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宏观大势 |
范文 |
郎咸平:经济回暖只是表面现象 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表示,产能过剩和制造业经营环境恶化这两大病根仍未解决,中国经济回暖只是表面现象。郎咸平指出,中国经济现在生了两个病,一是投资经营环境全面恶化,这个病与金融危机无关,是中国制造业难以为继的危机;另一个病是产能过剩,“金融危机引发了出口下跌,令我们产能过剩的病爆发出来”。汇率的上升、成本的失控、劳动合同法的推出、出口退税的调低、宏观调控误判以及税费的隐性提高等六大冲击令中国制造业投资环境恶化,而今年,困扰中国制造业的“疾病”仍未好转。中国经济以建设拉动GDP,带来消费的扭曲。与欧美各国GDP当中消费占了70%、80%相比,我们的消费仅占35%,而钢筋水泥却占了GDP的57%。由于建设拉动GDP使得消费被压缩到35%,而产能却不断扩张到70%,“我们70%的产能只有35%的消费,那么消费不了的另外30%就是严重的产能过剩。(摘自:《成都商报》2009年9月3日) 哈继铭:全球经济复苏实际上刚刚开始 中国国际金融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认为,全球经济复苏实际上刚刚开始,中国还是领先的。但是所有的政府都会记得过去别人犯的错误,因此目前政策还会保持宽松,不太可能紧缩。另外一个是增长的速度,环比肯定会有所下降,但我们要看到的是,推动的力量会更加均匀,不光是政府投资在主导,房地产投资、出口也在改善。区域上来看,中国的发展也会更加平衡。大宗商品从硬的转到软的,只要美元进一步贬值,并且还有一段时间继续贬值(第一没有调到位,第二利率不会上扬),在弱美元的情况下,大宗商品价格就会进一步上升。(摘自:文新传媒2009年8月25日) 许小年:资产价格膨胀并不代表经济复苏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许小年认为,目前资产价格的膨胀并不代表经济复苏,只有在调整结构之后才能更好地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他指出,二季度的GDP增长有几个特点:一是完全投资拉动,投资增长对GDP的贡献占90%以上,但是这个增长是没有效率的。宏观好看,微观难看,1~6月份国有企业的利润下降27%,财政税收减少,就业形势依旧严峻。投资对就业的贡献有限,因为投资主要是基础设施拉动,而“铁公基”的机械化程度是非常高的。第二,伴随着GDP上升的是价格的下降。CPI和PPI都是负数,说明各行各业产能过剩,供给远远大于需求,所以价格还在降,正是由于价格的下降,使得企业的利润出现下降。基础设施大概增长60%多,其他行业的增速要么持平,要么就仍在下降之中。另外,有人用收入法计算了GDP,仍然是负增长,但是生产法计算的GDP是正增长。在收入法中,企业的盈利是下降的,政府的税收是下降的,工资增长速度也放慢了,GDP很难有正的增长。当然了,我们国家还没有正式的收入法统计口径的GDP,实际情况可能没有生产法数字显示得这么乐观。(摘自:《中国证券报》2009年7月25日) 樊纲:中国经济复苏趋势已形成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基金会秘书长樊纲表示,中国的经济调整在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的作用下,目前复苏的趋势已经形成。他表示,今年政府投资开始消化部分存货,希望明年企业部门投资可以开始恢复。而由于今年新增楼盘已经开始增加,明年房地产投资将逐步恢复,同时,出口也会出现明显的增长,并且这种增长今后能够持续。尽管樊纲认为进出口不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因素,但他表示中国仍然需要国际市场。“我们人口庞大,而市场狭小,必须依靠国际市场,才能完成就业和工业化进程。我个人相信中国的出口仍然会有一个正常的增长,但是像过去那样30%、40%的高增长不会再有了”。(摘自:《上海证券报》2009年7月2日) 汤敏:未来世界经济的风险在失业率高企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汤敏表示,从我们亚洲新兴国家来说,目前总体来说,通货膨胀还不是一个威胁。未来世界经济的风险首先在于失业率的问题。我们这次尽管从经济增长来说是回暖了,但很可能是一个无就业的回暖。在美国,就业还在继续恶化,如果就业不上来,消费就不会上来,整个经济增长或者经济的复苏就不会巩固,这也就是说,为什么道琼斯指数在不断上上下下,人们一直说经济增长回暖,但是消费没有上来,因为就业没有上来,这个经济增长靠的是政府的投资推动,这个回暖到底可不可持续,人们都很怀疑,这是第一个风险。(摘自:凤凰网财经2009年8月1日)
