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大扶贫格局下西部农业保险精准扶贫实施现状及改进对策 |
范文 | 肖江 [摘要]文章分析了西部地区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实施现状,并重点从西部省份间农户收入结构差异和补贴险种的角度出发,分析现行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十九大报告中的大扶贫格局,提出农业保险精准扶贫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大扶贫;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农户收入 [DOI]1013939/jcnkizgsc201807066 1前言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持大扶贫格局……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西部地区受自然条件的限制,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于东部和中部地区,贫困问题十分突出,是脱贫攻坚战中的重要阵地。农业保险补贴政策是政府直接对农村进行支持的重要方式之一,在扶贫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我国从2007年开始推行农业保险补贴政策,首批进入试点区域的就有西部的四川、新疆和内蒙古,2013年农业保险补贴实现全面覆盖。现阶段,农业保险补贴政策在西部地区的实施效果如何;西部地区各省份间农户收入结构不一,农产品品种差异大,财政补贴政策一刀切是否合理;在十九大提出的大扶贫格局下应如何改进以助力精准扶贫是本文探讨的核心。 2文献综述 张伟等(2013)从风险演变和收入结构的调整角度探讨了不同地理区域农业保险的差异化需求。张伟等(2014)对民族地区农业保险补贴效率进行评价,发现在保费补贴比例相近的条件下,民族地区农业保险提供的保障水平更低。张祖荣(2017)构建了农业保险补贴效率评价模型,对我国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资金使用效率进行评价,发现现阶段效率较低。以上学者都从不同角度对农业保险进行了讨论,但均未从收入结构方面有针对性地讨论西部地区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实施效果。本文试从这一方面进行分析,探讨收入结构不同对农业保险实施效果的影响,助力大扶贫格局下的农业保险精准扶贫。 3西部农业保险的实施现状 31农业保险规模增加 2007年我国开始推行农业保险补贴政策,在首批试点种植业保险保费补贴的六个省份中,西部省份就有内蒙古、新疆、四川三省份,补贴品种涵盖玉米、水稻、大豆、小麦和棉花,能繁母猪保险保费补贴更是覆盖了西部十二省份。随着试点的逐步推进,2013年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实现全面覆盖。农业保险的规模也逐步增加。整个西部地区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也在不断增加,2006年西部地区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仅361亿元,试点第一年就增加至2317亿元,到2015年已增加至14261亿元。 32农业保险赔付水平提高 农业保险赔付水平在各年差异较大,除了受保险金额的影响之外,还受当年发生农业灾害的频率、受灾面积、实际损失发生额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本文用3年移动平均人均赔付额来表示农业保险赔付水平。2006年西部各省人均农业保险赔付额为1691元/人,实施政策性农业保险后人均农业保险赔付额从2009年的14798元/人,增加至2015年的58279元/人。农业保险赔付额的增加表明农业保险在农户生产经营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农民抵抗农业风险的能力越来越强。 33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提高 我国农村居民的收入由农村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四部分构成。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户的收入来源不断丰富,总的来讲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是上升的,但其中农村经营性收入主要是农户从事农村生产经营产生的收入,该部分收入直接受农业风险的影响,该部分收入的变动能间接体现农业保险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2006年以来我国西部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家庭经营纯收入逐渐增加,从2006年158947元/人增加至2013年338295元/人,在这期间即使是遇到2008年各种自然灾害后人均农村经营性纯收入也有小幅增加。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的同时抗风险能力增强。 4西部农业保险精准扶贫现存的问题 41补贴比例一刀切,未考虑西部省份间收入结构差异 现行农业保险补贴政策中,种植业保险在省级财政至少补贴25%的基础上,中央财政对西部地区的补贴比例统一在40%,这样的一刀切政策并未考虑到西部地区内部各省份间的差异性问题。西部地区农户的收入构成部分中,占主要地位的是农村经营纯收入,各省份间农村经营纯收入的占比不相同,省际差异较大。而农村经营纯收入在家庭纯收入中占比越高,农户对农业生产的依赖越大,自然灾害发生对农户整体收入的影响越大,因而对农业保险的需求越高。 农村经营纯收入在家庭纯收入中占比最高的新疆达6379%,而占比最低的重庆仅3764%。将西部各省份按家庭经营纯收入在农村居民纯收入中的占比划分,占比在50%以上的省份定为纯农型,50%以下的定为兼农型。可以看出,纯农型省份有五个,分别为广西、云南、内蒙古、西藏、新疆。纯农型省份农户对农业保险的需求更大,应获得较高的保险保障水平。 以农业保险密度作为衡量农业保险保障水平的依据。2013年西部各省份中,农业保险密度最大的是内蒙古,达26998元/人,最小的是贵州,仅744元/人。结合农户收入結构来看,本应有更高保险保障的纯农型省份中广西的保险密度低至1061元/人,在西部省份的排名中仅高于贵州的744元/人。农业保险财政补贴的比例与农户需求之间的不匹配导致农业保险保费不平衡,大大影响了现阶段农业保险精准扶贫的效果。 42补贴险种类别少,未考虑西部省份农产品结构差异 目前各地主要在中央财政补贴的15种农产品中依照实际情况开展农业保险补贴工作。西部地区主要以山地和丘陵为主,人多地少再加上农业现代化程度低,导致农户农业收入来源主要以种植地方特色的经济类作物或从事养殖业为主。在中央财政补贴范围内的作物中除了青稞、牦牛和藏系羊这些藏区品种是具有地区特色的农产品之外,其他均是全国各地广泛生产的农作物,或是某一区域普遍生产的农作物,如天然橡胶,缺乏地方特色。而东西部地区由于经济条件不同,同种农产品补贴比例相近,但保障程度差距大,最终可能加剧东西部地区贫富悬殊。 近年来西部省份也在积极尝试开发特色性的险种,例如新疆的薰衣草、留兰香、苜蓿种植保险;宁夏的压砂西瓜保险;云南的青稞、甘蔗保险;广西的芒果、竹子保险等。但由于产品保障水平低,地方财政补贴能力有限,农户自身保费缴纳能力较低,叫好不叫座,实施效果并不理想。 5西部农业保险精准扶贫的政策建议 51依据西部各省份收入结构确定差异化补贴比例 收入结构不同的农户对农业保险的需求不同,家庭经营性收入占比较高的农户对农业生产经营的依赖性较高,对农业保险的需求较大,而占比低的农户农业保险的需求较小。依据收据结构不同,实行差异化农业保险补贴比例,适度增加纯农型省份的补贴比例,将提高保险补贴资金的利用效率,助力精准扶贫。 52扩大中央财政险种补贴范围 目前财政险种补贴的范围受限于财政部规定的水稻等15种农产品,其中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很少,目前仅有藏区品种、天然橡胶。西部农作物的种植具有地方特色,但目前开展的特色农业保险发展并不理想。本文认为,精准扶贫可将中央财政拨付给地方的部分扶贫资金用于西部省份特色农业保险保费补贴中,在保险的杠杆性下放大资金使用效率。以费率为1%、财政资金总共补贴80%为例,农业财政补贴的1万元农业保险费资金可为农户提供125万元的农业保险保障。这样既没有增加财政的额外负担,又能增加农户的风险保障。 参考文献: [1]张伟,郭颂平,罗向明风险演变、收入调整与不同地理区域农业保险的差异化需求[J].保险研究,2013(10):32-41 [2]张伟,罗向明,郭颂平民族地区农业保险补贴政策评价与补贴模式优化——基于反贫困视角[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4(8):31-38 [3]张祖荣我国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资金使用效果评价:方法与证据[J].财政研究,2017(8):101-111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