程”“任务工程”和“糊涂工程”,只管开头,不管结尾;只求好听好看,不管所需所求。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就是奖惩机制的不健全,让一些人面对不合理、不恰当的规划,敢想也敢做,在特色小镇的建设中和政府政策打擦边球。由此导致特色小镇在建设发展过程中没有核心产业支撑,没有核心文化引领,出现定位模糊、发展盲目的乱象。对此现象,2017年12月,住建部、发改委与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联合发布了《关于规范推进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建设的若干意见》,对特色小镇建设制定了5条基本原则:坚持创新探索、防止“新瓶装旧酒”;坚持因地制宜,防止盲目发展一哄而上,不搞政绩考核;坚持产业建镇,防止千镇一面和房地产化;坚持以人为本,防止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等。这些原则对特色小镇建设工作加以规定与制约。而浙江省率先实行的特色小镇考核制度,则开启了特色小镇“能上能下”的先例,鼓励各级政府将特色小镇建设工作做好做实,避免一些人将特色小镇称号当成万能帽子,以为戴上就一劳永逸万事大吉。特色小镇建设只有找准了方向选对了节奏,才能够走上健康发展之路,才能够汇聚创新创业人才。

    (二)公共服务资源不足让创新创业人才望而却步

    公共服务资源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卫生等,它决定了一个区域的民生发展水平,是衡量当地宜居程度的重要指标,优质的公共服务相当于特色小镇发展的催化剂,一个成熟的特色小镇的公共服务必须是高水平的(陈清和吴祖卿,2017)。和国外一些具有深厚文化底蕴、良好居住环境、甚至汇集了许多世界知名高校、知名企业的高度现代化、高度发达的小城镇相比,我国很多小城镇尚处于生存阶段,并且受我国行政区划和管理体制特点的影响,一些小城镇的居民无法随意选择、任意享受其他地区的公共服务资源,而很多地区优质的公共服务资源又都集中在大城市。一些特色小镇之所以存在创业人才难请进、创新人才难留下的问题,主要就是因其所处地区公共服务资源匮乏,不具有吸引外来人口、留住本土居民的能力。古语道安居乐业,现代人的生活中,也提倡安居才能乐业,所以很多人选择是否到一个地方去就业创业,除了受到当地创新创业大环境的直接影响与激励外,也会受到当地医疗、教育、交通、文化氛围等的间接影响。他们会考虑家人能否享受良好的医疗服务、子女能否接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日常出行是否方便、生活环境是否舒适,这也是一些大城市、尤其是医疗先进、教育发达、交通便利、文化底蕴深厚的地区能够汇聚人才、留住人才,而一些偏远地区则人才不断流失、人才日渐匮乏的原因之一。不仅如此,公共服务资源的匮乏也会令一些投资方望而却步,如浙江奉化的养生小镇就因为交通问题而导致投资方决定撤资。目前,一些小城镇,尤其是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虽然近些年来各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与提升,但其整体上的医疗、教育、交通等公共服务资源设施还无法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相匹配,由此导致部分创新创业人才在有对比的有选择能力的时候,会更倾向于选择到能够享受到优质的公共服务资源的地区,选择能够立竿见影的改善家人生活的地区去就业创业。而一些本土居民,也会在羽翼丰满、条件成熟的时候选择背井离乡去为家人谋福利。

    (三)宣传力度不够让品牌在创新创业中难以助力

    2017年,亿翰智库联合产城观察网举办了《2017年度中国特色小镇项目品牌影响力TOP50》,其中排名第一的是中青旅的古北水镇,而古北水镇能够在阿里巴巴、华夏幸福等强手云集的评选中拔得头筹,举办方认为主要归因于其强大的媒体影响力。2017年6月,古北水镇邀请黄磊参与其在武汉举办的推介会,2017年11月,古北水镇邀请王珞丹做其景区的形象代言人,几次活动,引发媒体的争相报道,成功地吸引了观众的眼球,提升了景区的品牌知名度。但纵观我国的大部分特色小镇则多是籍籍无名,究其原因,固然有其战略定位失误、产业吸引力有限等因素导致小镇建设影响力不够的原因,但更主要的则是没有进行商业推广与宣传,“默默无声”令外界忽略了小镇的存在,缺乏对小镇的了解,从而没有进一步探索小镇的意愿,进而导致很多特色小镇缺少商流、人流、资金流的支撑,在市场中丧失了竞争的能力与持续发展的潜力。