马光远:宏观经济需进入调养疗程 经济学博士马光远撰文指出,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第一阶段救急式的“维稳”、“保增长”的目标基本完成。但是,宏观政策代价不菲。所以,中国下半年的任务是:不仅要继续巩固第一阶段的政策成果,更要消化前一阶段政策的负面效应。在积极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大方向不会急刹车的情况下,政策的目标“拐点”必将提前到来。如果将上半年救急的宏观政策视为“西医”疗法,下半年,中国则需要对经济进行调养的“中医”疗法——“调结构”取代“保增长”成为政策的首要目标。就具体的政策措施而言,预计宏观政策将在以下五个方面着力推进:首先,继续坚持结构性的减税政策;其次,中央出台更加具体的刺激消费政策,进一步提升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比例;第三,在中小企业的生存困境没有得到明显好转的情况下,进一步出台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一揽子优惠政策;第四,资源税和垄断领域的改革将再次启动;第五,出台启动民间投资的新的“非公36条”,将民间投资的启动作为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关键力量。(摘自:《商界评论》2009年8月8日) 刘纪鹏:大规模通胀可能性为零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公司研究中心主任刘纪鹏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现在我们必须重视两点:第一,通货膨胀与我们还有一段距离,大可不必杞人忧天,至少在今年内我们不要太过担心;第二,适度的通货膨胀对经济没有坏处。适度通货膨胀是指通货膨胀率在3%以内,这是一种良性的通胀,它可以带动人们的消费,刺激人们的投资,扩大内需。可以说,适度的通货膨胀是我们今后经济复苏的一个必然结果。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应该以一个良好的心态来看待这个问题,而决不是带上有色眼镜,先想象我们的经济,我们扩大内需的政策效率不高,已经失败;接着再去想象通货膨胀必然到来,然后把此作为否定我们宽松的货币政策的依据,这是非常错误的。(摘自:《新世纪周刊》2009年8月26日) 高辉清:通胀问题目前在中国被夸大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战略预测处处长高辉清在接受采访时认为,通货膨胀目前在中国是被夸大了的问题。很多人认为今年放贷太多,会导致明年出现大的通货膨胀。当然从理论上讲是这样:只要发出太多货币,就会出现通货膨胀。但这经不起实践检验。举个例子说,在美国次贷危机之前,美国国内流动性非常大,但是其物价始终非常平稳;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日本,流动性也非常大,银行利率几乎是零,但是也没有出现大的通货膨胀。对于目前仍然存在严重供过于求的中国而言,理论上的问题不一定会出现,出现的问题也不一定能在理论上找到答案。即使明年出口会恢复一点,也不足以消化这种过剩的产能。对于企业来说,哪怕亏一点把产品卖出去,也会比积压要好。所以不可能出现明显的通货膨胀。 只有在供需比较平衡或者供不应求的情况下,货币过量才能立刻体现为价格上涨。或者这些货币发出去以后,能够立刻转化为老百姓的收入,老百姓的消费能力提高了,物价也会上涨。但现在这两个条件都不成立,因此“放贷引起通胀”是一个被夸大的问题。(摘自:《证券市场红周刊》2009年9月6日) (编辑:张小玲)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