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我国传媒产业经济系统特征尺度初探
范文

    代魁

    [摘 要]2012年以来我国总体经济增速放缓,但传媒产业却保持着较高的增速,逐步向成为我国产业结构中支柱产业的目标靠近。2014年我国传媒产业产值更是突破万亿大关,是GDP增速的两倍多。文章以系统经济学特征尺度理论为基础,从类型、层次及周期三个方面分析我国传媒产业经济系统的特征尺度,为我国传媒产业的政策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传媒产业经济系统;特征尺度;产业周期

    [DOI]10.13939/j.cnki.zgsc.2016.16.047

    1 基本概念

    1.1 经济系统

    经济系统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若干经济主体及他们之间的关系所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根据经济系统的不同层级,可以有企业经济系统、产业经济系统、国家经济系统等。而产业经济系统是由各个不同的产业和它们之间的经济关系共同构成的有机整体,其可以形式化地表示为:

    1.2 特征尺度

    特征尺度概念是指能够体现经济系统特征的最短时间跨度和最小空间尺度,特征尺度是由经济系统的客观属性所决定的。一个经济系统的特征尺度可以分为特征时间尺度和特征空间尺度。

    2 我国传媒产业经济系统的特征空间尺度

    产业经济系统的特征空间尺度主要由产业经济系统的层次决定,而要分析某一产业经济系统的层次或规律既需要我们深入到比该产业经济系统低一层次的产业经济系统中,又需要以其他层次高的产业经济系统作为背景,通过研究该产业经济系统与其上下层产业经济系统的关系来分析该产业经济系统的层次。而要研究我国传媒产业经济系统的层次就需要我们研究我国传媒产业的分类。

    2.1 传媒产业经济系统的分类

    由于分类者所面临的条件以及研究目的不同,对传媒产业的分类不可避免地有不同的角度,从而使传媒产业类别也有多种分法,这也使传媒产业在产业隶属范畴上呈现多样性。三次产业分类法的思想最早由澳大利亚经济学家费希尔提出。他将国民经济分为三大产业,其中,商业、贸易、运输、文化艺术、科研、教育等以提供无形财富为主的经济活动,被归为第三次产业。后来,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将该分类方法用于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变化之间的关系的实证研究,于是,该分类方法被作为对国民经济进行统计分析的分类方法,流行于西方国家。按照这种分类方法,传媒产业位列第三次产业之中。按加工对象来分,传媒产业属于信息产业。信息产业是直接进行信息及相关设备、技术的生产、加工与分配,并以信息产品或服务等作为其产出的产业。人们对信息产业内部进行具体划分时,通常运用1977年马克·尤里·波拉特所著《信息经济:定义与测量》中的框架。这一框架将向信息市提供信息产品,这一信息经济职能由知识生产与开发产业、信息流动传播产业分担。很明显,传媒产业属于信息流动与传播产业。马克·尤里·波拉特还将信息工作者分为三类五种,其中,第一类信息生产的第二个类别“知识分配者”就包括新闻工作者。按生产要素集约程度分,传媒产业属于技术集约型产业。产业活动都要投入各种生产要素。根据不同产业在生产过程中对生产要素的需求依赖度不同,一般可将产业划分为劳动集约型产业、资本集约型产业和技术集约型产业。技术集约型产业也称为知识集约型产业,是指在生产过程所要消耗的各种生产要素中,对技术、知识的依赖度最大。生产精神产品的传媒产业属于这类产业。此外,传媒产业是文化产业的一部分。提供精神产品的产业在当前被统一划归到文化产业范畴内。传媒产业的内容产品是精神产品,所以它属于文化产业。从产业地位来看,许多西方发达国家传媒产业在全国经济总量的占比已经超过了10%,因此在经济总量上传媒产业属于支柱产业。从传媒产业的发展趋势看,传媒产业由于技术创新导致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出现:数字技术的引进使广播电视频道扩容,使内容产品提供商获得了巨大的获利空间;移动数字接收技术出现后,交通工具成为新的传媒与广告载体,创造了新的市场需求;手机电视出现,也有一个被业界看好的发展前景。所有这些都意味着传媒产业能引入创新并创造新的市场需求,传媒产业属于新兴产业。另外,随着人类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精神产品的需求数量与质量都有更高的需求,传媒产业拥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总的来看,我们可以认为传媒产业经济系统是信息产业经济系统和文化产业经济系统的交集,而信息产业经济系统、文化产业经济系统及传媒产业经济系统均是第三产业经济系统的子集。