    三 、解决新时代特色小镇创新创业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集中利用优势资源,合理进行特色定位

    特色产业是支撑特色小镇存续的根基,特色文化是保持特色小镇活力的魂魄。与我国部分地区在特色小镇的建设中追求大而全不同,国外很多特色小镇则追求小而专、小而美、小而精,如法国的阿维尼翁小镇,该镇利用著名的儿歌《在阿维尼翁桥上》,大力发展当地的戏剧文化,吸引了全世界各地的戏剧爱好者和表演者来阿维尼翁进行演出,由此让阿维尼翁成为了名符其实的戏剧小镇;同样,瑞士的拉绍德封小镇因资源短缺、土地贫乏而专注于发展占地小、用料少的钟表业,成为了世界钟表制造业中心;此外,还有诸如美国的萨勒姆女巫小镇、意大利的穆拉诺玻璃小镇、斯特拉特福德莎士比亚小镇等。它们通过各自独有的传说故事、手工制作工艺、名人影响力等来分别打造自己的小镇特色,并成功的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相较于很多发达国家,我国最大的优势就是我们拥有很多发达国家不具备的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幅员遼阔的秀美河山,所以在特色小镇的建设与发展中我们完全可以“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如丽水市根据丽水得天独厚的风景优势,将丽水成功的打造成了具有特色的摄影小镇,吸引五湖四海的游客慕名而来欣赏当地的山山水水,带动了当地旅游业及经济的发展,该模式就值得借鉴与参考。此外,我们也可以根据人民经济水平及生活喜好发展相应的产业来营建特色小镇,如浙江台州打造具有特色的游艇小镇,海宁打造的皮革时尚小镇、湖州打造的丝绸小镇等,合理的利用当地资源优势,满足百姓的需求,寻找出一条具有特色的小镇建设之路。所以,特色小镇的建设不应求全求大,而应了解自己具有优势的、独特的资源禀赋,找准自己的核心卖点,进而去合理定位,打造自己的特色。而一些相对封闭、缺少产业发展基础的地区,大多较好的保留了当地的民俗文化,民俗文化反映了一个地方的精神特质与历史记忆,是“特色”的直接体现,它能给特色小镇更精确的定位,让其做到“别人没有我独有”(吴克燕,2017),所以对于这些地区可以考虑利用这类民俗资源去营造小镇的特色。此外,要让我国的特色小镇建的好、立得直、活得久,不能一根筋一条路,在“特色产业”和“特色文化”中只顾一头只抓一处,而要采取“特色产业”“特色文化”双手抓的发展战略,还应将“特色产业”与“特色文化”相融合。

    (二)完善公共服务资源,解决“医(疗)”“教(育)”“(居)住”“(出)行”问题

    虽然有些小镇可能还是那个小镇,名字没变、地理位置没变、甚至语言文化都没变,但是特色小镇却不应该仅仅停留于过去,它不是农村的扩大,也不是城市的拓展,而是应该兼具城市和乡村的优点,但却摒弃它们缺点的新事物,为了让小镇原有的创新创业人才能够心甘情愿的继续留在小镇,让城里的创新创业人才能够义无反顾的投身于并扎根于小镇,也为了让五湖四海的游客能够向往小镇、汇聚小镇,应该考虑完善小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只有公共服务资源配套了,人们在小镇的生活和城市一样便利舒适了,他们才能够感受到安居,才能够做到乐业,同时,碍于一些公共服务资源如医疗、教育等问题的改善不是一蹴而就短时期内能够解决好的,还应考虑在政策上协助解决小镇创新创业人才及其家属的就医、入学等问题,使其无前瞻之虑、无后顾之忧。此外,梅奥在霍桑实验中总结道,人不仅是经济人,还是社会人,所以人需要交流、需要沟通、需要一种能够适应的感到舒适的生活氛围,因此,要吸引和留住创新创业人才,还要打造一份和创新创业人才文化喜好相契合的人文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够请来人、留住人,让创新创业人才在小镇上乐不思“城”、心不恋“城”。