    2.2 我国传媒产业经济系统的细分

    按照我国2002年出台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代码(GB/T 4754—2002)》对我国产业的分类标准,首先把全部经济活动分为了四个层次,从大到小依次为门类、大类、中类、小类。其中门类20项,大类98项,中类980项,小类9800项。针对每一层次的类项都有统一的编码。在我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有4个门类27个小类涉及传媒产业,且这4个门类都属于第三产业,这也与上文分析的传媒产业经济系统是第三产业经济系统的一个子集相符。在我国产业分类中传媒产业相关产业分布于整个产业结构中的不同门类及各个层次,这是基于从大生产过程来对传媒产业进行的分类,传媒产业可划分为传媒制造业、传媒流通业和传媒服务业。其中G、H门类主要属于传媒流通业,R门类主要属于传媒制造业,而L门类主要属于传媒服务业。同时,我们可以看到传媒产业相关产业主要集中在门类G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及R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中。这两个门类的产业分类包含了传媒产业的主要产品,按照传媒产品的性质对传媒产业经济系统的构成进行细分,我们可以得出我国传媒产业经济系统的下层产业经济系统,或者也可以说是我国传媒产业经济系统的行业细分。

    如下图所示,将我国传媒产业经济系统分为了印刷媒体产业经济系统、光电产业经济系统、互联网产业经济系统以及其他产业经济系统。印刷媒体产业经济系统主要是传统的纸质传媒产业经济系统,包含报刊产业经济系统和图书产业经济系统。广电产业经济系统主要是以广播、电视、电影为产品的传媒产业经济系统,包含广播产业经济系统、电视产业经济系统和电影产业经济系统。互联网产业经济系统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产业经济系统,包含移动互联网产业经济系统和PC互联网产业经济系统。

    结构图

    3 我国传媒产业经济系统的特征时间尺度

    分析我国传媒产业经济系统的特征尺度就必须对我国传媒产业经济系统的特征时间尺度进行研究。经济周期的长度取决于经济系统的特征尺度,而一个经济系统的经济周期的长度是该经济系统特征尺度的具体表现,我国传媒产业经济系统的特征时间尺度最直观的表现就是我国传媒产业发展的周期。

    按照产业周期理论,一个产业的生命发展周期主要包括四个发展阶段:幼稚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产业发展的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特征,识别产业所处生命周期阶段的主要指标有:市场增长率、需求增长率、产品品种、竞争者数量、进入壁垒及退出壁垒、技术变革、用户购买行为等。因此,我们可以认为产业发展的四个阶段体现了产业不同时期的不同特质,从产业层面上看一个产业的发展由一个阶段进入另一个阶段就意味着该产业的基本属性的改变,根据产业经济系统特征时间尺度的定义,特征时间尺度指能够体现产业经济系统本质变化的最短时间跨度,我们可以认为该产业某个时期的特征时间尺度就是它所处发展阶段的时间跨度。假设ti为产业经济系统i所处的某个时间点,tg为产业经济系统i进入成长期的时间点,tm为产业经济系统i进入成熟期的时间点,当tg

    3.1 从市场需求端看我国传媒产业经济系统的周期

    18~19世纪开始的两次工业革命极大推动了生产效率的提升,带来了人口规模的迅速增长和人均劳动时间的大幅下降。不管是农业还是非农业从业人员的平均周工作时间随着两次工业革命的发生得到了很大的降低。这就意味着人们的闲暇时间越来越多,对于传媒产品的需求也就越来越大。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工业化进程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在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及战乱期间,我国的生产效率提升缓慢,人们对传媒产品的需求十分有限,仅限于报纸新闻等个别传统媒介。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采取计划经济,传媒由国家财政全额拨款主要服务于党和政府,具有浓重的政治色彩,该阶段我国传媒产品的需求是非市场化机制形成的。直到1978年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产业化进程加速,人均年工作时间开始下降,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工业化改革初见成效,人均年工作时间进入了快速下行区间。我国劳动者的闲暇时间大幅度增加,在传媒产业化、市场化的推动下随着广播、电视等媒体产品的普及,全国传媒产品的需求开始快速增长。但同时另一方面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4年我国劳动者平均年工作时间约为2200小时,仅相当于西方发达国家20世纪50年代的水平。可见,作为第一人口大国,我国对传媒产品的需求量可以说是有了本质上的变化,并且随着技术进步生产率的增加,如果达到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的劳动者工作水平,我国传媒产品的需求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较快增长。从90年代初期手机及互联网刚刚进入中国民众的生活截至2014年,我国手机用户数量达到了128609.3万户,固定电话用户达到24943万户,网民数量达到64900万人,而手机上网人数为55700万人,可见我国传媒产品市场需求增长十分迅速。因此,从我国传媒产品需求角度来看,市场增长率高,产品需求快速增长,且传媒产品的需求还存在着很大的上升空间,根据与西方发达国家传媒产品需求的差距来看,我国传媒产品消费需求还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维持较高的增长率,由此笔者认为我国传媒产业从产品需求角度上看仍然处于产品需求快速增加的产业成长期。

    3.2 从市场供给端看我国传媒产业经济系统的周期

    从我国传媒产业总值上看,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一直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直到2014年我国传媒产业总产值达到11361.8亿元,首次突破万亿大关。根据《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2015》的估算,我国传媒产业将在未来几年保持15%左右的增幅,到2018年我国传媒产业产值将突破2万亿。从我国传媒产业产值上看,在近20年来一直保持高速稳定增长,表明我国传媒产业正处于产业生命周期的成长期。

    此外,从产业参与者数量上看,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我国传媒产业企业数量快速增加,并于90年代末期开始,以报纸、广播、电视为代表的传统传媒产业开启了集团化进程,出现了如广州日报集团等大型传媒集团。我国报纸由1978年的193种增加到2013年的1821种,年总印数442.92亿份;期刊由1978年的930种增加到2013年的9941种,年总印数31.05亿册;截至2013年我国出版社数量达到583家,音像制品出版社单位383家,电子出版物出版单位287家,电视台166家,广播电视台2207家;截至2014年我国电影院数量4918家,电影屏幕数23592块,广告经营单位543690家,万维网站点335万个,域名2060.1万个。总的来看,我国传媒产品供给量从90年代开始大幅度增加,从供给量增长的幅度来看,90年代初期至90年代末期以广播、电视为代表的传媒产品增长为主要动力,在进入2000年后,传统传媒产品供给数量增幅有所降低,特别是报纸、期刊的供应量甚至出现了下降,该时期以互联网和数字、移动传媒产品为代表新兴传媒产品供给量增长成为了主要动力。90年代初期以来,我国传媒产业规模持续高速增长,产业参与者数量快速增加,市场竞争激烈,随着互联网和数字传媒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传媒产品呈现多样化、低成本化的发展趋势,传媒产品主流技术趋于稳定。因此,笔者认为从我国传媒产品供给角度上看,我国传媒产业目前正处于产业发展的成长期。

    总的来看,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由于我国传媒市场前景良好,投资于传媒产业的厂商大量增加,传媒产品也逐步从单一、低质、高价向多样、优质和低价方向发展,因而我国传媒产业出现了传媒企业和传媒产品相互竞争的局面。该阶段,我国传媒产业市场增长率高,需求高速增长,传媒技术渐趋定型,产业特点、产业竞争状况及用户特点已比较明朗,企业进入壁垒也在逐步提高,传媒产品“百花齐放”的同时相互竞争,竞争激烈程度不断加剧。我国传媒产业的这些特点均符合产业生命周期中的产业成长期的特点。并且,在未来10~20年内,我国传媒市场竞争会不断加剧,传媒产品产量也会不断增加,市场的需求日趋饱和。传媒企业不能单纯地依靠增加传媒产品来提高市场的份额从而增加收入,而必须依靠追加生产,提高生产技术,降低成本,以及研制和开发新的传媒产品的方法来争取竞争优势,战胜竞争对手和维持企业的生存。因此,我国传媒产业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进入产业成长期,并将在未来10~20年继续处于产业成长期而后进入产业成熟期。

    总的来看,我国传媒产业经济系统的特征空间尺度是处于第三产业经济系统之内,为文化产业经济系统和信息产业经济系统的交集,其内部可分为印刷媒体产业经济系统、广电产业经济系统等细分产业经济系统,而其特征时间尺度为10~20年。因此,在制定传媒产业政策时,从特征空间尺度上要充分考虑各个产业层级的特点,加以区别,做到宏观、中观、微观的有机统一;从特征时间尺度上要做到政策的稳定性,要以10年或者20年为基础来规划我国传媒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昝廷全,徐林发.特征尺度理论:经济学中的短期、长期与可持续发展[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6):34-45.

    [2]昝廷全.系统时代:概念与特征[J].河南社会科学,2004(1):23-25.

    [3]昝廷全.系统经济学名词解释(Ⅰ)[J].中国传媒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43-56.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2: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