    (三)打造小镇特色品牌,提升小镇外界形象

    只有名气大、才能财气盛、人气旺,而品牌是特色小镇打响名气必不可少的装备,它是特色小镇的专属名片和身份表述,没有品牌标示的特色小镇是苍白空洞的,是不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纵观世界上很多知名的特色小镇,如瑞士的达沃斯金融小镇、法国的普罗旺斯薰衣草小镇、德国的梅尔斯堡小镇等,都非常重视自身的品牌建设。2017年,青岛即墨区委党校发展研究室副主任车华在接受大众日报记者采访时谈到,“名牌特色小镇会形成资本、人才、管理经验,甚至政策的洼地,并在消费者心中树立起极高的威望,像磁石一样吸引消费者,消费者在这种吸引力下形成品牌忠诚,反复购买、反复使用,形成品牌的良性循环。”因此,不仅要着力建设“特而强”“精而美”的特色小镇,为特色小镇在人才竞争、招商引资、持续发展中构建坚实的基础,同时,在这个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时代,可以采取故事讲述、广告宣传、与文化界、影视界联合创作与小镇相关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等方式,去大力打造宣传小镇的特色产业、特色文化等,提升小镇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为小镇树立良好的外界形象,助力小镇在人流、商流、资金流上的汇聚。

    四、小 结

    发改委规划司司长陈亚军在2018年中国特色小(城)镇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上指出,“特色小镇作为新生事物,是新型城镇化领域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种尝试。如果发展的好,既能产生新经济、新动能,又能创造宜居宜业的新的发展空间。但如果发展失当,量大面广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的问题,处理起来可能比大城市病更加难。”截至2017年底,国家陆续发布192个特色小镇的相关政策,如2016年10月发布的《关于加快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意见》、2016年12月发布的《关于实施“千企千镇工程”推进美丽特色小(城)镇的通知》、2017年1月发布的《关于开发性金融支持特色小(城)镇建设促进脱贫攻坚的意见》等,与此同时,各省市也积极跟进,陆续出台了本地区特色小镇建设的相关政策,如重庆市于2016年7月发布了《关于培育发展特色小镇的指导意见》、天津市于2016年12月发布了《天津市推动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工作机制》、江西省于2016年12月发布了《江西省特色小镇建设工作方案》、四川省于2017年2月发布了《四川省“十三五”特色小镇发展规划》等,伴随着特色小镇利好政策的陆续发布实施,全国涌现出了一批批具有外向经济特点、具有合作服务特点、具有旅游休闲等特点的特色小镇,2017年3月两会期间,“特色小城镇”这一概念被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目前,我国特色小镇建设工作已从最初的“星星之火”“燎原”到整个神州大地,呈现出大量化、快速化、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但任何事物的出现与发展都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我国特色小镇的建设也不例外,目前,我国特色小镇建设也面临着许多诸如定位模糊、发展盲目,创业人才难招、创新人才难留,知名度不高,美誉度不够等困难和亟待解决的各种问题,要实现特色小镇建设的预期目标,需要政府、企业、个人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只有上下齐心,才能够更好的打造出我们的美丽家园,建设出更多、更好、并能够可持续性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特色小镇”。

    [参考文献]

    [1] 陈国庆,王辉艳,龙云安.产业集聚视角下我国特色小镇创新体系研究[J].农业经济,2018(3):12-14.

    [2] 陈清,吴祖卿.福建特色小镇发展建设的“资源+人才+创新”策略分析[J].福建論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3):161-166.

    [3] 姜玉峰.文创产业在特色小镇建设中的创新模式研究——以艺创小镇为例[J].新美术,2017(1):123-128.

    [4] 吴克燕.特色小镇建设要打好“民俗文化牌”[J].人民论坛,2017(12):138-139.

    [5] 魏蓉蓉,邹晓勇.特色小镇发展的PPP创新支持模式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7(10):125-128.

    [6] 薛江.特色小镇的文化生命力——以艺术小镇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7(35):32-37.

    [7] 徐剑锋.特色小镇要聚集“创新”功能[J].浙江社会科学,2016(3):42-43.

    [8] 赵志峰,李志伟.科技创新理念下小城镇发展策略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7(1):59-62.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9: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